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1:58: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管理育人及其研究情况
1.1“三全育人”及其育人体系的研究
通过搜索文献可以发现,在“三全育人”概念提出前,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关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厚甫(1993)提出的“三育人”概念。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随后学界开始对“三全育人”进行全方面深入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杨晓慧(2018),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键是要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地锻造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此后,学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学科领域、科研经验、管理实践等,对该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探讨,此外,“三全育人”的育人的体系研究也颇有成效。有学者将其总结成为“课程、科研、管理、服务、文化、网络、实践、组织、心理、资助”十大育人体系,如张亚光、蔡迎春、曹杰等。综上所述,已有众多文献重点探讨了“三全育人”十大体系中具体维度的实践模式,然而,笔者也发现,大部分文献来自于本科高校,且较多关注的是应用层面问题。在高职院校关于“三全育人”的文献中,也有较多研究,但大多是关于特定场域下的运行模式介绍,在理论层面,更鲜少有人讨论“管理育人”这一专题,也缺少对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索的系统总结、量化分析,以及育人绩效评价。
1.2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研究情况
类比“三全育人”几期体系的研究,有不少专家学者结合教育学、管理学学等学科理论,对管理育人的理论内涵、研究意义给出了概念性的解答,但纵观研究成果,还是缺少结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表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写道:“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育人不可或缺。认真梳理管理育人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管理育人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是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出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见,“立德树人”也是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核心目标。二是“管理”是重要手段,即高职院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均应该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符合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高职院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育人。三是显隐并济是管理育人的重要方式,即管理工作者应当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体现育人的价值。四是最终价值指向是学生,管理育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管理育人过程中应当做到围绕学生需求,关注学生需要,保护学生权益。此外,高职院校管理育人任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其还兼具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的育人使命,因此,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过程中,还需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学生企业文化认同感,职业使命感。
2高职院校管理育人面临的问题和分析框架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中管理育人的作用,通过完善学校章程、制定相应制度等提升学校管理育人水平。但从宏观上看,大部分学校还是存在仅仅把学生简单看作管理对象,管理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制定相关行为规范上,尚未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尝试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结构功能主义来自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学校帕森斯提出,该学派从结构和功能的联系出发,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组织构建的系统,各个组织互相关联,并以动态平衡状态存在。其内部关系为结构———功能互相联结,并受环境影响的动态稳定建构体。在此基础上,帕森斯认为维持和延存社会系统需要满足四个功能性条件,分别是:A(Adaptation)即“适应”功能、G(Goalattainment)即“目标实现”功能、I(Integration)即“整合”功能、L(La-tency)即“潜护”功能。(即“AGIL图式”)。“适应”功能指社会系统获取资源并有效配置;“目标实现”功能指社会系统所具备的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量与功能;“整合”功能主要指维持社会系统的连贯性和一体化,包括建立控制手段等内容;“潜护”功能主要指能量储存并配置于系统,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模式维持和张力处置。当前,对于管理育人的现状和困境,有学者杨君(2021)曾总结道:高校管理育人意识不强、制度不全、管理队伍能力不强,恰是由于管理育人的正确观念尚未建立、体系尚未完善、以及保障制度未曾明确。基于此理论分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图式来分析高职院校育人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进管理育人的组织结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适切性,对于从组织层面推进管理育人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1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组织结构存在缺位
当前高校管理体系大多是“系统-子系统”的科层制结构,学校管理体系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大多严格按照以上科层制结构而设置。这就导致面对日新月异的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无法较快地做出适应性的应对。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在评价管理人员参与育人工作的质量时,往往更加侧重于对其本岗位工作业绩的评价,育人成果等几乎没有纳入考评体系,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参与管理育人的动力大大减少。在高职院校方面,尤其是专业实用性较强的技工、体育、艺术类职业院校,也鲜少有管理组织能够因此设计针对性制度,有效地提升管理育人实效。
2.2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功能发挥受限
管理育人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以及合理的评价机制动态强化德育的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当期高职院校的管理育人功能远远没有发挥。从客观原因而言,高职院校特殊培养时长导致管理育人的工作时间远远不够,想要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实属不易;从主观原因而言,管理育人辐射范围也不够广泛,渗透力度也不够深厚,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往往让位于更加重要的日常学习、技能训练、创业就业。从整体效果而言,高职院校管理育人较难在学生身上快速产生实效,也难以让管理人员通过此项活动获得成长,导致无法进一步产生反馈,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3高职院校管理服务管理育人的AGIL模型应用———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例
由于高职院校种类繁多,应对的问题与解决方式各有不同,接下来本文将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例进行分析,使本文的对策更有实际意义。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大多以运动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其中又围绕此专业拓展若干个训练方向,此外还有围绕体育运动产生的衍生管理、保健等专业。大部分体育院校设置的育人项目有:设立德育课程、开展德育活动、设置德育学分、实践学分等。实习就业方向大多集中在文化体育行业、体育教育行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
3.1基于适应(A)功能下的体育类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思路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一个具有丰富组织功能的组织,需要兼具服务性与资源开拓性。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适应功能,即服务型功能和资源开拓的功能。我们认为,适应功能在育人行为中以服务学生为最终价值指向,同时,不断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是与时俱进增强高校管理组织适应功能的重要步骤。在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一是全面审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管理育人的要求。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关键靠制度,而制度设计和执行是否能够科学、全面反映学生的利益需求,关系到能否明确德完成育人目标,因此,应与时俱进地对不符合不适宜的规章制度予以修订和废止。在修订过程中,应营造法治氛围,邀请学生建言献策,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和融入感。二是参考其他高校的优秀育人案例,积极开拓利于体育类高职院校育人的优秀策略,如根据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特色学分模块,增加体育类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必修、选修课。三是建立规章制度的教育传播体系,营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体育类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常常被体力充沛的学生忽视或者漠视,对于规章制度的宣传不应仅仅停留在传达界面,可以采用新媒体答题,专题活动、评估考核等多样的竞赛方式激发遵守规章制度的荣誉感,让制度入脑入心。
3.2基于目标实现(G)功能下的体育类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思路
目标功能主要是在社会系统内设定目标及实现目标过程的一种社会现象。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目标实现功能,即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这里的目标又可以细分为学生的成长目标、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治理目标。就学生的成长目标而言,可以结合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增加校企互动式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由体育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在到体育类企业的场地实训,使用企业提供的训练器械,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在实际的实习实训过程中聆听行业模范的案例,在带教过程中接受爱岗敬业的精神熏陶,提升思想素质;就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而言,教职员工在育人工作中分工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育人。针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的“管理”与“育人”两张皮现象,可以通过管理人员联系学生社团、管理人员参与学生讲座等方式从物理距离拉近师生关系,但最终要提高管理育人的培养成果,评估体系不可或缺,重点是把把管理人员的育人过程拉长到每个制度的执行前与执行后,要求制度制定与颁布之前与之后,实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反馈,关注育人过程和育人绩效,考察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书面成绩和实际成果,侧重于行为过程中育人绩效的评价;就高职院校治理目标而言,在依法治校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工作,形成良好的管理育人文化氛围,通过各类体育品牌党建、团建活动,加强师生的互动,建立健全约束力,又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强大合力。
3.3基于整合(I)功能下的体育类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思路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观点,组织功能的实现需要具备整合功能。推进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管理育人的整合功能即要求教育管理本身要有连贯性、一体化,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控制手段。就体育类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特点为体力充沛、较易冲动、思想较为单纯、学习时间较短、学习动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把管理与育人的要求结合起来,保证教育的过程连贯。建立各个部门之间、教学、管理与服务之间的新型管理模式,把“全员、全程、全方位地锻造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到实处。从整合管理结构而言,高职院校有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岗位,要完成整合功能就要求管理部门把育人要求融入工作实际中,与管理职责相统一,建立系统化的育人体系,从学生录取的那一刻起,学工队伍就可以通过线上建立群组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校文化氛围,通过开学报到、开学讲话、开学第一课、晚点名等显隐形管理行为串联教学与育人、管理服务与育人之间的体系;从整合被管理者参与育人情况而言,文化有被动接受与主动接受之分,除了在课堂上和主题活动中主动传递正能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学习之外,可以通过运动会、体能竞赛、体育服务师生、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潜移默化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氛围。从控制手段而言,考评体系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管理育人的实际成效的检验和反馈。育人成绩的考评,不仅要通过查看管理组织的纸质汇报,更要通过查看学生的德育学分,实践成果,志愿服务成效,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意见建议。
3.4基于潜在模式维系(L)功能下的体育类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思路
有稳定的教育观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长效的认同机制等是实现“潜护”功能的要义。管理活动总是在特定管理场域中发生的,管理活动总是受到环境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从广义上讲,管理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的工作环境等物理环境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教学风格、个人风格、心理状态等精神环境。在物理环境的营造上,结合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通过粘贴励志体育标语,悬挂体育类明星介绍、优秀毕业生介绍等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同时,体育又常常与健康、绿色等词形成心理呼应关联,因此校园绿化、校园运动场馆建设维护建设等也能以潜在的模式维系学生的育人效果。从精神环境的营造上,可以通过新媒体账号推送运动、体育类励志新闻、发送健康运动训练视频,校园体育活动片段,开设冠军讲座、邀请冠军授课,邀请专家分享体育前沿科研成果,按时开展带动全校师生运动的健康操等方式在心理上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在授课风格上,鼓励老师结合学院体育特色,开展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管理理念形成长效的认同。
作者:郑怡婷 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