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11:2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农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及路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和服务“三农”的客观存在,通过新型乡村职业人才培养、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助力乡村产业培育,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1]。
1.1盘活乡土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乡村是根,人才是本。不论是在脱贫攻坚重要阶段还是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消除返贫风险,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做到用好人才、敢用人才、善用人才,不仅需要在乡村的土地上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将有魄力的人才送到乡村的土地上,使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农村职业教育对涉农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相耦合,能够有效盘活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技术和管理人才。产业兴旺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首要目标,而当下许多乡村缺乏产业核心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对此,农村职业教育应聚焦培养职业涉农人员,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生产人才和助力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大批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其次,完善人才结构,构建以需定供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2]。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人员是政策信息的传达者和实施者,与群众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政府与村民沟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最后,建设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在农村职业教育中,专业人员应对农民高度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在每个乡村地区建设文化场馆。
1.2发挥技术优势,提供技能支持
新时代,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运用差距越拉越大,乡村科学技术发展的短板日益凸显,而农村职业教育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地区紧紧依靠职业教育培育当地产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的乡村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通过农村职业培训将创新成果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技术职业培训,发展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通过互联网技术培训,很多农民积极做电商,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将农特产品远销千家万户,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1.3培育支柱产业,提供动力支持
打造支柱产业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推进乡村振兴。但由于各方面因素,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资源整合不完善、产业链条短、产业技术人员空缺、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对此,农村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都需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打造扎实支柱产业。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产业链完善,推动乡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一方面,通过引进职业培训专业人才来提高农户观念,加强了其创新思想和意识,增强了生产经营能力,提高了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专业人员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同经济融合,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朝着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当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乡村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地区筑牢了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补齐产业技术人员空缺短板,为支柱产业提供核心技术人员。乡村地区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前往本地区对当地农民进行不同行业、不同技术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为支柱产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相关人员,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扎实支柱产业的核心。
2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从农村职业教育创办的初衷和宗旨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社会认知偏见、办学理念落后及缺乏足够保障等诸多问题。
2.1认知偏见:学农离农现象普遍
一方面,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偏低,认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教育,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往往被贴上“差等生”教育这样的标签,认为选择职业教育没有发展前途,会受人歧视。另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摆脱农业,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工作。所以,即使无奈选择职业教育,也是希望通过职业教育作为自己走出农村、摆脱农业的翘板,现实中“离农弃农”“离乡向城”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势及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期望的影响,“轻农、离农”的教育理念较为普遍,所以很多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方向背离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同建设、发展乡村以及乡村振兴理念相背离。在其发展过程中,培养出了大量的拥有农业技能的新型实用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教师的教育认知、导向偏离学农务农,有些学校机构甚至将帮助学生走出农村、脱离农业作为招生、办学的主攻方向,导致“离农向工”现象较为普遍。显然,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迷失、定位的偏离,不仅背离了办学的宗旨,也致使其在办学过程中失去政府和群众的支撑,最终导致办学越来越困难。
2.2供需脱节:产学教用相互错位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要素支撑功能,努力实现二者的共生发展。要不断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和乡村振兴的需求相匹配,实现供求结合[3-5]。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供需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脱节。乡村振兴需要实现教学机构、产业和乡村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但是当前学校同乡村、企业不能有效结合,联合办学少之又少,产学结合存在不足,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基地、场所严重不足,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未能有效结合。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脱节。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是农村职教的设立初衷。农村职教理应在专业设置上同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相结合,根据地方特色设置相应专业,但是,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发展的滞后性,各地在办学过程中趋于一致化,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基本雷同。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设和乡村振兴需求脱节。乡村振兴更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6],当前,除了涉农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管理等也越来越符合乡村人才的要求,然而在课程设置又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未能及时更新换代做出调整,部分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涉农专业课程不能和其他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无法为“一专多能”型人才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二是现有课程教学资源内容老旧,部分教师使用的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更久远,不能输出先进的教学理念;三是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理论培养,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欠缺,长期忽视对乡村人才“知农爱农”“兴农强国”的情怀熏陶,致使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热情不高[7]。
2.3保障缺失:缺乏系统长效帮扶机制
从共生角度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二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缺乏系统、长效的支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硬性”帮扶不足,物质基础薄弱。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投入是前提和基础,经费投入为重中之重。当前,由于主客观、内外部对于农村职教的认知偏见,政府、社会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较弱,部分地区存在为了追求教育帮扶的“政绩”,帮扶只追求当前利益,未能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导致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帮扶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软性”支持不够,政策制度缺失。一定程度上缺乏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支持是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硬实力支持的重要原因。当前,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对农村职教的认知偏见,尚且缺乏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去促进乡村振兴的宏观意识,以至于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不能给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支持[8]。
3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应从战略全局出发,顺势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应不断深化改革,祛除顽瘴痼疾,为助力乡村振兴扫除障碍。其中,正确定位,回归“为农而教”的价值本性是基础;立足需求,实现产学对接是关键;优化环境,加强保障是重要条件。
3.1回归本位,提升对农村职教的认同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性质、办学定位。首先,了解清楚农村职业教育姓“农”、姓“职”还是姓“城”、姓“工”的问题,对于其办学定位的确认至关重要。农村职业教育既姓“农”又姓“职”,但是相比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才是其初心和使命。所以,不论是农村执教的组织主体,还是办学、教学主体,自上而下都应对“为农而教”这一问题有一个统一而清晰的认识。其次,只有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才能进一步了解农村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从办学目标上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应明确“为农而教”的定位,鼓励学生“学农回农”,不断为乡村振兴输血、供血、造血;从人才培养上来看,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最为关键,传统农村职教局限于单一面向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乡村发展需求,因此,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对标需求,实现供给。此外,还需坚持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的教育导向,树立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宗旨[9]。转变固有认知,提高认识。首先,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认识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意义及地位。其次,地方政府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管理主体,要着眼于地区长远发展,围绕乡村振兴的需求,给予农村职业教育足够重视和支持。同时,广大群众应摒弃传统思维,转变职业教育就是“差等生教育”的错误认识,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所学所长,积极投身于农村,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之力。
3.2抓住机遇,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供求对接
实现专业课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对接。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处于不断转型发展期,农村职业教育应深入调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应地建设专业和提供课程。在专业设置上,要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以满足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为目标;要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农村职业教育应删减一些过时的、重复的专业,增设时代发展需求、带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实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要实现专业建设特色化、集群化,在课程设置上,增设耕读教育课程,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服务乡村建设情怀,加强农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职业技能。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农村职业教育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状况及融合发展的现状,树立育人协同意识,实现产教融合。首先,构建多主体联合办学模式。努力形成以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有乡村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办学模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同涉农企业合作。其次,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具有一技之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管理和服务人才。对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人员,培养他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掌握,实行“送教下乡”,实现半工半学;对于服务行业的人才,在提供专业课程的同时,应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最后,创新办学特色,院校间错位发展。在办学上应注重差别化、错位发展,根据地区发展特色设置专业,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功能互补。努力推进教学实践和农村发展客观需求相契合,努力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办学的特殊性决定其自身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办学过程中,应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叉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农村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同时,校内教学也应聘请当地技能能手走进教室,将自己在一线的工作经验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了解现实农村发展现状,对当前农村需要的人才、技能有深入了解,以此进一步在学习中不断夯实自己的内在基础。
3.3强化环境,营建软硬保障环境
加强战略协同,提升“软实力”。首先,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协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做好制度保障[10]。其次,搭建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形成以政府为宏观统筹、相关行政部门为微观指导、教育机构具体实施、企业和乡村积极参与的合作办学和管理服务模式。最后,构建长效的财政支持体系,由政府牵头,将各种资金整合统筹分配,助力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宏观设计,强化“硬实力”。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必须提升自身实力。首先,各级政府应根据乡村振兴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经费投入上,应适当照顾倾斜。其次,根据地方特色发展需要,对于特色专业设置、特殊人才培养给予特殊的支持,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最后,明确对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激励政策。通过资金等方面的激励,将乡村人才留在乡村,以更好地服务乡村。
作者:赵智岗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