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路径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路径

时间:2022-10-03 17:50: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路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路径

摘要: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体系日益规范和完善,减量提质的理念对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观存在偏差,作业设计缺乏合理性,会对小学生作业压力及作业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对作业数量进行合理规划,构建有意义的作业模式,减少机械式作业占比,避免题海战术。在实现作业量减少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调动学生数学知识探究欲望,为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阶段;数学作业;减量提质;作业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化背景下,作业减量提质是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趋势,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还可以让他们轻松学习知识。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减少超出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能力以外的作业任务,减去机械、烦琐、重复的作业内容,摒弃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的落后理念。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减负”要求要落实,但不要忽略“提质”的重要性,这对于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的必要性

(一)转变作业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留课后作业的目的在于训练思维、巩固知识等,布置作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写作业,教师应当以“双减”政策要求为依据,转变作业思维,减少作业数量,丰富作业形式和类型,实现减量提质,同样能够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如在讲解完新知识后,可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巩固知识,除此以外,还可以给他们留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拓展,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如让其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校园操场的面积和绿化面积等,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提升复习效果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小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多采用“一刀切”形式,让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等个体情况不同,班级中也有学优生、学困生之分,如果布置统一的作业,会导致出现一些学生“吃不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作业设计落实减量提质要求,根据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设计作业,如此可让所有学生都进步,能有效提升复习效果。如在讲解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知识后,可在复习课中,让学优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测量教师准备的实际物体模型,算出它的面积;让中等生找出一个或两个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并完成课后练习题;让学困生能够准确完成课后计算题即可。

(三)减轻学生负担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作业布置标准被纳入学校的教研系统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结合素质教育标准,根据小学生认知情况与年龄特点,规划作业总量。小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要控制作业完成时间及数量,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要适当降低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也要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或引导。如在讲解完《角的度量》相关知识后,教师可通过边讲边练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数量可适当减量,提升实际操作作业占比,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实际物体角度,如此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可以提高其作业完成的积极性、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实现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目标。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题海战术”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首选方案,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小学生认知能力弱、注意力低、身心发展不足等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课后习题,会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排斥心理,进而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对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培养造成一定影响。“双减”政策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和思维,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托对课后作业数量进行精简,落实有效巩固课堂知识但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在“减负增质”“素质教育”的政策要求下,提高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仅要以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兼顾其认知能力,还要结合学科特征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理论作业与实践作业比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的具体落实方法

(一)合理规划作业达到减量效果

根据作业完成时间可将数学作业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预习作业以看为主,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即可;课堂作业多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较于前两者而言,课后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布置实现减量,首先应从课后作业入手,一方面,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减少机械性作业占比,尽可能预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更有意义的作业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实现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1.降低机械式作业占比,构建有意义的作业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固定形式的定义和知识需要学生反复记忆,这是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数学学习重点还是要放在有意义的内容上,将机械式练习作为辅助内容,而不是让形式通俗、来源简单、方式单一、逻辑性浅薄的机械式作业占据主导地位。落实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要求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这就需要降低机械式作业占比,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到实践中,去思考有兴趣的作业内容。通常而言,机械式作业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效区分并区别对待这两种作业形式,有助于有意义作业形式的构建,提高作业质量。简单的机械式作业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不具备挑战性的作业。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合理甄选题型,对于学生都掌握的题型,画出一两道典型题进行巩固训练即可,无需悉数完成。在作业指导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信任,鼓励其自主完成作业,不要过度干预,如此,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杜绝教师教一步,学生走一步的过度依赖现象。有难度的机械作业指小学生无法理解的用符号代表的知识,他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方式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作业中。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方式,让学生对符号背后所代表的数学含义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空间思考。例如,在完成《九九乘法表》相关知识教学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减少背诵、抄写的内容,可以在“加法”教学时为“乘法”知识学习埋下伏笔,通过逐步探索和引导,让学生掌握九九乘法表的推导方式,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记忆九九乘法表,还确实掌握了九九乘法表相关知识的算法。

2.减少家庭作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家庭是孩子儿童、少年时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学生获取经验直接且重要的源泉,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而言,具有感染性、先导性、终身性和针对性特征,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未掌握好量和难度,会导致学校和家庭功能错位,致使家庭教育本质发生偏离。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而形成教育合力理念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场所,一切教育任务都应该由学校完成,在孩子的教育上,自己完全是个“甩手掌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将仅负责知识传授,将知识预习、复习、作业指导、批改等任务都移交给家长,让他们成为校外教师。对家校共育理念缺乏充分、正确的理解,极易模糊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责任边界,造成家校共育表面化、形式化现象,无法发挥家校共育理念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观、教育观,在落实作业“减量”的同时,为学生教育提供校外的必要补充。例如,学校可要求权威、资历丰富的教师开展教育讲座,指导学生家长正确、科学进行家庭教育,让他们理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的真正含义,了解自身言行对孩子成长、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尽量控制书面作业占比,着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促使其综合素质发展。合理、科学布置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养成。例如,教师可以在书面作业外,让学生每天放学后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像为父母倒茶、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饭、帮父母买菜等均可,最后让家长拍照或视频记录。在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督导、批改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可让学生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占用家长休息时间。

(二)科学设计作业达到提质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实现课堂知识的延展和巩固,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这一基本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消纳”,即让学生对数学公式、概念形成记忆和思维,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布置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灵活性与趣味性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对作业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引起重视,在控制作业数量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作业质量。

1.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强的年龄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形式、丰富作业形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设计多元化作业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和高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例如在讲解《数和数的计算》相关内容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本章内容,设计思维导图,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了解数的运算规律和运用情况等,形成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其逻辑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也是认识思维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际案例激发学生抽象思维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通过实践具象化抽象知识。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剪纸作业,让他们通过剪纸来自己制作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对直角、平行等抽象性概念的本质有逐步理解。

2.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个体化差异和特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避免“一刀切”,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落实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并及时给予相应反馈。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有清晰、准确的了解,找到他们发展的舒适区,引导其更好地发展。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平行四边形性质、面积计算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的讲解后,可预留五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并让同桌相互批阅,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知识掌握不足的地方,课下教师可让学生将练习题交上来,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作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解他们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让教师对哪部分学生掌握得好、哪部分学生存在欠缺有充分了解,以此为依据,可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使作业设置实现减量、高质。

三、小结

在小学教育领域落实“双减”政策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应转变教学思维和方法,挣脱传统“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思想禁锢,结合基本学情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数学作业,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达到减量提质的最终目标。

作者:朱江鹏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火田中心小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