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3:39: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摘要:本文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分析了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优势与特色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9学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摘 要: 现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制度、师资、物质条件等保障其实施 。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渐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加强实践教学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1]。如何架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专业[2]。目前,国内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农业类、理工类、地质类、经济类及综合性大学等,院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院校的实践环节侧重技术、工程等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院校的实践环节则突出社会实践、规划管理等能力的培养[3]。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该专业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极其重要。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很多院校对该专业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
国内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侧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根据各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所差异。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根据自己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设置,有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师资力量或者实习基地等而无法开展,一些农业类院校完全侧重土壤类的实践教学,一些经济类院校则偏重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忽视其他方向的课程实践,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更薄弱,偏离专业定位。
2.2实践教学资源欠缺。
2.2.1师资力量不足
1998年教育部才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起步很晚,承担该专业教学的主力军基本上是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明显底气不足。
2.2.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备的条件,可是现有高校该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许多都涉及对软件的操作,如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些课程需要熟练掌握CAD,MapGIS,ArcGIS等专业软件,这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深化,学生在理论课后去校内专业实验室使用相关课程软件和仪器,达到巩固知识、熟悉操作的目的。很多高校土管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只是放置一些电脑,没有安装专业软件,有些安装的软件还是几年以前的,导致一些课内实验无法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困难,部分高校只是在形式上与当地土地部门达成协议,挂挂牌子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缺少与社会上土地行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行业发展与高校教育脱节现象明显,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社会行业需求。同时,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较大地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实习则是组织学生到相应实践基地集中走走看看,只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明显。因此,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2.4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很难像理论教学那样通过一张卷子实施考核评价,对于课程内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基本由任课教师掌握,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很大。对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通常是通过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监督检查,有的学生并没有按时按量完成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也以复制资料应付交差,并没有提高实践能力。要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考核。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本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师资队伍,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高校在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框架时,应为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客观条件及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3.2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的指导下,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设计实践教学四大类。
3.2.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对应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是穿插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紧密,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内容,此过程通常在课堂和教学实验室进行。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和动手的能力,一般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课堂习题训练、辩论会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等课程上可以推行这种实践方式。
实验室实践一般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主要是针对诸如规划类、评估类、制图类、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技术性、操作性进行的,通过实验室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能够一走出社会就得到应用。
3.2.2专业实习
实习实践教学主要为依照教学计划规定的、配合专业课程学习进程的、具有特定目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实践[3]。专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技术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学习到的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专业实习还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强化实习效果,实现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双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认知实习、土地调查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和土地规划实习。
地质地貌实习一般是带学生到野外,利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地质地貌认知,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习地形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观察到地球表层和内部地质作用的现象或产物,掌握野外鉴别三大岩类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同风化物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为学习土地资源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5]。土地调查实习是对地籍管理、土地资源学、遥感应用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的一次全面的实践活动。该实习利用“3S”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条件进行综合调查。通过实习,学生掌握土地调查的方法、流程和调查内容,巩固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对土地地类、土地权属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地籍测量实习主要是通过具体测量任务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GPS等测绘仪器及数字地籍软件的使用及从权属调查到土地统计等全方位地籍测量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籍测量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涉及内容面广,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知识,还要运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了解相关规划指标、规范的制定原则和标准等。该实习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土地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规划图编制、报告编写等工作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养成依据现有规范和指标,进行创造性思维完成规划任务的工作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
3.2.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后,面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通常是由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技推广、支农扶贫等实践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门课程都涉及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条件设定调查的目标和区域,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实施实地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拓展创新的思路。
3.2.4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能够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在专业领域开展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创新精神。毕业实习地点一般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内容应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内容密切相关,主要在土地行政部门、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评价等领域开展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但是该实践环节在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考研的时间有所重叠,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应加强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跟踪管理和监督,特别要做好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对实习任务安排、实习成果评定、论文资料收集、论文评定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考核,使毕业实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敦促学生完成一篇兼有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水平毕业论文(设计)。
3.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按质按量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能否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3.3.1制度保障
要想科学合理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办法与实践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等环节。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可以有依据地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指导各种教学活动,对违规的及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习项目表、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记录、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结等。
实践教学考核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客观公正评价实践效果的基础,否则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可以评估该种实践教学体系下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通过反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3.2师资保障
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7]。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能够从学校走出去,定期到土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或利用指导实习的机会深入实习基地,与在土地行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二是要多多邀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进高校,可以通过给学生开设应用性很强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及对以后就业形势的了解,甚至可以邀请这些专家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切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三是要尽量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对年轻教师开设讲座,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教师专业水平和对前沿知识的把握水平。
3.3.3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保障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完善的实习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些有专门的实验室,可是在软件建设上,还应大力加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软件资金的投入,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该积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实验课题,主动使用实验室,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类。校内实习基地方便易行,但可以提供实习的种类较少,只有测量学实习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而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习、土地规划实习、不动产估价实习、遥感应用实习、地籍调查测量实习及毕业实习均需要在校外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高校应该多做工作,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与土地行业合作,尽可能建设较多校外实习,加大实习基地经费投入力度,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双赢。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之间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区划、区域源评价、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介绍3S(GPS,GIS/RS)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各种状况,还有各自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一、3S技术概论
“3S技术”是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RS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球、 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功能多,应用广。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实现。低级阶段表现为互相调用一些功能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不只是相互调用功能,而是直接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准确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RS发现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GPS确定变化的区域和位置,GIS对地理信息汇总并进行空间分析。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定位、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最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 S利用航 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 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和 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1、通过3S技术提高数据信息精度
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低于 1m。加之 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遥感数据精度更高。随着遥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最总实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解译,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S”集成技术的完善
2、通过3S集成技术的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实时性
3S技术的使用目前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有时会由两两的集成使用,但集成的层次比较低,仅限于数据或软件集成层次上。一旦真正实现 “3S”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数据将会实时得到更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数字土地工程,数字土地工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其中包含GIS 方法自身研究的突破和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应重点开展嵌入式GIS三维/ 四维GIS、网络GIS 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研究领域,应加快GIS 软件的国产化历程,不断完善国产软件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建立“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和课程学习内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阶段式;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一、“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和学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年为时间轴线,在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
1.第一阶段: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参观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铺垫方向。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从高中跨入到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他所学习的专业。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微,因而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详尽、具体的专业介绍可以弥补学生对专业陌生的缺憾。所以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后就要着手安排校内外资深的专家、专业的教师,以讲座、座谈的形式,具体讲授一些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分配情况和各个学年工作的重点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各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入校时就可以根据专业介绍为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制定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激发了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第一学年授课的重点是在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的教学上,很少接触到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懈怠,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频繁的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保持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第二阶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在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陆续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如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或是到相关土地管理单位进行参观,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上,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味的依赖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双赢的效果,教师除了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中,使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包括授课、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结业考核等)和学生主动的学(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问等)来共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第三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操作能力。学生进入第三、第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基地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是较大的,但它对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实践环节,根据各科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论文写作、到相关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参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第四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按照“结合设计自主选题,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努力提高设计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岗位,面向实际来选题。教师要结合单位实际、结合岗位选题开展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前半年制定并给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申请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确定之后,学生可选择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实习中,指导小组应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并在毕业答辩中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和过程监控,因此,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安排、制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实验实习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等,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需对指导教师的资格、选题、设计、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教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各阶段安排及内容如表1所示。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根本,它确定了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进步安排等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计划能否得以实施。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综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得失,在充分考察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之后,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2.加强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外学习的主动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查阅方式无疑可以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学校可以联合学院(系、教研室)成立并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资料室,对图书馆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灵活,以便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动态。
3.重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性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提供条件。
4.编写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整个实习过程有顺序、有步骤,就必须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制定相关的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适当的分配教学环节与实习环节占总成绩的比例,以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摘要: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Google Earth的空间查询、地标、图层管理、测量和绘制图形、三维显示等功能以及提供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将Google Earth引入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Google Earth;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
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推出的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搜索软件,采用宽带流技术,并把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整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能实时地为用户提供数据。[1]Google Earth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一般小于100米,视角海拔高度为15公里左右,在城市地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热点区域会提供分辨率达1米或0.5米左右的高精度影像,视角高度分别约为500米和350米。在我国提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中东部,另外还包括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军事设施和水库大坝等。目前,Google Earth已经广泛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4]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土地资源管理又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5]但是,目前财经类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是在管理学背景下开设的新兴专业,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部分课程对实验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为此,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本研究拟利用Google Earth拓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融合传统GIS方法和现代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土地信息系统高级建模、信息获取和应用系统开发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Google Earth的主要功能
Google Earth不仅具有一般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还具有独特的功能,主要是使用Google Earth提供的虚拟地球进行位置和路线查询、制作和使用地标、图层管理、使用地图、测量距离和面积、绘制曲线和多边形等。
1.查找位置和路线
查找位置和路线是空间数据的检索与可视化表达,是Google Earth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在Google Earth中,用户可以直接在“前往”、“查找商家”、“路线”标签下的搜索框内输入如行政区划名称、邮政编码以及经纬度等位置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可能的查找对象或者路线,并在主界面中以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2.制作和使用地标
在Google Earth视图中的任意位置都可以创建地标,将视图定位到要标注的位置,并将视图缩放到最合适的大小,然后会自动弹出一个编辑地标的对话框,并在视图中间位置显示一个闪烁的黄色方框。用户可以设置地标的名称、颜色、大小、透明度和高程,将不同的地标进行分类整理到相应的目录中,并保存到两种类型的地标文件,即KMZ文件和KML文件。
3.图层管理
Google Earth在图层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地理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显示在当前3D视图中,包括地图、道路、地形甚至建筑物等资料。同时,可以查找视图中的特殊兴趣点,并保存到地标目录。部分图层还包含子图层,例如餐饮图层中包含很多不同类型餐厅的子图层。
4.使用地图
Google Earth的道路图层可显示当前3D视图中的道路信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地方公路和街道等。地形图层可显示当前视图的三维高度数据,但是仅限于自然地貌,如山川、峡谷等,不适用于建筑。边界图层用来显示一个地区和另外一个地区之间的分界线及地区的名称。Google Earth 中的部分地理区域可显示简单的三维建筑模型,这些模型一般是由Google 或第三方组织、个人提供。
5.测量距离和面积
Google Earth提供了多个用于测量距离和估算面积的工具,例如直线、曲线、多边形和圆,测量结果包括距离、周长、半径、面积等。其中,直线是直接连接两个点的图形,测量结果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曲线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点之间非闭合的图形,测量结果是所有连接点组成的曲线之间的距离;多边形是连接至少三个点之间的闭合图形,测量结果是该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圆的测量结果是该圆的周长、半径以及面积。
6.绘制曲线和多边形
在Google Earth的3D视图中可以自由绘制各种形状的曲线或多边形,然后可以像保存地标一样将绘制的图形保存在地标目录里。绘制的图形可以是任意形状、规则图形和混合方式,并可以在编辑框中填入图形的基本属性。
二、Google Earth在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即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目前,对于一般的1:1万、1:2.5万、1:5万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调查主要采用遥感方法。Google Earth提供的免费遥感影像能覆盖我国全部地区,多数地区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且时间较新的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验实践中,Google Earth提供的丰富数据资源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外业雕绘底图,学生根据GPS确定调查底图的方位,并进行实地判读。同时,按照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含义和符号》表进行土地利用类型最小上图图斑,标绘地类界线和符号。对于土地权属界线,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签署确认。在野外调查图的基础上,室内利用GIS软件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成果。[6]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基于“3S”技术展开,特别是遥感技术。与其他监测手段相比,遥感监测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等特点。Google Earth不但提供部分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而且遥感影像会不定期进行更新(图1),这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7]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实验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Google Earth在部分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掌握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和几何精度校正方法,并结合实地验证,提高遥感解译的精度。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节省了大量实验材料的购置费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Google Earth提供了部分区域的0.6~2.0m高分辨率影像,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对于部分地区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遥感影像,可以使用Google Earth的标签功能确定地块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地块的经纬度坐标到实地进行目视验证。
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依据土地自然地理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用地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无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其最终成果都要落实到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上。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大部分是在二维平面地图上完成,对现状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Google Earth提供了道路、河流、地貌、地形等多种图层,并能够以三维视图显示出来,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个三维的设计平台,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各类土地利用规划。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实践教学中,先采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确定规划的初步设计方案,然后将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图导入到Google Earth中,全面观察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图的三维显示,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最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Google Earth的地标功能、图层管理、定位功能等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方法。[8]在Google Earth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学生利用Google Earth的地标功能对土地开发项目区的位置进行标注,并以项目名称进行地标命名,进而实现项目定位查询和宏观把握项目分布。同时,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间和批次,在Google Earth中对项目地标按时间和批次进行系统分类管理。基于Google Earth软件支持HTML超文本标示语言和Java语法,可以添加项目简介、项目区实地照片、地貌录象、项目资料库超级连接等,多方位展示项目信息。利用Google Earth中地图叠加功能,把项目区现状图叠加到Google Earth三维地理图上,通过调节透明度、放大缩小、改变视角、倾斜观察等,全面观察项目区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投资决策服务。
三、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薄弱环节。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特别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Google Earth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Google Earth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基础数据能够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的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