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7-24 03:23: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浅谈金融危机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的金融海啸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增长脚步放缓。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入手,着重对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解释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总结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实体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全世界遭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任其无限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爆发危机;一部分人认为是格林斯潘及其管理的美联储在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是危机发生的基本原因;一些学者认为,深层次原因是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虽然理论界的争论还没有得出结论,但是,不可否认,这次起源于美国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多重的。

1.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了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这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房价的持续上涨使美国居民相信,购买房屋是无风险的投资,对住房的需求大幅膨胀,进而促进了债务大量增加、金融机构杠杆率提高,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过高的资产价格引发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所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留下了隐患。“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发动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政府开支不断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失衡,直至危机爆发。

2.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而且金融市场的决策者和监管当局没有充分估计到金融市场上不断积聚的风险,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2005年5月,面对质疑衍生品泛滥、要求美联储介入次贷监管的舆论,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坚决反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存在漏洞,导致监管的错位和滞后。1999年11月4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创新迭出的混业经营阶段,但金融监管仍沿袭旧有的体制,没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业的一些领域存在重复监管,但另一些领域却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机构很难实现有效协调。

以上两点无疑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和体制方面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是危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理解此次危机深层次原因:

1.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资本论》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特别是货币的出现,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两种不同的形式。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而产业循环中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则被称之为现实资本。如果把股权融资凭证、债权融资凭证等包括进来的话,则可以将作为价值符号的非现实资本,统称为虚拟资本。现实中,虚拟资本的运作直接表现为分配和交换关系。虚拟资本并不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也未直接用来消费,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也就是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做是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所有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资本系统。虚拟资本积累,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并且信用经济越发达,虚拟资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这就可以直接引发金融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明确指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2.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在马克思眼里,资本主义生产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自由竞争”,这种所谓的“自由主义”的结果只能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加大贫富差距。在这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就越加明显,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资源配置,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会表现为生产的过剩,因为市场经济无法合理解决个别企业投资、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投资、生产盲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上“自由过度”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这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可以充分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金融管制解除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大量的资本从实物生产和贸易领域转向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等投机场所,导致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实物载体的虚拟资本剧增。与此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却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只能靠借贷消费。从宏观上看,金融的不断扩张使得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透支经济”,形成了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也因为政府推行金融自由化、自由市场经济得到变相的鼓励。此外,随着资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美国的少数大银行几乎控制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风险非但没有因为市场的自行调节得到稀释,反而变得更加集中。因此,虽然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矛盾,经济表现出繁荣景象,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新的矛盾和危机。

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一)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实体经济的定义。从经济学角度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实体经济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人类生存需要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那么人类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保证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停止,那么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保证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那么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二)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此次金融危机对各国虚拟经济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海外投资、商品期货交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时遭受亏损。但是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可以说是“未伤筋骨”。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劳动密集型省份,在金融危机中真正关闭、停产、半停产的只占1%多一点。以东莞为例,2008年底统计表明东莞市真正倒闭的企业是900家,据当地数据显示,其实历年都是这个规模。与此同时,还有八九百家企业新注册,相对是平衡的。中国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大,但只是订单减少,一些小规模企业停产或半停产,这些资本的损失不会对中国造成根本影响,是可以承受的。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1)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2)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运行、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的两条途径:第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第二条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3)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1)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2)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3)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四)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第一,实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可以为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虚拟经济泡沫往往只是金融危机的诱因,而深层原因是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第二,实体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带动虚拟经济。这一点通过传递作用表现出来,经济发展主要靠实体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可以带动虚拟经济增长。第三,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必然演变成金融市场内部的价格投机,进而催生大量泡沫。这种失去支撑的、单纯逐利的“横冲直撞”,对市场的破坏不可估量。面向实体经济需求推动金融创新,要求金融机构市场需求调查和客户需求分析,量体裁衣,使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

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几个大调整,包括人们消费观念的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达国家发展观念的大调整,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等。这些都对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调整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各国再次深刻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中孕育出来的,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高于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通过扶持本国实体经济抵御金融危机,更加说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通过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表现出来,所以要坚持把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1.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力量。要全面组织钢铁、石化、建材、汽车、船舶、医药、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七大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皮革、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推动新一轮热电联产改造。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生物产业、物联网产业、3G产业、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培育的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

3.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创意设计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落实各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探索产业集群、百强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实现从单个企业分离到整个产业分离,从分离后为母体服务到为整个产业和社会服务两大转变。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售后、生活等服务内容外包,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提高传统特色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浅议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源于监管的完善落后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机构放贷行为盲目扩张。各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潜在风险被人掩盖,从而导致金融泡沫一发不可收拾。金融危机的实质损害是经济中流动性的中断。导致生产缩减。而金融资产价值的蒸发、投资银行的破产倒在其次。文章就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广泛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影响;建议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工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11月5日在第3季度工业经济运行会上的内容显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严峻,在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半年大幅上涨。下半年不同程度回落,部分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剧烈波动。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物价水平虽出现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位运行;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贸易利益减少;工业企业增速减缓,企业融资困难,缺乏持续发展资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从产生影响的行业来看,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电力、纺织、钢材、房产等影响较大。直接表现是用电负荷出现负增长、银行信贷指标增幅出现回落、谨慎消费、持币待购、车市楼市低迷等现象。从影响的延续性来看。世界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某些方面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还未完全暴露和显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

针对此次危机,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在美国金融动荡的局势下。我国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是国内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很有限。这些专家们之所以认为“对我国影响不大”的理由概括起来主要以下方面:这次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发生了问题,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并不发达;此次危机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即所谓的虚拟经济;此次危机。美国金融动荡不及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的经济危机严重。从实体经济来说,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0%。从金融业来说,除了外资金融企业无限制进入我国外,我国的金融业也在大踏步走出去,投资美国投行的金融企业和资金并不算小。雷曼破产,我国就有工行、中行、建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有投资,他们的损失使股东、股民特别是国家这个大股东利益受损,而这些损失又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得到体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出现动荡,往往折射出实体经济的潜在问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导致楼市低迷,而楼市低迷又促使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决不能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割裂来看待。我国的金融衍生品虽然不发达,但随着国内金融业务的相继放开,这种安全也是相对的,只能说明爆发美国式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其他方面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高房价这个罪魁祸首很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初步测算的美国经济放缓对我国的影响是: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0.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将下降2.28个百分点。

三、美国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影响

(一)对消费的影响

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所以正是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消费品的零售才会有高的增长速度,因此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旺盛的。但是来自生产企业的需求会不断走弱,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借贷难度的上升,银行惜贷,另外,出于对经济前景的看淡,银行不愿投资。

(二)对出口的影响

1、引领美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可能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而失去动力,而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消费主导模式,所以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居民消费的打击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

2、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回潮,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会增加。

3、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因素影响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江浙、珠三角的一些中小企业,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大幅下降以至纷纷倒闭或者破产,导致失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前7个月,尽管美国仍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美国在我国进出口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其中对美出口增速为9.9%,是2002年以来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海关总署认为,次贷危机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是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

(三)对投资的影响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GDP构成是畸形的,接近50%是固定资产投资,而美国仅为25-30%。固定资产投资中很大程度是房地产投资,200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还是比较快的,这是延续性的投资。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的需求会加剧下滑,大家都将盖好的卖出去,没有盖好的都盖好,盏了一半的就延缓或者是继续盖。现在拿地量下滑,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回落已成定局。信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投资者看到美国投资者在亏损,市场在下跌,也会失去信心,开始抛售,从而导致其他市场下跌。信心是一种可以自我实现的预期,大家都充满信心的时候市场就会上扬。反之就是负面的。

次级债券直接导致银行和投资银行巨大亏损。甚至面临破产,导致他们自顾不暇,不得不冻结借贷,互相无法拆借求救。而他们是整个资本市场的中介,需要不断吸收社会资金,然后投资企业做研发、扩展、投入生产,一旦无法正常运转,整个资本市场瘫痪,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出现股市无法IPO,企业得不到融资,不能正常生产,任其发展下去,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害。这种传播相对缓慢,是中长期的影响。也是投资者最担心的影响。

其实这次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国的3大银行购买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次级债产品;但对我国的出口是一个直接打击,因为我国一直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最近外贸企业的情况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可以比较得出,美国的投资银行过于自由宽松。而我国的管制又过于严格,很多优秀的企业不能上市,无法发行债券,限制了创新、约束了活力,类似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简单的

金融衍生品符合市场回避风险的需要,对于这种通过组合减低投资风险的工具还是应该积极创新。当然,这也说明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的。

同时,由于这次我们受益与资本市场管制和不完全开放相关,这就启示我们,在我国资本市场成熟理智前,不要急于放开资本账户。

其他行业也会因为市场需求的下降、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而回笼资金,取消投资计划,减少对生产经营方面的投资。

四、减小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建议

(一)关于出口下降

从根本上说要利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方面,出口下降、外需下降以及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政府可以将出口退税率恢复至中性水平,暂缓实施新劳动法,提高对出口企业信贷额度支持等措施,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对出口行业的冲击。

(二)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下降

特别是房地产方面,那些用来防止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房屋来恶意哄抬房价的措施应该保留,这样可以挤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但政府可以考虑放松一些抑制居民购房需求的措施。如针对第二套房的贷款限制、二手房交易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率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政府应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在解决就业问题、活跃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大对他们的资金支持,呵护其发展。

(三)关于消费需求的下降

在我国GDP结构里,消费只占35%左右,而美国是70%。问题就在于,只有35%的消费能力,却拥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生产出这么多产品。由此不得不出口,而目前经济低迷,企业出口又会受阻,但国内的消费太少,他们不可能转内销。所以一方面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某些人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应该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重点又在于农民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力解决的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允许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发展规模经济,这样农民可以凭土地获得财产性收入,如果农民的收人多了。会极大地带动国内的需求。

五、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的简单描述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引用温总理的话说:我国金融机构实力已普遍增强,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金融系统是稳健、安全的。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而我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出路

【摘要】自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异常动荡,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这次危机的侵袭。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遭受的损失似乎更为严重。面对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稳定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保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作,有关国家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目前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有效和全面的改革。文章通过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实体经济 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突然之间风起云涌。很多大的投资机构陷入危机甚至破产,给美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地,从而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危机迅速转化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大多存在超前消费的行为,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储蓄模式决定的。因为近年来,美国储蓄业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民众如果想进一步的消费,只能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而这种贷款引起的还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这种不确定性的逐渐深入,终于导致了今天的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货币汇率不稳定变动,企业资金流通困难,通货膨胀压力不减,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未能逃脱金融危机的侵袭,遭受了很严重的打击。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发表了题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讲话,他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共同联合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防止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提高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对发展问题的关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其中,次级抵押贷款通俗的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向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或组织提供的贷款。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失误,直接原因则是利率的上涨和住房市场的持续升温。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很多用户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新房,此时政府却出台了“零首付”的住房政策,购房热随之在美国兴起。于是贷款的人多了,利率也上升了。很多金融机构考虑到用户虽然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还贷,但由于房价一直高涨,即使贷款人将来还不起贷款还可以用房屋作抵押,拍卖或出售后仍然可以收回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发现即使只归还高涨的利率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决定放弃住房。而金融机构也发现把房屋出售后,得到的资金不仅无法弥补当时的贷款和利息,甚至连本金也难以收回,这样银行在贷款上就会出现亏损。如果出现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银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于是出现像雷曼兄弟这样的金融机构破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世界金融体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家金融机构往往与其他金融组织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因此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金融机构,最后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在全世界蔓延的。

三、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是如今的美国次贷危机,都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1总结了自大萧条以来历次主要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专家称,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时间及范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精确的估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金融危机将是历次金融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最大的一次。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了,因此中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侵袭。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中国GDP的损失主要是通过影响实体经济发生的。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但包括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教育、文艺、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中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业人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剧,国内外大量投资者投资信心受挫。已经存在的大批中小企业也因为原来的资金供应链被打破,而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于是企业倒闭、裁员、减薪等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大批企业的停工、倒闭,很多未就业者就业困难,已就业者收入减少甚至失业,因此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之前商品的价格较高,现在突然回落,使得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利润幅度下滑严重甚至亏损,这又造成了更深一轮的企业裁员和倒闭。

2、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

经济危机以来,由于居民收入的减少,居民购买力严重下降。人们即使拥有货币,因为对风险的厌恶,也大多处在观望的状态,除生活必需品外,应用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支出已经明显减少了。图1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反映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居民的支出情况,从而更为直观地表现出了居民消费热情的下降,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

3、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量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很多企业的偿债能力严重下降,银行的风险意识也随之高涨,因此不再愿意将资金贷给那些将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中小企业。资金的流通困难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量迅速减少。例如,烟台雷彩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扳手的最大生产家之一,其产品主要是外销到德国、美国等欧美市场,但是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一直接不到订单,该厂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生产了。为了刺激出口,政府曾一度加大对出口的财政补贴,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挽回了一部分企业的热情。但是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这无异于将国家财政投入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中,是得不偿失的。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表示,中国进出口贸易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如果明年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很可能对一些产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明年的出口压力可能更大。

四、中国政府为促进实体经济正常运行采取的措施

为挽救这一局面,中国政府曾出台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但由于最初干预手段的不成熟,使得一些基础薄弱的企业仍然无法走出困境。于是,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在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主持部署了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措施。

第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中城市的重大设施的建设,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第二,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三,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第四,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第五,截至2010年约投资4万亿元,以保证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

在这种危机时刻,政府这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自身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利用“杠杆原理”带动整个民间资本的发展,促进整个民间经济的增长,以“抵销”的方式来挽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下滑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地渡过这次危机。现在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时刻,也是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再次转型的关键时刻,赢取对抗金融危机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因此,如何切实落实这一系列措施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五、挽救金融危机下实体经济的对策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遏制整个实体经济下滑的颓废局势,一定要注意剔除现有做法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部分,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做起。

1、采取各种手段加大国内需求

在对政府调拨的4万亿资金的运用过程中,优先发展那些百姓热切希望得以解决的项目,优先发展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以积极的策略营造适合自己发展的大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尽力拓展整个国内市场。本着为民众服务的精神,在重树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基础上,提高投资回报率,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以扩大国内需求。

第一,要加快农村的基础建设,促进农村医疗保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居民生活问题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现阶段,对国家经济的复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因此,加大对农村住房的改造力度,帮助农民拥有自己的住房;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需要;改造农村的街道建设,变“水泥路”为柏油路;对农村的供电线路进行改造,保证农村的用电需求;加大财政对农村医保的投入,使农民能更广泛、更大程度地享受这项服务性政策;另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中国有将近8亿的农民,扩大农民的消费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国内的消费量。这种扩大内需的方法对解决当前的危机至关重要。

第二,要加快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生态环境的安全。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开发如京津城际铁路这样的大项目,在促进城际之间民众频繁流动的同时进一步带动消费。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对保持经济的稳定性也是有利的。

第三,注意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为挽救整个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考虑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范围、贷款对象、最低贷款额的限制,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的限制,拓宽其融资渠道,以给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收入增长点,提高其整体收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在整个行业内进行税制改革,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在目前这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税负的降低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注意进行自我创新和结构调整,找好行业发展的方向,对市场细分化,加大转型的步伐。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尽管美国的金融危机阻碍了中国产业向上升级的可能性,但我们仍要坚定信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趋利避害,做自己最擅长的行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拓宽自己产品的销售范围。降低对外贸的过分依赖性,提高自主性。企业的存续也为民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反过来也有利于扩大消费。

2、协调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通过研究美国此次的金融危机,我们发现,美国政府在金融监管上是完全放开的。也就是说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并不到位,而是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它盲目地相信市场,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才采取措施对其加以干预。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

而中国政府在金融市场上则一定程度的存在监管过严的问题,“看得见的手”发挥的作用过大。因此,为保证金融监管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中国政府一定要从美国那里吸取教训,注意优势互补,让“看不见的手”也发挥作用。为此,政府可以考虑适当程度的降低一些商业金融机构的税负,或者是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还可以考虑让一些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小的金融机构联合发行债券等,提高各金融机构的自主性。使各金融机构拥有足够广泛的融资渠道,在监管的同时帮助它们充分利用各方面的闲置资本,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强其稳定性。

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创新往往伴随着大量风险,但是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市场上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性。金融创新还可以促使金融机构采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例如期货等,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产。只有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工具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成熟。

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金融创新打破了原来旧的体制和格局,原来存在的诸多风险随机组合形成更为复杂的风险,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因此金融监管往往滞后于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却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额的利润,这与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相比也是主要的。为了完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一定要严格控制创新产品的风险性,使金融创新的益处发挥到最大,弊端减少到最小。

3、采取稳健的经济政策

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存在对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它在货币政策上采取浮动汇率,坚持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的原则,企图用货币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可能也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是保持经济长远增长最有效的手段。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最好的方法是要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要着眼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要解决“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的问题,重新解决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失效,经济异常波动等问题,发挥“看得见的手”的特殊功效,以促进人与市场、社会、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适度宽松的调整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总的变化趋势,在现阶段,适时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加强人民币在银行体系之间的流动性的管理,进一步健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将各种经济政策综合起来考虑,以使其发挥最优效果。

六、总结

为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财政和金融的监管力度,利用金融创新来为经济服务。加强各利益相关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促进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政府要从本国内部的改革入手,积极调动国内市场资源,促进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部需求,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促进世界经济的尽快复苏。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索洛增长模型看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摘要: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是金融危机重创金融行业;二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三是金融危机抑制投资意愿。以上第二点和第三点归纳概括为金融危机将导致消费和投资的下降,而第一点金融业基本功能的弱化最终结果实质也表现为投资的下降。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可以从索洛增长模型中得到直观的结果。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索洛增长模型;经济增长

2007年美国爆发严重的次贷危机,由于政府的许多救援措施并没能遏制危机的蔓延,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逐渐转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从美国金融领域扩展到了到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增长放缓的局面,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出口剧烈下滑、巨额外汇储备贬值等严重影响。

关于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是金融危机重创金融行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为避免风险,银行会提高信贷标准,使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难度加大,从而极大抑制金融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融通资金、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二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货币实际购买力的下降、收入预期的降低将导致内需不振,同时,外需的萎缩将导致出口困难,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大幅度缩减。甚至倒闭破产;三是金融危机抑制投资意愿。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短期内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企业家理性的选择。

以上第二点和第三点归纳概括为金融危机将导致消费和投资的下降,而第一点金融业基本功能的弱化最终结果实质也表现为投资的下降。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可以从索洛增长模型中得到直观的结果。

索洛增长模型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洛于1956年首次创立的,该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主要被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换而言之,索洛模型可以说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该经济体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索洛模型自建立以来一直是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模型。

索洛模型有几个假设,为了简化问题说明,本文只介绍相关的两个假设:(1)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投资转化率假设为1;(2)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即投资的规模收益是常数,表现在图上就是收益与人均资本相关且增加趋缓。在该模型中,产品的需求来自消费和投资,也就是说,人均产出y可以分为每个工人的消费c和每个工人的投资i,资本的稳定状态是投资i和折旧δ k相等的水平。索洛模型在一般情况下如右图。在右图的经济稳定状态时,消费为c1,投资为il,资本存量为k1。

现在考虑金融危机影响在图上的反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消费c和投资i同时下降,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y也将下降,表现在图上,就是产量曲线和投资曲线都趋近于X轴,而且平均产出y的趋近辐度更大。同时,由于折旧率保持不变,所以折旧的资本量还是δk,折旧曲线将保持不变。我们画出金融危机影响下各曲线变化到红线的情形,

可以赢观看到,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产量曲线和投资曲线向下移动,投资曲线和折旧曲线在资本存量k2点达到新的均衡,在k2点投资量与折旧量抵消,所以经济再一次达到稳定状态。比较图1,我们可以看到,新的稳定状态下,消费、投资以及人均资本较金融危机发生前都有下滑。

所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投资减少和消费不振将会导致经济增长趋缓甚至下降。同时,由于进口国的消费低迷,对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而言,还面对着出口下滑的雪上加霜的局面。这一局面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与困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在投资方面,2008年1~8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剑849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4%,增速虽然未见放缓,但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还是有明显回落。在消费方面,由于外需放缓将影响一部分出口产业的就业与收入,进而对部分人群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消费将会有一个不可阻挡的下滑趋势,如何扩大内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出口方面,2008年1~8月份我国出口情况来看,已经显现受到了冲击。1~8月我国出口累计增长22.4%,比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还要更大。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必须深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各种影响,并找出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浅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 中国自从入世以来经济迅速融入全球体系,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员,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样使中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被迫延缓了发展速度。本文从此次危机的特点入手,详细分析了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实体经济应对危机的对策建议,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实体经济 影响 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和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倒闭,以及美联银行出现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2008年12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公开承认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期。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53.3万个,失业率为15年来的最高点。美国2008年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下降3.1%,是1991年以来的首次下滑。11月份的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第二个月创出最大降幅,暴跌1.7%,为194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企业经营投资规模削减,生产下降。2008年9月工业生产环比下降2.8%,为自1974年以来最大降幅。2008年11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由10月的44.0%降至35.4%,商业活动指数由10月的53.4%跌至36.6%。美国在本次次贷危机中,房市和股市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使人们手中的财富减少,影响到微观主体的消费行为。一旦消费不足,政府和企业会减少进口,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到与本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又通过这些国家传递到另外一些国家。另一方面,本国投资减少,金融危机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融资总量下降,进而降低了企业投资的热情,投资意愿下降,经济下滑,而经济下滑又将导致收入减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风险因素是直接发生于实体经济,则通过国际贸易被直接传递给与本国有着紧密贸易往来的国家。

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前所未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9月23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发展融资,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千年发展目标的推进带来了威胁。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则分别用了“最近几代人时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一个世纪只出现一两次的事件”来评论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古巴前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撰文指出:“这场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每隔几年惯常发生的那种经济危机,也不同于上世纪30年生的大萧条,它是资本主义模式确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它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世界将会变得不同。”

二、金融危机的特点

至目前为止,危机尚未结束,此次危机的特点是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为理论实务研究和政府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一)损失数量的不确定性。

2007年底,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12万亿美元,次级按揭贷款的总规模约1.3万亿美元,房利美和房地美2007年的财务杠杆分别达到30和90倍以上。2007年底,美国居民、政府、金融机构等未到期债务资产总额为50万亿美元,是美国当年GDP的3倍多,平均每个美国人要负担16万美元以上。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1984年为10.08%,2007年则下降为-1.7%。虽然上述数字不一定都是损失,但损失数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目前还不确定。

(二)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继2007年7―8月份美联储被迫进入降息周期,2007年底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和2008年3月份贝尔期登被收购后,于2008年9月中旬后全面爆发,雷曼、AIG、美林、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等相继破产倒闭,在全球大规模救市方案出台后,2009年一季度全球股市再次暴跌,东欧和东亚一些国家出现货币急剧贬值。反反复复、一波三折,目前虽略有好转,甚至有人预言已走出低谷,但至今没有断定危机已然结束的定论问世。

(三)蔓延地域的不确定性。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在全球金融核心区域,并从欧美蔓延到亚太、拉美,东欧国家和其他比较依赖外债的新兴经济体也受到冲击,俄罗斯和韩国货币大幅贬值,匈牙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开始向IMF求援。虽然各国受波及程度不同,但少有幸免。即便在危机似乎走出低谷的今天,依然不能断定它的蔓延地域是否还会扩张。

(四)冲击程度的不确定性。

此次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资本市场层面,集中体现在对金融经济的冲击,但随后实体经济受到牵连,美国2009年4月份工业总的设备开工率只有69.1%,是42年来的最低水平。一季度,工业生产按年率计算,下降19.2%。欧共体欧元区经济一季度负增长2.5%,失业率8.9%,这是自欧元区1999年成立以来最大季度降幅。自此,欧元区已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在欧元区成员国中,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第一季度分别下滑3.8%、2.4%、1.8%和1.2%。欧盟27国经济环比下滑2.5%,同比下滑4.4%。这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加深。日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5.2%,这是日本有史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也是在世界经济强国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俄罗斯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9.5%,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23.2%。中国是一枝独秀。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比上一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损失及下降有多少为危机直接导致,又有多少为间接因素所致,至今无法确定。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兼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这场危机是由对所有风险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和美国在这10年的前5年中所产生的房地产泡沫的崩溃造成的。住房问题导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而危机又使维持经济活动所需的信贷供应不断减少。在利润至上原则的驱使下,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金融创新与金融投机行为也很盛行。此外,金融监管机制存在漏洞,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业发展。虽然各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但是市场信心和预期的恢复、金融机构从重组到正常运行、金融市场秩序的自我调整仍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使得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需减弱给中国实体经济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外贸企业坏账增多。

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正通过贸易链条向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转嫁,对中国经济实体最直接的影响表现是国内外贸型企业的坏账增多。国外市场信贷紧缩,导致本国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国外政府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该国企业与我国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欧美企业为了转嫁和规避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把资金压力转移给上游的供应商。欧美进口商在资金困难或周转不灵时,一般会采取两种办法:一是进口商在本国银行很难贷到款,往往提出赊账,待进口商资金回笼后再付款,保证己方的利益,把中国企业变成了海外客户的融资工具;二是在资金周转不动之后,很多进口商把货物压在港口不收货,更多则是不支付货款,或者干脆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上游的制造企业,而接下这最后一棒的,就是国内的制造企业。目前,拖欠债务的范围已经从最初与房地产有关的石材、钢材等企业开始蔓延到日常消费品,如鞋子、服装、手机、电子产品等。据国家商务部研究院保守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债务早已达到1000亿美元,2008年新增的海外拖欠额则已经大大超过150亿美元,而且正在加速蔓延。

(二)订单锐减。

金融危机使得国外消费减少、订单数减少,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据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10740亿美元,增速比2007年同期减少4.8百分点,已经倒闭外向型企业两万多家,GDP降为9.6%,是近6年来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2008年11月我国的出口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我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由于源于欧美市场的订单大幅减少,国际需求下降,国外市场的一些产品价格也下跌,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了中国总出口的40%。所以中国出口必然也会随之放缓。2009年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月加深17.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同比下降43.1%,出口下降17.5%,降幅比上月分别加深21.8和14.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冲击在继续扩大。

其次,美元贬值,以及美国等政府要求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施压,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更大压力,加之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信贷紧缩等因素,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最后,金融危机加大欧美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欧美政府和企业将频繁利用对华反倾销调查、新技术性标准、绿色环保等贸易壁垒,国际贸易摩擦加大,使得国内企业出口更加困难。

(三)金融危机对国内传统产业结构形成冲击。

受危机影响,国内企业因产能缩减而裁员,国外进口商拖欠账款和订单减少导致出口型企业倒闭,已影响到中国的就业形势。中国每年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的主力军。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破产倒闭主要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中低端劳动者失业,以农民工为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其对整体就业形势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如不能及时遏制,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将会被迫在大范围内进行,极有可能埋下隐患。

(四)通过消费疲软打击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悲观情绪不仅仅对境外市场带来消费预期下降的影响,对国内消费市场也同样如此。危机使国内消费者个人收入减少,对未来的预期下降,甚至悲观,消费意愿下降,导致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或现时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变化预测的预期指数,回落明显,从2008年一季度的97.5降至二季度的96.7,再到三季度的96.2,显示金融危机对中国消费者自身生活的影响比较敏感。消费意愿下降,消费支出减少,使得因外销订单减少不得不压缩产能的实体经济再次面临内销的打击。以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的省会南京为例,2009年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0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在内外销疲软、下降的双重夹击下,中国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四、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如何摆脱危机或最大限度地减弱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刻不容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刺激经济、摆脱危机施行了高达数十万亿的经济救援方案,同时辅之以多项措施提升经济。因此,进行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

(一)建立、完善风险意识与机制。

一是对已出现的风险信号给予高度重视,引导企业内部在对外销售时要建立风险管理岗位和制度来减弱和转移风险,更广泛地倡导企业运用国际贸易上常用的风险转移工具,如国际保理(承购应收账款)、出口信用保险等,把风险交给专业的风险控制机构去处理,即使遇到了进口商拖欠、破产情况,企业也可以得到赔付,弥补出口企业损失;二是针对已出现的呆账和坏账,专业金融机构应协助企业尽早进行商账追收,使企业及时获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损失;三是政府对企业运用风险转移工具所产生的额外费用进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稳健经营。

(二)内外兼修,提升竞争力。

外部环境,首先,政府在短期内要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充分考虑到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如由于WTO组织成员中以零税率参与竞争是国际市场上的普遍情况,也符合WTO规则,所以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其次,在汇率政策方面要稳定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汇率,减少汇兑波动,适当的时候要运用汇率政策来支持国内企业出口,如人民币贬值政策等。

企业自身,首先从长期来看,要转变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这应是化解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其次,应该有预见性地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采取应对措施,并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借助于对新兴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地区的出口增长,以及对内需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

(三)提升就业,带动内需。

提高就业率,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对拉动实体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应当适当调整外贸政策,对就业影响比较大的、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继续提高出口退税,并适当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放宽出口信贷,鼓励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农村市场生产产品,政府对于农民购买产品可以给予补贴,如目前实施的彩电、冰箱下乡补贴等。其次,从政策思路上看,我们有必要把中国的经济从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的增长、从制造业推动的增长尽快转向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使经济增长能够摆脱依赖外部资源和贸易环境的局面,从而带动内需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最后,加大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投入,调整就业政策。如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稳定就业的作用,扩大失业保险金的使用对象和范围,用于为稳定就业和维护劳动力供给而进行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的补贴。

总之,扩大社会就业能提高社会总需求,使消费者手中有钱,心中有底,把远期消费变为近期消费,就需要将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进行完善,排除百姓远期生活的不确定性,减少消费者现存的消费顾虑。

(四)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外需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要使实体经济走出危机,搞好搞活,必须使其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企业的源头离开资金就枯竭了。因此,金融机构的贷款在危机关头,更应该有意识地向中小企业倾斜。当然,倾斜的方式与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不能使贷款成为有去无回的坏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