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4:50: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颁布给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的要求。本文首先指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对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分析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协同创新,物流管理,地方院校,实践能力
1.引言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颁布给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培养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型高级物流人才。对地方院校而言,协同创新的难度更大,而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值得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有研究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因为与重点大学没有差别的办学定位,通常为教学科研型,甚至是科研型定位,已连年面临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湖北文理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在此定位下开始了积极的实践教学探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更要不断创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2.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念上不够重视;相关配套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长期的办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各种政策都向科研和理论教学工作倾斜,导致实践教学严重滞后。对教学经费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度化的绩效考核,致使实验、实习等重要的教学环节的经费紧缺。另外,专业尚未建立全面、完整且具有专业个性的质量标准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引导、激励和保障效果不佳。
2.2校企、校地、校所协同度不高
目前,普遍存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协同程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完善的现象。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没有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地方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非常少,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有限。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大学生来实习。地方院校由于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有限,既不像重点高校那样有较深厚的社会关系,又不像高职院校能够向企业输送大量一线技术人才,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少有优势。
学校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状况,由于信息渠道不顺畅,不太了解政府和单位对新时期人才类型和能力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设计不合理,造成实习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的情况。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实习和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较低。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被理论教学占据;并且由于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大部分老师的讲课均以理论为主。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陈旧。另外,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水平的能够承担综合性专业技能训练的平台较少。实践教学平台管理机制欠完善,打破学院专业壁垒的开放共享不够。
2.4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引进的重点是院校毕业的高学历高学位人才,引进考量的标准注重了科学研究的水平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有所忽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和针对性不够。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实践创新教学能力不足。虽然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但力度不强,机制不健全,培训面还较窄。
3.协同创新,构建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3.1开创应用性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国外先进经验,均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出面,政府主导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体制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组织,成立由学校领导、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为校企深度合作对接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
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
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创建经济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成立加盟型,合作型或者咨询型的经济实体。
3.2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深刻认识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以强化实践教学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交叉点。专业课程设置应尽量吻合物流协会制定的教育培训标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应用型大学,主要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案,同时邀请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尤其是针对物流企业视为核心能力的仓储、运输管理与作业能力,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等要具备专业的软件,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分析能力。
3.3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开放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准入机制。转变新近教师招聘思路,要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使其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纳入教师岗位任务,并作为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
摘 要: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笔者作为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天猫商城运营主要负责人,在文中对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就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定向培养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丽怡服饰专营店)是由我院校企办牵头,与佛山新怡内衣集团合作,由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师生主要负责管理和运营的一个真实性的天猫商城,目前主营内衣类目商品。自去年2013年11月份开始正式由笔者指导学生团队全权运营和管理,截至2014年5月份,在没有进行任何有偿的推广与营销,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营业额已近16万,其中单日营业额曾高达1.4万。此次合作,有效汇聚了学院专业对口师生、企业骨干高管资源,激活了校企双方活力要素,并对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协同的方式在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定向培养等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探索和尝试,并取得可喜的效果。
1 与时俱进,摈弃固步自封
1.1 高职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早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近的《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36号)再次强调“持续提高专业与产业契合度;加强统筹管理,不断改善深化产教融和、工学结合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校企还应深度融和、协同创新。
1.2 校企合作改革课程的选定
我们选定了《商务网络编辑》作为校企合作共建的先头课程,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关于商务网络信息采集、编辑、处理与等整个过程的、与实际网络编辑职业和相关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商务网络信息采集、编辑、处理与等的职业技能,并形成商务信息网络编辑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国家、社会、电子商务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输出合格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的选定很重要也很关键,选定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尽量选择专业核心必修课;(2)尽量选择实操性强的课程;(3)尽量选择企业岗位技能急需课程;(4)尽量选择易见实操成效课程。
2 健全机制,护航校企合作
2.1 做好机制建设,为合作打下坚实地基
早在此次合作之前,学院就大力提倡和鼓励与企业间的合作,并成立了独立处室部门校企合作办,专门负责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近几年逐步形成并在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三维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层面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指导全院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2.2 积极引进企业,有序开展校企合作
我院结合女性职业教育的学院办学特色,经广东省妇联和教育厅批准,于2012年12月,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契约为联结纽带,截止目前第一批成员单位由妇联、行业、企业、中高职学校共72个单位组成,集团采用理事会管理体制,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我校为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集团的成立,为学院构筑了一个校企合作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平台。
佛山新怡内衣集团,就是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成员,此次由院校企办牵线搭桥,撮合我系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之间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与其共建共营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在具有这些政策机制的前提下,也就有序不紊了。
3 先行先试,实践工学结合
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在我院揭牌正式运营后,我们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商务网络编辑》为先行试改课程,日常经营销售的同时,我们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其中工学结合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是我们改革和探索的重点。
3.1 构建硬件基础,摸索教学形式
此次合作,我们共建立了三个硬件支撑平台,分别是新怡校园天猫商城工作室、商品摄影棚和网络商街实训室,天猫商城工作室共分三个区:工作区、商品展示区和会议区,主要用来给学生开展商城的顶岗生产性实训实习、工作会议和商品展示等;商品摄影棚主要用来对网络商品进行静物拍摄和编辑;网络商街实训室主要用来给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
对于教学形式的摸索,我们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形式。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入课堂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进入天猫工作室/商品摄影棚/网络商街实训室参与顶岗实训与实操,以及在佛山新怡集团企业内部一线岗位履职。截止目前,我们共有4位指导老师利用假期深入新怡集团企业内部进行培训和顶岗,也安排了2批次共20位学生进入其电子商务中心一线岗位进行生产性实习。
3.2 探索培养手段,实践工学结合
如何将先行先改课程《商务网络编辑》的课程内容与新怡校园淘宝商城实际运营管理中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整合并关联起来,利用商城平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手段,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一方面要不断深挖课程内容与商城岗位技能需求的共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另一方面又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手段和形式,在商城平台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惠利更多师生。
(1)组建运营团队,落实商城日常运营管理。根据商城岗位的需要,我们共设定有两个大部:营销策划部和网络客服部,其中营销策划部分为运营组和美工组,网络客服部分为售前客服和售后客服,两部总人数暂时均控制在16人以内,主要来源于大二学生,一共32人作为商城平台的第一梯队成员,其职责主要是运营管理商城平台;同时,我们也不断纳新,组建第二梯队成员,纳新门槛和条件相对宽松,可以是一二三任何年级的学生,群体较大,两个梯队之间建立良性筛选机制,筛选的原则是“勤者用,能者上,懒者略,庸者下”。
(2)寻求联动机制,扩大工学结合辐射面。我们采用“三班倒”的形式安排学生顶岗开展商城的生产性实训,每天8:30-22:00 全天在线顶岗;我们还采用“三个一”机制,即每周一次例会、一次经验分享和一次培训,例会是第一梯队的头脑风暴平台,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经验分享和培训由第一梯队组织安排,第二梯队参加培训。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也拓宽了工学结合的辐射面,惠利了更多的学生。
4 协同创新,校企互惠互利
在学院“三层对接、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大背景下(即学院与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师生与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妇联、行业、企业和学院的四方联动),电子商务专业与佛山新怡内衣集团深入合作,协同创新,校企互惠互利。
4.1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
(1)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准确界定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在校企合作期限满后,签订新的合作协议,明确生产性实训室、工作室及相关平台的“生产经营、实践教学、师资提升、窗口作用”的功能定位,做到既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又确保生产性实训室等的教育教学功能。
(2)建立校企合作恳谈会制度。恳谈会由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组织召开,合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形式灵活多样,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交流校企合作的经验,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4.2 探索多种协同方式,创新互惠互利
(1)合作双方相互协商,形成协同管理机制。由企业和系各推举一名代表作为合作平台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双方各自平台相关的日常事务和业务,企业代表主要负责生产经营业务,系代表主要协调实践教学工作,实现校企双方方向不同利益相同的合作目标。
(2)培养“双师素质”实训教学团队。推动专业教师担任生产性实训室的技术或业务岗位工作,开展技能训练和技术研发,全程参与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入企业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其岗位技能和行业经验,拓宽其知识视野和教学手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4位老师利用假期顺利完成了入企业的顶岗。
(3)加强课程开发,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生产性实训室的实际,校企双方共同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经营内容,制定实训计划,开发实训项目,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行“循环顶岗、交替轮换、有来有往、协同共进”的柔性式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做到顶岗学习与生产经营协同并进。
(4)探索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根据校企双方实际情况,结合人才实际特点,“柔性”组建特训营培训班,针对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定向培养,并在招聘就业时,同等条件下,双方均有优先选择对方权。截止到目前,我们一共举行了2次特训营培训班,2次学生入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习,共培养优秀毕业生52人。
5 结语
我们与佛山新怡内衣集团的合作时间还不长,双方能够合作的领域还很多,合作的路途都不是平坦的,既有利益矛盾,也有责权纷争,但有一点始终不能忽视,就是院校和企业的顶层设计必须做好,同时沟通的桥梁必须畅通。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将拓展与新怡集团的进一步合作空间,在逐步提高新怡校园淘宝商城销售业绩的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大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改革,不仅针对课程《商务网络编辑》,也会将《网络营销》和《网店商品静物摄影》等课程纳入进来,建设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和行业前沿领域的课程群,以点带面,逐步建设专业群。
摘 要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为例,针对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群内专业间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以面向专业群特定服务领域的核心课程群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建设思路,并从专业通用模块、专业群共享模块和校企对接模块三方面构建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
关键词 专业群;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
当前,多方协同参与下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是省财政支持的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均从政策层面对多方协同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
一、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基本现状
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的省级重点专业群,群内涵盖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三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为群内核心专业,作为学校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在95%以上,建有江苏省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示范实训基地、江苏省塑料加工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即《塑料注射成型》和《塑料配制》,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建有江苏省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轻化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拥有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虽然“年轻”,但与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服务的技术领域非常相近,在专业教师、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资源等方面与之共享程度高,目前也已开发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
二、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协同创新理念逐渐深入到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赋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的内容[1]。当下的专业群建设也可以说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协同创新的尝试。就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而言,群内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两个专业间的协同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协同则刚刚起步。虽然已构建面向塑料助剂与树脂生产、材料与加工工艺实施、塑料产品成型等塑料产品制造领域职业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共性特征要求,但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由于三个专业先前的资源开发缺少规范性和有组织的统一与集成,在资源的类型与内容上缺少整体优化,在技术层面上缺少对标准化的重视,尤其是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核心岗位群的塑料助剂合成、塑料配制和塑料成型三个核心课程群资源建设缓慢,使当下的教学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成为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的“瓶颈”。
三、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一)以项目化团队组建为载体,建立团队成果共享与利益互惠的动力机制
专业群建设的实质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实现群内各专业的资源共享[3],最终要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去协同完成。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不仅需要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需要实现这种动力的团队环境,因此应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项目化团队中,即通过项目的申报和完成,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共享专业群建设带来的成果与荣誉。
(二)以核心课程群资源开发为重点,促进专业群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为“公共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群分立课+专业群互选课”。为更好地体现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特征,在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中,将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成“工程基础课程群”,按专业群分立课程所对应的塑料产品制造领域核心岗位群,分别组成“塑料助剂合成”、“塑料配制”和“塑料成型”三个核心课程群,形成保证专业群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底层共享)、实现群内三个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中层分立)以及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学习的“互选”课程体系。其中,塑料助剂合成等三个核心课程群资源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通过群内专业间协同开发机制,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专业群其他课程资源建设。
(三)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补充
当前,信息技术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针对塑化产品制造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安全生产要求,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与华中科技大学、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现虚拟操作环境,克服直接上机培训耗资大、易发生意外等状况,可大大降低对仪器设备与培训教师的数量要求,同时兼顾基础知识学习和生产操作学习两个方面,并为初学者的技能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
(一)建立并完善专业群管理体制与运行保障机制
为达到专业群资源共享、集成创新的目的,从学院层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领导、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和系部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出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对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聘任,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提高专业群教师的整体水平。从系部层面,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机制,打破传统以专业划分教师归属的格局,以课程群来组建相应教师团队,由专业群带头人直接带动课程群负责人,开展基于岗位群的课程群开发及资源建设。
(二)以群内专业间协同为主体的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
1.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框架设计
以群内三个核心课程群团队成员为主,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成员共同组成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对专业原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定位、设计,搭建由专业通用模块、专业群共享模块和校企对接三大模块组成的资源框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诸如专业资源检索利用、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的网络资源平台,如图1所示。
2.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内容
专业通用模块资源主要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报告、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资格标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群资源、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实施等教学文件。其中,核心课程群资源包括: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整体设计、核心课程单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虚拟实训、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职业技能大赛题库等。
专业群共享模块以群平台课程、群互选课程、分级别课程资源为主构成。以国家精品课程《塑料注射成型》为例,该课程按照“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开发而成,分为入门模块、提高模块、精通模块三部分。其中“入门模块”为群内三个专业必修的平台课程,该模块内容包括了注塑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等;“提高模块”,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的必修模块;“精通模块”为选学模块,该模块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校企对接模块资源主要包括校内示范实训基地、专业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库、行业企业网站链接,企业素材案例库、企业员工培训资料库、订单培养教学文件、校中厂等。如校内示范实训基地资源,包括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高分子材料加工示范实训基地,拥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既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又可与企业共用;利用这些仪器设备,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或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运行依赖于深度校企合作,围绕双方共赢目标,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理顺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最终产生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 实践教学模式 体育服务与管理
1 校企协同创新是提升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自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校企协同创新成为各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作为始终紧贴区域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重点。实践教学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分析并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建设,才可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校企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主导,以校企利益共赢为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整合的创新系统,组成一个有机的、联系紧密的主体,进行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运行依赖于深度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工作小组,明确双方共赢目标,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理顺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最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解决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把握,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及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广东省示范校建设单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2008年招生,设有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定位于为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学院重点专业,率先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2 校企协同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校场联动”即指学校与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等合作企业建立互动合作机制,灵活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校与校内外馆、场互动合作,课堂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形成“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布局;“岗学结合”指把课堂教学、实训实习与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及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基本建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框架体系、实现途径及实现平台,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见图1。
3 “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3.1 校企协同建立“校场联动”紧密互惠的育人机制
校企共同组建由企业高管、人力资源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工作小组”,对专业建设涉及的具体事项进行推进和执行,如人员互派,实践教学的落实,学生就业等工作。在学院现有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上,配合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共同制定《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实施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办法》等,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有序的持久的教师互聘、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和利益共享,资源共享。重点推进 “蓝鹏高尔夫课堂”建设。
学校与蓝鹏高尔夫练习场协同创新,共建集“场中校”式集教学、实习、就业为一体的“蓝鹏高尔夫课堂”。为补充校内球技训练场所不足及校内草坪维护技术教学条件的不足,把蓝鹏高尔夫练习场作为技术教学课堂,共同开发高尔夫球技术、草坪维护技术课程,聘请驻场教练为兼职教师,投入剪草机等小型设备2台,由球场草坪维护技术骨干免费现场教学,将课堂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真实岗位、真实场景、真实任务开展现场教学,课程考核也在现场进行。学生既学习打球和草坪维护技术,也要学习接球员、球道管理员、客户专员等服务岗位技能,优秀的毕业生留场就业,把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及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校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见图2。
图1 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示意图
图2 “蓝鹏高尔夫课堂”建设示意图
3.2 校企协同创新“3111”四段式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知识面宽,学生必须通过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下工作才能获得大量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高尔夫企业密切合作,灵活设计教学组织结构,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地点实施人才培养,创新“3111”四段式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3111”是指六个学期里对学生进行四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即: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拓展能力培养。其中“3”是指第一、二、三学期在校学习职业素质模块课程,职业通用模块课程和职业岗位模块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实训、“校中坊”为主,在合作企业进行短期的岗位认知和见习。与学院体育产业中心合作,学生全面参与校内各运动场馆的管理和维护,做到每天不断线。第一个“1”指第四学期以蓝鹏高尔夫课堂为主,再精选一批有需求的企业,组织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后,学生分组集中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这一阶段以轮岗为主,每个企业配备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来共同管理。要求学生在轮岗中形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结束时,企业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签订就业意向。第二个“1”指第五学期统一返校,进行职业拓展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好地结合实训经历,针对自己的能力短板进行再学习,为进入职场做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第三个“1”指第六学期学生可选择回到专业实习的基地或重新自主选择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准就业),以定岗为主。这种通过课程实训、校内实训、岗位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把校内课堂学习与企业真实项目相结合的“岗学结合”的教学组织,有效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见图3。
图3 “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组织示意图
3.3 校企协同共建共享“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紧密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依据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校企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结构布局,建成“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突显就业、研发、实训一体的综合效益功能。校内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整合实训场地和购买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建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职业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实现在专业群内共享,涵盖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实训标准。形成具有专业辐射效果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此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完成本专业体系中60%以上的实训内容的学习。校外与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行业、高尔夫行业、体育培训行业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25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4 “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解决了校内软、硬件资源相对缺乏、实训环节难以在校内有效开展的现实问题。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完善了对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评估与考核;进一步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能真正满足体育服务与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顺应珠三角地区场馆行业和高尔夫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2)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过程中,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环节,均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深度交流、沟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实训流程和考核办法。企业也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企业锻炼机会,接纳教师到企业兼任管理人员,让教师参与企业全程运营管理,培养相关老师企业实战经验,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3)解决了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均由合作企业优先选拔符合要求的学生,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4)解决了部分合作企业研发力量不强,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每年选派若干名教师,利用节假日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创新和推广服务,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肯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出发,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协同努力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的质量是用人单位选人和用人的重要标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他们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协同创新,共同构建适合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 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必然要强化实践教学,要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们也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财务管理的专业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更应在教学中强调职业技能性与实践性。因此,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所在。
1.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包括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与行业接近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持有行业内的资格证书等等,希望一来就能上手。因此,他们纷纷要求学校应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多安排见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造力的要求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要通过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这些新产品、新服务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实践活动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2 现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工作在课堂,而对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被理论教学占用,甚至根本没有实施实践教学;有些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虽已实施,但基本上处于放羊式,没有达到应有的实践效果;而专业实部分在校外,监管不力,不少学生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甚至根本没有实习,而是在相关单位盖个章,写个评语而已,不少同学认为实践就是放松,甚至是放假,实习流于形式。
2.2 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协同程度不高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才的培养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普遍存在政府、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协同程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完善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没有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单位对人才类型、能力要求的转变没有及时反馈给学校,引导学校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由于政府参与度低,宣传和支持不到位,没有协助拓展实习单位。大学生的实习单位要么靠学生自己找,要么由学校开发的实习单位解决,这种模式必然会使实习渠道过窄,实习机会过少。
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大学生来实习,有些单位虽接受了大学生,但却不愿意安排对口的岗位,不愿意派有经验的员工指导学生,认为是浪费人力。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也不够详细,不具有针对性,更谈不上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案,因此,学校不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不愿在大学生的实践阶段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学生“来即能用,用即能战”。
学校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状况,由于信息渠道不顺畅,不太了解政府和单位对新时期人才类型和能力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设计,存在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虚拟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造成实习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的情况。
2.3 实习和实践环节课时比重偏低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实习和实践环节比重偏低的现象。不少专业课程只有理论教学课时,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有些课程虽安排了实践教学,但课时不足理论教学的一半,专业实习的时间也不多,因此,实践教学时间不够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在对2012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最需改进的地方”的调查中发现,5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
2.4 实践方式较单一,创新不够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单位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由于学生多指导老师少,造成师生互动机会较少,再加上实验教学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极其不利。而校外单位岗位实习要么因实习单位规模小,业务量少或单位财会信息的机密性限制,要么因学生忙于找工作不重视实习等影响实习的效果。因此,相对单一的实践方式忽略了其他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应用,创新不足,令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