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4:23: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船舶工业发展探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泰州市是国家重要的船舶生产基地。近年来,受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的影响,其船舶工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研究介绍了泰州市船舶工业发展的近况,指出了目前泰州市金融支持船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完善金融支持该行业的实施细则、简化授信审批流程、灵活调配限额限制和防控风险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船舶工业 金融支持 泰州
泰州是国家重要的船舶生产基地。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船舶制造需求变化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泰州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泰州船舶工业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仍未完全走出“寒冬”。
一、泰州船舶工业发展近况
(一)从行业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间出现分化
从造船完工量、用电量、用工量、手持订单量来看,2015年1季度,全市造船完工量为22艘106.1万载重吨,增长254.8%;用电量7619.85万度电,增长51.56%;用工8.01万人,增长16.56%。重点船企手持订单363艘2717万载重吨,增长11.6%,生产期已排至2017年。从新接订单量、利润率来看,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已从2014年最高点2000点跌至现在的310点左右,投资性造船需求回落,2015年1季度,泰州市新接订单5艘4.6万载重吨,同比减少41艘315.2万载重吨,呈“断崖式”下降。受船价低迷及预付款比例下降因素影响,2015年1季度全市船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31%,而利润却同比下降10.97%,利润率基本维持在5%~10%间,部分中小船企新接订单价格已接近盈亏平衡点,盈利压力较大。
(二)从行业个体来看,重点与非重点船企间发展出现分化
泰州新扬子、新时代、三福、口岸等4家重点船企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雄厚,优势资源集中,呈稳健发展态势。2014年10月,上述4家重点船企全部进入了工信部《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俗称白名单),对该类企业未来发展形成重大利好。而其他非重点船舶企业,由于受限于自身实力因素未能进入“白名单”的船舶制造企业,可能在下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其他更小的船企则因技术落后、利润微薄而陷入经营困境,可能面临洗牌和淘汰。
二、金融支持船舶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金融支持船舶工业概况
据调查,大部分商业银行仍将船舶工业列为高风险重点调控行业,严格控制船舶工业授信规模。由于近期船企在手订单增加,融资意愿增强,泰州船舶工业融资规模出现了小幅上升。据统计,截至2015年4月末,全市船舶工业表内外融资余额151.4亿元,较年初增加6.57亿元,增长4.53%。从授信对象来看,新扬子、新时代、三福、口岸等4家重点船企获得的银行融资占全行业的82.54%,同比上升11.14%,信贷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信贷产品来看,船舶工业授信仍以流动资金贷款、保函、银票等传统产品为主,部分商业银行表示正在谋划开办出口买方信贷、融资租赁、海外代付、内保外贷等金融产品,但尚在起步阶段,未形成规模。
(二)金融支持船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细则和路径有待明确。调查发现,相关部门都认为应对船舶工业采取“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授信策略,但对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如何区分优劣的船舶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差别化授信等问题分歧较大。2014年末,人民银行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对于符合行业规范标准、有订单、有效益的船舶企业,要执照市场化原则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但由于配套的具体操作细则及路径未出台,商业银行在筛选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只能按照老思路、老办法,将所有船舶企业采取“一刀切”地划入产能过剩限制类行业,导致部分订单充足、效益较好的船企受到“牵连”,被迫削减信贷规模。
2.业务权限上收,授信审批时间过长。近年来,船舶工业陷入低迷后,各国有商业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将信贷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总行,因此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拉长了授信审批流程。一般整体流程需耗费5~6个月时间,若退回重新发起,则需耗费更长时间。由于授信批复有效期为1年,因此船舶企业须至少提前半年提出贷款申请。过长的授信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加重了船舶企业对于授信不确定性的担忧。鉴于船舶企业在接单后,开立保函的时间往往是固定的,一旦逾期不仅要赔付违约金,还会影响船企声誉,在不确定是否能够及时获得授信的情况,船企往往不得不放弃部分订单。
3.名单制与限额双头管控,降低船企实际可用授信额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精细化控制船舶企业授信风险,对达到授信条件且经营状况较好的船企实施名单制管控,进入名单的企业可以享受简化审批流程、优先用信、减免手续费等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为控制船舶工业总体授信规模,商业银行采取了限额管控,上级行对下级行分配定量限额,已授信的船舶企业仅能在限额(在不超出其授信总额的前提下)内用信。名单制与限额管控虽然有效控制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却也造成不同船舶企业间授信资源错配,部分可用限额的船舶企业因未进入白名单而无法优先用信,部分进入白名单的船舶企业却因没有限额而无法用信,降低了企业实际可用授信额度,拖累其用信效率。
4.风险防控水平偏弱,不良贷款抬头。船舶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信贷资金规模量大、集中度高,一旦形成风险将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部分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强的“轻调查,重担保”的授信观念,认为船舶企业有在建船舶抵押作担保,对船舶企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资金流等关注不够,贷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截至2015年4月末,船舶工业不良贷款余额2.19亿元,较年初新增1.6亿元。
三、政策建议
(一)立足长远,抓紧研究出台金融支持的实施细则
建议人民银行、工信部、发改委、银监等宏观调控、行业主管和金融监管部门,抓紧研究相关工作方案,明确金融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细则,为金融机构明确区分优劣的船舶企业标准、制定差别化授信工作规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同时建议研究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金融机构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成效开展评估,从而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细化工作举措,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二)整合资源,优化船舶企业授信审批流程
建议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化授信管理策略。对合作时间长、手持订单较多、技术能力较强、生产管理较好、产品质量有保证的骨干船舶企业,可适度下放审批权限至省分行;对于船企较为集中的地区,可派驻审批团队现场办公,形成灵活机动的船舶工业授信审批机制。此外,还要对授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对于出口买方信贷、内保外贷、融资租赁等涉及多个部门产品要明确牵头部门及联络人,限定审批时间,以达到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
(三)统筹协调,构建灵活机动的限额调配机制
建议商业银行继续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分类管理、扶优限劣”的限额调配原则,在划定好行业总量的基础上,对省分行船舶工业用信实行弹性配额分配机制,预留备用限额。在限额用足的情况下,对于名单制内优质船舶企业用信可紧急启用备用限额。商业银行要提前做好限额分配计划,并逐月动态调整。
(四)强化监测,有效提升船舶工业风险防控水平
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船舶企业授信的贷前审查,重点核查授信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真实性、负债真实情况以及生产状况、新接订单、盈利情况,切实做好资信水平、贷款资金用途等审查工作,把好授信业务准入关,避免过度依赖风险缓释手段而形成风险。在授信后,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船型的具体情况实行“一企一策、一船一策”的贷后管理策略,控制好新增授信与船企自筹资金比例,通过降低杠杆率和授信资金封闭运行控制风险。
摘 要:介绍了济宁市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制约济宁船舶工业整体水平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阐述了济宁市船舶工业发展的思路、规划及对策。
关键词:济宁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济宁市港航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通航里程已达1100余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53km,五级航道80km,六级航道300km,拥有二级船闸3座,在建船闸3座,1港8港区26个作业区47处码头,总吞吐能力6000多万吨。拥有各类运输船舶11000余艘,其中长航运输船舶8000余艘,665万个载重吨,从业人员20余万人,年创社会效益20多亿元。港航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港航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我市造船工业的发展。以济宁、微山为中心的造船工业区已成为全国内河造船中心之一。
1、当前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经山东省交通厅船舶检验局审核发证的船舶修造厂共16家,其中济宁市区3家,鱼台县1家,微山县12家。造船企业注册登记类型分国有、集体、民营三种,国有船舶修造厂4家;集体船舶修造厂2家;民营船舶修造厂10家。全市各类船台200余座,主要分布在南四湖周围和京杭运河两岸。济宁市的船舶修造厂修造的船舶主要为200m3/h挖泥船、主机功率450kW内河普通拖船、载货量1000吨内河一般干货船、1000吨内河一般干货驳,年造船能力1000余艘,近60万吨,总产值近7亿元,船舶修造产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我市船舶工业的长足发展,使目前建造的各类船舶已初步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
2、存在的问题
我市造船业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船舶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结构性矛盾突出,船舶技术落伍
除少数简优船型外,船型与港口不适应,船型结构与货种不适应,防污染跟不上,自动化程序低,船员人数多。我市建造船舶中,常规船舶比重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比重低,大部分新造船舶为一般干货驳,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也相对较低。目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船舶对我市船舶修造业基本是空白。
2.2船舶修造企业规模小
我市的船舶修造厂都属于小型企业,各船厂处于各自为战的生产经营状态,还没有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较差,规模效益无法实现。而且,由于市场资源有限,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无序发展、重复建设问题也比较突出。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波动,企业就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
2.3技术改进投入少、企业发展速度较慢
大多数船舶修造企业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劳动生产率较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举步唯坚,勉强维持生计,因此,无力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添置新型生产设备。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船舶修造企业的发展。
3发展思路及规划
随着京杭运河三级航道的贯通和货运量的增加,为船舶制造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广阔空间,特别是随着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需要,水运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一些老旧船舶逐渐被强制退出水运市场,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已经来临。根据我市港航业发展的形势,为进一步提高济宁市船舶修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船舶运输生产安全、优化运力结构、保护水域环境。我市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交通部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行动方案,组建国内一流的内河船舶设计、开发、制造基地。推进船舶修造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开发、建造高性能标准化内河运输船舶和新型内河旅游船,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船,重点发展2×1000吨、2×500吨分节驳顶推船队。目前及下一步规划开发内河船舶建设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大力发展大吨位钢质货驳
航道、船闸等通航设施的改善和通航能力的提高,船民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提高船舶拖带能力,因此,应重点生产大吨位钢质驳船。
3.2加快大功率拖轮和高性能标准化内河运输船舶的开发建造工作
随着船队拖带量的增加,为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势必需要大功率拖轮,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我市重载货船南下,将是逆水行舟,届时,部分小功率拖轮将被淘汰,开发、研制、建造大功率拖轮势在必行。根据《山东省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的规划,到2010年,我省船型标准化率已达到60%,重点开发、建造高性能标准化内河运输船舶,就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应重点发展2×1000吨、2×500吨分节驳顶推船队,根据交通部、省交通厅各级航道推荐船型,三级航道适应船型为1000吨、500吨分节驳。
3.3研制开发内河集装箱专用船
考虑引进荷兰内河的“水上卡车”,这种小型集装箱驳船长63m,可载32标准箱,适用于桥梁很低的运河上运输,而且航速较快,比较适合京杭运河航道通航特点。
3.4发展节能环保的系列化高性能内河船舶
随着内河港口的发展,发展节能环保的标准化、系列化高性能的内河船舶,就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开发建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船舶。主要有高性能、标准化的内河及沿海各类工程船、工作船、公务船和新型内河豪华旅游船;内河及沿海运输船、渔轮、客滚船、油船、化学品液货船等特种船舶。
3.5船舶辅助产品、配套产品的开发与制造
4 对策及建议
4.1完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范围
要充实专业人才,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限制,进一步治理船舶制造业的外部环境,逐步消除当前各船厂恶性竞争、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将生产能力低下、技术薄弱的小型船厂淘汰出造船市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
4.2组建船舶修造企业集团
以我市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中小企业为基础,以资产重组为纽带,组织船舶修造企业集团,尽快形成骨干带动、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群。同时大力开发生产与船舶制造业相配套的机电产品、附属设备,形成规模经营,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3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增强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吸收社会资金进行技改的路子,探索技改投资项目股份合作制。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4.4提高船舶工业信息化水平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船舶工业设备耗能,改善工艺流程。而我市船舶工业在数字化造船、数字化设计等方面的水平较弱。提高船舶工业信息化,能够促进我市船舶工业建立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
4.5 降低税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船舶制造业实行倾斜、优惠政策,减免所得税的征收额度,对船舶制造业采取定量化的征收办法,支持对船舶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5小 结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实现我市船舶修造企业经营集约化、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和内河船型标准化。调整船队结构,降低船舶平均船龄,使船舶平均吨位、船舶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力争到2020年,组建几个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年造船能力达到建造3000艘内河及沿海各类船舶,300万载重吨,使造船工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作者简介:董璐(1976―),女,经济师。1999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现济宁市港航局办公室从事基建工作。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篇。
焊花四溅、桩机隆隆。在灌河口大咀码头一片开阔的河岸边,一艘长近150米、高21米的在建巨轮轮廓初现。“这是一艘1.68万吨的海洋钻探平台轮,价值近2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船体框架,正在进行前后舱楼的构建,到今年8月即可扬帆远航!”恒成船业副总吕明告诉笔者,目前恒成船业在建共有4艘万吨轮,其他3艘分别为一艘2.25万吨级和两艘1.8万吨级,这4艘万吨轮都将在今年完成建造。
从灌河河岸到灌河入海口,恒成船业、红旗船业、宏冠船业、名洋船业、五洲船业和利通船舶、海中洲船业、东方船业等16家船舶企业依次排列,原来寂静、荒芜的河滩海岸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在这里,船舶工业实现了由零到百亿元投资的汇聚。
船舶工业从零起步
船舶工业包括船舶建造、修理、拆解三个方面,是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资本与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同时,也是航运业、港口业、渔业、海洋工程、军工海防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船舶工业常常被作为沿海城市发展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重点。
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有着170公里海岸线的沿海港口城市,我市的船舶工业起步较晚。在2006年5月灌河恒成船业第一艘万吨轮造建开工之前,近海船舶制造企业仅有1家,内河造船企业只有5家。造船总吨位2.4万吨,在建最大船舶仅5000载重吨,年造船仅数十艘,产值仅几千万元。
此外,作为全国重要枢纽大港,在今年3月连云港中远船务启动之前,我市港口尚无一家成规模拥有干船船坞的船舶修理厂,进出港3000吨级以上的2000多艘船舶更不能及时就近进坞修理,不仅流失了至少8000万元以上的维修费用,更削弱了港口服务功能,影响并制约了港口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多项优势支撑船舶工业破题
“船舶是当代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船舶工业除了具有其重工业的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劳动力和资金密集等共性外,还具有产品不可替代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船舶工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拉动达到1:8,直接涉及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50多个产业,而船舶工业技术涉及导航、通讯、数控、水声、光电等360多个专业,有许多属于高精尖层次,要融合大量高科技产品。发展船舶工业对我市破题临港工业、提升重工业结构、完善装备制造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市也具备发展船舶工业的优势和基础。
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处于世界船舶工业热点的中日韩工业三角带,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沿海岸线较长,加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和组合港的发展战略,为布局我市船舶工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连云港港区吞吐量的快速发展,对修造船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而位于我市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716研究所,在研究、开发船用导航等设备上具有强大实力。
船舶工业百亿投资初汇聚
随着恒成船业的首家进驻,近两年来,灌河河畔和灌河口已经形成了两个船舶工业园。其中,灌南县半岛产业区的灌河沿线进驻了10多家造船企业,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位于灌云县燕尾港临港产业区的灌河口海岸、团港等地,已经进驻6家造船企业,投资60多亿元。在两个组团中有近10家造船企业投资超过10亿元,包括总投资15亿元的连云港五洲船业、总投资12亿元的名洋船业、总投资10亿元的连云港爱克伦船业等等。
在恒成船业的造船现场,恒成船业总经理季小斌介绍说,经过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恒成船业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场地、厂房、7个万吨级船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造的4艘万吨货轮都将于今年下水。恒成船业还启动10万吨级船坞建设,届时,公司可具备同时生产12艘船舶的能力,达到4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在位于灌云燕尾港临港产业区的团港,由名洋船业投资造建的10艘万吨轮也相继开工,其中在建最大载重达到5.7万吨级。在建船舶预计将在今年下海,仅今年的船舶企业工业产值就将超过25亿元。而其他造船企业也将陆续在今明两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船舶建造。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率先进驻我市的这批船舶企业陆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我市造船将达到450万以上载重吨生产能力,初步建起苏北最大的中小船舶造船产业带。
一、当前船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和在建的5万吨级以上造船基础设施能力约6600万吨,5年内猛增了约7倍。而且,受振兴规划的刺激,今年前8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50%以上,船舶产能未来势必还将继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各地规划新增产能超过2000万吨。而另一方面,新船需求却因市场的萎缩而降低。据统计,今年1―8月,我国船舶工业承接新船订单1098万载重吨,同比大降了82%。在市场供求的反向运动中,我国船舶工业产能结构性和总量性过剩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严重。
(二)企业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产业集中度低
2008年,我国前10 家造船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52.8%,而同期韩国为94.3%,日本为64.4%。经济调整时期,本应船舶工业加速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关键时期。但是,实际情况是,今年以来,我国船舶行业真正的兼并重组案例一例也没有,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三)部分企业融资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84艘、399.6万载重吨,约占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2.1%。同时,截止到8月底,全国约有20%的未开工船舶被船东要求延期开工,约有10%的已开工船舶由于船东原因延期交付。据有关专家估计,由于船舶降价、弃船和延迟交船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和未来2―3年我国船舶企业资金缺口将达300―350亿美元。融资困难已经成为部分船舶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船舶设计水平低。主流船型的设计优化的深度,尤其在精细化、标准化、经济性等方面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偏低。二是高新船舶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我国万箱级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自主开发尚处起步阶段,尚未实现 LNG 船自主开发设计,大型滚装船、高速运输船和大型工程船的关键设计技术仍未完全掌握;豪华游船、压缩天然气船、冰级运输船等船型更是缺乏技术储备。三是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依然十分薄弱。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船舶性能和结构先进技术、船舶设计手段等方面仍明显落后,许多关键技术至今仍为空白。
二、建议
(一)扩大船舶内需
一是设立拆船基金,对被拆解的老旧及过剩船舶实施财政补贴,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淘汰。二是积极引导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备开展修船业务,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和改装能力。三是提高“国轮国造 ”比重,重点扶植“ 国轮国造 ”,加快国内航运企业现有船舶的更新换代,促进沿海船、近洋船、特种船、工程船和工作船等专用船舶的更新和建造。
(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产能过剩
一是实行更加严格的造船设施管理制度,将现有的10 万吨设施需要国家核准的门槛下调至 10万吨以下,进一步完善省级造船设施备案制度。同时,改变依据船坞尺寸核定其造船能力的做法,改用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建造产品作为船坞能力的判定标准,坚决制止变相新建大型设施。二是改变目前以规模和产量为导向的产业评价体系,明确将造船效率、 造船周期、钢材利用率、节能率等指标作为产业硬性评价标准,并更加强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逐步弱化载重吨在产业指标体系中的使用频率,代之以修正总吨,在指标体系这一基准层面上为促进产业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提供保证。
(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按照“银行贷、财政贴、上市募、民间融、对外引”的思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股票上市、定向募股和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筹措资金,投资大型造船设施建设;积极引导造船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适时设立船舶担保基金和信用担保中心;完善在建船舶法律制度和在建船舶抵押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引进并消化吸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关键船用设备技术,开展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采取财政、金融、税收、租赁和保险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支持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重要产品制造本土化;设立研发生产新一代节能船机补助金,给予船舶企业和船用设备制造厂资金支持。二是加快建立和转换现代造船模式。加大与国外船舶设计公司合资和合作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模式,加快向数字化造船模式过渡,逐步实现造船模式现代化、生产模式柔性化和企业管理集约化,提高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三是成立真正服务于全行业的造船研究机构,对基础性、共性、前瞻性技术进行集中研发,尤其是针对国外限制的技术进行重点研发,所获成果服务于全行业对于高技术船舶技术的研发,采取面向全行业招标的方式,扩大参与竞争的主体范围,取得的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有优先使用权,此后研究成果国家有完全支配权。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