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10:32: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一定的调整。本文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改进;途径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处理不规范。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处理过程中常对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做性能比较分析,如果出现后者大于前者的情况,则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这种做法看似符合规矩,但可回收金额的数据统计不够规范,相关规定对该数据的统计类别和方法缺乏详尽说明,数据统计受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减值处理中参照的其他数据尽管具有客观性,但由于某一数据的不准确,或者精度不高,导致整个数据缺乏有力的原始依据,其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不全面与企业会计准则对此规定的不清晰有关。已有的规定对于信息披露的具体项目缺乏相应的明细,仅从原则上进行规定难以取得实效,这会导致企业会根据自己所需随意增减项目。因此,利润表中所体现的资产减值损失,因为原始数据存在失真的可能性,常导致最终数据与实际损失存在较大偏差。我们所见的资产减值损失和对利润的增减,尽管可从一些不同的损益类账户明细中体现出来,然而这种体现范围较为有限,无法完整体现其对整个经营状况的影响。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对于企业利润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使企业从盈利变为亏损,一些企业为达到少缴税、不交税的目的,常加大资产价值损失以减少利润,这对国家的税收造成非常严重地损害。
(三)对企业业绩考察的不规范。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上市、退市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通常要求连续亏损三年的企业退出股市。于是一些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做手脚,在即将退市的前一年巨额提取,完成减亏和盈利的目标,从而保住了上市公司的地位,避免被迫退市,于是继续名正言顺地亏损。这种做法的危害非常大,会造成企业的恶性循环,结果必然使企业的彻底崩溃,对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市场环境的维护也非常不利,应该予以严厉谴责和有效规范。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完兽和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会计作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主观意识和判断对工作执行情况发挥重要影响,所以存在很大的出错风险,为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主观因素干扰,会计报表需由注册会计师进行认真审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审计者应以会计法准则为根据,秉持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程序对资料进行分析,准确鉴别计提方法实施的合理性,最终提出审计报告。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和错误时,审计师应明确提出意见,
(二)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市场价格因素是企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依据,因为我国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并不规范,各项资产的最新市价的工作较为滞后,资产价值会计在进行计提资产减值时所依据的参照价格必然存在偏差。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一旦存在问题,减值会计就失去了可依托的根据,难以保证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些上市公司为造成企业经营业绩优良的假象,以便能够顺利上市,最大限度地缩减计提减值,甚至根本不去做。这样的企业蒙混过关上市后,很快就露出本来面目,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给股民造成严重的损失。投资者容易被企业制造的虚假繁荣所迷惑,以为企业业绩优良,上市后未来发展前景必定更加可观,从而蜂拥进行投资。因为一些企业对资产减值的遮遮掩掩,导致会计报表内容不全面,会计计量误差增大,使企业的整体数据缺乏真实性,同时埋下隐患。一旦企业必须进行计提资产减值时,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审计部门应完整考查企业的经营实际状况,特别是对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要严格审查,避免信息使用者收到蒙骗,遭受经济损失。
(四)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企业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能够对其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变动,会计在处理账务过程中,借方计人所得税费用,贷方计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都能够对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影响。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做出正常的会计处理,用账目的假象蒙蔽股东的实现,使其看不到自身权益的损失,幻想着能够获取最大的利益。
上市公司能够售卖的金融资产,必须依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发生的改变计人公允价值变动并计人当期的所有者权益。这些金融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就应及早对账面的减值做出修改,不应以其他科目来替换,必须直接转出,在当期的损益中反映出来。此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认真严谨、秉公办事,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同样,一旦公允价值发生变化,也必须即时转回。尽管这种做法偶尔能对企业短期利润带来消极影响,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摘 要: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关键词:资产减值;减值准备;确认;会计处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率先推行,随后得到全面推广。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而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依据该项资产发生的某些减损迹象,如果存在减损迹象,企业就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
资产减值准备按新准则规定,是将发生减值迹象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的金额相比较,按其低可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的价值的的金额计提的减值准备,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将有效地不法上市企业人为利用减值准备科目来调节利润,这对那些被暂停上市的公司,想通过人为调节利润达到恢复上市的可能性降低。下面就具体谈谈不同资产的减值准备的核算。
一、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资产价值尽量接近现行市值;而不至于高估资产规模;是为了使资产更反映其实际价值,根据谨慎原则不至于高估资产。当然,企业也会利用计提这些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
1.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或+)“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当期损益)影响营业利润;贷:坏账准备
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之后又收回来做相反分录。
2.当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成本-存货可变现净值,会计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减少企业利润)贷:存货跌价准备
3.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时,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做相反分录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按照新的《企业会计新准则》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来判断该项固定资产发生是否发生减值,并按其实际发生减值的金额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其分录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科目。
处置该项固定资产时,其已计提的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同时结转。
三、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来判断其在建工程发生是否发生减值,并按其实际发生的减值的金额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贷:在建工程―― 相关科目的减值准备。
四、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来判断该无形资产发生是否发生减值,如发生减值则按应其实际减值的金额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科目。
处置该项无形资产时,已计提的该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同时结转。
五、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根据相关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来确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经判断确实发生减值的,应按其应减值的金额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相关科目。
处置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时,其已计提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应同时结转。
六、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工具)减值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是新增加的会计科目,该科目核算方法为: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根据相关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来判断其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如果判断其发生减值则应按减值的金额来确定损失,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相关科目。
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恢复,在不超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范围内,按实际恢复增加的金额来冲减资产减值损失,分录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相关科目,贷: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
七、商誉减值准备
商誉减值准备是新增的会计科目,其具体的核算方法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根据资产减值准则来判断其商誉是否发生减值的,并按其实际发生的减值金额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相关科目,贷:商誉――相关科目减值准备。
有下列情况,应特别引起财务人员及报表使用者的注意。
1.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等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都不得转回,只有在处置该项资产时,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同时结转。
2.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减值迹象,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借方:资产减值损失,贷方: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期末应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不计提减值。
鉴于减值准则在内容上比较宽泛抽象,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可能会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因此需要会计主管部门或金融企业监管机构依照准则并结合我国现行实务确立相应的程序或标准指南,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有关问题,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而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是财务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问题,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这就有赖于整个社会、企业和广大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摘要: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对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计提现状,本文从资产减值准备在实务操作上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铁路运输企业在执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
一、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现状
2006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核实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是实际上各基层站段很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且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数额极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原因:一是铁路运输企业现行的资产减值制度与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二是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体制制约了资产减值准备。但是新的资产减值政策为企业的政策选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资产减值人为的操作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
二、新准则前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操作
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公司形象的问题,企业进行资产减值转的动机主要体现在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指公司基于市场预测,包括市场预期下降、行业类竞争加剧或者企业经营战略的改变而导致的资产价值需要重新估量,以此进行的资产减值准备,而另一方面,对于盈余管理因素是指公司高层为了“修饰”财务报表而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主要表现在大清洗、利润平滑需求、配股需求、避免亏损或者公司高管人员变动等方面,这两种因素实质是“盈余管理工具观”和“资产价值毁损管”比较的具体表现。前面一种观点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后面这的资产减值集体是真是地反应了公司现有资产的公允价值。
新准则的实施时间是在2007年1月1日,这样给以前年度采取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一个“反悔”或者缓冲时间,将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以各种理由予以转回;二是由于新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生产性生物资产和以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减值是不允许计提减值后予以转回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摊余成本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和长期债权投资等的减值仍然允许转回处理,这样给公司留有了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第三,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使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但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利操控,因此新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程度有限。
在以前年度铁路运输企业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事实上,在2006年资产铁路运输总公司的清查结果是全路共计资产清查损失近200亿,其中资产报废、毁损损失90多亿,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资产减值损失100多亿,可见铁路历年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备带来的累积影响巨大。除了执行力不足以外,我们可以从进行看出铁路公司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好处就是虚增利润和资产,美化了当年的数据报表,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
三、铁路运输企业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具体对策
1.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资产减值管理办法
建立完善的资产减值制度,就是完善资产减值的核算审查资产的制度,确定铁路企业资产减值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制定好资产减值审查报批的程序。对于资产的价值评估,特别是对于资产数额大、折旧损耗比较明显和资产作为产品于市场环境变化大的情况,如大型车辆、办公电子设备等,铁路运输公司要组织专业人士对资产项目进行专业盘点、考察及核算,及时搜集设备和资产的各项实时资料,公允反映资产价值。
2.健全资产减值的内部控制制度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主要包括测算、审计和审批三个部分,只有分开职责各自完成,才能保证资产减值准备的准确和公允。这就需要设立三个不同的职能部门,通过不同的授权额度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对于授权的额度问题,也需要规范范围,对于小额的铁道车辆等资产可以由鉴定的部门或者小组确定并审批,但是超过限定额度的情况必须经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等高层机构共同审批。最后铁路运输公司的审计部门还需要承担监督和纠正错误的后期评估工作,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各个问题,特别是薄弱环节的潜在问题,应该督促改进。
3.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资产减值准则
此次颁布的新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然而我们在引进资产减值准则的同时,还应当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铁路企业现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在我国尚未正式引入现金产出单元(CGU)概念、铁路未完全实现市场经济前,制定灵活可行的铁路资产减值准则办法,是必要的。如铁路车辆设备具有专用性、不可替代性,引起减值的因素不多,对于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又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可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这些资产实际已发生减值时,可通过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方式反映这类资产的价值损失,这也是解决当前随意计提减值准备的一种途径。
综合以上的措施和对策,才能从铁路公司内部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工作,保障资产减值按市场的公允价值予以反映,实时的呈现公司资产的运用情况,防止盈余管理的内在发生可能。另外外部因素是对于国家会计制度的完善,虽然从2006年的新准则中体现了对资产减值资产的计提数量增加了,规范化计算方式更为明晰,但是只是在部分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上不允许转回,遏制了盈余管理的可能,对于铁路运输公司这种事业型单位――以固定资产为主要资产的企业有很大的控制盈余管理作用,但是其他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转回依然是可以进行盈余管理,这就需要宏观上我国财政部晚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摘要:本文首先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与适用范围进行探讨。其次,研究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这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从确认、披露等方面的研究中引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若干完善策略。
关键词:资产减值 会计问题 完善策略
现在的市场环境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出现在了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也越来越不稳定,充满了变化,而资产减值会计能够客观的反映出这种变化,所以这种会计方法在全世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无论是在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会计学家都试图对资产加以定义或阐述资产的性质。对资产和资产减值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
1.1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1.1.1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就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从实质层面看,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范大致与国际上保持了一致性。站在理论的视角看,如果把资产界定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当出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时,会计上对这一笔资产减值进行记录并反映是合理的。
1.1.2 资产减值会计
资产减值通常都会发生在资产的持有阶段,一般都是随着资产的报废和处置而消失的。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一旦出现资产减值的情况,就应该进行资产的减值工作,并对这个过程中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披露,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是一种会计处理过程,它能够利用资产可收回金额修正历史成本,还可以客观的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它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资产未来可实现经济利益的确认来释放风险。
1.2 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减值的这种会计思想就出现了,那时候的稳健性原则还只是一种保护策略,但是现在稳健性原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稳健性原则能够对抗会计计量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和会计估计,所以在资产减值会计中稳健性原则被应用的越来越多。资产减值会计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损失,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为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应用
2.1 资产减值范围
原则上只要企业所有资产出现减值的情况就应该及时的进行确认和计量,但是资产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随之不同的还有减值会计处理,自然所采用的具体准则也就不同了。相关的法律对资产减值范围进行了规定:①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②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③固定资产;④生产性生物资产;⑤探明矿区权益等;⑥无形资产;⑦商誉。对于存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金融工具以及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处理,应分别使用其各自规范的准则。
2.2 资产减值的确认
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
2.3 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
从资产减值会计本身来看,资产减值会计本身就是稳健原则的重要体现。既然减值损失的确认是稳健性的体现,那么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当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时,不应该将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以免企业通过转回减值损失操纵利润。
2.4 资产减值的计量
确定可收回价值是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首要任务。然而,可回收价值并没有一个定论,他有多种理解,比如重置成本、销售净价等,可回收价值的定义曾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中被提及,认为可回收价值是资产的销售净值与使用价值两者之间的最高者,其中使用价值指预期从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期限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资产的减值损失在确定可回收价值后能够被很快的计算出来,因为一旦确定了可回收价值,把其和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另外由于在计量资产减值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主观因素,应该统一减值确认的标准、方法和计量模式,明确计量标准。
3 其他准则规范的资产减值处理
3.1 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处理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账款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作为金融工具,应收账款初始确认应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的公允价值应结合所确认的收入的公允价值来判断。
3.2 存货的资产减值处理
期末,如果存货发生了减值迹象,应按照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且转回后不可超过原计提的金额。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资产减值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在将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有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本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数额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已摊余金额的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种类不同,减值确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进行处理:一是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4 资产减值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
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不同企业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其中提与不提、提多提少、确认和计提时间都有着很大的随意性。计提资产减值会因为企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项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某些资产项目上,一些企业没有计提,但是一些企业需要全额计提。通过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的减少,有的增加。这虽然反映了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同时也反映它们在资产准备的会计处理上很随意。
4.2 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问题
现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资产减值信息过于简单,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对资产可收回金额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比如折现率的计算方法、销售净价的计算依据等,只是披露了一些重要资产减值的金额和原因,这种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5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对策
5.1 会计人员的严格管理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要精通业务,要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法规标准,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企业、社会相关部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应该跟上会计改革的脚步,这就要求进行日常的会计学习,来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进行规范,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于此同时,还应该紧抓对继续教育的工作考核。
5.2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加强会计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制定检查督查的量化评价标准,从而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发挥。其次,规范单位管理层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履职程序,加强管理层的教育和监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企业管理层的自觉规范。再次,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实行帐、钱、物分人专管,实行相互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率。最后,加强对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财产安全和审核审计四个部分的控制,使不相容的职权分离。
5.3 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有些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给予模式,大大减低了企业的诚信度,而且使得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要想真正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会计造假行为,就需要财政等监管部门对企业经常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财务检查。对查出的违规、违法情况,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的法律责任,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5.4 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全面掌握资产的质量状况,就得靠采购与仓储、销售与收款、投资与决策、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建立一整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财务部门反馈各类资产出现的问题与原因。这里尤其强调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善的核算程序和标准,规范资产减值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资料的准确与完整,提供的财务数据真实可信,为资产减值准备的正确提取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越来越规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开展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的理论研究,使得理论与实务的共同努力,使得市场经济与监管机制相互努力,最终使资产会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效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得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