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会计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

会计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1-18 13:14: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会计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计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

1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高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备受社会关注。根据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经验,在中国设立和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十分必要,应当注重目标群体定位和职业资格认证,这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迫切需要,同时关系到国内教育资源保护的问题。不论从举办理念、师资力量、历史经验,还是从教育市场来看,中国开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规定招生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200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试点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首届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协助主管部门从事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从最初的24家发展到298家,会计博士专业学位项目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会计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完善。近年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逐年增强,培养制度日趋完善。但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创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模糊

学位类型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者处于同一层次。学术学位偏重理论和研究,为将来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或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专业学位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从事会计师、律师等专业性强的工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故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方式也不同。但调查显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趋同,未能彰显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理论教学较多,忽视实务方面的训练;师资配备仍以学术导师为主,第二课堂没有充分开展;考评标准学术化,教师和学生偏向学术型。部分会计硕士培养单位缺乏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受学校资源和学术本位观念的影响,简单模仿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和标准对会计硕士进行评价,似乎走入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路径。如此同质化的培养方式,导致教师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也难以获得相关职业领域所需的实践能力,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究其原因,社会、高校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

2.2师资力量薄弱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和使命,保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导师队伍建设。当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缓慢,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保障力度不强。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规模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资源紧张的挑战,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匮乏,一名导师同时指导多名会计硕士和学术型研究生。会计硕士获取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资源有限,师生比远超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指导会计硕士的频次明显偏低。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要求。会计硕士培养单位拥有丰富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经验,但不完全具备会计硕士培养所需的专业实践条件,校内导师普遍偏重理论研究而缺乏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参与会计硕士培养。事实上,双导师制在会计硕士培养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范依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部分会计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单导师制,并未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学生不能得到专业实践方面的指导。二是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晰、交流联系不密切,校内导师在专业实践环节参与程度不高,校外导师很难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会计硕士培养的应用导向和质量。

2.3课程体系单一

课程体系是由不同课程互相衔接组成的系统,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目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方面。首先,课程目标的应用导向不明显。课程目标的制定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由于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存在路径依赖,课程目标偏离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会计硕士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比重失衡,专业课程开设门数偏少,且多数培养单位尚未开设专门面向会计硕士的公共课程,授课内容、上课时长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差异。此外,多数培养单位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偏少,跨学科课程更少,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职业化需求。根据参考性培养方案,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精深、新经济新技术、知识整合与行动学习、国际运营、沟通与交流和研究方法模块,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小。最后,课程内容选取不当。课程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运用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比例较低。课程教材更新率低,课程内容前沿性不足,不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行业发展的能力。

2.4专业实践滞后

专业实践是巩固专业知识、掌握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会计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专业实践,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型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一般在校内进行科学研究,会计硕士需要到校外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但是,专业实践流于形式。一是实践时间难以保障。部分培养单位教学进程的时间跨度过长,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进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在校内进行剩余课程学习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学生没有时间参与专业实践,毕业学年需要同时准备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以及就业,面临的毕业压力较大,这一问题在两年学制的会计硕士中更为突出。二是实践基地建设困难。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但实际可操作性有限。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考虑到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学生很难深入接触到核心会计业务。三是劳动权益保护不足。实习是在实践中学习,既是特殊形式的学习和培训,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劳动。学生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缺少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将学生当成免费劳动力或廉价劳动力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3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

3.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各行各业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更加显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要深化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等重要。保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确保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享有同等权利,如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业成绩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其次,推进分类培养。专业学位要做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方面,强调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导师制度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共同承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工作,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考评标准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成绩评分体系,包括考试、案例讨论及小组作业等。

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导师聘任制度。加快会计硕士双导师制的推进和落实,探索提高会计硕士双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现实路径。校内导师聘任更多的应是考察科研学术能力。例如,在会计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研究方向明确稳定,拥有培养会计硕士的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在同等条件下,会计专业实践经验丰富、解决管理难题能力较强的人员,优先聘任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外导师聘任更多的应是考察专业技能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导师培训力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主线,从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师德师风、学术规范、科研诚信、导学关系、科研指导、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培训,促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指导水平的提升。增强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熟悉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把握会计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会计硕士培养质量。三是建立导师激励机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把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制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办法;明确表彰奖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广泛宣传优秀研究生导师的先进事迹;落实督导检查机制,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所反映的问题,依法依规处理研究生导师违反师德的行为。

3.3动态调整课程体系

首先,清晰明确课程目标。会计硕士培养单位应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学生职业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等因素,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并逐层分解和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都有与之相应的课程。而对于培养目标中一些无法细化的要求,如培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要贯穿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采用模块课程结构。协调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重。公共课程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英语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突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课范围,选择专业精深、新经济新技术、知识整合与行动学习、国际运营、沟通与交流和研究方法模块的选修课程或开设其他选修课程。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精心选取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应用性。侧重实务教学内容,维持理论与实务教学内容的平衡,嵌入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的案例情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强调前沿性。吸收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课程教材,系统探讨会计未来变革趋势,为学生透视数智时代的会计提供前瞻洞察。

3.4保障专业实践效果

一是合理安排课程进程。会计硕士培养单位应优化课程设置和进程,保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必修课和选修课全部在第一学年完成授课,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需要,政治课、第一学期外国语和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完成授课,第二学期外国语在第二学期期中完成授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第二学期期中或期末完成授课。二是规范实践基地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应依托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等会计实务部门共同建设,校企双方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在选择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时,不仅要考察行业特征、单位规模和地理位置,也要考察管理人员、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以及建设实践基地的意向。专业实践期间,了解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帮助实践基地共建单位解决存在的问题。会计硕士培养单位每学年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加强合作。三是加强实习权益保障。学生实习权益保障重在预防,需要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的共同努力。立法机关完善学生实习的劳动法律,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问题;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不断规范就业市场;培养单位举办实习就业权益保障讲座,帮助学生增强个人权益保护意识,了解实习就业过程中常见风险及应对办法;实践单位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作者:张彬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