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11:12: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校企合作管理范文探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1
1育训结合的育人模式内涵
我国的职业教育除了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外,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贯彻始终,这种以“德”为先、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被称为“育、训结合”的育人模式。
2育训结合育人模式培养对象特征及要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如下特点:(1)没有过多的弹性,因此遵守规则、守信、守时、基本礼仪都显得很重要;(2)第一线又是与他人打交道的前线,沟通、协助、清晰表达也显得很重要;(3)第一线的条件相比后方一般更艰苦,若能对岗位坚守、坚持,形成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那就更难能可贵了。因此,职业教育更多考虑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素养等基本素养的训练养成,应大幅度开展除智育外的情商训练,与国家现在正在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吻合起来。将这些看似基本的东西融入教学中,并教会学生,让孩子们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其实已经是职业教育的大成功了。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客观上看高职学生的确没有本科学生那么好教,高职学生群体也是分层的,因此传统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肯定起不到好的效果,职业教育教师应思考教学方法、重设教学资源,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改革,结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发金课,打造金课网络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育训结合模式下金课建设的对策
3.1以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夯实课程基础做到高职课程高阶性
打造高职课程的高阶性应充分考虑育训结合模式下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以课程为例,课程建设中具体可开展的建设项目包括(a)教师团队双师素质提升;(b)基于OBE等先进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改造;(c)新形态、活页式教材的开发项目;(d)基于校企双元的在线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这一切的出发点是校企双元合作,开展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一元课程的建设方案,将课程建设放置到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深度合作”的二元甚至多元的环境中,从产业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出发,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开发、改造课程,打造贴近产业、职业,扎根产业前沿、技术一线的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
3.2用跨界、融合的思维提升课程的创新性
(1)交叉融合其他知识体系的知识、素养改造课程
高职课程的创新性打造应提前考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走上社会、进入职场的实际需求。课程建设不能拘泥于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要注重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公共知识和潜在可能等被忽略的隐形知识提前融入课程体系内。将“遵规守纪、能沟通、会沟通、肯坚守在平凡岗位”这些看似普通,容易被学校、学生忽视,而社会或企业又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职业素养进行前置培养、重点培养。要重视在专业教学、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基本的职业道德等内容,以职业活动为线索,用跨界思维挖掘本课程专业知识外的、能与本课程交叉的公共知识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公共知识、基本素养。将其与专业的课程中章节或项目相联系,用表格的方式列举出来,汇聚成一门课程的外联知识体系指标,在具体的每节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若能用上一至二个指标体系,将会大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例如,引入思政元素将产生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例如,在经济学课程用会计分析的视角去剖析经济学问题,将更加透彻、清晰,即用交叉的、外部的视角去剖析专业课程本身,将站得更高远。
(2)以学生为本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并提升教学方法
将课程从满堂灌改变成师生一起参与。尤其是金课,应该是先进的、能互动的,课前、课中、课后老师和学生的任务都发生巨大变化。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习导入、导航编写,学生则不能仅凭听课来掌握教学内容,更需要将功夫花在课前预习上、课中的讨论中、课后的作业和总结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一样没少,但参与度却提升了。体验式探究学习能激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内生驱动力。
3.3借助“训”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面对挑战,学校应挖掘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区别于其他院校,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地方产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的特征凝练自己课程的特色。有两个具体的做法:
(1)学校以开设大师工作室、手工坊、技能大赛训练
室的方式来打造综合实训体系确保课程的挑战度。因为这些以“做作品、搞开发、设计,进行技能大赛集训”的实训项目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整天在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教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有较多的任务,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完成。
(2)校企双元开发的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项
目在实施时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因高职学生的分层,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提早考虑课程实训项目的丰富性、难易程度及分组实训的策略。显然,应“追踪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将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生产活动实际的场景,以校企合作课程的形式拿到学校,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业场景的真实度,扩大课程实训的可选择性(难度可选、课题可选)”,使课程更有挑战度。学生参加课程实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其他学生自主结合进行分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选择充足的实训项目,完成“易、中、难”三档课题,增强了实战临场发挥能力和实际挑战强度。这样的课程必然更接地气,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4在着眼“育”的课程体系中应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着眼教育本身,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终身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教会其终身学习的方法,使其身处社会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达到受人以渔的效果,这个有一定的挑战度,是“育训结合”模式中“育”的灵魂,也是与本科教育完全一样的地方。4总结在育训结合模式下,应校企双元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程的特色,将课程转变成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探究式学习课程,将课堂的一元授课转换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授课,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培养大有帮助。
作者:龚雪慧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2
中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人员,随着汽车工业的崛起,中国对相关技术的需求也显著增加。市场变化剧烈而迅速,中职院校根据市场创新教学模式,但新能源汽车专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人才短缺,无法迅速满足企业的需求。本文研究了中职院校在新能源汽车教学中的教育方式,开发了新能源汽车教学与实训系统。
1 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以及主要作用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与中职院校的教学中,许多中职院校都采用这种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开拓性的教学模式,它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定位合作开发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与以往的学校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校企合作最明显的特点是满足企业就业需求,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企业开展双边、科学、合理的实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开阔视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扩大就业机会。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岗位,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定位自己,而不是盲目的选择职业。因此,促进市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1]。
2 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开展的特点
2.1 课程设置更新变化快
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领域处于前沿发展地位,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发展也将受到新能源技术的改革和更新的影响。这不仅要求中职院校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也要求其教育水平要适应现代条件。
2.2 职业结合要求程度高
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和具体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开发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必要途径。
3 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情境下的创新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各种必需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呈现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因此,在学习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
3.1 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并在国际汽车市场上不断壮大。为了使我们的汽车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汽车相关技术,优化经营理念。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影响汽车行业人才的定向培养,使学生更加符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要求,快速创造创新思维,协调行业的发展趋势[2]。
3.2 汽车行业的高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前景越来越好,许多汽车企业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加强汽车相关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因此,高科技人才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然而,一些汽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很低,没有汽车技术的创新理念,使得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都很困难。车企的管理层没有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新技术的管理和应用存在严重问题,不同汽车行业的技术人员有着不同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材料进行培训,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3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够顺应新
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当前有很多中职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然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主要问题是:(1)企业不积极参与教学。一些汽车厂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不鼓励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对实训基地的重视程度也较低。(2)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过于正式,无法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虽然相关企业和中职院校签署了相关协议,但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合作内容。(3)中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策略时,没有充分考虑利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规模,只考虑了教学目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较少,岗位需求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差异很大。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容易受到限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技术人员的要求[3]。
4 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开展的现状
4.1 教学形式内容跟不上变化
虽然中等职业院校总体上增加了新能源汽车课程,但大部分学校仍然按照以前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来进行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虽然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展了新的教学课程,但该领域的理论教育形式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材料,没有灵活运用的例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相关教材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其内容需要由教学人员补充。
4.2 教师水平提升速度受限
事实上,即使教学材料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教学形式的发展也不合适,教师只要对专业内容有信心,能够及时掌握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并不困难。然而当前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师缺乏相关培训,教师专业素质较差,从长远来看,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更不用说专业发展和新知识的及时更新了,在这种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知识应用必然会落后。
4.3 学生缺少实操场地
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方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很多中职院校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了实训场地,但这些场地主要是用来展示新能源汽车的组成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不仅需要模拟使用的教具,还需要相应的实操场地。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食草场地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实践技能的发展。实操场地的缺乏,意味着学生在新能源汽车教学中无法获得实操技能。
4.4 学生缺乏操作实践
不仅教学设备和实操场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操作实践也比较差。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很学学校缺乏专业交流和学生实地考察,学生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实习。因此,学生对未来职业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缺乏全面的了解[4]。
5 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教学的创新模式
5.1 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的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改善中职院校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相关内容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个完善有效的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必须包括正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这些概念对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适当的内容,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第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忽略非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有效地学习。第二,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不能很好的解释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校企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教学目标的完善。中职院校必须发展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并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第四,教学思路。传统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虽然已经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但他们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虽然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创新为导向的,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改变传统观念,就很难实现真正影响教学质量的改变[5]。
5.2 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
在引入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专业也呈现出新的教育特色。有效的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特点以及他们的个人技能来进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尊重个人发展需要,强化不同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外,中职院必须将企业人才的需求与各种就业机会科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中职院校还必须利用校企合作的教育而漠视来满足学生和企业的个人需求。根据新的教学模式,中职院校可以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理论的内容,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实现共同发展。
5.3 不断加强实训的基地建设,并引进更多的合作企业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场所之一,中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设施和专业的教师,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例如,中职院校必须建立4S店、培训中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工作,与一些汽车公司合作,开展汽车检测和维修工作。使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最终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6]。
5.4 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战略
(1)落实相关政策制度,充分实现校企的共同发展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全面的采用,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体系,作为新能源汽车体系的要求和标准,并有效制定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应急安全保障所开发的售后服务和预测系统。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情况和对销售的依赖,创建相应的网络服务区,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并及时解决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国家相关机构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企合作对接,充分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于中职院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制度,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积极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高技能人才送进企业。企业要为学校提供实际工作内容、科学有效的咨询服务、课程开发和现代能源技术的引进,中职院校要定期举办科技研讨会,不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2)完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加强校企合作不仅靠积极性,还需要确保有效的管控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职院校可以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在发展领域,派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加强与中职院校的联系,妥善保持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中职院校可以为有才能的教师提供一些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3)校企合作实现教学经营
中职院校应根据未来发展规划,协调好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中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基地。同时,优化中职院校实训基地环境,采购相关设备。校企合作和一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适应社会变化。
5.5 创建实用性的教师队伍
新能源汽车包括互联网技术、电气技术、电控技术、能源等专业领域。中职院校教师在不同的领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中职院校需要大量跨学科、跨学科的实践性教师,可以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来弥补这一缺陷。首先,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他们是对最新能源有最直接接触的人,让工程师到学校培训教师,可以让教师更接近实际情况,改善教学结构,使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师采用直接教学或综合培训的方式,使其熟悉生产管理,克服技术困难。此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技术培训,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探索知识。其次,选派教师入企业,由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相对较快,以往企业参与较少,没有相应的生产经验,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员工往往缺乏理论知识,而学校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具有较深理论知识的教师到企业学习,可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理论缺陷。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到企业开展实际工作,与基层工人一起学习生产工作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7]。
5.6 校企共建学习工作站点
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实施这种教育模式时,必须将合作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合作可以使企业、学校和学生有效应对环境条件,企业除了每天在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学校建立学习工作站点,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分开展实践培训。学校必须合理地组织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地方知识,了解汽车行业,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技能。
5.7 加强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适应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但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学生和教师必须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在公司实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这样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6 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先锋,也是未来汽车行业转型的趋势。因此,开发新能源,拓展新能源,提升汽车产业,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汽车人才的重要方向。中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服务基地。从目前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在教学中引入创新。
作者:周晓倩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3
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家层面明确要求部分地方性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并推进试点工作,推动该类型本科院校主动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方向发展[1]。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要求人才培养从学科向产业需求转变、专业跨界交叉深度融合、支撑服务引领[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重点在技术应用层面,即适应一线需求的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高等技术型人才[3]。要尤其重视实践及应用能力,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征[4]。从2005年起,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该工作指导、监督及促进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强调完备的师资队伍以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达到目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补充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为: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承担80%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程授课任务,有学科带头人并形成学术梯队。2021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工程专业认证时,专家们指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之处:部分年龄大的教师发展不足,骨干年轻教师培养不够,服务学院工作的资料管理老师能力不足。因此,本研究致力于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
1问题
1.1教师晋升及评价机制适应新工科性差
目前,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及评价标准普遍重论文、科研项目,轻一线教学及缺少教师工程实践支持;大部分高校衡量教师的标准是大差不差的,以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视角,从项目的等级,论文的层次,学术专著的出版进行打分评价。评价中,没有或较少体现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价值,导致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的热情。
1.2专职高校教师工程实践少,满足教学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学工程师少
在教师的引进聘任方面,重文凭、重论文;教师培训方面,重教学理论,轻教学实践及工程实践;意识不到工程学科教师需求与其他学科在实践性和创新性方面的显著区别。近几年,因学校进人计划限制及学校地区影响力有限的关系,土木工程学院引进高水平企业工程师有4人,其他招聘的都是刚毕业的博士生。从学校到学校的新进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需求。原有的教师少部分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大部分是形式上的工程企业挂职锻炼,质量不高,实践经验有限。国际上如澳大利亚等都非常重视兼职教师引进,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员应到学校给学生上课,让学生获得工程一线发展现状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德国,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约1∶1[5]。但是,我国大部分工科专业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难以言说。大概率因为兼职教师流通机制不合理。例如,由于教学管理繁杂企业兼职教师很难适应,学校无法对兼职教师有效管理,兼职教师缺乏钻研教学,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3已有校内招聘的企业高水平工程师流失严重
就土木工程学院而言,近几年引进4位相关企业高级工程师,目前,流失3位,仅剩余1位,流失率75%。通过对离职工程师谈话,得知离职原因,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缺乏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得不到学生认同,课堂上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由于大学所处一般市级区域,学校资金有限,因此收入同比原单位不高,而且该区相关较大规模建筑企业数量有限,企业兼职锻炼机会较少;科研能力弱,教学不突出,个人发展遇到瓶颈,也不适应高校环境。
1.4单兵作战,团队意识淡薄
大部分教师善于单兵作战,个别教师精致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学术价值实现,团队合作少。而专业内各门课程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或交叉,因缺少沟通,造成部分相同或相似内容学生被动的重复接受;同一课程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层次较浅,效果有限。
2解决途径
2.1地方权威部门、学校、学院三层面相结合。地方权威部门要对工程教育教师的任职、晋升资格给出方向性的规定。同时,明确企业工程师职称晋升时高校代课工作任务,促进工程师服务学校及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感,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鼓励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及改革教师评聘制度。例如鼓励支持教师挂职或顶岗,并建立合适制度考察工作质量;给与合理的报酬等。学院应从教师聘任、评优评先等多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工程实践。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或工作学习经历跨专业的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已有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企业专家承担参与高校的教学任务。
2.2院系教师队伍分层分类培养
教师聘用制度灵活高效,分层分类培养,应该探索适合自己院校及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人力资源布局和师资结构。模仿和复制都不可取[6]。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目标,教师队伍应有大部分教师具备丰富企业和现场工作经历;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管理者为主,注重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工程用能力,以及工程系统的操作、设计、管理等基本能力培养,应有一批兼具企业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
2.3建设兼职师资资源库及推进校企合作培训班
地方性本科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名家、高级工程技术专家较困难,但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外聘教师、退休返聘等形式,实现专兼结合的教师结构,形成稳定开放的兼职师资资源库。可以校内建设大型企业冠名的班级,该班级学生可有更多的机会到冠名企业实习。同时,企业可从大一开始考察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企业的学生,从而促进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落地企业工程师真正进课堂。当然,工科院校要主动出击,动员教师走向生产第一线,承担企业的科研项目,与区域内企业联合攻关,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既可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把工程实践紧密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又可为企业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校企联盟,共建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双赢。
2.4提高团队意识
教师所教授课程内容之间难免有交叉重合,如果每位教师仅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对学生学习效果而言,即1+1<2.目前,学科间交叉融和日益加深,专业+信息技术,本学科+相邻学科或远邻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等,都需要团队合作意识。比如校际相同专业教师合作,院级相关教师合作,课程体系专业教师间合作,同一课程教师团队合作。通过合作,形成1+1>2的效果。
3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新工科建设能否取得最终成功,合理的教师结构及人力资源教师队伍是关键。工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有教育教学高素质,又要有在企业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既要重视学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权威部门要对工程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工程师职称晋升给出方向性的规定,推动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建设。实现“大学教师+‘准工程师’=工程教育教师”[7],工程师+准大学教师=工程教育教师的模式,建设一支工程经历丰富、工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科专兼职教师队伍。
作者:徐新瑞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4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涵
当前,为培养出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人才,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进行探索,着力解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培养好财务管理人才,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经验,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基于高校的办学层次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校企合作的角度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校企合作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是指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建设过程中,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参照企业财务管理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整个实践教学环节[1]。基于校企合作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强调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实践能力、项目运营能力,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供需上实现资源互补,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强化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是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所在。新时代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新管理技术和方式得以应用,高校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时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2],财务管理专业需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邀请企业的财务管理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使学生未来有较好的职业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去企业就业的居多,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必然要进行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2014年5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3]。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很多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向应用型转型,伴随着这种转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模式等也要改革,校企合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企业的实践融入进高校的教学中,强调高校培养人才要与财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符合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将校企合作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2.财务管理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能够掌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具有创新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提高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3.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列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既具有较好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本地企业合作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有利于高校就近开展实践实习活动,企业从高校招聘的财务管理人才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需要,符合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4]。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人才培养质量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教育大会强调的“四个回归”中强调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财务管理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高校功能的重要方面,财务管理专业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着力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的能力,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尤为重要。我国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发展迅速,财务管理实践在技术方面领先于高校教学水平,为高校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方面分析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5]。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财务管理岗位人才需求旺盛,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财务管理岗位职业前景较好,岗位吸引度高。
财务管理岗位人员综合素质比较高,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较高,财务管理岗位人员岗位要求高、竞争激烈、压力大。财务管理岗位在企业中具有特殊性,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有待提高。机会:财务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丰富,企业指导老师以实践为主,高校指导老师以理论为主,师资队伍互补性高。《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财务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多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各行各业都有财务管理岗位,不同企业对实习生要求存在差异,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岗位数量有限。高校开展实习实践的时间和企业需求实习生的时间不一致,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通过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分析,制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策略。依据高校办学层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6],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训实习内容,逐步深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考虑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专业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并且注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组织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考虑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并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在专业实践教学的计划制定和培养过程中,邀请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师参与其中。在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财务管理专家要参与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这样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校企合作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可以分解为立足应用型、符合市场需求、保证闭合性、凸显支撑度。立足应用型是指紧紧抓住应用型这一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市场需求是指紧跟目前人才市场导向,将企业实际需求和专业课程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请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师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参与到管理认识实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保证闭合性是指保证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闭合,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达成度分析、反馈改进形成一个闭合环路。凸显支撑度是指发挥校内模拟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整合与优化教学资源,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完善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和实践教学机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为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围绕整体目标,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环节。在校内实训环节,进一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训,财务管理专业要紧跟实际工作需求,继续加大企业参与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表的力度,使实践教学内容紧跟企业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在校外实习环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习环节的教学,为学生开展实习提供设备和场所,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满足学生实习设备和实习场所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实习效果。管理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基地,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将财务岗位的工作要求科学分解为实践教学环节,使各个环节前后密切联系,层层递进,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胜任能力[7]。
2.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管理认识实习为例,课组教师依据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特点,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以企业发展历程、组织结构、经营情况、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实践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取得这些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听报告、模拟实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学生到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财务部门实习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财务部、仓库、车间,现场了解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掌握财务管理的运行过程,使学生了解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会计核算过程的知识,实践中获得的这些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基于OBE理念的目标和结果导向,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性,覆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强化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以科技竞赛推动实践教学。举办科技竞赛是校企合作实践环节的创新模式,是推动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8]。学校和企业在深入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依据实践教学进度,定期举办科技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培养优秀财务管理人才,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比如,校企合作开展沙盘模拟竞赛,通过模拟生产运营过程,使学生对企业整个生产运营过程有所了解,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设计竞赛题目,团队中的成员各自代表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每个团队经过租厂房、组织生产、交货、产品营销等活动,从事若干年的生产经营,根据运营状况确定获胜团队。通过科技竞赛,学生不仅了解了生产经营过程,对租厂房、组织生产、交货、产品营销等活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在竞赛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科技竞赛推动了实践教学,有利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4.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设计管理认识实习内容时,通过学习我国优秀企业家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设计财务会计实践内容时,注重培养学生谨慎认真的科学精神,这有利于为学生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培养较好的职业素质;在设计财务分析实践内容时,选取我国优秀企业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培养学生认识国情和分析中国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能够分组进行的内容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实践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明确学习目的,坚定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语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是财务管理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内容,对构建以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条件引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构建,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科技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者:金春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