时间:2022-05-27 03:0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 要] 本文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工作,分析了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效果良好。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毕业设计 本科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整的毕业设计各环节,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冲突,学生忙于找工作,去单位实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传统的学生在校、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环境影响
近些年,本科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素质下降,我们计算机系的三表学生就是如此,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本科生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每个指导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教师负担很重。种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2 思想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毕业设计阶段与频频召开的应届大学生大型招聘会处于同一时期;与考验的初试、复试也处于同一时期;与公务员考试也处于同一时期等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另外,高校主管部门和社会都非常看重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了毕业设计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
2.3 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一些指导教师忙于科研、晋职、评优,有时无暇顾及毕业设计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又忙于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等等,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导致毕业设计中间跟踪指导过程的严重缺失,到最后只能在设计质量和学士论文上把把关。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差,毕业设计工作得不到切实保障。
3.对策
3.1 毕业设计提前介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等任务,最后还要对所研发的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学士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会用到大学四年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知识,为此,我们所有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毕业设计、学术论文的思想,比如,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英文摘要,进一步学会如何撰写中文摘要;在学会数据库原理课程时,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以往的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于这一学期还有几门课程和三周的毕业实习,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不足十周。为了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的题目进行充分思考,我们系从前年起开始把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就会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作毕业设计,同时,明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任务、工作量及标准,避免学生因时间宽裕而懈怠。
3.2 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
以前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在毕业设计前期表现松散,进入角色迟缓,后期赶进度,加班加点,大便前才匆匆完稿,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现在我们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指导,通过网上留言簿、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和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指导,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前首先要提交本周的书面工作总结,这个书面工作总结详实地记录了该学生在这一周的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你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指导教师通过书面总结了解每个学生,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启发、答疑,这样可以防止抄袭或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另外,每周撰写符合要求的书面工作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设计思想,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完整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发一个系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3 校企联合
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困境,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后就被要求或主动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这些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联合就业单位,同时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查找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真实课题,进行“真题真做”,这样,既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又不会因学生急于上岗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3.4 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具有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学习与教师工作空间分散,所以管理相对困难的特点。为此,我们实行“教师负责制”,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拟题、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写中期汇报表、指导教师撰写中期检查表和结题验收表,系里都要定时定期检查验收,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在本科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工程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好每一门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这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曲秀敏(1969年2月3日),现工作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提高计算思维能力的多种途径,包括: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类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通过上机实验培养计算思维、通过大学生科创提高学生计算思维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一、引言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同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描述、建模、求解,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在计算机公共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原因
有了计算机,人类就能用自身智慧解决那些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了。然而,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只是被社会看成一种高科技工具,计算机科学技术也被构造成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性和辅助性学科,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来就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基本原理的互相影响,计算思维的方式,以及有趣的问题解决。2006年,随着周以真教授的“计算思维”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一类“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以及Tim Bell教授领导的针对中小学生的“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类型的计算思维课程的成功开设,人们开始考虑用“计算思维”来全面改造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2009年3月,ACM在网上公布的CS2008中,将原来在“导论”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放到整个计算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认为“计算思维”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要,报告建议将“计算思维”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
由此可见,不能将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简单地看成工具性课程,而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来看待。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得计算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并能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及实践。
三、多种途径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曾经一度是只以讲述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为主的应试课程,课程枯燥乏味,远离应用。为了把程序设计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多以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及实践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一门编程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任务驱动及算法多样化训练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传授计算机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研究从“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转为“教给学生什么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如何确保由“知识传授”转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不仅“爱学”,更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思维方法”。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及算法多样性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计算思维训练。
1.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了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算法课程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而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基本概念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围绕具体任务进行适当的概念教学和举例讲解,或引导学生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去发现问题,个别的问题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要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或由计算机执行,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共同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重视算法多样化训练。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算法多样化。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特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算法,用不同方法实现问题求解。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倡导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探索,从而达到简化并优化算法的目标。将一个计算任务用多种思路、多种算法进行求解,可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的灵活性。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或能够理解的算法,通过交流、评价得到计算结果。
研究表明,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不应是简单地接受课本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问题,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本上的经典例子后,启发学生将其修改后应用于一个实际问题中。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消化教材内容,更要精心设计课堂情境,准备好“问题”,设置好“陷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尝试以上机实验为重点的计算思维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学科,上机实验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
1.实验内容分层次。按照难度不同将实验内容分成了概念基础实验、应用基础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三种类型。我们将概念基础实验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如某种数据结构的表示和实现并将此种数据结构封装为一个类,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实现;应用基础实验,则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算法或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简单应用;应用提高实验,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或某几种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综合应用。后面两种类型的实验又分设若干实验题,每个实验题都设有难度系数。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概念基础实验和一道应用基础实验题,选做一道提高实验题,所选应用基础实验题和提高实验题的难度将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依据。
2.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计算任务的趣味性、综合性等来增强实验内容的难度,从而强化计算思维训练。大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并富于幻想,初遇计算任务时往往兴致盎然,幻想编写程序。但在传统教学中,缺少趣味性和综合性,进而导致同学们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设计实验内容尽量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学生点名系统”、“四则运算测验系统”等题目,从分支程序设计开始就引入这类实验,进而在循环、数组、函数、文件等部分的实验中不断改进完善系统功能。当学生完成实验的最终版本时,已经综合运用了这门课程中的所有知识,同时享受到了完成一个作品的成功感,极大提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指导大学生科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大学生科创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现实中的实际项目为驱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际的项目中,深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边做、边思考、边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近几年来,完成的比较优秀的科创项目,每年都参加市级甚至全国的程序设计大赛,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热情,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四、结论
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够解决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却肩负着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求解过渡到学会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重任,因此,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从计算思维的层面看待所授的课程,梳理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计算思维的概念、方法和思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期学生能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摘 要: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课程地图推动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尝试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教和学双方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地图;梳理;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审视和调整本专业培养方案,以利于本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和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专门人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一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基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并呈现不同的展示方式,大多数学校培养方案是以文字加表格形式展现的,也有较少数学校以鱼骨图方式展现,我校则要求以动态网页形式的课程地图展示培养方案。课程地图的优势非常显著,可以使教和学双方受益,便于教师重新审视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是否合理,便于梳理和整合课程;便于学生了解四年所学课程,尽早规划学业。
一、关于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是以一个专业为基本单位,以网页形式表达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展示形式。学生通过课程地图的查询可以了解其专业本科四年培养的全貌,包括培养目标、总体课程框架、每个学期的课程以及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所获得的能力指标等。课程地图让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对未来四年的学业有整体方向感,是帮助学生进行学涯规划,并为学生提供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
目前,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课程地图,北京化工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要求各个专业以课程地图的制作来带动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中计算机和自动化两大专业课程地图的制作是作为其他专业课题地图的模板。下面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课程地图的制订。
二、课程地图的结构
课程地图是专业培养方案立体化、可视化的动态展示。以往的数据管理系统,在数据展现方法上比较单一,基本以列表方式展现数据,课程地图系统的特色是以动态可交互的复杂拓扑图展现课程和学科关系。
1.课程总图
课程总图反映本专业四年本科教育所学习的全部课程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本科培养方案中四年的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六大模块:三个层次是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拓展,六大模块是公共基础、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专业拓展。公共基础模块分为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外语教学、体育教学、两课教学和素质教育六个部分;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在高年级时按照本学科凝练的智能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可视媒体技术等三个特色方向选择学习;通识教育模块要求学生自主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拓展模块的课程;独立的实践环节模块显示出在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总图按三个层次六大模块来展示本专业四年的全部课程,层次分明,非常清楚,如图1所示。
在课程总图中不仅仅可以对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而且对每一门课程均有相关介绍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前后续关系,如图2所示。当鼠标停留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上成手型图标,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显示该课程的简介诸如学分、所在学期、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该课程有两门前导课程: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三门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VLSI设计导论及微机接口技术。若用鼠标“单击”该课程名称,则进入该课程更加详细介绍的另一页面。包括较为详细的课程介绍、课程编号、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类别、开课学期、总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预修课程、建议教材、参考书和教材大纲等项目,点击课程大纲链接的PDF文件即可下载或打开该课程大纲。该页面右上方为课程的前后续关系图,右下方为课程能力指标图,如图3所示。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七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包括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信息与网络安全设计能力。以上七个方面的能力用图中七个能力指标进行表示,这样每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的量化数据,图上清晰可见。
2.课程时序图
课程时序图从左至右犹如时间轴一般展示每个学期的课程,如图4所示。其中3、6和9学期分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小学期以实践、实训和选修课程为主,四年本科教育合计11个学期。
图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法课等用不同的颜色块来表示,根据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出每个学期不同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单击方向课程中智能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可视媒体技术三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灰色按钮,显示出该方向所包含的课程,课程框在不停闪烁;鼠标放置在任一课程框上,出现手形图标,并会自动显示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其后续课程,并清楚地显示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学期进行学习。如图5所示,例如,鼠标移动至“数据结构”课程上,出现手形图标,显示出该课程在第4个学期完成,前导课程包括红颜色的专业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后续课程包括粉颜色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灰颜色的两门实践类课程。
3.课程关系图
课程关系图是指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每一个方向所包含的课程及其课程之间的关系。例如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所应该学习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学期显示出来的,若将鼠标放置在任意一个课程名称上,立即显示出该课程的前驱和后继课程。
4.课程内容联系图
课程内容联系图是指三个专业方向模块中的某一方向内部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关联性,一个专业方向中的若干门课程内容之间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教师和学生对此清晰把握,对于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是很好的方式。图6展示的是软件工程方向中的几门主要课程之间的内容相关性,蓝色实线表示两课程有联系,如将鼠标放在蓝色连线上,连线颜色变为红色,图中右侧立即显示出红色连线两端两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关系。如图显示的是“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工程”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
5.其他
课程地图顶端下拉菜单第一项“首页”介绍了我校计算机系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方向及课程地图的使用说明。下拉菜单最后一项“就业去向”图主要告诉学生在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学业之后可能的就业及去向,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近5年本系学生毕业去向分为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就业和自主创业四个方面展示,使在校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课程地图的意义
1.有助于对整个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
在制订课程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教师研讨会。重新审视以往的培养方案,对整体培养方案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按照课程模块将教师分组进行研讨,例如将教师分为程序设计组、硬件课程组、专业核心课程组、智能系统工程方向组、可视媒体技术方向组、软件工程方向组。每一组教师将本组一门门课程从教学大纲、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学生获得的能力指标,甚至是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对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各门课程进行梳理,纠正了以往不恰当的课程先后顺序,对于存在重叠和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更新。例如,原来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两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新课程内容更加简洁清晰,内容紧凑,学时大大减少而且有效,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强了学习效果。
2.方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尽早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
多数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所学的专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等内容不甚了解,一脸茫然。通过动态的课程地图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四年的课程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专业方向所包含的课程及其关系做到先知先觉,从不了解专业到了解再到喜欢和热爱专业的过程。直观且动态的课程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业,制订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握学习的脉搏和节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和监督
课程地图展示了一个专业四年的全部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方便教学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审视各个环节的合理性,按照课程地图的规划监督并管理实施,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等。另外,当学生出现选课和专业方向选择等问题时,方便辅导员按照课程地图所描绘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业,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业。
4.方便本专业以外人员了解课程体系
外学校、外学院、外专业、非专业学生、非专业人员如果要了解本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点击网站中的课程地图,即使没有专业人士的解答,也能够非常容易理解全部内容。另外,也非常便于与其他专业合作交流、专业交叉,也是对外宣传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5.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当一个新的院系、学科加入课程地图系统后,无需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开发,而只需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配置和调节工具实现课程地图的生成和展示。有数据接口的情况下,课程地图系统可与学校的选课系统以及教务系统对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己培养进行规划以及方便学生选课。
以课程地图来推动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完善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课程地图将对教和学双方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能够清晰掌握大学四年的学业,利于学生自我规划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的学业方向,提升自主学习之能力。通过全校的课程地图,学生能够了解、认识、探索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案,扩展其学习视野,激发跨学科领域学习之兴趣。对于各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将本专业培养体系由点到线再到面,全面进行梳理,便于其了解整个培养体系全貌,便于教学的开展,便于教学的管理,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摘要:本科教学方案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本科教学的旗帜。为了制订与时俱进、适合时展的本科教学方案,笔者一直在跟踪、分析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并且希望与同行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关键词: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分析
1 背景
每隔3~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会启动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笔者从教10几年来已经参与4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都需要广泛调研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类的本科教学情况,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computer sciences,简称EECS,也就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育是很出色的,因此从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情况。
2 本科教学方案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见表1。
3 本科典型选课
3.1 典型选课计划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通信、网络与系统(communication,networks,and systems).4年本科需要完成120学分以上,估计需要选修32门课程左右(每门课平均4学分)。
表2-表5提供一个典型选课计划,该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适合于对如下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逻辑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外设等。
3.2 典型选课的知识层次体系分析
对该典型选课计划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然后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方向需要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基础、专业选修以及人文类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但更侧重于基础课程。
4 教学方案分析
4.1 开设课程比较丰富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基本上覆盖了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仅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就有32门之多。在这32门计算机类课程中,带有实验(上机)的课程9门,纯讲授类课程9门,学术讲座及研讨课程3门,教学研究类课程5门,自学编程类课程有7门之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和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一是学生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时间,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二是课程开设数量有7门之多。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如Found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由美军阅历丰富的现役军官进行讲座)等;二是开设课程也很多,可以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4.2 每学期选课门数少
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要求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20学分以上(当然还有其他要求,在此不再赘述),而每门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学分,因此4年下来一个学生只需学习32门课左右。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典型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选课门数为31门,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学分比重中数学类占16.7%,电子类占20.0%,计算机类占20.0%,人文类占17.5%(要求至少6门课以上)。
虽然选课门数少,每学期只有4门课,但是每周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要得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不容易。现对典型选课计划中大一第1学期的每周课时量(单位:小时)进行分析,见表6。表格中的时间只是课表安排的时间,还有实验需要有自我安排时间进行配套,因此课时量相应还要大幅度增加。
4.3 实验(上机)课时比重大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很多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设备,全都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或做实验。很多课程要求上机或做实验,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符号演算程序设计课程安排讲授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一半,甚至上机课时更多,而体系结构课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自我安排时间就更多;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单独的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
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可以看出,提供实验的课程有12门(不包括编程类课程的自定实验)。12门课程讲授、讨论、实验(上机)课时统计见表7,分别占比30.6%、16.3%、53.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上机)课时比重超过一半,这说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实验课程。教师从整体上分析12门课程实验课时比重之后,再从局部说明实验的重要性,以微电子电路导论(EE40-introduction tomicroelectromc circuits)这门课为例。微电子电路导论这门课相当于电子学课程,此课程开设13周,讲授课39小时、讨论课13小时、实验课39小时,共做10个实验,可见微电子电路导论课的实验课时比重相当大。
4.4 学生选课建议
(1)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选修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类课程;
(2)选修一些能锻炼说和写能力的课程,这对求职和工作很重要;
(3)选修课可以追求个人喜好,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
(4)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要想赶上潮流,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
5 结语
笔者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典型选课计划的知识层次、课程类别所占比例以及实验课时所占比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情况看,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本科教学,首先开设的课程很丰富,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但是每个学生选课并不是很多,4年下来也就是32门课左右;其次是实验(上机)课时比重比较大,教师很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给学生选课提供了一些建议――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重视基础课以及说、写能力的锻炼,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学生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下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尤其是实验课时比重要加大,嘴动不如手动,实践出真知。笔者就实验课时比重调整教学组所授课程进行了小范围改革试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公正评定实验成绩、需要更多的实验辅导教师以及更多的实验设备投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学组将迎难而上。
摘要:高等院校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的工作关系到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论文作者从事多年教学秘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教学秘书如何培养创新工作思维,提高工作效率,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创新思维;教学服务
1 引言
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等教学管理,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然而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们既是教学院长(系主任)的得力助手, 也是全院教学教师的直接联系人,既是教学院长教学意图的传达人员,也是教师意见反馈的第一接受者。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逐渐将教学工作分解到各个二级学院,学院直接面临各个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制定和完善,直接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测评体系等的教学改革,这对学院教学工作带来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教学院长在学院主要党政领导的指导下如何立定学院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定位,把握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二是教学秘书如何领会教学院长的意图,并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将之传达到学院每位教师,同时及时反馈教师的直接意见,逐渐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整个学院上、下一体的教学共同体。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对学院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校采用教学目标化管理制度,各个学院需要签订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管理与运行、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要得以顺利完成,需要学院领导、分管院长、教学部负责人、教学秘书、全体教师、教学督导等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实现年度教学目标。教学秘书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及时与相关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校院督导等沟通,他们的重要作用如同机器中的润滑剂,使得整个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信息学科的飞速发展,教学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管理不仅包含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就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3]。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相关课程改革的推陈出新,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日新月异,教师对教学的情绪和学校对教学要求的冲突时有发生,教学秘书如何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及时参与专业培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工作模式,从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多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积淀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2 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
新世纪要求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创新,教学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将有效促进学院整个教学工作的创新,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将给基层老师们一股新的动力,对教学分管领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来,共享资源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各个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且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如何将其他领域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引进教学管理是教学秘书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将事半功倍,如现在很多教学秘书使用QQ群消息,大大节约时间。因此, 教学秘书应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教学秘书要有开拓创新意识,不断拓宽视野,积极配合教学改革,一起参与讨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熟悉整个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各自的岗位上创新实践,朝着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目标努力。本文从教学秘书定位、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意思、加强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诠释如何培养教学秘书的创新思维。
2.1 认清角色与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分级教学管理模式。目前, 我校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学校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计划、规划和方向的制定;院(系)级教学单位则既是办学的主体, 又是办学的基础。教学秘书是院(系)教学管理的中心纽带,准确把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学秘书的素质水平,是实现院(系)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3]。学院教学秘书必须做好三个角色和三个定位。
第一教学秘书是学院的教学基层管理者,属于管理岗位人员,主要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学生学籍、教学档案、毕业设计、考试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实质性工作。学院的教学秘书作为基层教学管理者,其工作定位于协助院分管院长管理教学方面的日常事务, 确保教学所有环节的正常运转,因此事务繁杂,需要耐心细致。
第二教学秘书是教学的服务者,属于教辅岗位人员,教学秘书可以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其重要任务是确保学院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作为教辅人员,教学秘书要定位于充分利用学院或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师生的教学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协调事务性矛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管理质量,维护教学运行创造条件。
第三教学秘书是学院分管领导的参谋者,属于管理助手,教学秘书需要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对日常事务能够正确处理,同时作为教学管理助手,其工作定位是起草相关教学文件、撰写教学总结、教学通知,同时领会分管领导意图,及时传达领导思路,协助分管领导处理突发性教学事务。
教学秘书的这三个角色和定位决定了他们必须熟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政策和规定,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具备一定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和预警意识,对每一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要心中有数、考虑周全、服务到位,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听从安排,服从大局,做到事前参谋,事后服从,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出谋不决策,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与人协作共事处理问题时要从多角度考虑,和谐地处理好和上级职能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学秘书拥有创新思维观念,创新管理方法,牢固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确保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创新工作方式
当前,各个学院教学秘书主要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学院新增很多突发性工作,如实验班的教学任务、外来单位的调研、毕业设计的二次答辩、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分流、取消英语四级对毕业学生学籍资格的审查、专升本学生学分认定等,这需要教学秘书从正常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处理突发性事务。这迫使教学秘书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三个方面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的理论,学院要及时安排教学秘书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专门的教学管理会议或论坛,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 更新思维观念, 提高业务能力, 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工作。教学秘书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秘书的管理理论水平。
第二,教学秘书要积极学习新的办公软件或技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推荐,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将代替手工时代,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也要发生根本性转变,要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提高办公效率,出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文字和数据处理软件、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等外,还应该掌握最新信息通信工具,如参入各种QQ群、微信群,建立学院的教学QQ群、微信群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注重工作的时效性。另外,设计开发学院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如让助管学生开发毕业设计选题系统、教师调课管理系统等平台,让日常事务更加便捷,使教学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让自己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第三,善于总结,保存资料,为来年工作做好铺垫。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具有重复性,很多事务是常规工作,如果教学秘书善于总结,善于保存资料,将有助于后继工作的开展。如对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计划的提交、中期的教学工作例会、期末的教学总结等,每年的这些工作既有不同,也有相似。
2.3 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全方位服务教学这项中心工作。应该说教学秘书工作的宗旨是做好服务,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教师及其教学, 一切为了学生及其学习。为此教学秘书应该从三个方面增强服务意识。
第一面对全院教师,教学秘书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既要考虑教学在每个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共性,也要考虑个别老师的个性化需求,如在课程设计安排、毕业设计学生的选择、上课时间的特殊选择等问题上尽量满足老师的个性化需求;在日常事务中,理解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两个任务的特点,尽量反复提醒教师,避免因为各种头绪太多而忘记教学的某些环节,如节假日放假调整的教学任务、新学期开学教室安排等。让教师在充满爱意和关怀的环境下教学,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
第二面对学院全体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理念,教学秘书要尊重学生,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如学分认定、课程选择、毕业设计等,要耐心讲解,对于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要主动关系,如多关心参加第二次答辩的学生,疏导他们的情绪,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工作方针,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温暖。
第三、面对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等主管部门,教学秘书是学院的窗口,既要及时把握学校对教学要求的动向,又要及时反馈学院意见。教学秘书要及时提醒教师提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需要的材料,主动配合教务处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给学校职能部门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考核任务。
2.4 掌握现代沟通技能,提升协调能力
教学秘书是联系教学职能部门、学院分管领导、学院教师、教学督导、学院学生的纽带,经常需要与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院教师、教学督导专家和本学院学生联系,需要具备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各种各样的人员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教学秘书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才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第一,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需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要充分考虑学院的利益,不要做出决策性的答复,既要回答上级职能部门的问题,又要留足余地为本学院领导充分思考和答复,说话要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
第二,在与自己的领导沟通时,应注意事先整理好要谈的话题,并选择好沟通的时机;沟通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上级的意图,并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与上级意见不同时,要尊重上级做出的决定,并积极执行;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后,要及时作汇报。
第三,在与老师们进行沟通时,重在执行分管领导的意图,但不要加入到说三道四的流言蜚语;发生分歧时时,焦点要针对问题,而不是个人;当发现是分管领导考虑不周全时,千万不要试图顽固到底,而是要先缓和气氛,稳住老师情绪,给分管领导留足空间来解决问题,然后及时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并尽快给老师沟通回复。
第四,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作为学生,他们更有这种需要。教学秘书不能轻易采用命令与学生沟通,工作中需要有意识地尽量淡化师生差别,采用“建议”或“安排”的口吻来安排工作一定会比命令更有效;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指出学生的过失或不足一定会比斥责更管用。如果担心自己的威信会不会因为自己这种和缓的交流方式而变得荡然无存,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恰恰相反,你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尊敬您。对于学生也要摒弃过去模式化的僵硬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4]。
教学秘书作为学院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参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经常与学校相关教学部门协调沟通,需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管理协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对上要为领导服务,对下要为教师、学生服务, 横向与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沟通, 上传下达, 沟通左右, 联系内外, 调动师生积极性, 用集体的力量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5-6]。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中教学工作往往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不同的高等院校将教学工作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系),二级学院成为教学主题,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教学环节[7-8]。教学秘书在教学工作中肩负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如何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其中,教学秘书的能力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院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秘书只有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教学工作做好服务工作。
摘 要: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特点:理论、动手能力都有要求,增加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另外由于毕业生需要找工作考研等也造成了毕业时间紧张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指导方法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培养方法;计算机专业
1 引言
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学生针对兴趣方向,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和技术,对实际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手段。
毕业设计相当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也是学生走上国家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1]
通过多年的指导过程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
⑵有效时间不够,由于所有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及考研等问题,导致其大部分时间用在其他方面。
⑶部分学生态度不够认真,常以突击方式应对毕业设计。
⑷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的情况。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考核环节,所以需制定合理方案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 解决方案
2.1 兴趣性选题: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毕业设计题目
部分同学喜欢网络购物,对于不同的购物网站都有了解,针对这样的同学可以给出网站设计、页面美工设计等题目。部分同学对于游戏比较有兴趣,针对此类同学可以设计简单游戏类的题目。部分同学喜欢玩智能移动设备,那么可以设计安卓系列软件的开发题目。部分同学对赛车比较感兴趣,可以设计嵌入式芯片的赛车制作类型的题目。
2.2 做好时间调配工作
对于找工作的同学要考察其找工作的集中时间,如果是秋季那么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不大,如果是春季那么可以再秋季学期末安排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让其在假期时间完成一部分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把设计的时间尽量留在春季学期。对于有实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建议其选题尽量和实习单位的项目一致,这样能节省时间。
2.3 严格做好阶段验收考核工作
在以上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做好考核工作,要求不同学生在有效的工作时间里做好阶段性任务并提交,由教师认真考核其工作的成果。对于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要使学生过长时间没有监督,最后使工作集中在毕业设计后期完成,导致效果不佳。
2.4 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部分同学由于就业、考研等压力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应该多与学生沟通,疏导其消极情绪,使其能够并行处理多项工作任务。
3 结论
针对毕业设计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验:3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答辩,2人获得优秀。对于新形成的问题应该继续的研究其解决方案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
毕业设计教学是提高和检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及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只注重毕业设计的结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设计质量不理想。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国家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1]。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创新性,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教师的设计内容比较理想化,学生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很不完善,不能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所作的项目也都不能在实际中使用。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和今后就业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都难得到有效培养。
2师资水平
现有实验教学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在公司参与项目开发经验等实践经历的比较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实验环节
目前,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课程,如课程内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课程内实验教学一般是依附于某门课程,实验课一般是跟进式的安排实验内容,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是对于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实验学时有限,很难设计较大型的综合案例。学生往往对知识理解不系统,甚至不清楚所学知识用在何处。此外实验考核往往采用实验报告形式或直接由理论考试替代,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课程设计弥补了跟随式实验课的不足,但是课程设计内容大都围绕某一门课程进行设计,忽略了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而计算机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之间其实联系很紧密,所以可以将多门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的整合在一起规划实践内容,让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连贯地学习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多忙于考研、找工作,很少能潜心做毕业设计项目,好的作品不多见。有些只是应付,作品很多过于简单,实用性差。
实习环节没有制订准入制及考核标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差,进入公司、企业实习时,不能参与单位的项目设计开发,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达不到了解公司、企业和提高自身系统设计开发的能力。
4硬件设施
由于专业扩招,学生人数总量增加,学校配备的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没有建立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中心,没有针对性的综合开发训练;与计算机的软硬件公司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少,学生没能直接参与公司项目的开发,不能了解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以及公司的运作与管理。
二实践教学改革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名师出高徒,教师水平与学生的能力息息相关,提高教师水平是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很快,加之学校相对封闭,很多教师又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多实验项目也是理想主义,与实际有出入。对于这种状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开展校企合作,指定教师到公司实习,参与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根据教师兴趣能力划分科研小组,各小组定期进行组内学术报告,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交流。鼓励各小组每年申报各级项目,以项目促进科研,提高实践能力。
2以逆向设计法设计实验题目
逆向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和专业要求,及时修正教学计划。实践项目的设计应以实际应用为背景明确毕业走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方式看,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此外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训中心;加强校企联合,欢迎企业设计人员为学生讲课或作报告,介绍企业文化、项目开发经验、技术专题报告等。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缩小学校和工作之间的差距。
3提高各个实验环节的质量
由于跟随式实验课时有限,又要在有限的可视出效果,可以实验内容和资料预先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在实验课之前自学资料写出实验的初步思路。实验课堂,学生主要验证自己的思路,教师也主要负责答疑。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效果好了很多,也节约了实验课课时。实验课程单独进行考核,可以引入选题问答的方式。即在考核之前,教师可根据理论教学大纲准备一些设计选题相关的简答题,形成题库,在验收课题时,随机抽取固定数量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提问,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由:基础知识问答+上机操作+实践报告3部分组成。这比传统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是一门课程为主的,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综合的,统称为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是将多门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特点的实验内容[2]。例如将数据库,软件工程,Net程序设计三科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学生4至5人一组,随机选取课题,团队协作开发,教师负责指导点评,如表1所示。通过课程设计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软件开发中,系统的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团队意识,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毕业设计要实现12方面的综合训练[3],具体包括: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定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通过这12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毕业设计题目每人一题,且题目不重叠,任务有适当的工作量和难度。在毕业设计期间教师要加强督促,在每个环节都要和学生交流。由于不少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或做实习,可以采用毕业设计系统或者音频、视频等工具,可以把一些操作进行录像,对于文档可以进行批注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工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日常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设定课外实践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如3~5人一组,学生自己申请课题,进行论证,提交后由系内进行把关,如申请成果可以配备两个导师指导,提供一定资金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如配备实验室供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由学生管理。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进行科研成果申报。通过课外实践小组的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举办科研讲座
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可以由教师介绍一些科研方向,如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或者一些新工具的使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设计人员为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介绍新的行业动向,新的技术,设计模式,软件测试等;或者课外实践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演说,介绍开发的经验;或者基本的开发知识讲座等等,为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积累经验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在学校四年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只有一点一滴的落实各个环节才能保证学生能力上的提高,才能应对就业的压力和今后工作的挑战。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本文从传统方式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极限编程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和辅助性的工作,无法成为单位的主要科技力量。大学毕业生质量滑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方式下计算机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扇窗口,其成果是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检验,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扩招以后师生比例过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毕业设计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毕业设计的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已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1.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每届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总是虎头蛇尾,过程平淡甚至经常出现消极状态。
通过考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是因为希望过毕业设计提高和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一次做项目经理或数字蓝领的感觉,担心的是怕答辩过不了关。然而,当毕业设计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后,各种问题就开始慢慢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工作进度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的情绪便立刻降到了低谷。然后便慢慢转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当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学生们便开始慌乱起来,便着手思考如果过关的问题,普遍的做法是草草弄个系统应付交差,答辩能勉强通过即可。因此,很我学生虽然参加了毕业设计,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理念陈旧,闭门造车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几来,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宏观管理方面上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测试驱动的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Agen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AOP)、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等。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已在许多软件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多年以来,传统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流。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3.能力强的学生不易体现优势,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和应用系统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的以“单打独斗”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强、弱两极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没有形成团队,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开发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再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独立承担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又确实非常困难,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勉强交差,由于这种帮助纯属义务,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形成正式的合作关系。当施助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受助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时,部分同学为了过关就开始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4.选题的时代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来的选题都一直是那几个,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不能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一些老师明确表示:“学生做能得出这些选题就不错了,不敢搞什么新花样”。
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属于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工作,就像我们的老师做课题,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与面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所以,如何结合社会对软件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选题,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
5.答辩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方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及成绩考核有两个较为突出的弊端。一个是答辩主要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容易造成答辩走过场,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管理、协调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另一个是考核只局限于个人成绩,而在现实工作中,单人单干软件开发的模式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说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团队开发模式才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应该除了个人成绩以外,还应该包括集体成绩。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考试,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考试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考试体系不尽完善,考试内容片面,考试形式、手段单一,已不再适合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一种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 考试 改革思路
1.引言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考试大国,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时下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种类、形式多样。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是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1]。考试又是对考生能力的测评,对给定时期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学的主、客体均发现、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改进自己的参与方式,促进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已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探讨。
2.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的现状
文献[2][3]指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考试均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考试缺乏科学性、先进性,考试内容片面化;其次,考试侧重知识,缺乏对能力的考核;最后,考试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体系。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个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现象。(一)72%的学生存在考前突击学习的现象;(二)76%的学生存在为考试背书的行为;(三)24%的学生存在作弊的想法,尽管学校加大监考力度,严肃考试风气,但每次考试都会抓获作弊考生;(四)63%的学生在考后迅速遗忘记忆的知识;(五)42%的教师存在划题、圈定范围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一)考试内容的片面化、考试形式的单一化决定了必然会有现象一、现象三的发生。现象二、现象四的出现足以说明当前的考试的功利性,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现象五说明了考试已经失去其真正的作用,不能起到检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促进教学的涵义。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务管理者、教师没有把握好考试,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考试体系。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有以下特点:知识、理论、技术更新较快,实践性、抽象性、综合性较强。故针对该专业的考试体系改革创新也就更加具有难度,在对考试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把握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由于计算机本身的技术优势,应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当前的考试改革中。
3.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本着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内在要求,首先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以利于考试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其次在设计考试体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注重把握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最后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
3.1顶层设计考试体系。
必须紧紧围绕考试服务于教学,考试检讨教学,考试反馈教学,考试促进教学的基本思想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因此改革考试体系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3.1.1积极转变考试观念,努力祛除应试思想。
构建完善的考试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既要充分认识考试的检查、促进作用,又要严谨务实地对待考试,切实把考试工作当做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从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章程到教师设计具体试题、试卷都应该认真、从严对待。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开放的、包容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考试。考试是客观的,要求其必须科学地安排实施;考试是不完备的,需要丰富考试的形式、手段以进行补充,故必须以开放的、包容的观点看待考试。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更需不断更新正确的考试观,及时摒弃陈旧过时的考试观念,如普遍存在的应试思想。
3.1.2合理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灵活创新考试形式。
考试制度是考试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合理、妥善地建立健全考试相关制度,做到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考试制度对考试活动的导向、约束作用。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明确考试的目的,以及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意义。(二)科学制定具体考试的流程,精心设计试题、试卷。(三)综合考虑成绩的认定部分。(四)认真做好学生成绩的分析、反馈工作。
考试的形式也要灵活,考试的形式既可以开卷,又可以闭卷;既可以笔试,又可以口试[4]、实践、网上考试,资料检索;既可以单独考试,又可以集体考试。
3.2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
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要注意考试的内容全面性。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微观上来说,考试的知识点要与所学知识的一定比例,有合理的覆盖率。
注重考核的过程性主要要求在设计具体考试时不能一考定成绩,只看重一次具体考试成绩。任何单一的具体的考试都有其不足之处,其考试成绩只能代表某一部分的考核结果,所以要将考核融入学习的全过程。
3.3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
改革创新考试体系必须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执行性。考核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在设计考试时必须对考试的内容、形式、对象做充分了解。根据考试对象的水平、学习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考试内容,组织考试形式,使得考试能真正起到检讨、促进教学的作用。
考核的可行性则指在设计考试方案时要根据现有的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使得考试方案具有可执行性。
3.4注重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
考试的技术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考试管理的技术性;二个是考试形式、手段的技术性。先进的考试管理要求要有先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机制。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考试的形式、手段也日益丰富,我们在进行考试设计的时候,可选性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有的技术来改革考试的手段、形式,当前出现的各种计算机考试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考试的技术性是考试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的考试仍然期末笔试为主,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这种考试存在着种种弊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已有诸多学校尝试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发完善的,全过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考试系统,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3.5注重考核的评价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下的考试绝不能当做一个形式,更绝不能演变成为考试而考试,所以考试的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考试评价的客体有三个:考生、教师、考试本身。考试结束后,考试评价体系须能科学有效地对考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能力提高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反馈,及时发现考试本身的不足之处,以进行改进。
4.结语
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本科教学的过程,结合以上思路进行考试改革实践,设计、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在每次上机课时自动记录学生的考勤信息;自主布置作业,并能完成对作业的批改;最后将考勤记录、作业分数转化成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该平台运行一年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教学效果。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教学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现有的教学体系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特别是随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已存在滞后性。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素质,作者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提出珍珠链式教学体系,经过初步实践统计,该体系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本科层次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国内各高等院校均逐渐开设了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但现阶段的计算机本科教学亦有不尽完善之处。
近些年来,在计算机本科教学中,先后有人提出了分类教学法[1]、项目驱动法等,分类教学法即根据学生是否考研进行分类教学,前者注重考研基础课,后者注重实践;文献[2][3][4]指出项目驱动教学法即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达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实践学习的教学法。然而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均有偏差,分类教学太过功利,只注重考研课必定会造成入读的硕士生综合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受限。我通过对本校计算机学院个别班级引入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该教学法只能有利于那些本来就学习好的学生,并不能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在引入项目前,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则不仅无法完成项目,而且对其信心造成巨大打击,从而产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厌学心理。
我通过对我院学生作对比分析,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坚忍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思维缜密。概括来说就是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计算机类本科层次的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2.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是一种从顶层设计的渐进式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它由一条主线和主线上的一系列珍珠构成,将大学的四年划分四个阶段构成了该体系的主线,分别为启蒙阶段、教―学阶段、学―辅阶段、自学阶段。珍珠链教学法中珍珠代表教与学的效果、结果。
2.1启蒙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起点是高中教育,而在教与学方面却均与高中教育差别甚大,故在本科初始阶段,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力促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以及围绕该专业所应有的品质,注重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顽强的毅力;最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教―学阶段
在教―学阶段,重点放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基本语言、基本应用的讲授,使得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2.3学―辅阶段
在学―辅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设计既定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补充讲授解决该问题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整理涉及的已有知识,加深对其的理解。
2.4自学阶段
在自学阶段,侧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锻炼。教师通过给出案例,安排学生全面地找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2.5教学效果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中珍珠代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的效果,而且是对教与学的评价反馈。
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教员根据已学知识、已有能力,结合当前目标,设置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安排学生解决。
3.珍珠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3.1教学安排与教法
在启蒙阶段,重点开设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其应用现状、信息检索、简单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如何解决问题、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素质等类似课程。采用引导式、互动式讲授为主,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趣,学会碰到问题先分析再思考,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在教―学阶段,偏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使得学生熟练掌握解决基本问题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基本方法,在问题面前懂得检索哪些资料。故在该阶段主要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数学类、数据库类、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类。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教师将常用的、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取出来,给学生做重点讲解,其余的做扩展性讲解。
在学―辅阶段,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开设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论等综合性课程,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逐步培养学生为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所具有的初步问题分析能力、规划能力、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此阶段以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为主,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辅导。
在自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离散数学等课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学,掌握界定问题,抽象出问题的方法,此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现有事实、现象、情形中抽象出问题。
3.2学法
学生在珍珠链式教学体系中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动式学习是指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问题,碰到问题能尝试着解决。
自主式学习的前提学生掌握检索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方法。自主式学习的关键是学生秉承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在问题面前坚忍的毅力。
互动式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的意识。互动式的学习不仅指师生间的互动,而且指学生间的互动,还指学生与诸如网络等知识载体间的互动。
主动、互动的学习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
3.4珍珠的形成
珍珠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象征,能力是抽象的,而问题则是具体的,所以在每次学习过程中,教师均要设定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了解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什么知识,培养了哪些能力,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珍珠链式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设定问题、案例、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涵盖于其中。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既获取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4.结语
我从教计算机本科教育和管理已有数年,在从教的过程中按照珍珠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讨,结果表明,这种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无论在实践动手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由于该体系尚在尝试阶段,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配套资料教材的选取方面不尽如人意。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分别从设计选题、时间安排、过程监督、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的有创见性的科研结果,是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基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2]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在工程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升华与提高,并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找工作和考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3-4],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涉及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题目毫无新意。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很大一部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实验室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此类题目过多过烂,学生不想写,在网上随便搜索便可拿过来就成了毕业设计,以至于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2)题目设置太大太复杂。在选题时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因而选择的题目过于复杂,类似于注册表监测软件开发、微型操作开发等,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本科生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是随便应付;(3)题目设置过于简单。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工作量不足,没有达到毕业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毕业生就业时间一般是从大学第四学年上学期11月份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下学期,而毕业设计时间则是整个下学期开始直到毕业前毕业答辩,时间上严重重合。当前就业形式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毕业设计和就业同时进行以及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看重就业而忽视了毕业设计。一方面,毕业生需要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式各样的毕业招聘会,精心备战每一次面试,根本无暇兼顾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因此这部分同学需要在校外单位作毕业设计,指导不便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
(三)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是在第四学年下学期,此时部分同学工作已有着落,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主要课程的成绩,因此认为毕业设计的好坏与自身就业无关,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近年来社会诚信度的普遍下降使得高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诚信度严重缺失[6] ,一些学生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毕业设计抄袭增多的一个原因。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人数则变化不大,使得每名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精力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使学生有了投机的可能。
另外,学校只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足够重视,也是造成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毕业论文答辩形式化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检验。由于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毕业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此外,感情分普遍存在,造成了没有毕业论文不合格的现象,毕业论文做好做坏一个样,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认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指导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选题范围较为广泛,容易产生一些假、大、空的题目。因此在选题时应尽量从毕业生的就业背景出发,结合四年来所学习的主要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是能否高质量完成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常用的选题方式是教师统一拟定了很多题目,然后由学生被动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学生立足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可以先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教师对其中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提炼和丰富,然后师生双方就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目标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二)毕业设计与就业矛盾的解决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1.错开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主要冲突在于时间上的重叠,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专业的教学计划,错开毕业设计时间。例如,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就采取了第四学年上学期安排了专业课程设计,其题目安排与毕业设计相近但工作量有所降低,是对毕业设计的一个预演。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毕业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从而避免与就业的冲突。
2.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之所以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是因为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所欠缺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联系几个固定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统一地安排实习时间,保障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毕业设计。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在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了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教学使用的软件远远滞后于公司所使用的软件。毕业生进入公司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这也是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三)扼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对策
根据10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扼制甚至杜绝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发生。
1.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的交流。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教室进行指导,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指导,随时地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当定期举办讨论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请教。
2.加强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功能。学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答辩上实习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在答辩时发现有抄袭现象,直接定该生毕业答辩成绩不及格,同时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以此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是一种用于辅助高校检测检查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等不端行为的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人情分或随意打分现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需要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成绩应该综合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后给出,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可以开发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系统实现评分的公正性。例如,在评阅小组预评阶段,由学生通过系统提交匿名论文,由系统随机分配给评阅小组成员,使评阅人不知道论文的指导教师和撰写学生,从而避免人情分。建立严格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阶段的评分标准可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设计态度、工作量、创造性指标、毕业答辩效果和外文翻译等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7] ;最终的成绩则根据各个阶段的评分自动生成。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公正性,在毕业设计答辩中应坚持以下几点:(1)在最终的答辩之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制作的软、硬件必须经过演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的验收后,才能予以答辩;否则不予答辩,必须重新修改直到达到要求。(2)实习答辩小组教师随机分配制度,在答辩的前一天提前公布,并且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3)坚持毕业设计复评制度,即建立由教授和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督查组,对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
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先导培训、过程监督、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撰写等方面.针对如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进行的探索工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先导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恰当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前提保证。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还是浅层次的,大部分同学还不具有选题、立项的能力,即使能选定题目,也往往难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在选题时,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题目的难度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有所创造。应该承认,在学习方面,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度要有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歧视行为。教师的选题应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选题也要注意连贯性,可以利用前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当然,学生不仅仅是以上两类,但只要掌握了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确定选题。先导培训
课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应给每个同学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明确整体工作内容、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成果要求,包括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设计的总体方案,论文及说明书的字数,图样、实物的数量,按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拟定工作进度,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列出部分推荐参考文献目录等。由多个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分别明确各个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突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思想深处改变对毕业设计作用的传统认识.对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加以改革。明确地提出:毕业设计不再是单纯地针对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不仅是综合检测学生近四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2)以学生为过程主体的培养原则与模式: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原则。要想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首先要使其具有自主性,成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配角。只有当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是创造活动的主体,才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创造的过程并关心创造的结果i才能进发出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3)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在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有了创新的欲望后,导师给予的正确、适度、及时的教学指导,会成为学生创新设计活动的催化剂、助动力和方向盘。
(4)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欲望的产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实现。以鼓励为主的指导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三、过程监控。全面育人
学生进入课题后,对每个人应根据任务书,列出时间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最后一学期学生课程少,加上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问题,学生心态比较浮躁,检查督促跟不上,很容易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拖后,有的甚至完不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应与每个学生保持接触交流,听取学生的汇报,检查进度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钻研的优良学风: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禁抄袭。
指导过程中,应该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坚持教书育人,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严格考勤。学生因故请假应督促其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做事先做人,尊敬别人,科学作风,团队精神等是做事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各方面事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指导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在答辩前两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应该已经完成。指导教师应根据课题情况提出最后的修改意见,指出其中的错误,指导并督促学生限期改正,进一步完善。否则,不得参加答辩。最后的工作就是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撰写。本科生大都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把前期做过的工作写成报告论文。即使能写出来,无论格式,还是内容组织等方面都离要求相差甚远。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直接反映前期工作的质和量,代表设计成果的水平。这最后一个环节.指导老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五、结语
近几年我们以“因材选题,规范管理,过程监督,全面考核”的原则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的结果看.方法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