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5:0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计算机课程探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异常丰富的时代,“00后”进入大学,他们更习惯于网络化、碎片化和随机化的学习,高等院校急需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团队根据计算机类课程的目标和特点,逐步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并在实行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大纲,进课堂教学,以求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
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
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强调要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全国各高等院校陆续根据学校实际开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效果,要想落地取得实效,必须追根溯源、平心静气、真抓实干。
(一)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明确了后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3]。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并对人才培养各环节提供了指导思想及具体要求。这充分显示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按照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要同向同行,共同担负起育人功能,但是,长时期以来,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一直认为价值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要职责,专业课主要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不同程度还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两张皮"现象,二者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5]。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教育是所有专业课程都要研究的课题,要深入研究不同课程的育人目标,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第二,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避免几个误区,认为课堂教学中花几分钟讲几个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或专业案例采用国家行业发展资料使学生了解国家的飞速发展等就是课程思政教育[6]。课程思政教育需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第三,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教学管理部门要轰轰烈烈的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培训机制等,使所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保障、有激励、有提高,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专业教师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深入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开展混合式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
发展的必然混合式教学是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现代教学模式。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教育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指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便利条件[7]。
(一)MOOC的发展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混合式教学要求线上有资源,能够实现对课程资源的讲解。通过线上学习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线下则是对课程重点、难点或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或讨论。MOOC的发展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倡导“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极大促进了各慕课平台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已有30多个慕课平台,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混合式教学极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分使用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主要的教学模式[8]。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他们已经习惯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通过网络完成,“机不离手”已经成为常态,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混合式教学重构了传统课堂教学,把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扩展,"教"和"学"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9]。同时,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10],大众教育下的地域区别及城乡差距,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线下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深入挖掘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要达到“育人”与“育才”的完美结合,所有课程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结合。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类通识课主要有以培养学生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将最切合课程目标、最需要培植和引领的专业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授课知识点与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表1所示。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价值准则,应贯穿于计算机类所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探讨。以“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在讲授计算机基本发展历史时,大部分高等院校通常以电子元器件的发展为参考,将计算机发展分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几个阶段[11],授课过程中自然提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发明的ENIAC,而忽略了我国计算机取得的巨大成就。此时,可以分为两条线讲授,一条是如上思路,另一条是介绍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计算机,1958年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问世,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之后,1965年的晶体管计算机109乙,1974年的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等陆续研制成功;2016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2017年,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诞生。中国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直至跻身世界一流的稳步发展,这样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道德品质,在当代大学生中发扬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讲授Python语言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时,可以引出软件公司中程序员及大数据分析师的招聘条件及职业要求,使学生及早树立成长目标及培养职业道德。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一直坚持利用“慕课堂”“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进行过程考核,在中班、大班随堂进行考核的情况下,诚实守信成为学生必备品质,此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层面加以约束(比如限制答题时间),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断锤炼他们的人格品质。
(三)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富有怀疑、求实精神,要求不断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能力和学识。就像我国的航天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大数据行程码,都是开拓创新的最好体现,技术实现层面也与计算机类课程息息相关。在计算机类课程相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类似的案例恰当的引入教学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对于国家、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章节之一。例如,在编写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统计比赛票数的程序时,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不考虑效率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采用字典,有的学生采用普通变量或列表等进行,此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对程序设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讨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种自主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大国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精神中的“大国”要求具有开放视野和广阔胸怀,“工匠精神”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在上述编写Python语言统计比赛票数的程序时,在功能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比利用哪种数据结构完成时效率更高,或者在确定使用哪种结构时,不断对程序进行优化设计,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需要在编写软件时需要特别注重效率,从而使学生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应用场合和效率高低。又如在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与展示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听说过或接触过,很大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认为能做到、实际又做不到”等现象,此时就需要以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准绳,要求学生平时练习时,实际数据获取格式要正确、数据预处理要规范,数据展示图表要清晰,每一环节都要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混合式教学包含线上及线下教学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需要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及任课教师的课堂实施各个环节,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一)做好课程资源建设是前提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入至关重要,这些资源既包括清晰流畅的专业知识视频,也包括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外,讨论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数据、线上阶段考核数据、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进行的随堂测试数据,这些数据的及时总结反馈会使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效果,有了这些资源准备方面“术”的完美呈现,一方面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教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其中体现出的教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之“道”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教学大纲是基础
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的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教学大纲不是专业知识的画蛇添足,而是目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和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人才培养的必然。恰到好处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特色,能使育才与育人有效融合,从而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大纲通常是课程大纲编写小组组织讨论编写后,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后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定后确定,是后续本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南,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教学设计是保障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的具体实现,如果说教学大纲是规定“做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则是研究“如何做”的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根据知识点特征和学生特点综合考虑,根据课堂情境灵活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混合式教学背景下,要综合应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研讨与总结相结合、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积极推进“慕课堂”、“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加强过程控制,强化价值导向。例如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部分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MOOC平台进行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在线上利用“慕课堂”进行随堂测试,根据学生MOOC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慕课堂”测试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而组织学生对网络产品及网络信息安全的讨论,自然而然引出华为“孟晚舟”事件,加强学生的“强国情”与“报国志”。
(四)加强教师培训是关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2]。这里所说的“道”指课程思政教育所承载的“育人”与“育才”相结合之道。长时期以来,专业教师只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很多,而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很少,因此,需要各级管理部门一方面加强对专业教师思想认识的培训,使专业教师明晰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所有课程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标杆、示范的带动作用,使广大专业教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专业教师自己,也要不断研究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笔者始终坚信,教师本身的处事行为、修养学识就是一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师的穿着、言行举止、课程资源制作的质量、对待课程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结束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古至今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但是在实施的很多环节还处在实践与探索阶段。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加强与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及时跟踪学生学习状态,开展一直倡导但没有时间进行而又非常重要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在优质教育资源极大丰富,“00后”进入大学的移动互联时代,值得所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教师关注。
作者:宋晓强 洪伟 李晓辉 蒋兰玲 张芳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