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2-06 10:3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学的应用篇1

历史课程作为研究“过去内容”的一门学科,在现代文化课程的构成中,担任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念与文化素养等责任。历史学科的理论内容通常涉及较为广泛的内容,大体上可涉及人、物、事、环境等历史要素,具有故事性的同时,也体现出该门学科的理论学习特点。从历史故事与历史理论二者的定义上可看出,历史故事本身是建立在真实历史发展环境上的人为艺术加工产物,而历史理论更注重理论研究的专业性。对学科教学工作而言,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有助于打造氛围轻松的教学环境,并通过情节丰富的历史故事情节讲述,逐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人员在后续的学科教学工作中,应对历史故事的教学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该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在以往的新课导入阶段,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朴素、单调,多按照教材单元导语开始课堂教学。该种新课导入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与学习兴趣培养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初中生在思维上普遍较为活跃,对新奇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运用历史故事的情节内容进行新课导入,使学生跟随多样的故事情节进行课程理论学习。相较于平铺直叙、单一、严肃的新课导入模式,在借助历史故事进行新课导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从相对轻松且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模式中建立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在学习动机上相对单纯,对趣味性、故事性的理论知识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历史故事在新课导入阶段,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桥梁,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初步探究历史文化知识,并且在丰富的故事案例中,使学生在后续的历史内容学习中提供案例启发。对此,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可运用悬疑类型或者趣味类型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结合历史故事的情节内容,带着相关问题走进历史新课学习。例如,在讲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历史文明时,教师可分别讲述蚩尤、黄帝和炎帝部落之间的作战兵器差异与武力差异,随后直接给出故事结局:黄帝和炎帝联手打败蚩尤,并在后续的部落融合发展中,逐步形成华夏族。教师在给出历史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炎黄大战蚩尤的故事,或者从“食铁兽”的角度分析蚩尤的人物形象,并向学生提问:“食铁兽还存活至今,并且在国内地位极高,那么你知道食铁兽是什么动物吗?”教师在运用历史进行新课导入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设问和悬念设置,使学生对后续的历史课程学习提高兴致。又如,在铁器牛耕的历史内容中,教师可以引入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跟随故事情节走进历史课堂。如教师可结合“立木为信”的历史典故,使学生从这一历史典故中思考该起事件在当时社会所起到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

课中阶段的历史故事运用,主要起到理论讲解的辅助作用,即在部分抽象性强的历史内容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运用,使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理解抽象部分的理论内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包含思想、文化与制度部分的抽象内容,若按照常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影响学生对历史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历史故事可以通过多种情境描述的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故事案例中理解文化、思想与制度等部分的抽象内容。历史故事在课中阶段的运用主要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教师在课中阶段应结合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差异,一方面通过历史故事的教学运用,避免学生在课中阶段的学习中失去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故事讲述和理论讲解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历史故事的情节展示理解历史课程的抽象内容。课中阶段的历史故事运用,教师可结合情境教学模式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和历史故事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例如,在西周历史的课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情境扮演的方式,体现当时周王、嫡长子、侄子、功臣的政治地位差异,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扮演体现西周严密的分封制特点。情境扮演与历史故事的结合,可以通过互动课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讲解方式,使学生理解制度类型这一抽象内容。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扮演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使学生在感受周制度的基础上,思考周王朝在历史发展后期具有什么特点。另外,在三国鼎立这一部分历史内容的教学讲解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入新型历史资料,使学生结合“三顾茅庐”与影视历史资料,分析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历史内容。影视历史资料的历史故事呈现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上获得较好体验,在结合教材的文字材料基础上,逐步加深对战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的理解。

三、以历史故事结束教学

通过历史故事总结教学、结束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科教学工作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历史故事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理论探究活动;还可以使学科内容具有悬念性,其理论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熟记历史课程的相关内容,往往设置生硬、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该种教学方式中容易产生“压力过大”的情况,进而影响课外自主学习质量。历史故事在情节与内容上的呈现具有多样性,通过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结尾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好奇后续历史故事的发展经过,并在故事情节与相关内容的调动下自主开展理论探究活动。相较于以往的教学结束方式与课外教学模式,将历史故事作为结尾,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思路,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保障。例如,在有关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中,教师可引入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案例,随后向学生讲解各个人物的战争事迹,在树立古代军事奇才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传奇战争事迹,从而了解历史人物,逐步加深对学科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历史上,所有能够被世界广泛铭记的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拥有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要通过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师需要立足当代民族情感的核心,让学生立足于民族和国家,从人民的角度思考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并思考如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力量。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卫青这位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素质和思想追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卫青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理论的内容时,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

四、历史故事的教学语言注意事项

(一)故事语言应具有凝练性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起到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学还应以学科教学目标为准,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内容。在故事语言的组织形式上,教学人员应紧抓关键词和主要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从重点情节中树立起历史故事的主要框架,并在配合历史学科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例如,在有关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中,教师可根据人物品格这一特点,使学生从故事情节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上,思考其中蕴含的历史内容与历史人物形象特点。如,教师可根据“自强不息”这一关键词和相关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故事。“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特征之一,在历史故事导入中,教师可举例“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品格与精神特征的关键词中思考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故事。教师根据学生所举的历史故事案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如,学生列举左丘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完成《国语》,孙膑双脚被膑仍旧完成《孙膑兵法》,司马迁在受到宫刑的情况下历经十多年最终完成《史记》这一传世经典。教师在学生所列举的历史故事案例中,进一步对中华传统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人物与相关历史案例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该环节的历史故事内容讲解,需要教师在故事语言的选取中,以关键词汇与重点词汇进行导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深入学习历史课程的相关理论内容。

(二)故事语言应体现生动直观

为保证历史故事的语言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师在导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课外见闻,对历史故事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有关历史德育的教学主题上,教师可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以生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运用,使学生在生动、“接地气”的故事语言中进行理论学习。在有关勤学与廉政的历史故事主题上,教师可引入孟子的话“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以及古人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历史故事,并将该方面的历史故事内容套入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基础上,对古人的勤学品质进行反思。随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体现了“励志勤学”这一品质,通过问题互动的方式,使历史故事在教学运用的过程中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提高历史教学的渗透质量。

(三)故事语言要观点明确

在教学目标上,历史课程强调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建立以及历史文化素养成长等。在历史故事的教学运用过程中,教学人员还应注意故事语言的观点明确特性,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故事语言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进一步提高历史故事的教学运用质量。历史故事中包含大量的民族情感因素,如,在近代史的教学中,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赴死明志等。教师在历史故事中还应进一步加强故事语言的情感赋予与观点赋予,以通过历史故事的教学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念。例如,教师在结合多种历史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故事语言运用,使学生结合图像史料和历史故事内容,感受不同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民族情感。如图1所示。图1甲午战争日军舰针对该历史图片资料,教师应在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中突出明确的政治倾向与情感观点,使学生在结合历史图像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政治观点明确与情感主题明确的历史故事语言。如“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因为受益于明治维新,在洋学为用的思想下,日本在技术因素与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才将庞大的清朝帝国打败”。教师在保证历史故事客观性的基础上,将情感导向和政治观点导向融入历史故事语言中,使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行反思、感受历史故事中的情感因素,进而在深入感受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科的理论内容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念。历史故事语言是故事内容、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手段,教学人员在后续的历史故事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该部分的语言设计质量,确保学生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具有良好的情感共鸣。综上,在历史故事的教学应用中,教学人员应结合历史故事的情节特点、语言特点、情感特点和思想特点,深入结合历史课程内容,使学生从丰富的历史故事情节中,学习课程理论内容。另外,教师在后续的历史故事教学运用中,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情景式历史故事的运用方式,使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进行历史故事的学习。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篇2

伯格曼曾在研究中提出:“以讲故事作为教学工具时,利用讲故事能有效地教授伦理、关怀、价值、文化等概念。”如果初中历史教学只停留在知识讲解和传授的理性学习上,而缺乏一定的情境和趣味,学生必然会厌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内心振奋的状态,不能总停留在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上。”所以,历史故事因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必不可少。

一、深挖教科书中的历史故事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编写的教学案例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一定要熟读教科书,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要求是:“历史教科书应对历史进行正确的阐释,采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通俗、准确的语言,陈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时代的特征,使学生了解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所以,现在使用的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在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除了正文部分,还附有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辅助栏目,如单元导言、课前导言、材料研读、相关史事、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等,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的图片。教学时可以结合图片讲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小故事,介绍图片中使用的纺纱机能同时纺出九十根纱线,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纺纱机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同样的,教科书中还有〗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和法国露天矿场的工人劳动的图片,可以将之与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故事相结合,讲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造成的双重影响,即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关于1825年斯蒂芬森实验蒸汽机车的图片以及“人物扫描”中斯蒂芬森成长经历的故事,教学时可以结合起来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斯蒂芬森从小生活环境并不富裕,充满坎坷,但经过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铁路时代的到来。教科书中丰富的历史图片和大量的辅助栏目具有相对独立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故事,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提取信息和思考历史的能力,更把这种能力拓展到历史课堂以外的区域,感受历史教学的广域价值。

二、历史故事运用路径

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行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串联故事助理解

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不仅按照时间线索编排,而且每一单元、课文、子目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和逻辑。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线索,把握发展脉络,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人物故事或者创设情境故事等为线索串联整个课堂。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中,可以“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作为主线,讲述他发明水力纺纱机、兴办工厂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合理过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使课堂更具整体性、趣味性。

(二}深剖故事释概念

“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解型学科,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U]。历史概念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工业革命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解释时可以抓住其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结合发明“珍妮机”的故事,解释飞梭是织布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机器,所以作为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出现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出发,尽量从史实中推导理论,总结规律,深人剖析历史故事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解析故事促思维

有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评2022年第8期(总第5兕期)h价历史。历史故事的内容、寓意以及故事本身在传播中的流变,都是值得深人挖掘的。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一些精选的历史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如讲述完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后,将其投入生产,其后很多人都模仿他创办工厂的故事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新创办的工厂有何优缺点,得出结论:动力由人力到水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水力作为动力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动力问题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随后引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为重要的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学生在历史故事中认知、辨析,有利于其在探究中培养辨析能力和辩证思维。

(四)追溯故事升情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好历史故事,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升华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些重要发明家背后的故事,这些来自生活底层的普通“小人物”,之所以最终能取得“大成就”,往往是有不断努力拼搏、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支撑着。

三、历史故事运用课例

以统编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故事应用为例。这一课的内容丰富,涉及的科学发明和历史人物众多,可以用故事构筑情境,用故事帮助理解,用故事升华情感,充分应用故事促成历史课堂的趣味化。根据课程标准来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从内容上讲,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同资本家展开斗争,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本课是资本主义制度自确立之后,在经济上的巩固和延续,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埋下伏笔。从学情上看,初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同类历史事物进行初步比较、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充分展现学科魅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难点是现代工厂制度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笔者以阿克莱特的故事作为线索贯穿本课,以市场需求作为推动力推进故事发展,从“崛起之路——技术的创新”“崛起之果——世界的巨变”“崛起之因——市场的‘黑洞’”三个部分讲述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其影响。

(一)崛起之路——技术的创新

课堂伊始展示自2009年推出“双十一”活动以来,阿里官方给出的惊人数据:2009年,有27个品牌参与,销售额为〇.5亿元;2019年,交易额为4101亿元,全球成交额破百亿,用时96秒;2020年,总成交额4982亿元,11月11日开场仅30分钟,成交额即突破3723亿元。展示这些数据之后可以告知学生,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华丽数字,也曾令主办方头疼不已。全球几亿人在11月11日零点同时下单,对后台服务器的承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系统崩溃一秒就是上亿的损失,所以如此大的市场需求逼迫阿里巴巴不断更新技术,客观上使得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时,向学生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两百多年前,英国的一名贫穷理发师阿克莱特也因为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发明水力纺纱机,开办纺纱厂,最终成为人尽皆知的“近代工厂之父”。本课从全民熟悉的“双十一购物节”切入,通过“双十一”的巨大销量,引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人课题。教科书第一子目主要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重大发明。阿克莱特的崛起源自技术的创新,他把商机对准需求迅速增长的棉纺织业。当时促进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技术发明有很多,阿克莱特的发明是极具影响力之一。学生自主阅读第94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表格时,教师首先介绍衣物服饰制成的大賴觀丨急丈教学参考致流程,而普通的钟表匠凯伊发明的飞梭就是织布工具,结合飞梭运转的动图说明织布速度提高,从而对纺线的需求大大提升。其次,结合教科书中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的图片,介绍普通的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一脚踢出了“珍妮机”的故事。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在此时引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并加以解释。飞梭和“珍妮机”的发明仍未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阿克莱特看准商机,专研机器,每天晚上和钟表匠凯伊一起研究,最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水力纺纱机的优缺点。材料一英国学者查普曼做了一个计算:纺织45公斤棉花,使用旧式纺车,需要5万个小时,到18世纪最后十年,使用阿克莱特纺纱机需要300小时。——斯梅尔塞、帕森斯《工业革命中的社会变迁》材料二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兰开郡和德比郡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他的工厂样式建造的。——保尔?艺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通过这两则材料的研读,学生能够总结出,水力纺纱机的优点是机器生产,动力由人力到水力的转变,使效率更高,但同时又有厂址必须选在河边,河水有丰水期和枯水期,建厂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点。革新动力迫在眉睫,又是谁解决了核心问题呢——瓦特改进蒸汽机。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故事和蒸汽机运行原理,结合教科书概括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再结合教科书第95页的“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设置活动,让学生探讨本课的难点,即现代工厂制度及其与传统手工工场相比的积极影响和不足。设计意图是运用教科书资源展开小组探讨,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充分挖掘教科书,锻炼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家为赚取更大利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时代在呼唤着新的思想和新的革命路线。所以本课的教学,还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铺垫。阿克莱特的工厂大力引进改良蒸汽机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堆积如山的产品怎样快速投人市场,这又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自然过渡到重要交通工具——火车的发明。结合教科书第96页“人物扫描”和斯蒂芬森实验蒸汽机车的图片,讲述斯蒂芬森成长经历和他发明火车的故事。然后结合教科书,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三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使一个全新的概念。——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归纳火车与铁路广泛应用的影响,完善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的表格,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结合前文所讲的故事,设问:这些发明者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用表格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清晰明了。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发明集中于英国,而通过前面每个发明背后故事的讲述,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是来自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创新。人物虽小,带来的影响却巨大。引人第二个子目世界的巨变,讲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崛起之果——世界的巨变

在第二子目中,运用英国棉花、生铁产量增长条形图和英国经济比重结构条形图以及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地图(略),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图表直观地看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生铁和棉花产量的大幅增长,体现了生产力的大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比重的增加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展示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扩展到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工业革命的成果可以复制,但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首发地位不可替代,其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将课程引人第三子目。

(三)崛起之因——市场的“黑洞”

在本小节中,通过回看第五单元“走向近代”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归纳原因。第17课讲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15、16课讲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国工业革命正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发生,而阿克莱特、瓦特等人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革新技术,满足“黑洞“般市场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世界巨变。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对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我们有何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新冠肆虐,文明冲突,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只要自立自强,特别是科技的创新,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和能力面对变局。作为中学生要努力学习,勇于拼搏,善于观察和创新。至此,本课以阿克莱特的故事为线索,用情境带领学生回到技术革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学习工业革命背后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故事解读中促成历史认知,在探讨中培养历史思维,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汲取古人的智慧,领略历史的魅力。

作者:陈世敏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篇3

历史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它具有灵活性,教材往往用短短几行字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存更多的史料信息。如果单纯通过文本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育目的,为此,课本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历史资源与历史故事。基于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较高,并希望把自身的主观意志融合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所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志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知识点的僵化掌握与消化,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降低,许多学生也无法深入到历史课堂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投入得越少,教学效果就越差。

(二)知识以点的形式呈现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关性指导较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对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最终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强调知识而忽视实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仅重视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活动体验。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应当以学生具体的实际行动经验为基础,而课堂教学活动则应当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开展。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把大量的历史理论知识整合在课堂中,以跟上时代的进步,学生接触知识的时间有限,教学活动往往无法高效进行。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历史故事真实性原则

顾名思义,历史故事真实性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真实事迹。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时,首先要贯彻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教师既不能因过度追求教学效果而歪曲历史叙事内容,也不能任意虚构和撰写历史故事,其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合乎历史史实。唯有保持历史故事的真实感,并按照课堂实际情况选用历史故事,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切实达到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二)保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与历史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指导学生树立准确的历史观有重大作用。把中国历史故事纳入历史文化课堂中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使其体验中国历史的魅力,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和认识中国历史。所以,在选用的历史文化故事时,教师应在严格依据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生动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教师在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语气与声调,生动形象地介绍中国历史故事情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投入到历史文化课堂中。教师合理的指导能够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改善教学质量。

(三)用历史故事把抽象的历史常识形象化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差异,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无法有效地掌握历史理论知识,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历史文化讲述的方法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让学生掌握历史故事中的知识点,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点的消化。

(四)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历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

初中生大多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传统历史课堂比较单调,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把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进一步充实历史课堂的内涵,完善历史课堂结构,学生也能够借助这些历史故事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与教材内容相关。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时,由于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社会历史人物形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不少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战争有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故事,如“刘邦与关中父老的约法三章”、“鸿门宴”以及“项羽乌江自刎”等故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让原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

(五)利用历史故事化解教学难点

初中历史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历史事件往往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知识效能。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含义时,因为知识的强烈抽象性,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真实掌握该知识的具体含义,极易造成知识遗漏。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内涵的认识,教师就应该把能够说明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入课堂,并通过简单的历史事件直观地说明“税制改革”、“兵役制度”等抽象内容。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理解记忆,同时对提升复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如何发挥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挖掘史料,融入德育

清代研究者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里的“历史”不单特指历史常识,而是指潜藏于人类历史中的长久而潜移默化的中华民族特性,即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当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叠加和对历史常识的机械化教学,还应当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寻找新的历史素材,将课堂教学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部分同学之前就观看过《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境地、地方自治以及同盟会、光复会等。可以围绕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此来对中国近代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即使面对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表现得捉襟见肘,这与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无关,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问题。往往那些简单题目做错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记忆知识点,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只能乱蒙瞎猜,面对这类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谈论到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时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唯独在上课时兴趣不显。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历史故事的精彩性呈现给学生,只是在枯燥地念课本,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为学生进行一些历史延伸,例如在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清朝相关的历史时,有的学生认为康熙、乾隆缔造了康乾盛世,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康,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乾隆等满清皇帝阻碍了我国近代的发展,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最终才导致了近代被列强欺辱的局面。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大国崛起》这一纪录片,让学生进行讨论。

(三)重视历史,使历史课堂现实化

真实性是一个好课堂的基础,唯有求真求实,历史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历史教学既要做到真实可信,也应该重视历史,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开展历史教学,合理利用古籍、原始文字和图像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让历史教学更具有现代气息,北京出土的头盖骨化石,半坡发现的毛纺车、四羊方尊,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等。尽管教师不能将这些出土的文物一一展示在学生眼前,但经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各种材料、图片等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切实地了解到这些厚重历史的存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使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厌烦,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以及历史事件的把控来对课本内容进行架构与重组,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将教材的主要内容贯穿在整个叙事当中,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生活常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引入“春秋战国”的内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负荆请罪”、“将相和”、“纸上谈兵”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主动接触历史信息,主动了解历史常识。通过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诗,教师可以引入“三国鼎立”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仿佛走进了桅杆和桨随着长江滚滚激荡而飞的古战场中,使学生能很快地沉浸在三国的历史情景中,并迅速产生共鸣,建立独立学习的意识。

(五)研究历史,感受历史,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历史主体

在历史教学中,考虑到研究活动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合理地给出学生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与程序,学生也需要通过研究史料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学生自身历史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学习《中外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请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区别以及近代中国的进步青年们为了救国,尝试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通过对史料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对于各个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国情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教材中引入了许多科技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单纯的语言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讨论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基本原理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从头开始,通过对已有的历史资料自行探究,亲自体会活字印刷术和自制指南针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语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认识到,激活历史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能主动探究史料,主动融入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才有意义。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了共鸣,建立真正良性的师生互动,才能在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薛万军.巧用历史故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9):66—67.

[2]杜俊娥.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家长,2021(25):137—138.

[3]王婷.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0):37—38.

[4]汝娟.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8):50—51.

作者:司群修 单位:聊城市茌平区茌山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