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16:37: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基础,主要是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软件操作,但部分中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应试科目、无用。针对此种现象,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对中学生的必要性,提出几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建议,希望学校、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重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计算机能力;信息素养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中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是必备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便利学习和生活。然而,人们在感叹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时,却发现部分学校、教师认为信息素养非为应试所必需的素养,未能认识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笔者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建议。
1信息技术课程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社会正以飞快的速度进行信息的更新。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知识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新丰富认知、掌握多种技能是个体顺应社会发展、获得更好生存机会的重要途径。因而,面对更新换代如此快速的知识世界,人们必须掌握知识基础或者本质,才不会被社会淘汰。由此,人们应重视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存储、传输、应用等能力,这也是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必备技能。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尤其在教育行业,线上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鼎力支持,信息技术还改变着教师的授课形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现在的教育是“以学为中心”,改变传统教育对教的重视,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拓展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充分发展个性,完善自我,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1]。在这一社会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培训。其次,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距。当今社会,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大多数家庭购置了计算机。虽然计算机和互联网用户逐年增加,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了解程度不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正在逐渐减小,但仍然存在,城市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远远高于乡镇地区的学生[2]。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中学生在小学期间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知识较为熟悉。他们大多能够熟练操作Office软件,可以使用Word对文本的颜色、字体进行修改,使用PowerPoint制作优良的幻灯片,能够使用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多种动画,如Flash等。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和在线聊天工具,甚至部分学生还接触了计算机编程。而在偏远农村地区,只有部分学生能够使用软件进行简单的文件处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结构比较陌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可能是因为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较弱、计算机设备短缺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不高,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进入社会工作后,不能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对当下的社会热点不敏感,轻则产生焦虑现象,重则会出现抑郁心理。因此,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接触并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最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信息素养,促进线上教育顺利实施。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网络授课,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直播教学,要求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教育平台听课、讨论、完成作业和测试等。线上教育的趋势促进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学校、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在教育平台自主浏览学习资料,拓展知识视野。远程线上教育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契机,使其能够和发达地区学生平等地享有网络教育资源。如果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的操作不了解,不知道怎样使用键盘输入关键字、打开网页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等,那么线上教育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模块是否应调整
中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升学,为自己拼搏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类似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程就变成学生甚至部分教师眼中的“副科”[3]。这也是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即课堂上学生没有把注意力放到信息技术上。笔者主要讨论的是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比起初中教学,高中阶段大多数学校、教师更加重视应试科目,忽略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有较强的应试技巧,而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能力较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升全体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涉及信息与多媒体、操作系统、网络基础、人工智能和三维设计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确定信息来源和类型,采用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计算机现在已经普及,多数高中生课余时间通过电脑游戏、浏览新闻等来放松娱乐,而且在小学、初中已经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高中生已经掌握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结构感兴趣的学生已经参加过相关的编程比赛。而如今信息技术课程使用大量的文字、图片阐述一个或者几个操作过程,使学生感觉内容重复枯燥,没有新鲜感。并且,课程被大量“主科”抢占,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实际课时较少。因此,有的教育者思考是否可以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模块转变为选修模块?笔者认为:可以调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改为选修课。一方面,高中生对计算机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且已经拥有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这不能涵盖所有高中生。笔者调查过一些高中毕业生,他们只能说出常用软件的用途,比如对Photoshop的掌握仅限于知道它是一款图片编辑软件。虽然他们经常接触计算机,但大多数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在线聊天,这就导致他们的计算机知识不深入、不全面。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稳定持续的供电都难以保障,再加上部分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忽视,学生实际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较少。另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模块加选修模块组成。其中,选修模块是五个不同的信息技术专题,学生可自由地选择课程模块,较早找到感兴趣的计算机方向;必修模块是信息技术基础,它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相衔接,是选修模块的基础,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对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显得十分重要,既可以弥补之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缺漏,也可以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因此,不能因教学内容详细、仅部分地区高中生对计算机熟练掌握,就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模块转为选修模块,而应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到教导。
3关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
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是在机房教学,中学生渴望操作计算机,比较厌烦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师讲授过多的理论,不但无法使他们对知识印象深刻,反而会使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讲授知识、进行演示的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上机操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否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学生上机操作是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行检验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4]。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合理安排理论知识讲解、操作演示和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应设计与课本内容相符又与学生兴趣相联系的操作内容,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整体把握并循序推进课堂的进度。
3.2分配学习小组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力量,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操作能力,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每组3~4个人,包括一名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一到两名中等生、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既能让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展示自己的计算机能力,也可以让学困生在同学的帮助下跟上课程节奏,恢复对学习的信心。教师也应把学生的认知差异当作一种积极的资源,定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组成员调换,保证整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缩小。教师还要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通过定期举办小组竞赛、采用小组积分制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学有所得,使学生在合作、互助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利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获得认同感。而且,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善于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学生的需求,而学生能敏锐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用心地投入学习。信息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要深入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尊重[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并尊重其差异;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求问。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时,教师会面临较大的教学难题,不仅要使优秀生在学习上更进一步,也要帮助后进生查漏补缺、跟上教学速度。
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3.4.1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上,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入课程学习,较好地完成计算机操作任务,学习自主性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动作,发现问题并及时沟通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教师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学生和课堂整体上,给予学生无条件的关注,用一些表情和动作表示对学生关心,比如微笑、点头、鼓掌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上机操作的基础上动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发展计算机能力,形成信息素养。在这种健康的氛围中,课堂充满生气,教师享受激情授课的时光,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充分拓展思维,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乐趣、成就感[4],消除课堂提问的恐惧感,培养自信心。
3.4.2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分层次设计适宜的问题和任务,循序渐进地启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应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引起学生关注,增加课堂趣味。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很多,有导入视频、教学动画和音乐转场等,因其多样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常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针对不同的情境,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计算机知识竞赛、小组合作讨论和优秀PPT赏析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4.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师分层次给学生布置作业,信息技术课程作业大多是课上完成,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意识。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自评、他评、小组内互评等,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教师要多采用鼓励式评价,让学生感觉到新颖和受重视;要适当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明白哪里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修改。教师也可以通过口头表扬、给予相应积分和发放小礼物等激励学生,强化学生正向的行为。
4结论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是各类人群必要的学习、工作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也随之成为服务各种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中,促进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各地学生进行资源共享。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当前的信息技术热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学习小组,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并且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正确引领中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能力。
作者:魏琛 朱丽平 王利众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