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5:43: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浅谈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有工业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学科交叉的运行状况及“产学研”平台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注重将“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学科交叉相融合,服务于创新性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产学研”平台进行细部解构与学科交叉进行重组结合,以提出具体有效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 学科交叉 创新人才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转型期,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也已愈加深入。从专业性质来看,工业设计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需要多领域共同合作的工作。因而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既要专才,也要通才。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担负着通过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产学研平台构建等方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的任务。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分别成为了如今教学模式中的侧重点,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之间有联系,互为补充。事实上,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正是产学研合作和学科交叉共同关注的宗旨,并且两者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内在互启作用。
因此,探讨如何对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建设进行整体推进,使其相互融合、作用,提升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新型教育机制,打造适应社会。知识结构完整的优秀设计人才。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动机和出发点。
二、以“产学研”与学科交叉融合新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使学生面对过去以单一学科视角无法分析透彻的问题,在新的学科支撑下实现清晰地认知,而“产学研”与学科交叉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到明确的分析与掌握,使理论知识能够与现实交汇。
交叉学科学习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学科间理论性的交叉。在这种学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学科间的穿插与呼应来训练自己的多思维、多学科设计方法,解决了现实存在的多样性问题。只要领略其中的道理并积极的吸取其中的精华便可以将一些看似和艺术毫无关联的事项运用在设计的灵感之中。可以使学生从个别事物的研究过渡到对系统的研究,以逻辑性思维去解决设计中的各项问题。其二,是工业设计与社会、企业间的实践交叉,即是 “产学研”合作机制。这种性质的交叉学习是现在工业设计教育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产学研”平台的搭建使学生们在掌握工业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因此获得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经济效益;学院实现了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教育目标,同时反馈的收入用以投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可谓是三者都实现了互赢的效果。
目前,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上交叉学科方面发展得已较成熟,但是“产学研”的合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企业方面不敢做也不愿做“赔本买卖”,虽然企业知道大量的设计创新资源集中在艺术院校中,但是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赚钱,当企业不确定这些工业设计是否能够转化成利润时,合作便成了一纸空谈。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会选择将教育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同意发展校企结合计划。其二,在部分设计院校中发起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有的情况是在创建合作机制之前就不能达成共识,企业方虽然对学院的设计资源与人才保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不深入,所以不敢加大投资的力度。同时学院对企业的实力不确定,不能保证其对学院研发团队的设计成果保持持续的经济支持。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为企业完成设计规划之后,学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设计被企业拿去转化成经济利润,而学生除了实践的机会外没有获得其他收益。份额比例规划的失调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能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原因。其三,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合作机制也处在发展的初期,面对市场的时候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这个新体系内部的管理该如何运作,是以企业为核心还是以校方面为指挥都是一个有待确定的问题。并且,当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后是否会取得预期的市场效应,这些后期的市场风险由何方来担当。在新体系中各种学术模式又该如何运作等这些都构成了阻碍“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的“绊脚石”。以上种种是“产学研”结合不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工业设计教育贯彻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势与阻碍,但只要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改善现状,就能够使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学科交叉和谐的融合一体,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三、“产学研”与学科交叉融合在工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专业学科交叉有艺文交叉、艺理交叉、艺工结合,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丰富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能够促进“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产学研”能够反向推进学科交叉的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提出切实可靠的解决措施。
1.学科交叉与“产・学”结合
学科交叉要与“产・学”结合相融,根据“产・学”结合的内容制定相关的学科设置,以保证学科交叉后的课程设置切实的为“产・学”结合服务。如工业设计的学生为自行车厂家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有专业的机械工程知识,所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原理等课程的开设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应对在设计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出符合生产要求、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获得社会、企业的好评。因为校企结合是一个初级摸索阶段,所以在结合的新体系中首要明确产品创造过程中学生创作的独立性,但同时考虑到企业是新体系的资金赞助商,并且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所以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提供辅助性的参考意见。可以设置研发室由学校方管理,销售市场部由企业人员为主要管理人员。在两个部门内又可以交叉互换人手,这样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才可以突破产品门类的界定,最大限度的与市场需求沟通,使得产品既具有艺术审美性又具有大众消费性。
进行特色基地建设也是学科交叉与“产・学”结合的另一种方式,学院可以模拟真实环境建立生产全过程的实训基地。根据工业设计的学科特色,分类型设置诸如木艺车间、金属工艺车间、玻璃工艺车间、纺织品车间等。在工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产品的结构与材料、功能与装饰是设计的重点,通过这些车间的实操体验,学生能够清晰的感受材料在何种状况下能够形成何种结构;每种材料的特性如何;不同的结构如何形成的;现有的工艺状态能够满足何种创意等。通过不同专业的教师对材料、工艺流程细节的传授,能够让学生有更明确的灵感来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车间类型的实验室,探索金属材料与纺织品、玻璃之间的结合关系,创作出经典设计。正如格罗皮乌斯1926年在他所著的一篇《包豪斯的生产原则》的文件中总结中提到:“包豪斯的车间基本上是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中制作出的产品原型适于批量生产,我们时代的特征在这里被精心地发展和不断地完善。在这些实验室中,包豪斯打算为工业和手工业训练一种新型的合作者,他们同时掌握技术和形式两方面的技巧,为了达到创造一批满足所有经济、技术和形式需要的标准原型的目的,就要求选择最优秀、最能干和受过完整教育的人,他们具有车间工作的经验,富于形式、机械以及它们潜在规律的设计因素的准确知识。”这些实训基地依据学科交叉,进行“产・学”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还能够面向社会服务,创收所得将继续投入在基地的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
2.学科交叉与“产・研”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的科研项目很多是来自于企业,多数是对企业的设计服务。科研项目取自企业,科研成果又可以回报企业,反哺社会。以往我们的科研项目多是单一设计性质的服务,如为某一公司所做的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但学科交叉为横向科研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工业设计的老师可以与机械、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老师联手共同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分别利用各自学科的优势,构建强强联合的科研团队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服务,为企业发展解决问题,同时也是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他专业的科研团队中去,参与与自己学科相关的科研项目,为其科研开发提供专业的设计理论支持。对于大型公司可以采取校企研发,成立研发中心,也可以做循环研发项目,也就是说不是一次性的合作,而是长期的合作机构。由一个主导专业负责,其他专业作为优势补充。对于中小型企业,可以采取成果的购买途径,由于这类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弱,所以做一些小型的合作项目减少与他们的风险投资。
学科交叉与“产・研”结合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大学的优势,进行专业认证培训工作,可以集合学科虽不同但内在有联系的专业教师,组成“优师队伍”,为社会上希望继续充电进步的群众提供培训、辅导,让我们的优秀教师不仅服务于“象牙塔”内的学子,也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直接的助力。构建学科交叉与“产・研”结合重点是要打造信息联络平台,拓宽沟通的渠道,通过网络、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将专业与专业之间、企业与学院、学院与社会之间联系起来。
3.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
企业可以分别和学生进行“产・学”结合,同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产・研”结合,但个别项目可以进行完整的“产学研结合”,既是一个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同时可以将学生吸纳进来,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引领,让学生在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进行设计研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同时,搭建工科与工业设计专业的课外沟通平台,一方面建立工业设计专业网站,展示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作品、介绍课程设置与学科动态,让工科学科以及社会各界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发展和优势,以便更好的组建学科交叉点,为“产学研”平台提供优质的服务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毕业设计展的组织工作,将学生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不仅代表着学生的水平,也表明了教师及学院的能力,用毕业设计展与工科等其他学科、企业等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在毕业展的设计上可以多学科结合,更可以与企业进行真题合作。所以,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并不是一个死板不变的组合,而是可以灵活多变,多角度、多方式的进行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对工业设计的教育改革发展有着极佳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交叉学科使得学科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得以实现,它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体系中创造个性化的科研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市场的产品。这一方面具有学术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具有商业意义。根据本文的研究可见,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在理论教学中融合操作技能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发展,更是设计学科的发展。
[摘要] 西北地区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必须从各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办出特色。本文总结了地方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在现有办学基础上,如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工业设计学科设置的整体规划,改进和完善工业设计课程群的设置,促进西北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工业设计 课程体系
工信部联合11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指出“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工业设计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从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学科设置、师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探讨西北地区地方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西北地区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西北地区拥有数量较多的地方高等院校,然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对工业设计重视不够,导致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源,师资和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①生源主要来自本地艺术类考生,不仅录取分数较低,生源素质相对较弱,而且理工科基础薄弱;②设计专业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艺术鉴赏与造型表达能力,又需要具有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师仍然属于稀缺资源,地方院校要引进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③工业设计是一个文理交叉的新兴专业,东西方经济状况与教育模式存在差异,无法照搬国外的办学经验,国内的培养模式仍在摸索当中。
工业设计师必须兼具艺术和技术表达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能够与各类工程师进行良好沟通。然而,西北地区很多的地方院校多为师范学院的转型,偏重对艺术类的设计人才培养,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于工业产品创新人才的与日俱增的旺盛需求。以地方院校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学院艺术设计系成立于1986年,筹建初期率先开设了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和造型(工业设计)两个设计方向,是西安地区唯一被德国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收录并得到德国公立高等院校承认的专业。但是,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缺乏工程基础教育的师资以及艺术类生源条件的限制,2000年以后,逐渐调整了人才培养计划和大纲,侧重于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上,增设了陶艺、纤维艺术和影视动画方向专业模块,而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踯躅不前
地方院校工业设计的办学思路
为了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地方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办出特色,还要满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学科设置中的借鉴与资源互补
工业设计专业一般是文理科兼收,分艺术类和理工类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授予艺术学学位和工科学位。可以借鉴其他工科院校近十几年在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尽可能利用地方院校已有的资源联合申办工业设计专业。例如,要恢复和发展西安文理学院的工业设计,可以联合艺术设计系与机械电子工程系的教学资源联合培养。根据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师资和教学要求,工业设计专业在主干课、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上需要至少包括:设计概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设计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地方性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理工科背景的师资,课程设置往往避重就轻,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薄弱,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对具有独立设计实践能力人才的迫切需要。两系联办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互补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师资缺乏问题,可以共享软硬件设施,如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相互借鉴已有的成功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2.建立复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依照工业设计师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必须着重强调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工业设计师资应具有三方面的能力:①要有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以及科研能力;②要有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科技推广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③要有引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地方性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师资建设应坚持以自身培养和调整为主,引进为辅,补充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师资培养方式应当以两系已有的师资为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重新规划和调整,适当补充工业设计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同时,结合西安市属院校的地缘优势,联合西安市企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园,通过横向和纵向课题,使一批教师参与科研、技术开发等,提高实践技能。此外,有针对性地在企业物色和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实习、实验性课题设计、毕业创作与设计等任务,强化学生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
3.结合生源特点设置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规划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地方性院校必须重基础、显特色,并结合生源特点设置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例如,西安文理学院艺设系的生源为艺术类二本考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机电系的生源为理工类二本考生,数理基础相对较好,需要加强艺术实践与创意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在不破坏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专业模块试点,待形成特色后,分别开设工业设计专业(艺术类)和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依托各系自有特征(如分别以陶瓷产品或者汽车产品)作为研究方向,补充完善西安文理学院设计学科的建设。艺术类方向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现有学科体系中,增设艺术类工业设计方向模块,加强工程基础与实践的课程设计。例如,专业必修课包括设计数学基础、机械制图、产品效果图、机械基础、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模型设计与制作、工业设计综合实验等课程;理工类方向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中增设工业设计模块,专业课增强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如开设素描色彩设计、平面与立体造型、视觉传达设计、产品效果图、产品设计、设计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等。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广告与展示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与装饰设计、产品语义学、家具与照明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强调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环节是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院校的办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工业设计师的必要环节。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实践环节的训练,同时加强材料认识与模型加工实验室建设。建立实训基地,与地方企业和西安经开区工业设计产业园合作,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跟进了解学科前沿,与企业的设计创新需求相结合设置课程训练和研究项目。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商业意识,争取专业课题训练、毕业设计能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进行产品设计,毕业后能尽快转换角色,适应企业的设计需要。此外,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建立多类型学习环境通过适当安排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制订特别研究性计划,直接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也为企业培养和储备高级复合型设计人才。
本文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讨论了地方院校工业设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师资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等问题,一方面可以推动工业设计教育在西安文理学院的健康发展与建设,探讨新的设计教学模式,建立交叉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为适应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配合经开区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建立以及对应用型工业设计高级人才激增的需求,谋求一条适合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以建立校企联合、工业设计培训基地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 陕西西安
【内容摘要】“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鉴于这一先进的经营理念,中国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借助人才力量来增强本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竞赛型”人才是综合型人才的一种,也是新工业领域急需培养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竞赛型 工业设计 人才 培养模式 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动态,本土企业与国内外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主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也给企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力,如何在竞争环境中战胜对手是经营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只有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增强内部经营实力。教育单位是服务于高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为了实现人才资源的科学应用,企业和高校都应重视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分析竞赛型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旨在通过人才创新来带动产业经营模式的优化改进。
一、工业设计的产业意义
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核心构成,工业产品加工不仅关系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供应水平,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科研技术的发展进度。由于国外市场对本土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发达国家凭借其优越的科技成果开辟了新产品,迅速在本国市场内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这无疑影响了我国自主产业个体的经营收益。为了适应新市场环境的要求,必须加快工业设计方案的调整,这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产品升级。任何一个产业经营都是以创造收益为目标的,也只有实现经济收益水平增长才能保障正常的营运秩序。产品销售是企业创造经营收益的主要途径,扩大产品销售数量及规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优化经营。设计方案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总指导,编制科学设计方案可指导正确的实践操作。从概念定义上来说,工业设计也估计到了企业大环境的结构布局,为内部人员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
3.强化管理。工业设计内容并非固定不变的,其多变性特点要求设计人员跟随市场变动,及时调整新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营决策。传统工业设计概念仅限于产品的定位与更新,忽略了内控经营的管理准则要求。
二、竞赛型设计人才教育的基本要求
工业设计对企业日常经营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鉴于这一先进的经营理念,中国企业必须重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借助人才力量来增强本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竞赛型”人才是综合型人才的一种,也是新工业领域急需培养的人力资源。竞赛型人才要求具备竞赛、实践、科研、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企业与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要求:
1.理论要求。理论知识是一切工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竞赛型设计人才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我国工业设计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而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利用先进理论完成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其重点理论包括工学、美学、经济学等,弄清每一个理论分支才能更好地设计产品。竞赛型人才应当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图1),灵活运用各项理论基础辅助产品设计与研究,从产业角度去挖掘产品内在的市场价值。因此,人力资源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增加人才的理论知识储备量,可通过理论教学、知识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使设计人员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工业理论,服务于未来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操作。
2.技能要求。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技能水平提升,使设计人员在方案编制中便捷地使用各项知识。竞赛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相比,更加注重设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某个产品有足够的研究、控制、分析等能力,提出创新型的产品设计方案。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应为设计人员提供足够的教育培训平台,使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个人的设计才能。如成立教育实训基地,配备某些必要的材料、工艺、参数等内容,带领专业生在实训基地完成新方案的编制与设计,提高竞赛型人员的设计技能。从整个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以加工、采掘、原材料等工业为主导的行业前景广阔,这对设计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3.参赛要求。各类人才实现其价值必须要投入实践,否则人才便失去了其在商业经济中的价值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活动,还应将实践范围拓宽到企业之外,让人才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机会。结合竞赛型工业人才的内在特点,培养期间必须要设置参赛环节,这对人才专业技能、理论应用、方案操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从企业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应当成立工业设计相关的竞赛小组,定期培训一批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行业比赛,如IF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红点奖、产品设计研讨会议等活动。具备了比赛的经历,设计人员既可发挥个人的设计才能,也可将竞赛中所见的先进技术带入本企业。
三、设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点内容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经营者必须从工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立足于本行业未来的经济战略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竞赛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需参照实际经营管理的要求,联系日常经营体制以建立竞赛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所涉及重点应包括产品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管理设计等内容。
1.产品设计。设计是一款新产品研发的主要步骤,也是带动企业产品技术革新的重要措施,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开辟出全新的产品加工与生产方案。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这样不仅满足了企业日常作业的工艺要求,也能将产品定位与客户使用需求相互融合起来,保证了产品营销活动的有序进行。
2.形象设计。市场形象是影响工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工业设计涵盖了更多与企业形象相关的内容,这与企业日常可持续经营战略是相互配套的。形象设计不仅注重于企业产品外形的美观设计,也与经营主体外在形象紧密相关,两者之间互相结合有助于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调整。企业经营成功必须依赖于内部凝聚力的要求,这是保障消费者生产权益及企业利益的基本条件。
3.环境设计。新型工业概念提出之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也不一样,特别是国外资本主义冲击国内市场,给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营运压力,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必须注重环境设计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增强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环境设计着重解决城市中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的一切问题,从而也参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工业设计人才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革趋势,以本行业的经营条件为准,研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努力提高设计人员的环境竞争意识,使其在赛事竞争中改变传统的设计风格,通过“求新、求异”来提升产品价值。
4.管理设计。当人才力量完全融入企业经营体系中,需要考虑的便是管理设计的技能培训,通过完善现有的管理方案来实现经营水平的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添加管理内容,符合了经营者对内部人才组织的宏观调控,保障了产品设计与研发方案的科学性。企业要依循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在企业开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部门进行指导,以实现设计目标,使产品增值。如:考虑到竞赛型设计人员未来可能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培训阶段便可注重一些管理方案设计课程的培训,为管理层调整做好人力储备工作。
结语
总之,工业设计创新是行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依赖于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产品的创新改良,带动整个行业收益水平的持续增长。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创造的经营机遇,企业必须制定多元化的人才教育体系,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行业的发展,以“企业竞争等于人才竞争”为指导思想,加大竞赛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从长远计划考虑,工业设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并非针对某个时期,而是要根据企业经营乃至整个产业发展局势考虑。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个全新的课题,其人才的定位和教学的模式都与本科有所不同,而工业设计本身也是新兴专业,发展还不成熟。因此作为二者结合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也就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本文分析了高职工业设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中导入“设计工作室”式的教学方式,希望以此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特色鲜明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之路。
【关键词】设计工作室 高职工业设计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快,社会对多层次、应用型的工业设计的人才需求量猛增,高职工业设计教育也应运而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近7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或相关的专业方向,
一、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
(1)教学定位不清晰,核心职业能力定位有偏差。“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是培养符合市需求的,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的理念虽然已是各高校的共识,但对于什么是“生产一线”、何为“高技能”的理解上各高校却是见仁见智,千差万别了,由此也就带来了该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岗位不准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等诸多问题。
(2)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要求不符。高职工业设计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因此它并不需要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和系统,而是更注重综合与运用。但目前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内涵,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过细过全、课程内容相互独立缺乏内在联系、独立的专业理论课过多,综合的实践应用课太少等问题,其教学体系还不能很好地和高职教育理念相匹配。
(3)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高职教育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因此其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与本科还是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对于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并不在乎“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更倾向于教师直接展示给他们“需要怎么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上要有所改变。但目前大多数的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台下被动的听,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没有发挥出来,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不高。
二、“设计工作室”式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
所谓“设计工作室”是指由教师成立、学生参与的,以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以完成某些具体设计项目为目的设计团队。以“设计工作室”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就是将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转换在工作室中通过参与真实的设计项目来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学机制。
(1)“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要开展“设计工作室”式的教学,前提是成立若干个有明确专业主攻方向的工作室,因为工作室是以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以完成具体项目为目的的设计团队,那么它的成立就必然要建立在对行业现状的充分了解,以及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准确认知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设计工作室是要按照真实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设计任务,而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具体实践指导,学生既要学习更要实践操作。因此,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明确自己在设计团队中的位置,以及完成特定任务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2)“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更符合高职工业设计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年的基础学习,在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兴趣进入一个设计工作室去开展更高阶段的学习。其学习的课程将不再是按知识类别来划分,而是通过设计项目来整合,通过将设计项目分解为若干的工作任务,再来归纳提炼每个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例如传统模式中,《产品造型设计方法》、《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是独立的专业课程,需要单独讲授。但在工作室里,这些课程都不再存在,它们的内容被融合到诸如《手动工具设计》、《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儿童家具设计》等具体的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在设计实践中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再强调某一单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是强调各种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符合高职工业设计以知识的适度够用为原则,强调学生的综合与应用的教学理念。
(3)“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除了少数几门需要课堂讲授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程外,工业设计的主要专业课程都是在工作室中,通过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相较于传统方式,“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强,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用,其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大增。而且由于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彼此了解的程度也就更深,因此这种耳提面命的独特教育方式就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三、结语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已是世界第一,每年毕业生超过十万人,但是其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大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学生不能从事本行业工作。面对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尽快探索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教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设计工作室”式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它和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理念非常契合,因此是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摘要】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怎样的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对“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寻高等院校建设新型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富有特色的且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业设计 基于工程背景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它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教育内容是产品设计[1]。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质的能力以外,实现以“基于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扬长学生聚集型思维优势,拓展提高学生发散型思维,强化学生工程制造的背景与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背景
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常州工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之路,强调学生与生产实际间的零距离培养方式,应运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工业设计应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企业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构建产品内外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3]现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法,缺乏对企业实际制造加工情况的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新进工业设计学生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需要毕业生有独立完成产品从外观设计到和生产制造的经历,这给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很好的反馈信息。
(2)从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由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两种办学实体。在培养的方式上,艺术院校往往过分扩大设计的份量,强调概念设计的成分;工科院校则较多地采用在培养方案中增添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法。这两类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难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办好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3)常州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针对设计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及实战性强等特点,强调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过渡,并以此作为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主要“杀手锏”,这种培养方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外各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模式,重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设计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学、先进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工程制造课程,表面上似乎已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的配置、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间的连接,学生应达到的制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课程群开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制造课程的知识不会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难以达到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以某一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而产品涉及行业众多,产品品种繁杂,教学要完全覆盖所有产品显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某一类产品对象的研究,但在积极探索产品设计的方法论,以指导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上理性不强,课程设计上仿制工科机电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或成为其内容的浓缩品的现象还较多,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培养“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
(4)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的内容把握和课程间的连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快速提高学生“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标准不相适应。
(5)一个学校想集成所有企业的设施和设备显然不现实,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又普遍缺乏开放型、综合型的实验室与设备条件,如果教师仅通过课堂和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来教会学生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很难完成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与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3 建设“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改革与此使命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应用性工业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特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因材施教为方式,来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崭新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坚决贯彻和实施“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点、能力的要求,专业确定了表现技法、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实践四方面主要的知识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四大课程群,形成具有“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创新”、“设计与文化”三项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体系[5],尤其要在课程内容的把握和课程间的衔接上要做细做实,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2)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一定数量的企业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丰富原有教师“基于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构建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的教师团队,并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磨合,在实践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制造课程的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有些工程背景内容的教学,采用直接在企业的车间现场完成,教学中要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3.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要有新的举措
1)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基础和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cad/cae/cam技术、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获得综合训练。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组织、制造加工工艺和手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出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工程制造课程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识体系,以课程设计的串接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寻求以小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主线,发挥这一类产品涉及的机电知识面较宽泛、学生易于直观地接受、产品的制造企业较多且易于外出实习等优势,将课程设计有机地串接并构建出“基于工程背景”类的课程设计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涵,一方面使学生能实现专业课“明白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在产学研环境下的零距离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小机电产品原型设计与制造为对象,触类旁通地帮助学生进行领悟、消化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
4)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教师的横向设计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在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并兼顾产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能力。
3.3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不断调整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重视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构建以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产学研体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没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保证设计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完整从事设计与制造的经历,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有效的课程群体系和执行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
4)加大开放式综合型实验室建设进程,使学生课余时间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全面地体会企业“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实工作环境,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的经历。
4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业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系统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的需要,它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应有实践能力;不仅应有设计创新能力,更重要应有付诸实施的能力;不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实用而可操作性强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养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