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1:27: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人文湾区建设下南派纪录片的影像传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发挥岭南文化的优势作用,彰显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由11个城市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包含的居民和地区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岭南文化作为大湾区的“共有文化”,是大湾区人们共同的文化价值观。①因此,运用好岭南文化,让岭南文化发挥担当作用,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历史选择和现实意义。影视作品在传播文化,建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岭南的人文地理,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南派”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大湾区、了解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南派”纪录片中,从《珠江纪事》(2006),到《老广的味道》(2016)、《千年客韵》(2017)、《粤港澳大湾区》(2018)、《回到围屋》(2019)、《十三行》(2019)、《制造时代》(2019)、《鳗鱼的故事》(2019)、《平洲玉匠》(2020)、《扒龙船》(2020)、《四分之一圆》(2021)、《我们的家园》(2021)、《走进香港制造》(2022)、《行走的图腾》(2022)等,无不根植于岭南特殊的文化地理,重点呈现和解读岭南地区的人文风情、自然景观、发展愿景以及生活现状。本文重点对2019年共建“人文湾区”提出后出现的一些“南派”纪录片的影像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未来发展路径,以期为更多“南派”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参考。
一、“南派”纪录片的影像传播特点
自共建“人文湾区”提出以来,“南派”纪录片通过影视叙事为湾区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2022年3月,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式启动的“广东故事”纪录短片孵化项目,强调了“南派”纪录片在传播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以及联结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人文湾区”建设下“南派”纪录片的影像建构有哪些特点?笔者将从选题、叙事方式、创作手法以及语言风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借此呈现其传播价值。
(一)选题:契合时代发展与时代关切
1.以岭南传统文化与技艺为核心,彰显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呈现岭南地区现存的特色传统文化和技艺是“南派”纪录片的核心题材。在共建“人文湾区”提出之前,“南派”纪录片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呈现珠江流域的人文历史,如《珠江纪事》。共建“人文湾区”提出后,“南派”纪录片从较微观的角度聚焦湾区各城市,致力于挖掘湾区城市中的文化元素,培育文化共识。如《回到围屋》《行走的图腾》《平洲玉匠》以及《扒龙船》等,龙舟、围屋和玉雕等具有鲜明城市个性的可识别文化符号在纪录片中出现。另外,这些纪录片也常以一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民俗、语言、民艺甚至是美食为题材,彰显湾区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如纪录片《扒龙船》中的“叠滘弯道赛龙船”是佛山市非遗项目,创作者采用全纪实的方法记录了叠滘“扒龙船”的龙船历史、文化以及参赛队伍等,既诠释了新时代的龙船精神,又讲述了龙船文化传承的故事。《刑场上的婚礼1928》撷取江门市具有代表性的名人事迹,探寻江门的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沿袭所积淀的文化传承。值得注意的是,“南派”纪录片还呈现出潮汕、汕头以及韶关等城市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如深圳卫视播出的系列纪录片《潮流》,重点呈现潮绣、潮雕以及微书等传统技艺,展示匠人大师们的工匠精神。该纪录片通过展现和传播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岭南地区文化,建构人们的文化认同。2.以岭南地区生活现状、发展愿景为重点,回应时代主题与内涵在这些“南派”纪录片中,重点呈现岭南地区的人物事迹、经济发展、生活现状以及发展愿景,进而激活潜藏于湾区人们心中的集体意识,构筑关于“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想象空间,回应讲好湾区故事的时代主题和内涵。纪录片《制造时代》分为《了不起的工人》《人在商界》和《与世界握手》三集,讲述东莞的制造业从业者如产业工人、外国技师、企业家的奋斗成长故事。东莞是大湾区城市之一,讲好东莞故事实际上也是讲好湾区故事的体现。该纪录片以小见大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探索经验,着墨于当代东莞制造业的成绩,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串联在一起,为更多想要了解东莞、了解大湾区的国内外受众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东莞。纪录片《我们的家园》以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为切口,对接当下,用小故事去诠释大时代,从日常生活细节和场景切入,挖掘鲜为人知的生态文明故事。一方面,以珠海、深圳等城市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叙事题材,与共建“人文湾区”的理念相契合;另一方面,强调生态文明理念,使作品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在体育题材纪录片《四分之一圆》中,创作者将镜头对准广东省中山市一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通过对梁友文,参加预选赛的棒球运动员、队员、教练、家长以及投资人等对象的拍摄,记录了梁友文回国振兴家乡棒球事业,完成父亲振兴中国棒球队的梦想等现实场景。在光影交错中,纪录片让观众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给湾区人民带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并借这些怀揣着中国棒球梦的少年们展现出湾区的人文精神。3.以岭南地区的人文历史为基础,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近年来,国家强调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人文历史再现是“南派”纪录片的基础题材,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岭南地区有着重要的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影像呈现价值。自2019年以来,“南派”纪录片重点以湾区城市的人文历史为依托,通过呈现湾区城市的人文地理、文化风情,不仅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大湾区,而且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自觉。纪录片《十三行》是中国首部历史体验式纪录片。和以往讲述十三行历史的纪录片不同,其采用可爱的卡通动画形象再现广州十三行的发展历史,并通过真人体验历史的方式创作,被称为“为年轻人定制的纪录片”。其聚焦9个国家及地区,30多座城市,80多个中外人物故事,呈现十三行对今天的中西方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纪录片《开平碉楼与村落》以“物”为叙事线索,以“人”为故事骨干,“人”与“物”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影像讲述一个个碉楼背后的人物故事。其通过今天海内外年轻人和古老碉楼之间的故事,展现地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在上演着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互相交融的全新篇章,同时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②
(二)叙事方式:承载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记忆
在叙事方式上,一是采用线性并列式的叙事方式,如《制造时代》从制造业、商界以及国际三个层面展示“制造”这一主题,多维重现东莞奋斗史,富有极强的时代价值。二是采用交叉式的叙事方式,例如,《我们的家园》呈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却在同一土地上出现的生态文明故事,交叉讲述故事,展示广东多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十三行》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叙事中折射出十三行对今天的中西方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是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可观性。例如,《刑场上的婚礼1928》选取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感人事迹,采用人物采访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名人故事,借助名人名家背后的故事,探寻江门的历史人文,展现名人名家的人生传奇和故里江门的历史文化渊源。四是采用独特的“乡愁”叙事方式。例如《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和《味道中山》,通过对美食的拍摄和仪式化表达,展示作品独特的“乡愁”叙事,让远离故乡的“游子”缓解思乡情绪。③《回到围屋》则是一部讲述几座百年围屋活化的纪录片,通过围屋展现客家人的乡愁意识,讲述了在“变”与“不变”的缠斗中客家人寻找身份归属的历程。
(三)创作手法与语言风格:呈现岭南人文地理空间与文化内涵
一方面,“南派”纪录片大多使用“纪实+访谈”的创作手法,通过镜头实景记录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呈现出人物事件的本来面貌。如《四分之一圆》《我们的家园》《走进香港制造》都是其中的代表。与此同时,这些纪录片还通过技术再现的方式进行创作,如《行走的图腾》和《平洲玉匠》。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首部历史体验式纪录片,《十三行》创新历史讲述方式,用历史可视化再现和真人体验历史的方式再现历史故事。真实、直观和可感的真人体验方式营造了受众的“在场感”,不仅促进受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增强了传播效果,而且发展与传承了历史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解说词作为视觉影像的辅助补充,对纪录片完整的主题呈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风格上,“南派”纪录片以普通话为主,以粤语为辅。大部分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普通话占比较大,也有的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穿插使用粤语采访。作为依托岭南文化而发展的粤语,是湾区人们的共识性语言,亦是岭南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南派”纪录片中适当地融入粤语,能有效提升片子的地域特色,吸引湾区受众观看。另外,“南派”纪录片的解说词力求简洁平实,轻松有趣味,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内容。例如,《十三行》第二集《摩登生活》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梁灿光对葡挞的改进,“我没试过的东西,我要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我们公司的产品是按照我喜欢的味道做出来的。”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梁灿光创办钜记美食的必然与偶然。该片还运用“不等我,友尽!”“纳尼?”等接地气的网络语言,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让这部历史题材纪录片变得年轻且富有活力。
二、“南派”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挖掘共性文化价值符号,消弭文化价值隔阂
回溯作品,“南派”纪录片虽然呈现了湾区城市中的个性文化符号,但湾区城市间的共性文化价值符号仍缺乏挖掘和重新叙事。如果说每座城市的可识别文化符号彰显着城市的独一无二,那么共性文化价值符号就能体现出各城市共有的历史和价值理念。湾区城市文化有其个性,但也有共性。因此,挖掘湾区城市共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将共通的文化内涵通过影像叙事手段呈现出来,使湾区人们达成文化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作者应挖掘湾区城市间共有的民俗节庆、人文历史、纪念仪式和非遗等方面的文化价值符号,如舞狮、龙舟、醒狮和武术等,通过影像语言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舌尖上的中国》,片中没有奢华菜肴,与之相对的更多是全国甚至全世界人们都常见的食物,通过共性文化价值符号,让人们对饮食文化产生价值共识。《十三行》通过外国赛车手的故事勾连澳门与珠海,从而彰显澳门竞技体育的变化与进步。由此可见,“南派”纪录片创作者应以岭南文化为基点,整合湾区城市间的文化资源,找到共性文化价值符号④,实现一体化和区域化的文化沟通交流模式,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开发,致力于用影像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湾区声音。
(二)发挥媒介整合优势,注重与受众线上和线下的互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千秋,纪录片创作者不仅可以联动新旧媒体,发挥媒体整合优势作用,而且可以借助最佳纪录片评选、优秀“南派”纪录片推选活动以及纪录片专栏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打造立体传播格局。⑤一方面,应尽可能放开版权限制,让纪录片出现在湾区各城市的公交车、地铁、大巴或高铁上,甚至是楼宇电视、超市电视、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借助短视频传播或嫁接热点设置微博话题。例如针对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南派”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通过运营和推广微信公众号以及设置微博话题来宣传作品,与热点相关的作品一般能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可借用世界级平台进行纪录片的传播。如2021年12月,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中国大湾区主题周全媒体展映活动”,有7部“南派”纪录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播出,让世界走近大湾区,了解大湾区城市的各种文化元素。为了增强受众黏性和岭南文化的传播效果,创作者应注重与受众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例如,可以在线上创建“南派”纪录片论坛、讨论群,迎合现代人的媒介使用习惯,了解受众反馈;可以在线下开展纪录片点映活动,推广作品,扩大市场规模效应,建立与受众的情感纽带,形成传播合力。
(三)结合技术手段,创新创作手法
除了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特效制作以及实景拍摄等传统创作手法,“南派”纪录片创作者还应继续探寻新的创作手法,力求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十三行》使用真人体验式这种创新手法,通过受众熟知的演员和运动员的体验来呈现历史人文,值得借鉴。“南派”纪录片创作者还可以尝试将VR、AR、AI、3D技术融入纪录片创作中,利用技术手段为受众营造“在场感”,增强受众对岭南文化及历史人物的感知。在2022年跨年晚会中,江苏卫视利用虚拟偶像和AR技术重现昔日巨星邓丽君,其与现今歌手合唱的场景令观众耳目一新。这虽是舞台效果,但值得纪录片创作者学习和借鉴。此外,创新创作手法也体现在纪录片的结构设计上。“南派”纪录片创作者应注意影像叙事的新意,将有文化内涵的符号与民俗民风、传统技艺和现实问题勾连,提高受众的观看兴趣。
三、结语
要想把大湾区建设成“人文湾区”,就要发挥涵盖历史、文学、艺术及风俗等众多内容的岭南文化的担当作用。而以具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南派”纪录片本身就有着传播岭南文化、建构文化认同以及弥合湾区城市间的文化分歧等方面的影像传播价值。“南派”纪录片立足岭南文化传播,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也体现出了行业共性,已成为国内外人们了解大湾区、了解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自2019年提出共建“人文湾区”以来,“南派”纪录片在选题上聚焦岭南地区,特别是围绕湾区各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与技艺、人文历史及经济发展现状等,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繁荣发展。“南派”纪录片力求创新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转变语言风格,从而丰富受众的感官体验,并在挖掘湾区各城市的个性文化符号、探索多渠道传播方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需要指出的是,“南派”纪录片仍存在文化价值隔阂、人物内心挖掘深度不足、传播方式单一以及创作手法雷同的问题,需要创作者们不断挖掘湾区各城市的共性文化价值符号与文化资源,提炼湾区各城市的文化内涵,创新创作手法,整合平台优势,不断开拓,进而创作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纪录片作品。
作者: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