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5-29 04:25: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 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发展与突破

1.当代的教育心理学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专注于研究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桑代克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教育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第一本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著作,我国也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桑代克在他的书中分别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心理学教育的观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后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与之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教育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现如今,教育心理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课题方面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它已经将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将原本理论化的观点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这种实践行为也促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教育心理学独立性发展

在20世纪前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心理学体系脱离而出,但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开始变得空洞起来。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自觉扩展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脱离课堂式、说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学走进社会,从而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心理学的最广泛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时期,该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断涉及新的领域,提高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它不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服务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学科。

3.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各种学科研究课题的变化上看出其研究重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是方向性的改变。其中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维特罗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解,他将教育心理学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实践教学,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试验对象,这种复杂的关系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与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心理医学领域独立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将真实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性。因此,传统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方式向实践教学研究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转变必将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学启发与影响

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到互动式实践教学,还是从单纯的心理学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都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受这种启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国教育界为例,加德纳就曾对美国教育进行过批评,他认为教育要结合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早期美国对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和政策,导致美国民众无法了解中国,更不用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在心理学界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之后美国逐渐放开了对中国文化进入美国的限制,将中国文化作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也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政府决策进行影响和启发。

5.总结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应当全面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上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实践性教学对其进行检验,为未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务校园,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这也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所应承担的伟大责任和义务。

作者:易峰 单位: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中职教育心理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分析

一、面向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对象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生活背景环境等不同,个性是有差异的。现代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防止偏废一方。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曾任教班级的真实案例:在学校全员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大背景下,陈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级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是一个性格非常张扬、极具自我意识的女生:上课老是随意散漫、不分场合地发表对课堂教师的提问意见,经常无故迟到,不听课睡觉玩手机,周围的同学似乎挺怕她这个“大姐大”。陈茜情绪起伏比较大,心情不好时还会嘲讽发火。课后我找她谈过话,讲了许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观点,谈话时对受到的教育没有太大反感,但不会立即应承,过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决定给她的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配合管教,对学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响模式。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长的联系很顺利,但家长抱怨说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发展,只尽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弃与家长的联系,更不能找到陈茜这样表现的问题根源所在。我坚持继续与家长联系沟通,以期了解更多关于陈茜的情况。原来,陈茜的家长因为工作很忙,与孩子沟通不顺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散漫,任其性格发展,渐渐地,陈茜的学习积极性就更没有了,形成一种与本质性格不相符的张扬,其实是空虚茫然,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于是,我决定潜移默化地改变陈茜,让她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自信、方向感强的孩子。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通过谈话和观察,了解到陈茜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课堂上鼓励她多参与班级活动,让她把个人的一些专长发挥出来。我还邀请她下课后到教师办公室帮忙,做一些杂务性事务,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觉得老师都这么认真邀请她了,所以还是到办公室帮忙,渐渐地竟开始主动询问我办公室的老师们是否有需要她帮忙的地方。这样的变化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突然有一天老师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乐于助人、热心负责。为此,我找机会在班上适时表扬她,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变得沉稳和礼貌,待人接物也越来越随和积极。此间我经常给她家长电话联系,家长渐渐重视对陈茜的教育,从以往无可奈何的语气变得热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动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学校的近况表现。教育就是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放手让学生做她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信任尊重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树立目标和自信。陈茜的变化,班里的同学和其他老师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触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得到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期望感,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有助于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信心,获取更大的发展。

二、关爱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叫张某,这名学生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宁愿多做劳动清洁也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开学初几乎每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不奏效。因为该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能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触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因为单方面教育和影响毕竟是有限的。我细心观察张某,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时非常害羞的学生。每次与张某谈话,张某态度都非常诚恳,但显得比较油滑,似乎油盐不进,但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能接受老师的教育。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内心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于是我经常找他到办公室聊天,用谈话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影响他。在日常教学中留意他的进步,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照顾班级内其他爱玩爱动的学生。此后,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良好紧密起来。在良性循环下,张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善,作业开始愿意做了,尽管有时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业时都留下评语鼓励他,到后来这名学生竟然能很认真地完成作业,且上课乱动现象也有意识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显改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内心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

作者:吴海若 单位: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与发展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仅仅依靠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学的辅修课程里,有关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而作为教师,站在一个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者的角度上,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在准确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证我们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试问一个心智不健康的教师,又怎么成为一名瘦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呢?教师应该具备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除了能促进生理健康以外,更与工作主动性、效率息息相关,只有处在良好地心理条件下,才能发挥工作最大潜能,取得积极地工作成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给学生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高校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其中包括知识学习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人际关系、朋友圈以及生活状况都会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它往往会关系到学生的成才与前途,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试想一下,一名本性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孩子可能由于老师对他性格片面批评而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堕落。教师了解了学生心理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就可明智地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对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功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使教学产生最佳效果。在学校的素质教育学习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感情,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作为伴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备出色的心理学教育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同时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与我们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

苏霍林说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发展过程,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去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增加自己心理学知识的积累,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探索人类心理是21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也关注到教育学中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完善。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将有助于这些规律的完善,有助于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总之,良好教育心理素质的养成是通过在施教过程中依靠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调节自己,在不断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心理成长以及人格培养过程中得到升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不论从理论知识的角度还是人格升华的角度,都会让人受益匪浅,作为教师在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使用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教育心理学成为教学之路上的好帮手,同时用不断提高的知识水平结构作用于教育心理学,使之成为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武器,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贡献添砖加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作者:辛光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与发展探究

摘要: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职业教育是近几年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可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性格特点,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能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的思想状况,干预其行为的发展,促进其有效学习和整体发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故心理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论述,目的是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职业教育;应用发展;研究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对于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分析学生心理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科发展深度不够,且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着整体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对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地位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开展程度并不高,重视程度也较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以职业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工作和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部门,这就不能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提供发表途径的期刊做为学术发表的平台。最后,对于相关的教材,例如职业教育心理学材料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可选择的余地也不多,对于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就其自身而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体系是相对不完善的,发展也不够成熟,还有许多的内容需要填充和完善。当前我国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选择的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这当中都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对于研究对象也都是模棱两可,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侧重点,大多数都自成一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质量不高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式比较单一,多数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献法,而真正做到进行实证分析的实例少之又少,导致得出的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因为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无法在一些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首先,这类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意识,雷同点多。其次,和学术报告的动机过于功力,有的是改变文章开头以及结尾,就进行再次发表,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最后,是教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学者却缺乏一线教师所拥有的实战经验。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内容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方面不够完善,多数教材是自成一派,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应该科学的将其分为理论,实践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方向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注重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突出特色。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三)创新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伊始其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定量研究,它重视的是研究合乎科学方法,比较客观强调实证分析。二是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定向研究。它不仅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还应把定性研究的方法加入到常规研究使用方法中来,实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有机整合。定性研究重视的参与体验,参与者本身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解释。此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产生新鲜的想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界应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选择实验法,或者是访谈法等。

(四)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还是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理论研究,过分追求实用。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集合。现在的国内学者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关注的是应用。虽然,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研究没有价值,没有理论的实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抓好理论和实际两大方面,不能过分重视某一个方面。

(五)个案整理、促交流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强化W生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心理参与体验的绿城,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通过和各班辅导员交谈,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寻找其中教育管理成功的规律,以便归纳、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定期召开实验班辅导员教育管理交流会,找出自己认为教育比较成功的个案进行总结,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吸取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六)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能够增强教育者的意志力、抗挫能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随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捕捉教育时机,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其积极人格,引导学生综合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管理能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试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内容体系的整合性与系统性突出得不明显;其次是忽视了人的特性而注重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效仿;再次是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本土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上述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心理学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本文就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展开讨论,希望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如何解决该问题,实现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缺乏系统的核心内容,系统性与整合性没有达到有效的统一。有些学者认为产生这种复杂凌乱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将统一的心理学现象分割为不同的易于实验以及易于控制的小部分,研究中缺乏关联性,各自为政;第二,研究的课题过于繁杂,小到关于小学生的记忆研究,大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上至教学技术研究,下至学科的教学心理研究,再从学习神经心理学至教学策略的探究,种类丰富的研究课题占据了教育心理学整个领域。虽然学科的进步以多样性为标志,但是五花八门的研究课题并没有使教育心理学具有一个统一的核心;第三,心理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范式更迭,致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侧重点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体系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难以产生稳定“范式”的原因之一是研究对象过于复杂。其研究对象本应是在学校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变化,一方面它研究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与学活动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变化,另一方面也研究这二者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人与人交往的复杂以及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最终导致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复杂性。除此之外,研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般都是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由零散向系统过渡,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全部的内容,教育心理学中也是这样,它必然存在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除了复杂性与局限性之外,研究方法与手段同样也是限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法,另一类是现象学方法,以上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

心理学以研究人为侧重点,心理学研究中的困难也是研究人。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以研究者的意志而转移,其研究物性变化中的表象与真相都是真实且客观存在的。而在心理学中,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时,研究情境设计得再缜密,依然存在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之间因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科学中容易掌控的“物性”,而是研究“人性”,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中过于重视效仿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殊不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忽视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复杂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人的外在表现或行为并不能够代表其内在的意识或者动机。

2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与应用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由此产生的研究类型也分为两类: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视应用的学科,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工作,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离不开教育实践,二者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与现状中看,传染通的教育心理学过多的将重点放在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经常是在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别的教学学科中而间接起到的指导作用。一直到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来源于理论,并不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造成教育心理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对教学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2 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此外,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3 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3.1 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

3.2 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要将教育心理学中的不足之处摒弃掉,并不是仅仅研究中国化的教育心理学,而是要面向世界,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中职教育心理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摘 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内涵是多元化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育管理者的理论经验水平在不断更新提高。如何使理论化的教育管理学更科学、更直观、更实际地应用到现代教育生活中,这其中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教育事例经验总结,从这些真实的案例中不断得到新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心理学 学生个性 德育教育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职教中心。学校开设的专业学习课程较丰富,在校学生普遍在15至17岁之间,其中不乏大龄学生。与普通中学略有差异的是这些学生大多非常自信,性格也开朗,可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够,喜爱参加各种文化项目活动和体育竞赛。这些学生具有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接触后会变得青春飞扬起来。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心理学

一位教师或许面对很多名学生,然而对学生家庭而言,这名学生却是唯一的。在教育教学中,仅仅是单纯的教学任务模式,或许仅是书本中的知识教授就够了,但是对人的培养呢?

人是有生理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教育中,不免涉及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二、面向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对象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生活背景环境等不同,个性是有差异的。现代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防止偏废一方。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曾任教班级的真实案例:

在学校全员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大背景下,陈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级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是一个性格非常张扬、极具自我意识的女生:上课老是随意散漫、不分场合地发表对课堂教师的提问意见,经常无故迟到,不听课睡觉玩手机,周围的同学似乎挺怕她这个“大姐大”。陈茜情绪起伏比较大,心情不好时还会嘲讽发火。课后我找她谈过话,讲了许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观点,谈话时对受到的教育没有太大反感,但不会立即应承,过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决定给她的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配合管教,对学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响模式。

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长的联系很顺利,但家长抱怨说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发展,只尽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弃与家长的联系,更不能找到陈茜这样表现的问题根源所在。我坚持继续与家长联系沟通,以期了解更多关于陈茜的情况。原来,陈茜的家长因为工作很忙,与孩子沟通不顺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散漫,任其性格发展,渐渐地,陈茜的学习积极性就更没有了,形成一种与本质性格不相符的张扬,其实是空虚茫然,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于是,我决定潜移默化地改变陈茜,让她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自信、方向感强的孩子。

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通过谈话和观察,了解到陈茜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课堂上鼓励她多参与班级活动,让她把个人的一些专长发挥出来。我还邀请她下课后到教师办公室帮忙,做一些杂务性事务,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觉得老师都这么认真邀请她了,所以还是到办公室帮忙,渐渐地竟开始主动询问我办公室的老师们是否有需要她帮忙的地方。这样的变化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突然有一天老师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乐于助人、热心负责。为此,我找机会在班上适时表扬她,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变得沉稳和礼貌,待人接物也越来越随和积极。

此间我经常给她家长电话联系,家长渐渐重视对陈茜的教育,从以往无可奈何的语气变得热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动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学校的近况表现。

教育就是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放手让学生做她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信任尊重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树立目标和自信。陈茜的变化,班里的同学和其他老师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触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得到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期望感,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有助于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信心,获取更大的发展。

三、关爱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叫张某,这名学生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宁愿多做劳动清洁也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开学初几乎每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不奏效。因为该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能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触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因为单方面教育和影响毕竟是有限的。

我细心观察张某,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时非常害羞的学生。每次与张某谈话,张某态度都非常诚恳,但显得比较油滑,似乎油盐不进,但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能接受老师的教育。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内心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于是我经常找他到办公室聊天,用谈话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影响他。在日常教学中留意他的进步,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照顾班级内其他爱玩爱动的学生。此后,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良好紧密起来。在良性循环下,张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善,作业开始愿意做了,尽管有时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业时都留下评语鼓励他,到后来这名学生竟然能很认真地完成作业,且上课乱动现象也有意识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显改善。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内心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趋势

摘 要: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知识,是定量与定性、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学科,具有独立性、实践性强与综合性的特点。研究对象为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兴趣、意志与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育观念等心理活动与交流。

关键词:物理教育心理学 发展 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空前提高,主要因改革开放,加强了学术交流。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整体发展,其思想理念也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并为教学实践服务。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物理教师的心理、教学评价与测量、教学实践中的非智力因素、物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心理等。比如,就教师而言,主要研究教师的能力、性格、兴趣以及教师教育观、知识结构、职业理想、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策略等。下面具体分析国内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的研究方法

纵观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与经验总结法是应用较多的办法,虽然对我国教育心理学有所完善,但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生理化方向可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比如,国内物理教育心理学经常采用实验法做研究,即研究学生学习时呈现出的一种自觉表象活动,实验法可重复性与控制性强。生理化研究主要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对人与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研究,并创建高级神经活动理论,在记忆与学习生理机制上研究较为广泛。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模糊数学、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也应用到了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让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具有科学的严谨性,是新时代生产力与的完美结合。但是,对科技与数学的过度依赖也不利于物理教育心理学进步,因为其只考虑数字因素,对于其他主观情感则很少念及。为此,未来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综合化的研究方法走,相互借鉴完善。

二、多元化的研究取向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教育心理学的进步,研究的多元化已经不可争议的实时。比如,建构主义取向:该理论主要从“学习是什么”、“怎样学习”两个方面探讨。从国内中学物理教学方面说,影响着教学模式、物理学习目标、课程安排、教师培训、教师心理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后现代主义取向:即反对约定成俗,赞同多元化,提倡否定、批判、多变以及怀疑,无视还原论,要求脱离传统。在物理教育心理学方面,主要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开始逐渐运用起来;班级体差异以及学生间的差异,如学生物理成绩高低、兴趣爱好等;还包括物理学科的教学心理与跨领域的文化研究等。社会认知取向:该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怎样获得知识,认为人们的学习通过大脑将知觉的、感觉的东西进行组合并通过领悟而来,而非通过经验掌握知识。在物理教育心理学中,社会认知理论、认知神经学、内隐学习、动机研究等研究方法较为流行。比如,物理学习需要学生开发大脑的潜能,发挥抽象思维。

三、社会、个体研究均衡

无论是在整个教育心理学还是具体的某个学科研究中,学校环境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很少关注社会环境,认为学生在学校很少受到社会的熏染。在物理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已经排除了学习规律、过程以及本质的画地为牢,而是把眼光投向社会、家庭,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方式、社区因素以及家庭背景等。在物理教学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比如要求学生将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与差生交谈时试图了解其家庭背景以方便后续的指导,与家长互相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具体表现等。除了社会因素外,学生的个体因素也是国内物理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因素。就学习方式而言,物理教育心理学要面对的是通信科技的发展怎样让学生更好的为其所用。虽然网络通信使得信息的传播无界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可自由选择,学习地点与时间不受限制等。这就促使物理教育心理学朝着新的方向研究,并以树立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学生可就某物理难题在网上搜寻解答方案,也可通过“知道”而请教网友解答。物理教育心理学就应着重研究学生的自觉性,能否约束自身不劳而获,管束好逸恶劳。

四、系统化的研究内容

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动机理论、学习理论、发展理论、教学理论与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但社会是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的,未来各学科也就相互糅杂,而排出独树一帜。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总体理论的融合趋势是与现实同步的。

比如,物理教育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等心理学派的基础上,关于本地的切合实际的研究也日益开展,并将国际心理学派之理论吸收,形成自身独有特色的系统教育心理学。物理教育心理学从原来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到现在反思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即“教法”,将来,学教并重应该是整个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教学从来不可能独立存在授教者或学习者,缺少任何一方都能定义为“教学”,教学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若来而不往,则非礼也。所以,独立的研究教或学是有失全面性。教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了解一清二楚基础上,对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并适当反思、评价,方能提升教学成效平台。所以,物理教育心理学应该讲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并重,二者不可或缺。

五、结语

我国教育心理学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成效明显,这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思想的相互交融而发生的。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亮点,而将心理学运用到教学当中确实恰得其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

【摘 要】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不高;研究缺乏足够的中国化。我国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是: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建立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问题 对策 范式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1]。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1913―1914年桑代克(E.1.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诞生。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开始传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独立的研究。尽管目前已取得不少骄人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关注和透视,从而揭示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期尽可能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初创时期主要是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后来许多心理学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做了不少独立研究。到8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倾向于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心理为主干,同时兼顾教育教学情境中其他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除重视学习心理外,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日渐重视。但这些内容体系所包含的课题在逻辑上孰先孰后,分量上孰轻孰重,目前教育心理学家们尚未取得共识,有的偏重于学习心理,有的偏重于品德心理,还有的则转向教学心理的研究[3]。这表明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零乱和内容庞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我国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其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没有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学者认为,这种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内容庞杂,无统一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取自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以及各学科心理学,学科本身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第二,研究课题五花八门。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庞杂的课题充斥着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领域和方法变化无常,缺乏相对的稳定性[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交往的复杂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研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产生之初,一直沿着两种取向发展。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定量研究。它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注重实证分析,力图精确而客观地用数据表达研究结果,具体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如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等人的研究就属于这种取向。二是现象学方法论取向的定性研究。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同于自然现象,主张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个案研究和教育经验总结等方法[5]。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的研究则属于这种取向。这两种取向贯穿着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始终。研究方法的创新无疑是推动一门学科前进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还有待加强。我们几乎没有自己独具开创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大多数都来自基础心理学,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实际。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研究方法仍偏重于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在实际研究中定量的方法占据主要地位,并未真正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研究手段缺乏现代化程度。尽管当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使用了诸如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但他们使用更多的是局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使用还很有限。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具有如下原因:第一,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深远影响。自冯特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实验法等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便一直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华生和桑代克等行为主义学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纷纷采用实验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即使是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的人本主义学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也仍然没有抛弃这些定量方法。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定量研究为主,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第二,研究者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研究者希望矫正方法内的一些误用而造成的不足,而学习者则只关心如何熟练运用业已成型的研究方法,两者都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探讨。纵观现在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籍,缺少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只分别涉及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数都是借用,借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现象的实际操作上存在缺陷。

(三)理论与实际联系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上,对该学科性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学科,它的任务在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理论性学科,它既独立于教育之外但又不依赖心理学的特殊性,更偏重于研究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规律。这种“应用性”与“理论性”之争,使得教育心理学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困难重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应用的性质并存,并偏重于应用性[6]。尽管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结合的程度还不够高,具体表现为:第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一方面导致研究者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理论到理论,其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教师只能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凭经验摸索,明知教育心理学有用,但不知如何用。第二,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教育心理学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更直接、更积极的角色,它除了可以用其发现的关于人类学习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第三,学科服务范围狭窄。目前教育心理学只是服务于学校中的教育对象,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应当是伴随终身和全人类的,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之所以难以有效结合,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对当前教育实际的了解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践。他们从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而没有在教育实践里思考问题,没能看到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应用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不够高,难以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他们忙于繁重琐碎的教学工作,很少去认真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解决途径的初步探索

(一)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知、情、意、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7]。因此,人自身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身心统一、人格健全的人,我们应该以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反对把心理现象孤立起来进行研究。例如,我们不仅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学习,也要从动机、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在整体上把握学习的本质;要在整体上研究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我监控技能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的有机结合等等。

(二)建立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

第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但是教育心理现象不仅仅表现出不相容,更多的是相容[8]。因此单纯使用定量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心理研究中的问题。定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情境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9]。定性研究能够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但是定性研究对观察者的素质要求过高,主观性强。因此,我们应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力求创造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第二,增强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研究效能。传统的研究方法要继续保留,同时应该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比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丰富,操作更经济、便捷。

(三)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并不是主张放弃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一味地追求“实用”,相反,在强调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的研究。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可以建立起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性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应用性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理论性教育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和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