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语言人类学分析

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语言人类学分析

时间:2022-05-15 09:15: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语言人类学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语言人类学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不断发展完善,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英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于高等院校的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表示在使用外语与人进行深度交流或是学术研究时,仍然存在困难。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语言人类学研究成果,给出一些外语教学中的建议。

1引言

随着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不断交融、发展,语言人类学诞生了。语言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等于语言学和人类学范围的简单相加,它更关注语言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民族历史。这给外语文化教学和语言人类学研究跨学科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2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范围

语言人类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学和语言学相关的领域,从其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运用特有的研究方法,提出科学的理论观点。在欧洲,语言人类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种;北美的学科体系则将语言人类学同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一起纳入了人类学学科体系。

3语言人类学的历史渊源

语言人类学最初的产生是由于一种观点的发展,即“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18世纪,人类学家海德尔提出了语言与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代表民族的精神。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语言相对论认为即使是发展相对不完善的语言也不应当受到轻视。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精神、世界观都是值得去尊重的,而语言承载的正是这些。索绪尔首次将语言、种族、民族心理特征等因素结合起来,由此,语言学和人类学真正开始结合在一起。马林诺夫斯基起初的研究重点是人类学,他后来的研究重点则更多地放在了语言学方面,这使得语言学和人类学在索绪尔之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1851年,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作品《易洛魁联盟》讨论了关于印第安人亲属称谓的问题。由此人类开始展开了对社会组织制度以及与此有关的规律发展的探索。语言人类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者博厄斯一直被视为是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重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人类学的重要任务,其中语言、文化、习俗、身体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方面。语言学家萨丕尔起初只是注意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后来他开始系统研究人类学并提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观点。沃尔夫发展了萨丕尔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思维,人们对世界、对身边客观事物的看法都受语言的影响。20世纪,菲力普森和萨斯曼成为语言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语言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他们提出不同的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具有一致性使得语言人类学日益成熟。

4国内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高等教育在不断改进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外语教学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目前国内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语种有50多个,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戴炜栋,2009:1)。现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包括培养通用语种与非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提高非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平均水平。虽然高等院校外语教学在持续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语教学一直过多的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交际和语言运用能力。旨在学习者高校毕业后,可以运用外语获得所需的信息、无障碍地交流。所以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一直注重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等能力。高等院校毕业的学习者表示其可以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但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学习者发现虽然可以听懂日常或带有任务性的对话,却很难明白一些俚语俗语。而俚语俗语的使用与理解是日常沟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其次,学习者表示阅读外文文献会遇到困难。有时单词即使全都认识,却无法明白文章的意思,很难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此外,学习者表示自己用外文写出的论文不能通过导师的认可。有些外聘导师表示中式英语的痕迹过重以致不能很好的理解论文。以上问题表明,对于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讲,仅把外语学习的目标定位成基本的语言交际运用是不够的。萨丕尔认为正确理解语言内容需要了解语言中的文化。语言人类学要求外语学习者去关注目的语文化的知识。通过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去解释多样的语言变化形式。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文化,获取民族文化有关的信息,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5语言人类学对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人类学研究是用语言的视角来研究文化人类学,这不仅丰富发展了人类学同时也启示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语言人类学提出在高等外语教学中加入语言文化教学,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目的语。因为学习者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所以要提高他们文化包容性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目的语言的文化信息,增强文化教学。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即田野调查法,帮助高等学校的语言学习者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田野调查法是指人类学家融入到某一特定的民族、人群作为其中的一员来观察目标群体生活、文化的方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力去营造目的语使用的环境。组织校企联合培养,让学习者真正融入进目的语使用语境。组织校际联合培养,邀请外国留学生与语言学习者一起学习生活,营造目的语语境。高校教师应从语言的传授者转为促进者。教学以学习者和目的语母语者相互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为主。让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发现语言背后思维的不同,增强语言文化的了解。语言人类学认为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对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学习者理解了语言中的思维情感,才能在不同语境中对多样的语言形式进行理解。教育方式的不当是造成语言学习者情感体验缺乏的主要原因。情感体验是由个体的学习、生活经验慢慢积累来的。不同的学习者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同一语言的情感体验也会不同。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情感认知。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任务丰富学习者情感体验。让学习者在目的语中潜移默化的理解接受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增强情感认知。语言人类学家认为人们对语言文化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固定的,会受个体的情感、性格、价值观和文化水平的影响。而个体性格、价值观和文化水平的养成又取决于民族、社会团体的文化基调。这启示我们应当去关注个体所在的民族文化,关注学习者文化的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选取含有语言文化信息的教材。划分小组设计项目,让学习者在目的语运用中熟悉文化信息。针对不同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理解中可能的问题设计学习任务,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6结论

语言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为解决外语学习者文化信息缺失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语言人类学主张外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等。田野调查法则启示要激发学习者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提升文化包容理解能力,使学习者具有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与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那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泽琳.论语言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吴桂琴.论语言学对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

[4]呼和塔拉.语言人类学学科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7.

[5]连煦.语言人类学中的结构与能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

[7]冯辉.中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界,2012.

[8]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作者:吴敬辉 陶然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