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市场论文

市场论文

时间:2022-06-22 08:44: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市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市场论文

市场论文:我国场外交易市场论文

证券交易市场可分为竞价市场(AuctionMarket)和场外市场(Over-the-counterMarket,简称OTC市场)两种基本形态,前者在证券交易所以公开拍卖、集中竞价的方式组织市场,其代表形式是证券交易所。而后者没有集中的交易场所,是在股票交易所以外的各种证券交易机构场外上进行的股票交易市场所以也叫做场外交易市场。通常由证券交易商以做市商制度组织市场。

一、场外交易市场概念

场外交易市场简称OTC市场,又称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所不同的是场外交易市场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规定的成员资格,没有严格可控的规则制度,主要采取一对一协商交易或报价交易方式,交易多样化、个性化的非标准产品。相对于证券交易所而言,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的分散性

场外交易市场不同于证券交易所交易,他是由许多经过审核批准的独立经营的证券公司来组织进行的。不是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

2.交易的直接性

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大多数买卖都在证券公司和投资人之间发生,真正的过程是证券公司将证券卖给购买人,通过这个中介实现自营买卖。

3.交易的协议性

场外交易属于协议交易,证券的转让在协议转让方式下,双方可以见面,私下达成协议。参与的双方基本都是证券公司和投资人的关系。转让价格也是双方协商调整之后达成协议。

二、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场外市场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全国性OTC市场即“新三板”;二是地方性OTC市场。我国现行的场外交易市场以新三板为主,券商自建场外并行,各地股权交易所为辅的多层次的结构。

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三板市场的全称是“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于2001年7月16日正式开办。目前,我国场外市场规模与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市场规模相比还不够大。截至2014年5月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的挂牌公司股票发行相关情况显示,包括32次已挂牌公司股票发行和22次挂牌同时股票发行在内,今年前5个月挂牌公司股票发行规模达到47.10亿元,分属30家主办券商推荐的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788家,总股本达到269.36亿股。

2.地方各级产权交易中心

在我国尚未出现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是指地方性或地区性的产权交易市场。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建设,首先服务于地方产权交易和经济发展并能兼顾全国投资者的产权交易市场。目前地方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情况,以新疆为例,新疆股权交易中心自2013年10月正式开市以来,截止2014年5月末,新疆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已达441家、市场市值84.31亿元人民币;在交易中心登记托管的股份公司83家,总股本108.36亿股。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都无法与主板、创业板相比。也正反映出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为顶部大,底部小,并不稳固“倒金字塔型”,而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结构为“正金字塔型”(见图1),我国的场外市场发展还不完善。

3.券商场外交易市场

2012年5月创新业务广泛开展,中国证监会《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中,明确允许证券公司探索建立面向自己客户的场外交易市场。为证券公司开展场外交易业务奠定了政策基础。2012年1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了《证券公司场外交易业务规范》,对证券公司场外交易的产品、进行场外交易的业务资格及有关要求进行了明确界定,至此,证券公司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方向基本明确,为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开展提供了政策保证。最近两年更是强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券商场外交易市场。可以看出,场外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基础,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三、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场外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无论从规范资本市场结构角度,还是从满足资本市场多元化投融资需求角度,建设发展我国场外交易市场都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必要基础

从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结构看,均呈现出“正金字塔”型结构。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足。

2.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必要措施

目前,由于主板市场交易品种有限,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交易品种及风险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为市场投资者提供各种投资品种和工具,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产品和风险需求,进而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3.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必要选择

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证券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柜台交易市场为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构筑了新平台。通过柜台交易市场,将直接拉升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和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使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由通道业务向销售交易业务转型。因此,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是证券公司走创新之路的必要选择,必将促进证券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作者:张楠 王晓丹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市场论文:偏最小二乘回归证券市场论文

该文将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9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MPA的一般结论构建股票组合分类,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克服指标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更为合理的收益率影响因素模型。

1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

取p个因变量pyyy21Λ,以及q个自变量qxxx21Λ。同时,我们观测得到由n个样本点组成的数据表(自变量pyyy21Λ的数据表记为Y,xxxq21Λ的数据表记为X),从中分别提取成分1t和1u(1t是pxx,1的线形组合,1u是qyy,1的线形组合)时,1u与1t有如下要求:(1)1u和1t尽可能多地携带其数据表中变异信息;(2)1u与1t的相关程度能够达到最大。在第一个成分1t和1u被提取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别实施X对1t的回归以及Y对1u的回归。如果回归方程已经达到满意的精度,则算法终止;否则将利用X被1t解释后的残余信息以及Y被1t解释后的残余信息进行第二轮的成分提取。如此往复,直到能达到一个较满意的精度为止(精度由交叉有效性检验值确定)。若最终对qxxx21Λ共提取了m个成分mttt21Λ,偏最小二乘回归将通过实施ky对mttt21Λ,的回归,然后再表达出ky关于原变量qxxx21Λ的回归方程(k=1,2,…,p),最后得到y关于原变量的回归方程。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所抽取的成分逐个计算Y的残差预测平方和PRESS,选取使Y的PRESS值达到最小的成分作为最终成分个数。PRESS值的计算过程如下:将n个样本中的1个样本作为检验样本,将其余n-1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第1次先将第1个样本留下作为检验样本,用其余的n-1个样本建模,然后将检验样本代入模型,可求得第1个样本的估计值,记为1?y;第2次再将第2个样本留作检验样本,用其余的样本建模,再将第2个检验样本代入模型,求得第2个样本的估计值2?y;如此进行n次,每次都留下1个样本作为估计,这样可求出第n个样本的估计值ny?;再将这n个残差值平方求和,即为PRESS值。

2样本数据采集实证数据

选取2009年1月1~2012年12月31平均换手率排名前400的上海A股股票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证券交易软件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为处理方便,本文中将这些天该股票的当日收盘价与前一日的股票收盘价相同。对ST和PT公司由于实行5%的涨跌限制,为保证股票日收益率指标的一致,将这些公司予以删除。考虑到公司配股、增发新股、送股和派息等因素的影响,在计算股票日收益率时对数据进行了调整,以充分反映股价的真实收益状况。无风险利率是投资者能够按此利率进行无风险借贷的利率,上海股市中相当部分是个人投资者,其中储蓄的比重相当大,因此选择短期的3月定期存款利率按存续期间加权得到的数值为无风险利率,计算得2.473%。

3对样本实施股票组合分组

3.1个股β系数的计算

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itftCmtCiCiftitβα+?+=erRrR)(其中:itR为证券i在时刻t的月收益率;CmtR为上证A股证券市场指数在时刻t的月收益率;Ciβ为证券i在时刻t的标准β;ftr为时刻t的无风险利率;ite为残差项。个股β计算见图1。

3.2组合β系数

采用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BAPM):ptftCmtCpCpftptβα+?+=erRrR)(将400个个股β由大到小排列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包含40个个股,其中:ptR为证券组合p在时刻t的加权平均月收益率;CmtR为上证A股证券市场指数在时刻t的月收益率;Cpβ为证券组合p在时刻t的行为β;ftr为时刻t的无风险利率。组合β计算见图2。通过图1和图2可知,组合β比单个股票显得更加稳定。这是由于BAPM在估计的过程中用考虑了噪声交易者风险从而BAPM的估价只会反映一个剔除了噪声交易者风险的较低的风险。因此,该文对收益率的偏最小二乘回归也就限定在股票组合的层面,这样会使最后的估计结果更为稳健。

4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立并分析运用

偏最小二乘方法,可以不用考虑模型的过度识别和多重共线性问题而把尽可能多的经济变量放到模型中。因此建立的多元线性模型为:ptptNpTtpppt++=eXR∑∑=1=1βα股票收益率的决定因素通过不同路径综合作用形成了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机制,理论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股票收益率的高低。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结果,提炼出对股票收益率造成一定影响的若干因素:(1)ptR是以月度来计算的第P组股票的加权平均月收益率,记股票组合第t个月的加权平均市场月收益为tR,则该组股票在第t个月的加权平均月收益率11/)(=tttptRRRR;(2)tX1是第t个月的银行储蓄利率增长率,利率的波动可以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一方面会影响到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流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某些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投资导向,比如高负债率的房地产行业,若tX,1是第t个月的储蓄率;(3)tX2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按月度计算的增长率。直观上看,股市价格增长比较快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扩张时期,所以在分析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变量的时候就把GDP增长率加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4)tX3是通货膨胀增长率,我们把通货膨胀率的增长率作为一个因素变量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共同影响了人们手中的资金的流向,从而对股票的收益率造成影响;(5)tX4是组合β系数,由CAPM和BAPM模型计算得到。一般β值过大,说明股市有噪声成分;β值过小,说明流动性较差,噪声系数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6)tX5是换手率,用当天成交量与股票流通量的比率计算。当一只股票的换手率在较高的比例时,该股票处在走势的高度活跃状态,流通股换手率反映了市场投机性需求的强弱,所以换手率应该作为影响收益率的一个因素。10个股票组合收益率的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从所得的回归方程看:因素1x为银行储蓄利率,总的来看利率的升降与股价的变化是反向相关的。当企业贷款釆用的是浮动利率,随着利率的升高,企业的利息负担就会增加,从而减少公司的利润,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同时投资者会倾向于储蓄类金融产品,对股市投资需求减弱,也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因素2x为我国GDP的增长率,由于GDP的增长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提高,对股市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是很明显。因素3x为回归系数值为负,说明通货膨胀率增长率对股票市场投资收益率有相反的影响,实际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从而市场利率水平提高,引起股票价格下降。通货膨胀引起的企业利润的不稳定,投资者对未来企业盈利状况不清,使得投资信心不足。4x为噪声系数β的回归系数,其值有正有负表明对股市总体收益率的影响不定,但其绝对值系数都较小,基本可以忽略。5x为换手率其结果符合我们的基本认识,换手率高说明股票获得的关注率高,即对股票的最终收益值起到很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

5结论与展望

该文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针对我国2009年至2012年的股票市场的400支股票构建的10组股票组合的加权平均月度收益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克服各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实证分析数据表明银行月度储蓄率、换手率和通货膨胀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而GDP和β系数的变化未能对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构成较大的影响与波动。通过该模型可以看出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寻找对股市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变量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工具。

作者:陈娜娜 何文峰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公共课部

市场论文:高校教育改革下人才市场论文

《高等教育法》是规范我国高等教育活动的专项法,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促进文化科技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1]。高等教育的关键内容就是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何种人才,这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基础。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促进人类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人才市场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这给高等院校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兴起的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结构也出现变化,要想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引领学术潮流,推进学科进步,就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兼备,既拥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均较强的综合型社会需求人才。

(二)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技术融合化的综合型人才培养

自然、技术和人文科学相协调的人才在具体时实施过程中可以总结为强化人文教学中的技术和科学教育,注重理工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科技和文化进行融合,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维,提高学生对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洞察全局,抓住机遇,培养文化和科学相结合的全面人才,才能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具有长远发展的前瞻性眼光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干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拥有远大的志向,有强烈的正义感及自律意识,保持极大的求知欲望及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够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问题[2]。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使知识人才能够克服一些困难,不断进行探索和钻研,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拥有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责任感是良知、觉悟和思想的综合体,缺乏责任心的人无法成为高素质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人才的责任心可以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要对自己富有责任感,对自己有信心,才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要对他人有责任感;要强化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二、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作为当代知识的发源地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引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院校改革,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怎样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3]。

(一)人才市场需要创新型人才

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重点加强对服务、生产行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服务和生产领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构建一种社会化学习机构,从而使高校教育同社会生活和生产更加贴切。高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二)人才市场需要综合型学科的人才

信息化、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需要不断创造新知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又是知识经济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要提高基础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和改革[4]。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人才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综合学科和各种跨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对学科的发展进行全面把握,才能保证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

(三)高校教学要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高校在实行教育改革时,要将传统的教育精髓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起来,通过多种教育改革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单一的传授知识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知识,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四)高校专业方向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及形势的变化

社会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社会市场中该行业的发展相同步。不少高等院校存在专业课程设置落后、研究内容单一等缺点,不能同社会专业统一发展,没有对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浪费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

三、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政策

高校是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作用,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只有全面落实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源源不断地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性人才输送给社会。

(一)重视学生个体化发展,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构建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教育气氛,为学生能力的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注重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品德和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5]。

(二)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各大高校应该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状况,面向社会经济建设,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

(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要重视同社会企业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注重市场的调研工作。要能够及时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有利于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相关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材的开发。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提高学生实习工作的质量,加深学生和社会企业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满足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6]。

(四)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制定专业教学技术时,除了要结合专业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外,还要以引导学生就业为主,强调服务社会的目的。高校应基于强化创新能力、淡化专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原则,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摒弃落后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调整课程系统,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一批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熟练、知识全面的人才队伍。还可以创办创新课程,促进人才分布结构的调整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院校教学必须紧抓实践教学,并且对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以及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感受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而把握学习的精髓,最终在未来的职业、事业和发展中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同社会自主办学体制相协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作者:钱晓田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

市场论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论文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生和发展历程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主要经历了3次试点:①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序幕的拉开,对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发行对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宏观金融政策调整的影响,试点暂停;②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继续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随后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基础资产的种类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风险强制自留、双评级等风险控制要求;③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常规化发展,启动了继2005年和2012年之后的第三轮试点。发展资产证券市场化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与金融体系内部其他机构的合作,促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市场化的形成和流动,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4]。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主要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市场化主要有3种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市场化和资产支持票据。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曾一度停滞;2012年重启后,于2014年发行量提速,占绝对主导地位;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开始于2005年12月,但整体发展规模缓慢;资产支持票据开始于2012年8月,整体规模有限。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模式下,证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进行销售属于直接融资,但从整体来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间接融资,又区别于传统的直接融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间接融资直接化的融资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模式中,银行依然起到中介作用,先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之后将贷款打包重组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人。该模式下,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转移到了投资人身上,同时对投资人甄别与管理风险的要求相比传统的直接融资模式要大大降低,因为是由银行承担贷款的评审与管理的责任。这种模式将间接融资直接化,融合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长处,把银行甄别与管理风险的能力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效结合,既提高了融资的效率又管控了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的主要特征

3.1基础资产以优质公司企业贷款为主导

纵观目前已经实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项目,可以发现根据基础资产种类不同,大致可分为3类:①ABS(Asset-backedSecurities),其基础资产为优质的公司类保证和信用类贷款和汽车抵押贷款;②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es),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③NPL(Non-performingLoan),基础资产为银行不良资产。目前在3类资产证券市场化中,已经暂停了NPL证券市场化,而MBS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也开展的数量有限,相对而言,ABS开展的最多。从2005年至今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基础资产分类情况看,优质公司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占比高达85.59%。

3.2发起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在2014年以前,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的主要发行人。2014年以来由于监管审批加快以及城商行资产出表压力等多重原因叠加,城商行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4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指导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的多是通知、意见等规章与规范性的文件,而在立法的层级与效力上有所欠缺,同时对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运行和流程的规范也并不完善,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困惑。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基础法规制度建设落后于市场发展需求,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对法律的研究和运用,促进健全规章制度,界定和规范好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身的权益。

4.2信用评价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评级面临着历史数据不足、评级方法未经市场检验、评级机构公信力不高等问题。由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复杂的内部结构,涉及到众多基础资产,经过一定的信用增级后,即便实行了较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对普通投资者乃至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光凭自身知识和经验很难准确判断其投资价值,因此信用评级显得尤为重要。

5小结

当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较大压力,货币信贷增长较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从深化改革、发展市场、鼓励创新入手。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阶段。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核心资本,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促进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作者:刘维俊 李庭燎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

市场论文:我国检测管理建材市场论文

建材检测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建材检测管理工作是指在施工现场验收进场的施工材料,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中。想要促进建材市场健康发展,仍需保证验收环节质量,确定每一个检测和试验数据安全性和准确性。

1我国建材检测管理现状

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检测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需要经过严格验收和检测程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商使用线上,验收各项环节中都需要检测与试验数据。在建材检测管理中,准确的、真实的监测数据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因此,加强建材检测管理水平,确定监测数据可靠性,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并按照相关检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实施检测管理。

1.1自动采集建材检测试验数据

传统建材检测试验数据的采集采用万能试验机、人工读取、机械表盘显示等方式获取,自动采集水泥、混凝土和钢筋力学试验性能数据,在数据采集中,不会因目测读取或手工记录造成人工误差和错误,从根本上保证了检测工作准确性和公正安全性。所有报告按照时间顺序自动排列,建材检测试验人员与工程施工单位采取分离式工作,委托单和试件之间是分离的,试验公正性明显提高。

1.2组件建材检测网络信息平台

建材检测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不合格信息检测速报和信息检测月报制度,建立健全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打好全省市联网信息化平台基础,即区域网路建设工作,实现数据上传和联网。建材检测管理深入施工现场建材前期工作内容中,可以避免使用不合格或质量不达标建材,保证了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建材市场健康发展。

1.3充分发挥建材检测技术与技术监督作用

对于国家禁用建材产品、无证建材产品、委托建材详情不清楚等,不能接受其委托建材检测,对于不合格建材产品,例如:混凝土、水泥等,其检测管理信息实行全天速报制度,并对各大使用单位及时发出警示性慎用信号,避免不合格建材或残次品建材进入施工现场,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建材出现在结构工程建设中。

1.4建材检测机构的认可评估

检测行业通过有组织的开展相关建材单位行为评估和能力测评等活动,由专家对其进行评审,并对检测机构技术支持跟踪数据,将评估落实到建材检测管理各环节中,保证检测数据权威性、真实性、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

1.5建材试样检测留置制度

制定标准、规范要求,确定建材留置试样,按照规定数量、程序、执行环境与时间留置试样;如果标准和规范没有对此提出明确要求,非破坏性检测试样,并且可以充分使用的,需要在检测试样或留置3d,破坏性检测试样,需要在检测试样或留置2d。对建材检测结果有任何异议的,可随时到检测机构抽查、复验。

1.6确保诚信检测管理

引导建材行业开展诚信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建材检测人员和检测单位诚信档案,做好不良信息采集工作、检测机构信誉度、试验数据记录和核实制度。如果存在违规违法行为,需要在诚信档案中记录并曝光,提高诚信管理透明度,规范建材市场管理。

2我国建材检测管理主要问题

2.1我国建材检测机构监管混乱检测

检测结构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和建材供应单位,因此,有些检测人员从中作梗,利用现有权利进行人情或金钱交易。这种私自行为,导致检测结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重受损。对于当前我国建材检测机构自身监管问题,需要严加管理,例如:监管停留在表现形式上;监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严格要求检测人员,缺少有效的监管制度,发现问题也没有深究。

2.2建材检测整体水平低

建材监测站整体平低体现在人员素质方面,以及设备仪器、采集系统和程序规范方面等。人员素质作为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仍需改进提高,出现无证上岗问题需严惩。规范检测程序,其中包括成型试件的检测和养护、取样、处理数据等。但是养护环节属于薄弱环节,例如:混凝土和水泥养护标准中的湿度与温度问题等,软件和仪器设备更新与资金投入有关,对于年久失修的设备仪器需要及时变更规范制度,并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如果不及时更新投入生产的设备,使得数据采集仪器或系统没有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很难保证数据采集系统准确性、规范性和公正性。正是有些检测机构没有高度重视系统完整性和数据更新,因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偏差,导致检测整体水平下滑,影响建材市场发展稳定性。

3我国改建检测检测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3.1完善建材检测信息系统

信息及时、准确、真实。有些地区虽然已初步完成检测行业的信息系统,但是数据上传与联网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也非常严重,还存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现象。因此,需加强建材检测信息系统建设,及时上传检测信息,以及到有关部门处理、判断,做到及时、无错误,并将检测结果反馈到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抽查。

3.2落实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制度可以规范行业检测标准,真实反映出检测结果,属于动态监督管理手段。飞行检查结果和结论应将其纳入机构和工作人员诚信档案中,针对反复造价和集体造价的个人或机构采取严重打击,规范建材市场。由于检测机构属于第三方,即不属于业主方,也不属于建筑施工方,想要明确其主体和独立地位,需要解决检测机构的依附性问题。

3.3推行取样制度和参与制度

参与制度是指建材检测机构参与产品抽样,见证并负责取样真实性,保证试件可以代表建材母体质量水平,消除建材检测机构投机心理,通过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监管机构执行操作,禁止出现弄虚造假行为。使得检测取样和试验一体化,促进建材市场健康发展,让检测机构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3.4明确供货方、检测方和适用房应承担责任

建材取样到三方确认环节中,需要保证建材供货商,检测结果落实,需要双方各尽其责,完成不合格或不达标建材产品使用单位警示和清偿管理工作。对于建材使用方,其中包括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应该合理和见证使用检测合格产品,保证施工质量。建材检测方需要公正、公平、客观、真实、准确体现出建材产品质量情况,并且充分领导三方,发挥其规范化作用,控制检测中的乱、假行为。

3.5重大检测招标化

在建材市场规范化建立阶段,需要采取信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重点工程、重要工程、大型工程建立检测招标制度,利于建材市场竞争发展。避免同一类型工程或同一单位项目受到委托单位的多家检测委托行为。

4结束语

建材检测时保证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工作基础,从20多年发展进程中分析检测行业,其仍面临着一些制约性问题,阻碍行业快速发展。并且,没有充分发挥出第三方技术支持。我国的建材检测管理还需要走很长远的道路,检测管理机构或部门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行为,深化改革,相信在政府监督职能作用下实现自我管理,规范建材市场,促进建材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华正宇 柳霞彤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市场论文:禽流感防控下的农贸市场论文

现将我们在农贸市场活禽零售交易环节中管理的做法作简介,促进共同做好农贸市场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1定点农贸市场活禽零售交易管理的做法

1.1定点农贸市场活禽零售交易点至少符合4项设置条件

活禽零售交易全面实行定点交易,交易点设置必须符合禽流感防控要求,非定点的或定点达不到设置条件的不得进行活禽零售交易。定点农贸市场至少符合4项设置条件,一是交易区、宰杀区独立封闭设置,实行物理隔离,与其他经营区严格分开,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二是交易区和宰杀区、水禽交易区和旱禽交易区分开设立;三配备排风、排水、清洗池、操作台及垃圾收集等设施,通风良好;四是设施设备及安装符合消防、环保、食品安全及动物防疫等要求。

1.2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至少履行8项义务

一是建立定期休市制度。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一般情况下每两周休市一天,冬春季每周休市一天,休市时间应当提前公示。休市期间,应当按照有关卫生规定,对交易和代宰区域建筑物、场地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清洗与消毒;二是建立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等相关制度。进入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交易的活禽,应当具有有效检疫证明,并查验相关台帐、检疫证明,没有有效检疫证明的活禽不能进入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交易;三是建立经营者档案。登记经营者的基本情况、进货渠道、诚信状况等信息;四是建立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制度。督促经营者对活禽的运载工具进行消毒,每天收市后对活禽交易场所,以及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消毒。对废弃物和物理性原因致死的禽类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五是设置活禽安全信息公示栏,及时向消费者公示相关信息,进行消费警示和提示,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制定禽流感等疫情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发现活禽异常死亡或者有禽流感可疑临床症状的,应当立即依法向动物防疫监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七是设置环境卫生责任信息公示栏,公示责任范围和内容;八是建立H7N9禽流感监测制度。农贸市场主办经营管理者要制定H7N9禽流感监测计划,对活禽交易摊位/档口进行H7N9禽流感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按照2%以上的预期流行率进行随机采样送样监测,每次采集禽血清、双拭子样品各20份以上,家禽数不足20只的全采,以及环境拭子5份以上。

1.3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经营者至少履行8项义务

一是在经营地点公示检疫证明;二是活禽零售交易点经营者应当建立活禽经营进货台账,做好每日交易记录,记录至少保存两年;三是根据销量购进活禽,避免在市场内大量积压、滞留活禽,一般情况下购进的活禽尽量在2天内销售完,最好不要超过3天,超过3天时的活禽最好立即代宰后销售;四是每天收市后对活禽存放、代宰、销售摊位等场所和笼具、代宰器具等用具进行清洗,保持作业和周边场所整洁卫生,并配合市场经营管理者实施消毒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五是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的经营者应当采购定点活禽批发市场或者本地具有有效检疫证明的活禽,不得从非定点活禽批发市场采购活禽,严禁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不合格的活禽、病死禽上市销售;六是配合市场经营管理者开展H7N9禽流感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采样,必要时对采购定点活禽批发市场或者本地具有有效检疫证明的活禽检查H7N9禽流感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合格报告;七是出售的活禽应当经过代宰后,方能带出零售交易点,不得将出售的活禽交消费者带出零售交易点;八是配合主办市场经营管理者巡查,发现活禽异常死亡或者有禽流感可疑临床症状的,应当立即向主办市场经营管理者报告,并配合采取相应措施。

1.4做好个人防护活禽零售交易

从业人员应当掌握基本健康防护知识,在进行活禽交易和代宰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的主办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组织开展活禽零售交易从业人员健康防护培训,落实卫生管理要求和健康防护措施。

2建议

为确保农贸市场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到位,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三个力度。

2.1强化主体责任力度

定点农贸市场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和定点活禽零售经营者都要切实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农贸市场禽流感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知道自身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各岗位人员责任制度,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要与每个定点活禽零售经营者签定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责任状,或定点活禽零售经营者向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呈交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承诺书,明确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和定点活禽零售经营者都是定点农贸市场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第一责任人,确保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责任落实到位。

2.2强化长效检查力度

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要建立健全长效检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效检查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安排专人每天对活禽交易情况进行巡查,以及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各项措施实施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要立即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到位的必须要暂停交易,暂停交易期间要认真整改,同时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恢复暂停交易,长时间整改不到位的要取缔交易。

2.3强化营造良好环境力度

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和定点活禽零售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宣传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各项措施实施目的和落实情况、禽流感防控知识和健康防护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让消费者配合定点活禽零售交易点主办经营管理者和定点活禽零售经营者共同做好活禽H7N9禽流感防控。

作者:杨翠红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竹镇畜牧兽医站

市场论文:财产险互联网金融市场论文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元年。实际上,早在前几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就开始发展。之所以称2013年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元年,是因为2013年互联网金融市场产品大量涌现。余额宝的出现井快速发展,从某此角度来讲将加快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各种P2P的野蛮式的生长也让投资者逐步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收益的时候也伴随着风险;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增长,2013年二季度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在传统非银行金融领域,“三马”联合成立众安在线保险公司,以及国华人寿与阿里合作的网销事件使传统保险销售看到新的机遇;证券方面,从国金与腾讯传纬闻到最后佣金宝的推出,加速了行业发展,倒逼行业加快转型。总之互联网金融市场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的冲击有利于我们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和有效的市场。

2013年以来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大发展,互联网金融冲击着我国各传统金融领域,总体而言互联网保险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由于互联网特性,短期内销售的产品可能还是集中,在车险、意外险以及理财型等较简单的产品。对于复杂的寿险类产品销售,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尚需时日。未来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产品由“被动销售”变成主动“购买”也井非不可能。长远来看,互联网保险具有能降低客户保费,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必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通常,保险产品的销售包含了如下的四个阶段:最初的信息收集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市场研究、基本的信息收集和研究、产品设计;其他的售前活动,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给客户建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匹配以及和客户谈判等;第三阶段进人正式的销售阶段,主要包括合同的签汀,发行保单和保费支付等;最后一个阶段为售后的服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保单管理、赔付管理以及风险控制。

这四个过程缺一不可,用户体验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需要客户在短期内有良好的体验和评价井不太容易。通常,对于保险前期销售的完成,前两个销售环节尤其重要,这也说明了为何目前保险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为人渠道。前期客户对产品功能理解十分重要,人起的就是信息传递和解释的作用。因此对于某此较简单的产品尤其是车险、意外险等保险产品,由于其产品设计本身相对简单,期限不长,因此人在前期起的作用井不是很大。因而如果客户对这类产品有需求,完全可以自己收集信息进行产品比较井购买。因此这类产品适合网销,而且按目前数据来看,这类产品网销增长迅速。

目前已经有约40家保险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平台,但是总体而言销售效果井不是很好。第三方销售平台如慧择网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目前依然太小。以美国的保险第三方销售平台经验来看,这类平台规模很难做大,盈利也相对有限,最终难以逃脱被收购的命运。综合电商是互联网保险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淘宝、京东等综合电商去年曾经创造过不少网销的经典案例,但是综合来看,多数网销产品均属于高回报的理财型产品,对于保障类产品,网销路依然漫长。

依据保险业协会公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报告,截庄2013年底,我国互联网保险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91亿元,同比增长46%,2003年至2013年复合成长率达到68%,显T了超高的成长性。但是总体来看,互联网渠道对整体贡献的比例依然较低,2013年仅为1.69%。我们预计未来保险网销将依然保持快速的增长,网销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有望逐步对银保渠道形成替代,降低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依赖。

由于产品简单和趋于标准化,财险网销发展很快。网销的车险产品与传统渠道销售的车险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美国目前互联网保险网销已经占到了总保费收人的三成左右;在英国约有近两成的非寿险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而且目前移动互联网销售的车险也处于快速成长期;在全国,目前互联网保险销售也出现了较快增长,过往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8%。目前国互联网保险销售,绝大多数是车险产品,网销已经成为了继电销之后车险的有一个重要的创新渠道。可以预见由于方便实惠,网销车险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由于产险产品的标准化和简单性,我们认为未来互联网将成为产险产品销售的主流渠道。在安永2012年进行的全球保险消费者调查y,y,国市场部分,超过4成的被访者表不他们会通过网站比较非寿险产品,有近5成的访问者表不他们已经通过了互联网购买过财产险产品,可见财产险产品的网销是易于被客户接受的。

我认为未来互联网保险将对保险销售大有帮助。尤其对财产险而言,互联网将成为主流的销售平台;对于寿险而言,互联网销售之路依然漫长。在未来的行业发展i},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保险行业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作者:宋汝洲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桓台县支公司

市场论文: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市场论文

一、高等教育和人才市场: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两大基本依托

创新型人才的三要素从何而来?答案显而易见。创造性素质作为人才之潜能的储备,必定来自于学习实践;创造性工作表现及其业绩成果作为人才之潜能的释放,必然来自于工作实践。从实践来看,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之培养,其基本目标和主要功能是才能的储备,作为工作机构的工场之使用,其基本目标和主要功能则是才能的释放。显然,就创造性才能的储备和释放而言,前者集中指向的是教育,主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以及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院校,后者集中指向的是劳动力市场,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高级劳动力市场)以及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进一步而言,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既需要培养创造性素质并具有创造性工作潜能的前提条件,也需要拥有创造性工作条件并进而取得创造性业绩的过程和结果状态,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从实践中来看,培养和使用构成了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两大实践机制。如此则意味着,无论是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造性潜能储备所依赖的主体单位———高等教育及高等院校,还是作为创新型人才使用和创造性工作条件提供所依赖的主体部门———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在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创新型人才涌现难的问题,需从两方面找原因而非仅仅指责某一方,更不能简单地以为只要改进了其中一方就能解决问题。当然,这并非是在为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涌现方面开脱责任,反而提醒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新型人才涌现对于高等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在创新型人才涌现中肩负着重要责任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若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没有“应当承担的过失”,[3]则既要有相应地责任意识或目标追求行动,还要有相应地责任能力或目标达成效果。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创新型人才涌现难的原因之一来自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自身,没有能够大规模、大批量地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才(准人才)。一项基于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显示,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不甚满意。[4]就此而言,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首先受到来自于创新型人才涌现的需求压力,需要进行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5]譬如,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大力开展教育教学体制和机制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教学激励、教学保障等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制度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效率提高和效益提升方面的发展。[6]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不仅受到来自于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一般性需求压力,而且还受到来自于作为创新型人才使用主体(单位)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现实的具体性需求压力。人才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包括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组成的供给方和用人单位组成的需求方在内的人才交易的场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7]人才市场特别是作为其主体的用人单位基于自身特殊的条件状况,而对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存有特殊需求。能否考虑到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这种实际需求,直接影响着后者对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培养的(准)创新型人才的接收、认可及使用状况,最终影响到创新型人才能否涌现的结果状况。就此来说,人才市场状况对于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现实需求,构成了后者进行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8]正是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人才市场现实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就不能是关起门来孤立式的自我改革和发展,而要是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开放式的改革和发展。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对大学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关系进行反思,并着力开展各类学术性、实践性的教学改革。[9]正视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人才市场现实需求,意味着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及时关注和了解人才市场的现实状况,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适应和满足人才市场实际需求。譬如,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而着眼于现实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之数量、结构、质量,基于动态地预测管理而进行必要的适时调整,达到合适的教育规模、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合需的教育质量。

三、人才市场支持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路径

诚然,创新型人才涌现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进行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又适应人才市场现实需求的改革和发展。然而,高等教育因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譬如信息交流上的相对封闭性,信息获取上的相对被动性,以及改革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发展成果上的后发性等,使得仅单方面依赖高等教育适应人才市场,结果往往是难以保证其对人才市场现实需求的满足度和满意度。这意味着,高等教育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反过来又需要人才市场的支持。惟有获得后者的必要而充分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适应并满足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就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并且可能获得的人才市场支持,有四个基本路径:一是及时地方向性引导。即人才市场以及作为其主体的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已有人才的使用情况,向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及时表明自身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包括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总体性需求状况),提供明确的市场预期需求信息,以便引导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向及方式方法。固然,从逻辑上来说,应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从包括人才市场在内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出发,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供需关系进行调查,在大量和系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但从实现来看,由于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衡量指标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包括就业数量和质量),而人才市场并没有及时提供前者所需的相关信息,致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也正因如此,迫使“中国许多大学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年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跟踪研究,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使用评价进行跟踪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需求方信息和培养质量反馈。”[10]二是尽量地匹配性接收。即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招聘和接收按照创造性模式培养而具有创造性潜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特别是在招聘过程中,要明确亮出并始终坚守这一基本标准而非替代以其它标准。进而在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专业相关性等方面,尽可能予以照顾。同时,作为人才流动的交易场所或从事人才流动开发配置服务的组织机构,人才市场在为高等院校毕业生充分合理地择业、就业和创业以及可能出现的再择业、再就业,或者说在人才的有效进入、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等方面,应提供有力、有效的组织保障、制度保护和机制保证。对于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来说,改善其毕业生就业状况(首要的就是保障其就业率),正是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其最明确的肯定和首要的支持。三是充分地创造性使用。即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尽可能地按照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去使用,敢于并善于充分使用,鼓励和支持其创造性工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潜能,助力其取得创造性业绩成果,从而使得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够从潜在的、可能的创新性人才转变为现实的、真正的创新性人才。在此方面,钱学森本人即是一个成功典例,[11]“两弹一星”的功臣群体和航天工程的科研团队即是两个鲜活群例。这是对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证明、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效用支持。但从实际来看,一项对于2011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大规模调查显示,他们认为自己刚毕业时实际拥有的创新能力水平仅为50%,但与其初始岗位工作所要求水平相比的满足度为81%,这表明用人单位所提供给新进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的创新性要求是比较低的。[12]因而,这种充分使用或是创造性地“放手使用”,扬长避短,使得人尽其能,才尽其用,或是创造性“手脚并用”,取长补短,使其边干边学,干中成才。这意味着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在人才的使用培训、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要有一整套适应于创新性人才的制度设计和组织安排。四是主动地反哺性同馈。即人才市场及其主体用人单位基于既有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未来的人才使用需求,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合情化建议,无论肯定还是否定、积极建议还是消极建议,只要是出于真诚、真实的善意,对于后者都意味着一种正向的支持。进一步而言,围绕创造性人才培养乃至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或财力支持,譬如提供实习、实训、实践的机会,共建实习、实训、实践的基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训)和合作研究,则是对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在这方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式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及其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部分高校的成立和运行,已经展示了部分可行的实践路径并提供了初步成功的实践例证。

四、人才养用一体化:人才市场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机制

作为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两大必要条件,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发生关系的连接点是人才。与此相应地,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院校与作为人才市场(广义)主体的用人单位发生关联的连接点是人才市场(狭义)。由此,以人才为连接的中心点,形成了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人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关联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构成了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系统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系统之间的连接线,人才养用成为了两大系统之间关联互动的基本纽带,人才养用一体则成为了人才市场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要求和实践机制。作为拥有各自发展演变规律的两大相对独立系统,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引领和适应的密切关系。[14]从动力机制上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直接源于政治决策的推动,但在根本上源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引领。这种引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经济性回报产生的教育激励;通过人才的合理配置(初次配置和再配置)来促进高等教育收益率的不断提升;通过人才评价实现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反馈性引导。[15]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人才市场的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市场的支持。人才市场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与支持,则是建立在人才市场的地位特点以及人才养用一体的实践机制上的。就创新型人才涌现过程中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关系来说,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对于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支持,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成果性支持,即从创造性行动的条件提供和创造性业绩成果的取得上,用强化或固化养。二是效用性支持,即从创造性才能的进一步发展上,用深化或升华养。三是舆论性支持,即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满意度等就业状况上,用检验肯定或反馈激励养。四是倒逼性支持,即从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规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上,用引领或指导养。这种支持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在于人才市场的地位和特点。仅仅就狭义上的人才市场来说,作为资源配置场所,可为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进行合理、高效的匹配;作为信息传递渠道,可为高等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在人才养用关系上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作为对话协调平台,可为人才养用主体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质量标准、结构比例、模式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提供达成共识的条件;作为合作共建基地,可为人才合情、合理地培养和使用提供更为便捷的路径。这种支持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赖于养用一体化的人才涌现机制。

就作为创新型人才涌现两大实践机制的培养和使用来说,养用一体化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实践意涵:一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之间联系渠道畅通、反馈信息联通、互惠合作贯通,从而在围绕创新型人才涌现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实现双方之间对话和对接全通。二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开展适应于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传统的教育本位的理论性培养走向市场取向的使用性培养,实现一般性培养和专门性培养(如定单式或定向式培养)、理论性培养和应用性培养(如实训性或实践性培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式培养,从而走出一条人才的创造性培养之路。所谓创造性培养,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培养目标、创造性培养模式、创造性学业评价等方面。三是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进行适合于创新型人才特点的人才使用模式改革,从传统的纯粹消费性使用走向开发取向的培养性使用,按照创新型人才成长和成功的规律和要求,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做学一体”,实施训养性使用、开发性使用的人才使用新模式,从而走向一条人才的创造性使用之路。所谓创造性使用,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工作任务、创造性工作环境、创造性工作评价等层面。凭借这种创造性培养与创造性使用相对接、养用一体化的思想模式和实践机制,可以真正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可持续性,有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使用上的可持续性,从而最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涌现的可持续性。

作者:周元宽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市场论文:框架构建碳交易市场论文

一、现阶段我国碳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碳交易市场议价能力弱。作为碳交易市场上减排量最大和碳排放权第二大的国家,我国完全丧失了碳交易定价权。我国现阶段并没有直接主导国际碳交易活动,在CDM活动中多扮演的是买方角色,所以整体而言,我国碳排放议价能力并不强。在参与碳交易活动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碳交易信息的支持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有关碳交易的监督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此情况下,交易双方信息沟通存在阻碍,交易活动很难顺利进行。部分碳交易活动是以企业和境外买方直接交易的方式进行的,考虑到双方战略合作等方面,实际成交价格势必会和市场价格存在出入。同时,中西方碳交易市场环境本身就有所不同,信息透明度低,这些条件显然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碳交易过程中展现出优势。另外,在碳排放交易环境中,其他国家均参照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交易所设定的市场价,而中国因为并没有建立明确、规范的交易规则,所以长久以来,交易价格会被买方接机压低,每年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我国在正确碳排放权利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因为碳排放权利的界定繁荣复杂,流程多,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因此长久以来并未获得任何显著效果。

(二)碳交易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随着国际碳减排交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现行相关法律存在诸多漏洞,立法层次明显不符合新时期的基本国情,有关规定过于笼统,参与主体的设定存在模凌两可的现象,对违反碳排放权相关交易行为的惩罚制度缺乏法律效力,市场管理、交易规则不符合规范,政府监督等法律严重违背显示,这一系列问题,明显制约了碳交易活动在正常开展,同时也是碳交易市场构建过程中,所需扫除的最大障碍。

(三)碳排放测量评价的标准不符规范。当下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考虑到我国目前并没有正式任何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以及评价系统,所以我国目前只能以被动的状态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接受不平等待遇。从碳排放数据库建设方面来看,我国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仍处于建设阶段,目前还是以能源以及土地利用数据作为主要参考,并未设立符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的碳排放是护具库。但是,碳排放评价数据库的建设,是有关国内企业碳排放量配额分配以及碳排放评价相关政策制定的主要参考依据。最后,从执行情况来看,因为缺乏一个规范、专业的碳排放评价机制进行约束,所以各类执行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即使部分地区政府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细化到具体行业或者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测量与评价标准并不多,而且考虑到各行各业经营性质与生产特点方面的差异,在建立行业碳排放测量标准时,往往会存在严重分歧。

(四)碳排放权初始配置不合理。碳排放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均需建立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基础上。简单来说,碳交易的完成,务必要以总量控制的碳排放配额初始配置作为重要前77提。现有的碳排放初始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免费分配以及拍卖分配。我国目前所使用的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方式以免费分配最为常见,就是通过碳排放企业按照企业生产需求提交申请的方式,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获得碳排放的资格。这种分配方式在激发企业参与碳交易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能够发挥出显著效果,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企业节约一定的生产成本。不过这种分配方式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资源配置效率低。另外,这种配置方式有违公平性,因为碳减排规模较小的企业在获取碳排放权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处于弱势地位。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框架构建研究

(一)碳交易市场框架构建的根本目标。碳交易市场框架的构建目的,并非仅限于构建碳交易市场,而是利用最小的经济、环境成本,在优化各类节能减排资源的同时,在市场机制调节功能的辅助下,实现减排效果的理想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碳交易市场框架的构建,务必要遵循结合国民经济增长合理设置碳排放,促使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与排放成本达到平衡的基本原则。概括而言,中国碳交易市场框架是以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的跨区域性或全国性交易市场。

(二)碳交易市场框架的构建模式。从各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情况来看,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模式有三种,分别为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以及混合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更适合具有一定碳交易市场基础的国家,主要是利用制定覆盖整个国家、地区碳交易市场法律政策与运行机制的方式,构建碳交易市场。这一类型的构建模式是构建碳交易市场框架效率最高的方法,不过该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参与企业的内在需求。自下而上模式则更适合地方企业碳排放交易需求比较高的国家,主要是通过借鉴其他各国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构建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经政府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正式开启构建工作。利用该模式进行市场框架的构建,能够为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奠定良好基石。不过,该模式更倾向于各地区碳交易市场框架的构建,一旦各区碳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极有可能阻碍全国范围内,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混合模式,则是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自觉主动地进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当地方碳交易市场发展得足够成熟稳定后,再由国家统一将各地方碳交易市场联合成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混合模式无疑是涵盖了其他两种模式的优点,不过该模式同样存在不足,就是在实现个地方碳交易市场联合工作时可能将面临不少困难。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碳交易需求,选用混合模式构建碳交易市场最为合适。

(三)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中国碳交易市场相关机制的框架构建,主要涵盖三大重要板块,分别是:完善碳排放交易相关立法、确立碳交易运行机制以及加强地区碳交易市场连接机制的制定。对现行碳排放交易相关立法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出国家碳排放所有权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是确保碳交易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碳交易市场秩序稳定的主要策略。因此,在未来我国应加快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碳排放交易法》,对碳排放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明确划分,并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设置明确的惩罚制度。其次,应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我国碳交易活动的主要方式与具体流程。利用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碳交易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我国碳交易市场各项工作的执行有法可依。应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法》以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颁发《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交易管理法》,通过强制性法律效力的实施,进一步明确碳交易市场中的各组成部分,为深入落实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保障。最后,为真正实现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务必要加强地区碳交易市场连接机制的制定。在制定连接机制时,可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法规制度,以确保连接机制的重要功能得以顺利实现。

(四)碳交易市场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碳交易管理机构、碳排放交易平台、都试点企业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均为中国碳交易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为深入落实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确保各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具备的职能,积极落实法律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市场监督体系的建设工作。碳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从欧美等发达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经验来看,我国应对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以立法作为切入点,明确指出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根本目标、运行制度、管理方式以及评测方法。最后,在进行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工作时,务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充分结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地区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特点,以确保市场监督体系得以大范围地覆盖。设置专门的市场监管组织机构,明确组织职能,以确保充分发挥出组织在市场中的监管作用。设立奖惩机制,对碳交易市场中的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关于法律保障这方面,既可选择单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可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作者:时实 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论文:国际化证券市场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入,伴随着人流、物流、资金、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资源配置,各国间贸易谈判的深入,贸易壁垒逐步减少,国际分工协作不断加强,必然带来证券市场国际化。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证券国际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不仅利用了国内市场的资金来达到经济实体直接融资的目的,也借用了更广阔的国家市场来进行融资,有力的促进了本国经济实体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促使本国资本参与全球市场资源配置,获取更高的收益,提升了国民所得。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以各种有价证券为载体,在国际间进行有序互通的资本流动行为。参与证券市场的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国际协议,突破国家之间的界限,在证券市场实现跨国买卖。要实现以上目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目标:一是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的国际化,本国的证券交易所与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达成基于汇率换算体系的证券流通协议,证券商可以为市场参与的经济主体提供证券服务。二是本国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境外协议国的证券投资买卖。三是本国的经济实体可以在境外协议国的证券市场公开发行上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四是通过国际间证券监管机构协调,对证券国际化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最后,协议国参与方也应同时具备以上同等条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方可建立。

1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证券市场国际化起始于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在美、日、新加坡等境外市场发行了外币债券,拉开了境外直接融资的序幕。1993年我国开始允许企业在美国和香港发行N股和H股,2002年和2006年分别实行了QFII和QDII制度,2014年4月10日证监会正式批复了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上海香港股市互联互通试点,将我国证券市场不断推行深入。但我国证券市场的沪深指数运行轨迹独立于国际证券市场多年,许多事实证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1证券市场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管

证券市场的运转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体系,但我国证券市场恢复建立时间相对其它国家较短,尽管《证券法》早已颁布实施,其内容的滞后性和监管的缺乏导致市场出现了一系列违规行为,参与交易各方并未遵守市场规则或利用了市场规则的漏洞,缺乏诚信机制。在证券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上市公司业绩造假、公司包装上市后巨额亏损、证券中介机构定向给基金发行股票进行利益交换、股票期货市场操纵指数等等行为,严重的伤害了其他参与市场的主体———中小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公司治理制度、自律准则、股民诉讼程序、特别是证券监管制度和执法体系亟待完善和加强,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制度和监管,在未来的证券市场开发中就会十分被动,极易被国际投机基金利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2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

我国的人民币资本账户仍然没有完全开放,与其它国家的货币开放路径不同,我国的经济体量庞大,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之前,人民币已经允许跨境结算和使用了,且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已实现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开放。但货币不仅仅具有交易功能,它还有计价功能和储备功能,资本市场的开放无疑要对国内国际资本进行计价,因此必然要求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已开放了QDII、QFII、RQFII的人民币资本账户,但总体上我国对资本账户的规则是严格的。同时,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影响都很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改革之前,人民币的资本账户开放只能是分阶段逐步开放为宜。

1.3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堪忧

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较差,首先表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绩差和亏损公司,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连续三年亏损”的单一标准并未能有效改变上市公司“该退不退”或“退而不出”的状况,绩差公司通过粉饰报表等方法避免退市,每年推出市场的公司很少,而在美国、德国等成熟市场,每年退市公司以几十计,退出机制不完善。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分红能力不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形态,自经融危机始,许多周期性行业受到需求减少的冲击,盈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个别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就出现经营困难,仅仅为了融资而上市,上市后就开始亏损。只有金融类大盘股和一些新兴行业,传统消费医药等行业保持了较稳定的收益率。最后,我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片面追求融资功能,上市公司分红回馈股东的意识和动力不足,一味的融资扩股,而没有稳定的股息回报,即使业绩再好,盈利再多,也不能成为质量良好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场中此类公司比例较低。

1.4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较突出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场发展较完善,债券市场发展较滞后,且两个市场内部也发展不均衡。一个较为完备的证券市场需要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共同协调均衡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十分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债券市场的功能。由于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到期需要支付红利和本金,具有较高的支付风险。因此许多企业避开债券市场转而投向股票市场,这样一来避免了违约成本,但稀释和降低了企业的红利和市盈率,牺牲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对上市公司本身的市值和信誉也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因此在债券市场内部国债比率较大,而企业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2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该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不可避免。一个市场操作规范,供求交易活跃的,市场层次合理,投融资回报较强的国际化证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证券法律体系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首先离不开立法的支持,而且立法的范围十分广泛,应统筹考虑,由面到点逐步推进。修改法律法规的范围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税法》、《外汇管理法》、涉外企业法规等内容。目前我国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是在国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而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由于银行类股在市值中占比过高,导致股票指数不能反映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在引入更多国内其它类型大市值公司上市之外,在将来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应考虑允许与我国国民经济相关性较强的其它国外大市值上市公司在国内股票市场融资上市,借以改善股票市场市值结构。此外我国税法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分红收取个人所得税,在上市公司已经缴纳资本利得税之后的分红,个人所得税是否可以免征,这些都有借鉴外国成熟市场的经营,通盘考虑。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较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管理体制在经济体量较小的时候,起到了阻隔外界经济波动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但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庞大,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也应逐步放松管制。综合以上观点,证券市场国际化需要循序渐进的修改各项法律法规以适应开放的需要。

2.2建立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不但是指股票市场,也应包括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在成熟的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券市场而不是股票市场,两者比例大致为5:1。我国的证券市场恰好相反,将股票市场作为了融资的主要渠道,而不是做为资本金的补充渠道显然是有缺陷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实体经济缺乏经营动力和应有的经营压力,有害于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因此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市场,才能够培育出良性发展的融资环境,才可为将来证券市场国际化吸引到数量庞大的低风险国际基金。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对外贸易不断加深,如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十分依赖进口,但这些商品的定价权却掌握在国际期货市场,很明显,我国的期货市场虽然已经起步,但与国际市场存在量和质的差异。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市场的经验,对这些大宗商品扩大到岸期货市场规模,逐步通过购买力和规模交易掌握一定的定价权,因此期货市场的发展更应较快与国际接轨。

2.3努力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

对上市公司来说,提高其经营能力首先是提高其市值管理能力,国际证券市场一个好的上市公司首先是对投资者负责的公司,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企业市值最大化,企业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这种经营目标必然带来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持续增长的净资产,稳定或较快的复合增长率,良好的现金流和企业负债水平,较高收益的分红回报才能够实现企业市值的最大化。对市场投资者来说,应建立各种类型的证券市场基金公司,加大基金创新力度,倡导理性投资,改变我国中小投资者占比过高的现状。这样可以促进理性投资理念,避免市场暴涨暴跌,又可以为转换为基金投资者的中小投资者带来稳定合理的回报,有利于证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对证券经营机构,应提高其执业质量,严格执业监管,避免其为谋取更高的收益而损害买卖双方的利益。

2.4渐进开放资本市场

从世界资本市场来看,已进行资本开放的国家,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骤和进程并不一致,但是大多数采取了审慎的、渐进的步骤。我国已开放经常项目兑换,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了具体的操作实践。一般来说,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先开放长期资本项目,后开放短期资本项目。在证券投资国际化进程中,先开放债券市场投资,再开放股票市场投资。先开放机构投资,再开放经济实体和个人投资。先开放资本流入,再开放资本流出。我国的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应总体把握这一原则,并适时选择资本开放的突破口,初期可以沪港通等协议逐步推进,继而扩大开放规模和开放范围,同时要随时解决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绝不能为追求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度,而忽略其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程度,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经济日趋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很好的借助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逐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成熟的证券市场体系,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稳步推进资本对外开放,才能逐步融入国际证券市场,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质量和国际话语权,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应对证券市场国际化挑战,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证券法律体系、建立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努力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渐进开放资本市场是当前改革主要任务。

作者:殷浩文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