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11:42: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及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方法。方法选取乙肝病毒携带产妇92例,采用ELISA检测法对产妇血清及乳汁中乙肝标志物进行测定,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92例患者中大三阳24例(26.09%),小三阳36例(39.13%),HBsAg以及HBcAb阳性32例(34.78%)。各组患者乳汁HBV-DNA阳性率均低于血清检出率,但是差别并不明显(P>0.05)。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乳汁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随着血清病毒载量的升高,乳汁病毒载量也相应升高,两者成正相关(r=0.853,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应各位谨慎。条件允许时可以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以确定喂养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放弃母乳喂养。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血清;乳汁;核酸检测;病毒检测
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母婴途径是其重要的传播方式。作为婴儿最为理想的食物,母乳是否具有传播乙肝病毒的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研究认为约有(30-50)%的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由母婴途径引起[1]。本研究通过对92例血清HBV-Ag阳性的孕产妇血清及乳汁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产妇92例,年龄(28-43)岁,平均(29.17±3.82)岁;孕(37-41)周,平均(39.16±0.42)周。所有孕产妇均为单胎妊娠,且为第一次妊娠。胎儿体重(2100-4500)g,平均(3273.73±637.26)g。所有产妇均未见明显的临床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0-40)U/L。采用Child-pugh法对肝功能进行分级[2],A级13例,B级39例,C级40例。剖宫产37例,自然分娩53例,阴道助产2例。
1.2方法采用ELISA检测法对产妇血清及乳汁中乙肝标志物进行测定,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进行测定。于产妇分娩前采取清晨空腹外周血3ml,放置10min后以6000r/min进行离心10min。取50ul放入Eppendorf管,并加入50ulDNA提取液充分打匀,放入100℃干式恒温器10min,然后进行10min离心,转速为10000r/min。取5ul行PCR检测。产妇分娩3d后收集3ml初乳,以10000r/min进行离心10min,去除上层油脂后吸取100ul下层乳汁放入无菌微量离心管,加入100ul100g/L聚乙二醇液混匀,并在4℃下进行10000r/min离心15min,抛弃上清液。加入50ul灭菌双蒸水,将沉淀进行充分溶解,并加入DNA提取液,充分混匀。将上述标本放置于冰箱以4℃冷藏过夜,然后吸取750ul乳汁注入Eppendorf管进行ELISA检测和HBV-DNA定量检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ELISA检测结果92例患者中大三阳24例(26.09%),小三阳36例(39.13%),HBsAg以及HBcAb阳性32例(34.78%)。
2.2HBV-DNA检测各组患者乳汁HBV-DNA阳性率均低于血清检出率,但是差别并不明显(P>0.05)。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乳汁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随着血清病毒载量的升高,乳汁病毒载量也相应升高,两者成正相关(r=0.853,P<0.05),见表1。
3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10-15)%,每年更是有超过百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母乳中不仅富含优质蛋白、乳糖、维生素以及饱和脂肪酸,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婴儿抵抗力,促进其健康成长[3]。但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乙肝病毒核酸是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最为直接的标志,其拷贝数量直接衡量着传染性的强弱,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4]。本研究中乳汁HBV-DNA的检出率略低于血清,但是差异并不明显。大三阳患者血清以及乳汁病毒核酸载量明显高于其他患者,且乳汁病毒核酸载量随着血清载量的升高而升高。这些都说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其体内HBV仍然处于较为活跃的复制期,在这种情况下,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应各位谨慎。条件允许时可以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以确定喂养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放弃母乳喂养。
【摘要】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流行区,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于乙肝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医护人员通过对于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健康体检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有了主要的途径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的乙肝感染的情况调查,来为我们更好地预防与治疗乙肝提供科学的数据。
【关键词】 体检;乙肝;感染;调查
作为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行驶医护人员的职责,更好地为乙肝病毒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数据,现结合多年来在我院进行体检人员的乙肝感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
1 乙型肝炎调查对象与结果
1.1 调查对象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经过3年的时间对来我院的体检人员进行了乙肝感染情况的统计分析,3年期间,到我院进行体检的人数共计12321人,其中男性7321人,女性5000人。
1.2 采取的检测方法 我们通过抽取体检人员的血清,采取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进行乙肝检测,检测过程严格依照医疗制度的规定进行。
1.3 检测结果 通过对于健康人员的体检检测的结果看:
1.3.1 乙肝感染率 受检测的共计12321人,其中检测出HBsAg阳性人数为1479人,乙肝感染率12.0039%。
1.3.2 男女感染情况 通过检测,发现在有HBV携带者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945人,女性为534人,男性的比例明显大于女性。
1.3.3 不同职业的乙肝感染情况 来我院检测的人员来自不同的行业,既有政府工作人员,也有工厂工人和在校生等,对他们的检测我们进行了分类比较,分别患有率为51.3%、24.2%、10.4%,其它是社会群体中的其他职业者。
经过近几年调查乙肝感染情况看,来我院体检的人员的乙肝患病率为12.0039%高于我国的平均百分率9.7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市的乙肝预防与治疗工作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男性的HBsAg普遍高于女性水平,并且乙肝的受感染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2 乙型肝炎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
2.1 乙肝的传染源 我们从人员的体检结果看,患有肝炎的人员主要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他们的传染源集中在潜伏期后期,发病以后它的传染源的作用就不大。而慢性的乙肝病毒传染则不同,它是与血液中的HBVDNA有关的,HBV的复制率与乙肝的发作有直接的关系。ASC现在被我国当做主要的传染源进行研究,而且ASC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在人体上潜伏的时间长,它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源。由于急性乙肝具有发病快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慢性的乙肝感染情况。
2.2 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途径 我国是乙型肝病的高发区,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以及日常密切接触传播等,在日常的研究中乙肝的传播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传播方式不同,主要有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性传播。
3 对调查结果细化分析
3.1 我国ASC人群有1.2亿人,因此合适的处理方式不仅成为当前医学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社会的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对体检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1 患者有着极大的病理和心理变化 ①病理状态。ASC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感染免疫状态和肝组织病变都不太同,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是ASC的感染免疫状态是发展的,而且它们基本上具有潜伏性,因此通过一次普查或者门诊是不可能全面的了解ASC的。②心理状态。对于我们通过体检检测出的健康的人患有乙型肝病毒的他们的心理有着极端的变化,将近90%的ASC在没有查出乙肝之前无任何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但是在他们得知患有HBV之后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紧张、不知所措,逐渐出现倦怠、肝区不适,或者多梦等甚至有人担心出现肝病变或者出现肝癌等。
3.1.2 乙肝病毒感染受到年龄、职业、性别的影响。对于通过对于乙肝病毒患者的调查我们发现乙肝患者男性占的比例较高,而且以从事劳力劳动的职业、年龄低的患有乙肝病毒的较多,而且他们的传染大部分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的,而且他们的感染90%以上的可以将病毒清除掉。
3.2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对策
3.2.1 社会范围对策 乙肝病毒患者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对于他们的治疗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首先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大对于HBV感染的宣传,让全社会的人对HBV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HBV宣传平台。其次就加强社会对于ASC的认识,改善社会环境。对于ASC人群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解的心态,我们不仅要考虑ASC的生物特性,还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因为社会环境对于ASC的身心以及心理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政府机构要在法律上给予ASC人群以公平的保证,避免他们受到就业等方面的歧视,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机构也要按照规定合理的对待ASC人群,全社会要积极地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社会要加大对于医疗广告的管理与取缔。当前肝病已经成为我国流行病之一,因此社会要严格加强对于虚假广告的监督,为ASC树立良好的医疗卫生氛围。
3.2.2 对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对策 建立保健档案:我们要对初诊或者体检时发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且持续复查6个月后还持续携带的可以诊断为ASC。对于我们应该建立保健档案,并且进行跟踪观察,根据不同的病理原因作出不同的处理。
开展保健咨询:保健咨询也就主要的实际中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应该让ASC能够明白自觉地进行医疗治疗,懂得自我保健的意义,开展保健咨询的方法有门诊咨询、信函咨询以及电话咨询,让患者的心理得到释放,以免患者陷入忧虑之中。
3.2.3 亚临床乙肝病毒感染 亚临床乙肝病毒是需要治疗的,对于出现G1期的应该及早的使用抗病毒治疗,对于出现S1以上的纤维化改变者可酌用抗纤维化药物。
3.3 乙肝病毒的预防措施
3.3.1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疗效,因此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成为当前乙肝治疗的最佳方案,因此我们要首先切断母婴的传播途径,加强对于HBV感染者母亲与婴儿的管理。其次加强对于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个人卫生,防止他们的血液、唾液以及分泌物等污染环境。最后就是保证乙肝病毒的感染者不能从事献血或者接触生产食品工作或者保育员之类的工作。
3.3.2 加强对于乙肝疫苗的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要执行新生儿HB疫苗免疫接种,加强对于各行业人员的疫苗接种,我们在接种疫苗前首先要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记物,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查阴性,肝功能正常就可以按0、1、6个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特别的蛋白质在与乙肝病毒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互动、发生作用。
虽然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HBV),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很难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因为,在乙肝病毒入侵宿主、实现感染的过程中,它必须首先与相关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定蛋白质结合,这一特定的蛋白质被称为“受体”。然而,乙肝病毒的“受体”是什么,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终于发现了它。
一个令人困扰谜团
李文辉等研究人员将这一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出版的学术期刊《eLife》上。
《eLife》是由3个全球顶级的科研资助机构——英国的威康信托基金会、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德国的马普学会于2011年6月宣布共同创办的。它的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
国际评审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它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篇发表在《eLife》上的论文介绍说,与人类乙肝病毒(HBV)相关的肝脏疾病,每年会杀死大约100万人。在全世界,有超过3.5亿的人被这一病毒感染。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D型肝炎病毒(HDV)。
HDV即丁型肝炎病毒,它是乙肝病毒的卫星病毒。也就是说,丁肝病毒不能单独感染人体,要伴随着乙肝病毒,它才会出现。它们将被感染的人群置于了一个更高风险患上肝病的境地,包括癌症。
据2010年12月,中华医学会的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的一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显示,在中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大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这一数据是由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推算得出的。
目前,人类已经知道,这两种病毒会与肝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之后通过被“吞噬”从而进入肝脏细胞的内部。
找到了“受体”,就可能找到出预防和治疗乙肝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过种种猜测、试图找到答案。但迄今,“受体”的身份仍旧是一个谜。
这也难怪,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能感染上乙肝病毒的动物实在太少了,这被认为是乙肝研究中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
谁在协助乙肝病毒入侵
在世界上,迄今人们已知的、容易染上乙肝病毒的动物,仅有3种——除了人类与黑猩猩,另一种叫“树鼩”。
“树鼩”长着尖尖的嘴,身体只有10多厘米长,看上去有些像老鼠;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灌丛中,或是村寨附近。曾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树鼩是狐猴的“亲戚”而把它列入了灵长目;不过,另一些学者还是主张另立新目,将它归在了“树鼩目”下。
由于可被用于实验的黑猩猩很少,人体的感染又很难追踪,李文辉的团队选定了树鼩,开始了长达5年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特别的蛋白质在与乙肝病毒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互动、发生作用。这个区域名叫“关键受体结合区”,它已经被证实在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的感染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这一蛋白叫做“肝脏胆酸转运蛋白”,简称“NTCP”,它通常参与胆酸在体内的循环。
这个被发现的蛋白质,是不是乙肝病毒唯一的“受体”呢?李文辉博士介绍,在其他的可能性没有穷尽之前,并不能说它是唯一的,但它已经被证实在乙肝的感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为寻找新药“开路”
一旦找到了乙肝病毒的“受体”,很多的谜团也将可能被破解。
众所周知,由于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接触一般并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它主要经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目前,对乙肝的预防,主要就是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
得益于乙肝疫苗的使用,中国的乙肝趋势正在好转。一位从事乙肝临床医疗和研究的主任医师说,新发的乙肝病例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小年龄组的患者。
比如,母婴传播多在分娩时,婴儿接触了携有乙肝病毒的母亲血液和体液。如今,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而在过去,由于乙肝疫苗的缺乏,1~2岁的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之后很多成了终身携带者,并最终发展成了慢性乙肝患者。
目前,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有多种手段,其中,最关键是抗病毒。不过,现有的治疗手段只限于控制病情,很难根除疾病。要最大限度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坚持服药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患者没有规范服药,有的私自停药、有的纠结于费用。这导致了一些乙肝的复发以及耐药出现,让后续的治疗更加复杂、困难。
在同行专家看来,这一受体的发现,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也让乙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变得更有针对性了。
其实,这一“受体”的发现还带来了另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处——那就是,它可能让更多的动物为乙肝的研究服务了。
比如,猴子并不容易感染上乙肝病毒。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替换它们NTCP中的5个氨基酸,用人类的相应物取而代之,就可以让猴子很容易染上乙肝病毒,从而成为很好的动物实验模型。
当然,这样借助NTCP感染乙肝病毒、丁肝病毒,可能会干扰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这一新成果也将引起一些医学科学家的兴趣。
【摘要】 我国是乙肝病毒的高流行区,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HBV感染者。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肾病综合征;诊治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我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合并HBV感染的患者亦占相当的比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是激素或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均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伴有HBV感染者可导致病毒的复制,肝功受损,使肝炎病情恶化,有一定的风险性。
1年来,在临床上亦见过许多类似病例,其治疗效果如何,现报告如下:
共6例患者,男2例,女4例。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病程2周至4个月,临床均排除了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活检结果:肾小球微小病变1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IgA肾病3例,膜性肾病1例;肾组织中均未找到乙肝病毒标志物,从病理上排除了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血液化验:HBSAg(+);HBV-DNA定量
1 治疗方法
1.1 所有患者应用泼尼松片,按0.8mg-1.0mg/(kg·d)口服,起效后继续口服6w-8w,之后每2周减原用量的10%;同时口服拉米夫定0.1g/d。
1.2 定期(2w、4w、8w、12w)复查乙肝病毒定量、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功。
2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尿蛋白定量
3 结 果
完成治疗过程的6例患者HBV-DNA定量为阴性,肝功能指标未出现异常。尿蛋白逐渐减少,血浆白蛋白逐渐升高,治疗后3个月其中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72岁,以双下肢浮肿1个月为主诉住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及肝炎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重度浮肿。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5.6mmol/L,尿蛋白3+,尿蛋白定量8.40g/24h,血清肌酐83μmol/L,尿素氮6.24mmo/l,血白蛋白21.4g/l,血红蛋白112g/l,血钾3.8mmol/l,HBSAg(+)HBEAg(+)HBCAb(+);HBV-DNA定量
4 讨 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药物,有时还需联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合并HBV感染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一方面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另一方面可激活HBV,致其复制增加,导致肝功能损害,使肝炎病情恶化,有一定的风险性。
单纯乙肝的治疗,抗乙肝病毒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案,抗病毒治疗药物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是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HBV的核苷衍生物,作用靶位是HBV的前基因组RNA指导的DNA聚合酶,通过与dNTP竞争结合于复制中的DNA,使病毒DNA合成链终止,从而抑制HBVDNA的逆转录和复制,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改善肝组织学病变,是当前推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除一般存在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患者外,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时的患者也可应用。
抗病毒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①开始拉米夫定治疗的最佳时机不确定。②抗病毒治疗的合适疗程尚不确定。
研究认为,对于所有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如果拟给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应在之前至少1周开始给予抗病毒治疗,而且应在整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过程中持续给予抗病毒治疗。
对非活动性慢性HBV感染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病情发作(HBVDNA≥105 拷贝/ml,ALT增高≥2×ULN)时实施拉米夫定治疗。
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拉米夫定治疗:目前,针对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是单用激素,还是联合免疫抑制剂,联合哪种免疫抑制剂尚不明确。
甲泼尼龙+霉酚酸酯+拉米夫定:有研究认为:在使用拉米夫定后可以很好的抑制病毒的复制,也能让谷丙氨酶维持正常,平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霉酚酸酯不光可以促进拉米夫定的抗病毒作用,还能协同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减轻系膜和系膜细胞的增生情况,让患者的远期预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甲泼尼龙+来氟米特+拉米夫定:研究认为:甲基泼尼松龙不需要经肝脏代谢而直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联合来氟米特进一步抑制了免疫炎症反应;同时使用拉米夫定,目的在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性复制,使治疗过程中HBV-DNA定量稳定或下降,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正常,使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顺利完成。
激素或联合咪唑立宾(布雷迪宁)联合拉米夫定。
总之,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
【摘要】目的:分析我市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被检查学生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小学新生组, B组为大学新生组,每组各1000名,全部应用静脉血酶联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肝功能。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学生和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6%、2.2%,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9%、9.0%,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发现小学生慢性乙肝2例,大学生慢性乙肝14例。结论:接种乙肝疫苗能显著降低HBsAg阳性率,提高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对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乙肝病毒;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传播,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可达9.09%。 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能使HBsAg的阳性率明显降低,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1~3]。为了解我市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乙肝苗的预防接种效果,我中心于2008年8~9月间,对我市两所小学和一所大学的新生开展HBsAg阳性率和乙肝疫苗接种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将所有学生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我市某小学6~7岁新生组,平均年龄 8.53±0.34岁,其中男646人,女354人,有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980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20人。B组为某大学新生组,平均年龄18.29±1.86岁,共1000人,其中男684人、女316人;有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164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836人。
1.2 调查方法:首先将调查情况制作成表格,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医院、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表面抗原情况、ALT升高情况。所有学生全部采用静脉血2~3ml,A、B两组均抽查血标本1000份。采用酶联法分别进行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A、B两组中不同医院人出生率、疫苗接种率、HBsAg(+)率、ALT升高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A、B两组中出生医院、乙肝疫苗接种及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开始对乙肝疫苗实行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已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按要求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从此以来,全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有了明显下降[4~5]。本研究发现,我市儿童HBsAg阳性率只有1.9%,明显低于大学新生9.0%的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计划免疫管理在我市已初见成效,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我市91.5%的小学生都出生在市、县一级医院,出生在乡卫生院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8.5%。由于市、县级医院都有详尽的计划免疫预防措施,大部分儿童都能定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因此,城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率较高,从而获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3.2 贫困偏远地区仍然是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尽管我市小学生乙型肝炎计划免疫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贫困偏远地区群众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着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盲区。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率仅为2.2%,远低于小学生组中98.6%的接种率,从而导致HBsAg阳性率升高,尽管两组之间ALT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相当多的HBsAg携带者可能成为未来乙型肝炎的潜在患病者,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本观察组出生在乡卫生院的大学新生高达30.4%,有不少学生甚至出生在村卫生所,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计划免疫措施不完善,成为大学新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偏远地区的乙型肝炎预防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大学新生中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对在校大学生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尽量降低大学生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尽量提高偏远、贫穷地区群众的乙肝预防接种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个别儿童,进行筛查后,应重新进行预防接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作者单位:341000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江西 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