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施工企业视角项目出表问题研究

施工企业视角项目出表问题研究

时间:2022-11-11 13:42: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施工企业视角项目出表问题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施工企业视角项目出表问题研究

0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持久的生命力依赖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健全的经济拉动理论体系。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阐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即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1]。这说明要想保持GDP稳步发展,需靠这4项持续发力。国家一再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就目前条件来看,全球经济仍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下,很多居民选择减少开销,以应对未来收入下降、失业等突发情况。同时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导致能源价格短时间内攀升,全球粮食供应陷入危机,也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国际市场整体呈现出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后期增长动力不足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在诸多领域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当前的外贸结构并不稳固。最终,拉动GDP增长的任务落在了投资的肩上。而传统的基建行业是投资的重要领域。施工企业身处这一环境中,希望承接更多业务,表外融资成为其热门选项。表外融资业务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带来了两大优势:第一,稳定企业资产负债率;第二,解决企业资金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表外融资手段,规范项目运作、防范项目风险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表外融资类型及行业现状

1.1表外融资类型

市场上通过企业增信发债或贷款的传统融资形式,会占用企业的授信额度,已无法满足当前施工企业的需求。结构化融资是根据企业需求搭建合理的融资架构,使项目的债务并不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一种形式。目前主流结构化融资形式有或有负债、资产证券化、合资公司、特殊实体等。其中,前2种是在投标后对已经形成资产的项目进行融资,后2种则是在投标前通过设计引入资金方来进行融资,4种形式均可达到出表的目的。具体见表1。

1.2行业现状各类基建模式的生存

空间不同,目前市场上有4种主流模式:政府直接投资、地方政府债券、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人+”模式。自2019年7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投资条例》明确了政府投资项目的边界,同时规定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落实到位,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2],但是它受限于政府的财政实力,目前主要投资于非经营性项目。全国基建市场“投资人+”模式风行,业主要求施工企业扮演投资人的角色,带资进场,垫资施工。这种模式下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合作期限长的特点,施工企业身处投融资项目井喷式发展的大环境下,只能被动接受。有些企业只能做出一些表外融资安排,满足自己承接此类项目不影响资产负债率的要求。

2企业安排出表原因

对本身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施工企业来讲,在承接垫资施工项目时,业主迟迟不能拨款,但是农民工工资及主要材料等还需要继续支付,施工企业不得不进行融资,完成对下支付。如果将债务体现在表内,将会推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进而削弱企业的融资能力。资金对于企业发展异常重要,而降低融资能力无疑会制约企业发展。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种“落井下石”的效果更加明显,高负债率、低现金流的报表可能会引发股价下跌,使企业在融资市场上举步维艰。

2.1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项目市场条件普遍较差,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受到重创,促进经济复苏刻不容缓,而投资拉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受到财税分配制度的限制及前期政府债务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囊中羞涩”,所以依赖出表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继续发展。其他大型企业作为业主,有些资金周转暂时出现问题,有些趁着投融资类项目风潮,秉持“不沾白不沾”的观念开出项目实施条件[3]。投融资类项目施工周期长、融垫资需求大,加上项目前期谈判时间拉长、计息条件打折扣、施工期间计价不及时等问题的出现,势必导致出现资金问题。一般根据合同约定,企业应在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3个月内进行财务决算。但实际情况却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财务决算编制超时,资金回收期进一步拖长。虽然资金回笼受到了影响,但是企业为保证项目正常运转,仍然需要继续支付引进资金的利息。即使目前企业资金充裕,无须外借款项,但是大额资金使用也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2.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

施工企业集团内部面临绩效考核压力,需要完成经营承揽额、施工产值、营业收入、“两金”压控、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考核指标。而对于企业承接的项目来说,一般以单独项目为基础,设立子账套进行核算,项目彼此之间不能私自进行资金拆借,每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周转。在集团绩效指标压力下,企业为了完成各项考核指标,盲目扩大经营规模,未进行合理的项目筹划,当项目出现资金短缺情况时,只能通过上级单位利用内部往来科目进行划转。如果企业承揽的大部分都是投融资类项目的话,每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几乎没有现金流入,那么项目就难以维持,企业也就难以继续生存。众所周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现金为王”这一观念,企业正常运作要占用一定的流动资金,业主在合同约定时间内不进行拨款或直接在合同谈判时就提出了苛刻的付款条件。被逼无奈之下,企业只好做出融资安排,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

2.3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表外融资可以起到减少投资额、增大投资杠杆的作用,进而给外部投资者营造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经营成果优异、资产负债率较低、资金充裕的形象。企业树立形象后,可以增强投资信心,更好地吸引投资者。由于这些好处的诱惑,企业往往只看到了好的一面,而对表外融资的风险认识不足。表外融资业务累计起来,蒙蔽了企业的双眼,导致企业对当前自身发展情况认识不足,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伤害自身乃至投资者的利益。大量的负债长期无法在报表中显露,会造成严重后果。融资业务是真实存在的,并不会因为出表而减少利息支付[4],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4部分项目亏损严重

施工行业由于需要投入大量机械、人力,所以其利润本身就比轻资产投入的高科技企业要低得多,大型机器设备的折旧、劳务费在成本中占了很大比例。在合同谈判时,由于施工行业与业主地位的不对等,在影响施工利润的诸多条款上具有很小的话语权,如在合同、招标文件中明确,除非国家或省份有相关政策,否则材料不允许调差,建筑安装工程费下浮率超过百分之几才具有投标资格等。开工前,在订立合同阶段,明确要求工期短、质量高、价格低;在施工过程中,业主还要指定一部分工程或材料在其指定厂商处完成采购;在项目完工准备回款之前,还要进行竣工审计,审计机构对工程数量、单价控制得非常严格,施工企业仍旧处于弱势地位。经过层层盘剥,施工企业本就所剩无几的利润被消耗殆尽,项目亏损时有发生。与此同时,由于面临考核,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提前透支项目毛利,实际项目已经呈现亏损,但迟迟不报出,而项目总有完工一天,亏损迟早要报出。企业只好不断承接新项目,用新项目的透支利润来弥补前期亏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更是加重了经济负担。

2.5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信息沟通不仅包括企业员工自身的沟通,而且包括企业与外部信息相关者的沟通。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是保证信息可以准确传达的关键。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采用职能型的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的好处是集中行业专家专门从事某一类工作,可以提升部门的专业度,但是缺点也尤其明显。各个部门相互独立,发生问题容易推诿扯皮,企业在遇到这种投融资类综合项目时,各部门之间往往仅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信息。企业内部等级分明,遇到问题需要层层报告,逐级反映也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时效性。很多企业清楚自身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同时领导也知道如果贸然对组织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可能引发企业内部动荡,这与发展初衷相悖。为了将项目对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企业索性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5]。

3完善出表安排措施

表外融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得越来越普遍,它能够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同时稳住企业资产负债率,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方式降低了财务的透明度,具有粉饰报表的嫌疑。因而国家与企业都要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运用。

3.1从外部角度看

3.1.1营造良好的项目投融资环境国家要正视表外融资,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规范企业融资途径,健全法规体系,引导企业正确使用表外融资,保证项目平稳落地;综合考虑企业、行业、国家各维度所面临的风险,让投融资项目更加透明、专业、安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扩张的愿望,还可以助力国家发展,创造企业公平竞争、市场健康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不断促进国家高质量稳定的发展[6]。3.1.2重视项目监控,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是用好创新的重中之重。从外部角度来说,规范使用表外融资,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监管机构不能“一刀切”,要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设立行之有效的专管机构,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数据共享[7]。为加强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保持企业信息透明化,监管机构可对企业偿债能力、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管理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监督,同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营造监管氛围,使企业深度融入其中,保障基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2从内部角度看

3.2.1提高风险认识,强化财务管理正确认识、理性看待施工企业所处环境中的风险。绘制战略地图,完善经营规划,明确企业的经营方向,扩大企业经营成果,强调财务管理,重视财务核算,挤出资产负债表中的“水分”;通过尝试创新型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合资经营、特殊实体等多重手段,利用表外融资的优势;综合运用管理会计知识,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抓住机遇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正确看待绩效指标,对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专门的分析,设立严格的内部流程和监管机制,对每个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进行把控,真正实现项目盈利,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扩大资金积累;多角度分析项目可行性,判断项目整体风险,确保风险在企业可承担范围之内。3.2.2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企业需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丰富员工业务知识储备,包括国家政策、行业政策、企业内部规定、最新融资工具、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明确哪些业务鼓励做,哪些业务禁止做,哪些业务属于模糊地带;在进行业务判断时,融合各方数据,不能只顾当下利益,要审时度势,具备长远眼光;设立专门的投资部门,储备财务投资人,形成自己的金融圈;对项目进行包装,使员工发挥自己的专长,把风险顾虑等及时反馈给企业,在使表外融资业务真正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尽可能规避风险。3.2.3从源头筛选项目,保持合理结构在项目投标之前,计划部、物资部、财务部、投资部等重点部门指定专门人员进行标前策划,对项目的可靠性、可行性进行研判。企业不能为了中标而中标,除非是战略性拓展相关领域,否则还是应该以合理的利润为导向,进行项目筛选。企业应对业主的资金来源进行穿透式检查,不接不具备开工手续、信用评级差的项目,慎重选择缴纳大量现金保证金的项目,在自身资金储备量较低情况下慎重决策,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对项目进行源头筛选。企业应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一般来说,目前施工类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应坚持承接不会继续提高资产负债率且最好使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的项目,合理利用信托、资产证券化、保险等产品调节负债占比,使融资更具有灵活性,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政府投资的严格限制及对隐性债务危机的防范,建筑行业发展进入低迷期,施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也更加复杂。国家和企业都要重视表外融资,从内部和外部3个角度、5个方面携手共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陈瑾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