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析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析

时间:2022-12-07 11:33: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析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篇1

从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占就业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仅5000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900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匠”难求,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职业教育必须担负起更大重任。从职业教育自身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学生,但仍存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同质化、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和家长吸引力不足等突出共性问题,职业教育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专业设置,适时增加适应新产业、新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契合度,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向赋能”。从社会观念认知来看,长期以来,社会上不少人把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低配版”,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和不断增长的工资收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样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谋生、就业手段,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成就幸福人生的重要选择。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增强了信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文化强国战略为使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出版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教育探索与实践,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在69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坚持价值引领,强调德技并修,增强育人“志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教育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国之大者”为底蕴、以德技并修为彰显,推动课程思政在组织、形式、内容上不断深入。

第二,坚持产教融合,强调校企并行,增强育人“骨气”。深厚的行业背景、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丰厚的办学底蕴,是学校长期以来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基础。学校强化顶层设计,集聚“政校行企”各方资源,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载体,搭建校、系(专业群)、专业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形成四方联动、三级贯通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定期召开产教融合专题会议的形式,规划引领校企合作重大决策协调,整合校企资源,指导教学合作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坚持以赛促教,强调知行并进,增强育人“底气”。近年来,学校坚持赛教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四方面工作中狠下内功,有效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进军。从2008年开始,学校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可喜成绩,在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比赛中,屡创佳绩,终揽金牌。2013年,学生王东东代表国家首次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2015年,学生张淑萍代表中国赴巴西圣保罗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荣获一枚银牌,实现了上海职业教育在该赛事上银牌零的突破;2019年,学生张在杰代表中国赴俄罗斯喀山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2019年,学生顾俊杰获得首届全国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金牌;2022年,在瑞士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中,顾俊杰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发挥,取得了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首个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金牌,登上了冠军领奖台。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确定为第43、44、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第46届移动应用开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国家印刷出版人才培养基地”。

百舸争流千帆尽,乘风破浪正当时!立足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为推动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陈斌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篇2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可依据有关规定按投资额的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对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各级政府按规定予以表扬和相应政策支持。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推广求学圆梦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

(四)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制造业企业围绕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建立一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打造一批“工匠园区”。

(五)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采取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等措施,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公办职业学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合理保障职业学校师资受公派临时出国(境)参加培训访学、进修学习、技能交流等学术交流活动相关费用。切实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行动,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加快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托“金保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工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三、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企业可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选用。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

(八)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要发挥向技能人才倾斜的示范作用。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分职业(工种、岗位)、分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为企业与技能人才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分别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完善高技能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政策。

(九)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关心关爱技能人才,依法保障技能人才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促进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引导企业规范开展共享用工。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实际,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引导技能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流动。支持各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四、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十)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可在其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支持各地面向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视从技能人才中培养选拔党政干部。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建立国家资历框架。

(十一)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分类体系,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由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探索开展技能人员职业标准国际互通、证书国际互认工作,各地可建立境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度。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与使用、待遇相衔接。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目录,实行动态调整。围绕新业态、新技术和劳务品牌、地方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加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开发力度。

(十二)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企业对新招录或未定级职工,可根据其日常表现、工作业绩,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要求,直接认定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师带徒”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强化技能人才评价规范管理,加大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征集遴选力度,优化遴选条件,构建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保障评价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十三)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世界技能大赛综合训练中心、研究(研修)中心、集训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定期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省、市、县开展综合性竞赛活动。鼓励行业开展特色竞赛活动,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健全竞赛管理制度,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竞赛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竞赛专兼职队伍建设,提高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并落实竞赛获奖选手表彰奖励、升学、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政策。鼓励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

五、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

(十四)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建立以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完善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制度。国家级荣誉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

(十五)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做好党委(党组)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工作。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人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建立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鼓励支持分级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活动。

六、保障措施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在本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进一步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十七)加强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省级统一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各地要按规定发挥好有关教育经费等各类资金作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十八)加强技能人才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加强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师资建设,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实施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支持青年学生、毕业生参与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推进与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

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篇3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高度。鼓励网络安全相关专业携手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输送具有扎实网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网络安全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培养面向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工作岗位(群)需求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行“岗课证赛”四维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有了国家法律依据。[1]同时,《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安全人才还存在数量缺口较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2]由此可见,国家把网络安全及其人才培养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年龄构成相对年轻化,从业年限较短,供不应求的供需关系导致整体薪酬水平抬高,但大部分信息安全从业人员没有获得权威资质的证书,只有少部分从业人员持有相关证书。为应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问题,2019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之后,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4]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5]可见,“岗课赛证”四维融通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客观需求,是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也是解决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关键举措。

二、“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6]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行业、进行社会调研和听取企业行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广西钦州商贸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确立了由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渗透测试和网络产品销售等工作岗位组成的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目标,将专业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整理提炼了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和“1+X”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1+X”网络安全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对应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综合素质等知识,旨在实现课证融通,借助工单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技能大赛平台和“1+X”平台,构建“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岗课赛证”有机结合和一体化设计。其中,“岗”是指工作岗位,要求课程设置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对接,以能否适应就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课”是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建立从毕业出口往回走的课程建设机制,重构工单课堂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混合式、翻转式课堂革命;“赛”是指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技能水平;“证”是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1+X”证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将行业各类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的考取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将行业企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融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矛盾。

三、“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为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与神州数码、广西塔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科磐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技能大赛、“1+X”证书、共建实训室、师资深造培养等方面,探索“岗课证赛”四维融通的整体化解决方案。

(一)以岗定课

以岗定课是指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和确定课程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产业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南。[7]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需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在每年例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校都会邀请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专家全程参与,分享相关的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从而及时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专业核心课的内容进行调整,并具体探讨课程的工单合理性。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提升课,同时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证书考试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除专业基础和核心课外,我校还设有专业提升课,其是在专业核心课基础上的综合应用课程,包括学期综合项目、第二课堂及技能大赛项目,一般通过学校和教育厅职业教育活动周比赛、技能大赛校级选拔赛等多种方式实现。总的来说,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主流网络厂商的职业资格证、国家网络系统集成类专业技术规范等标准等岗位工作需要确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一到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置。一年级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二年级的课程以适应性为导向,旨在将知识点技能点项目化、模块化,每个模块培养相应的能力:企业网搭建模块要求学生实际组建网络,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模块通过向学生介绍网络操作系统知识,并融入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系统安全意识和能力;网络布线模块通过让学生分组完成完整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还与走在市场前端的厂商和企业合作,动态引入当前网络工程师所需的专项技能训练,实现“网络+”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提升课,结合“1+X”证书制度和技能大赛开展学期综合项目训练,进行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三年级的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的演进过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即单一技能训练(课内实践)、综合技能训练(每学期1—2周的综合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不少于3个月的对口跟岗实践),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项目实现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工单课堂”

“工单制”教学诞生于2013年,通过模仿企业派单机制驱动课堂教学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完美诠释了“老师教‘真’活,学生‘真’做活”的职业教育核心要义。我校“工单课堂”平台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特点,对“资源开发、课程重构、课堂教学、职业发展、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招聘就业、课外活动”等关键元素进行了模式化整合,能够基于新型职业教育微课(工单)聚合各类资源,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订制化”人才培养。“工单课堂”平台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依托众多院校、企业和第三方厂商组成的联盟,将企业的具体项目源源不断地引入课堂,为教学资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提供新思路。同时,“工单课堂”平台采用弹性教育机制,完美地实现了“订制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结合,适合于当前复杂的职业院校生源结构、“三辅生”课堂教学及新型学徒制企业培训的职业教育现状,并融合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先进职教理念,支持活页式教材开发、资源库建设、线上教学、课外活动管理、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专业整改、职业发展管理、“1+X”考证、技能大赛等全系列院系刚性需求,基于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岗位工单链设计、工作任务与仿真场景的虚实结合,进行课内、课外、企业教学全过程的大数据管理和监控,以此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人才。具体来说,我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工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1+X”课证融通、大赛等内容资源碎片化处理,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工单。每门课程可以提炼15到18个基础模块工单,用于课堂教学,实现大赛知识点技能点项目化、模块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反复强化。为配合教育厅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学校技能周的比赛项目,我校将学期综合项目转变为综合工单,直接用于开展比赛。近两年的实践显示,“工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工单任务。

(三)课证融通

课证融通即实施“1+X”证书认证工作。“1+X”证书制度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为问题导向和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旨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证书)对接。[7]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将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初级)、网络安全运维(初级)作为必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作为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北京神州数码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和中科磐云的“网络安全运维”职业能力等级认证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指定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负责项目的日常实施和学生的培训考证,由校企师资混编组建“1+X”项目团队,采取课上教学、课外强化、线上培训、企业专家到校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我校于2021年申请获批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初级)、网络安全运维(初级)、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界面设计(初级)、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等29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为“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赛教融合

技能大赛是职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也是检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大赛赛项规程设计以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等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内容紧跟教学实际,实现技能大赛相关标准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标准的互动发展。[7]我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融合大赛项目内容,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互相衔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体来说,我校一直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空间安全、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等比赛项目融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保持与合作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建实训室,共办开展培训和比赛活动。例如,我校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就是神州数码公司技术和设备支持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一。举办技能大赛能够检验参赛选手对计算机网络的拓扑规划能力、IP地址规划能力、综合布线的施工测试能力、设备配置与连接能力、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服务器的搭建与调试能力、故障排除和验证能力等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通过人才选拔实现局部带动整体的目标。技能大赛的出发点源于日常教学和“1+X”认证项目,但又高于常规人才培养和“1+X”认证项目,能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体化的常规人才培养和聚焦的精英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四、结语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在“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加持下,我校建成了国家级计算机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近三年来在市厅级竞赛中获奖30余项,“1+X”证书认证通过率达到96%,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作者:陆雪萍 冯子芳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计算机教研室 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篇1

从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占就业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仅5000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900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匠”难求,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职业教育必须担负起更大重任。从职业教育自身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学生,但仍存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同质化、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和家长吸引力不足等突出共性问题,职业教育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专业设置,适时增加适应新产业、新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契合度,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向赋能”。从社会观念认知来看,长期以来,社会上不少人把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低配版”,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和不断增长的工资收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样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谋生、就业手段,而且是实现人生价值、成就幸福人生的重要选择。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增强了信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文化强国战略为使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出版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教育探索与实践,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在69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坚持价值引领,强调德技并修,增强育人“志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教育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国之大者”为底蕴、以德技并修为彰显,推动课程思政在组织、形式、内容上不断深入。

第二,坚持产教融合,强调校企并行,增强育人“骨气”。深厚的行业背景、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丰厚的办学底蕴,是学校长期以来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基础。学校强化顶层设计,集聚“政校行企”各方资源,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载体,搭建校、系(专业群)、专业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形成四方联动、三级贯通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定期召开产教融合专题会议的形式,规划引领校企合作重大决策协调,整合校企资源,指导教学合作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坚持以赛促教,强调知行并进,增强育人“底气”。近年来,学校坚持赛教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四方面工作中狠下内功,有效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进军。从2008年开始,学校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可喜成绩,在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比赛中,屡创佳绩,终揽金牌。2013年,学生王东东代表国家首次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2015年,学生张淑萍代表中国赴巴西圣保罗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荣获一枚银牌,实现了上海职业教育在该赛事上银牌零的突破;2019年,学生张在杰代表中国赴俄罗斯喀山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2019年,学生顾俊杰获得首届全国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金牌;2022年,在瑞士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中,顾俊杰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发挥,取得了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首个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金牌,登上了冠军领奖台。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确定为第43、44、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第46届移动应用开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国家印刷出版人才培养基地”。

百舸争流千帆尽,乘风破浪正当时!立足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为推动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陈斌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篇2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可依据有关规定按投资额的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对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各级政府按规定予以表扬和相应政策支持。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推广求学圆梦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

(四)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制造业企业围绕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建立一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打造一批“工匠园区”。

(五)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采取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等措施,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公办职业学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合理保障职业学校师资受公派临时出国(境)参加培训访学、进修学习、技能交流等学术交流活动相关费用。切实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行动,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加快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托“金保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工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三、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企业可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选用。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

(八)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要发挥向技能人才倾斜的示范作用。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分职业(工种、岗位)、分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为企业与技能人才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分别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完善高技能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政策。

(九)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关心关爱技能人才,依法保障技能人才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促进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引导企业规范开展共享用工。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实际,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引导技能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流动。支持各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四、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十)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可在其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支持各地面向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视从技能人才中培养选拔党政干部。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建立国家资历框架。

(十一)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分类体系,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由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探索开展技能人员职业标准国际互通、证书国际互认工作,各地可建立境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度。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与使用、待遇相衔接。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目录,实行动态调整。围绕新业态、新技术和劳务品牌、地方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加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开发力度。

(十二)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企业对新招录或未定级职工,可根据其日常表现、工作业绩,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要求,直接认定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师带徒”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强化技能人才评价规范管理,加大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征集遴选力度,优化遴选条件,构建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保障评价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十三)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世界技能大赛综合训练中心、研究(研修)中心、集训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定期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省、市、县开展综合性竞赛活动。鼓励行业开展特色竞赛活动,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健全竞赛管理制度,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竞赛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竞赛专兼职队伍建设,提高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并落实竞赛获奖选手表彰奖励、升学、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政策。鼓励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

五、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

(十四)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建立以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完善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制度。国家级荣誉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

(十五)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做好党委(党组)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工作。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人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建立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鼓励支持分级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活动。

六、保障措施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在本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进一步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十七)加强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省级统一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各地要按规定发挥好有关教育经费等各类资金作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十八)加强技能人才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加强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师资建设,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实施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支持青年学生、毕业生参与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推进与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

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篇3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高度。鼓励网络安全相关专业携手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输送具有扎实网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网络安全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培养面向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工作岗位(群)需求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行“岗课证赛”四维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有了国家法律依据。[1]同时,《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安全人才还存在数量缺口较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2]由此可见,国家把网络安全及其人才培养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年龄构成相对年轻化,从业年限较短,供不应求的供需关系导致整体薪酬水平抬高,但大部分信息安全从业人员没有获得权威资质的证书,只有少部分从业人员持有相关证书。为应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问题,2019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之后,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4]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5]可见,“岗课赛证”四维融通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客观需求,是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也是解决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关键举措。

二、“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6]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行业、进行社会调研和听取企业行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广西钦州商贸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确立了由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渗透测试和网络产品销售等工作岗位组成的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目标,将专业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整理提炼了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和“1+X”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1+X”网络安全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对应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综合素质等知识,旨在实现课证融通,借助工单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技能大赛平台和“1+X”平台,构建“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岗课赛证”有机结合和一体化设计。其中,“岗”是指工作岗位,要求课程设置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对接,以能否适应就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课”是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建立从毕业出口往回走的课程建设机制,重构工单课堂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混合式、翻转式课堂革命;“赛”是指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技能水平;“证”是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1+X”证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将行业各类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的考取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将行业企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融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矛盾。

三、“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为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与神州数码、广西塔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科磐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技能大赛、“1+X”证书、共建实训室、师资深造培养等方面,探索“岗课证赛”四维融通的整体化解决方案。

(一)以岗定课

以岗定课是指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和确定课程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产业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南。[7]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需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在每年例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校都会邀请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专家全程参与,分享相关的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从而及时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专业核心课的内容进行调整,并具体探讨课程的工单合理性。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提升课,同时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证书考试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除专业基础和核心课外,我校还设有专业提升课,其是在专业核心课基础上的综合应用课程,包括学期综合项目、第二课堂及技能大赛项目,一般通过学校和教育厅职业教育活动周比赛、技能大赛校级选拔赛等多种方式实现。总的来说,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主流网络厂商的职业资格证、国家网络系统集成类专业技术规范等标准等岗位工作需要确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一到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置。一年级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二年级的课程以适应性为导向,旨在将知识点技能点项目化、模块化,每个模块培养相应的能力:企业网搭建模块要求学生实际组建网络,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模块通过向学生介绍网络操作系统知识,并融入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系统安全意识和能力;网络布线模块通过让学生分组完成完整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还与走在市场前端的厂商和企业合作,动态引入当前网络工程师所需的专项技能训练,实现“网络+”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提升课,结合“1+X”证书制度和技能大赛开展学期综合项目训练,进行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三年级的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的演进过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即单一技能训练(课内实践)、综合技能训练(每学期1—2周的综合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不少于3个月的对口跟岗实践),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项目实现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工单课堂”

“工单制”教学诞生于2013年,通过模仿企业派单机制驱动课堂教学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完美诠释了“老师教‘真’活,学生‘真’做活”的职业教育核心要义。我校“工单课堂”平台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特点,对“资源开发、课程重构、课堂教学、职业发展、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招聘就业、课外活动”等关键元素进行了模式化整合,能够基于新型职业教育微课(工单)聚合各类资源,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订制化”人才培养。“工单课堂”平台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依托众多院校、企业和第三方厂商组成的联盟,将企业的具体项目源源不断地引入课堂,为教学资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提供新思路。同时,“工单课堂”平台采用弹性教育机制,完美地实现了“订制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结合,适合于当前复杂的职业院校生源结构、“三辅生”课堂教学及新型学徒制企业培训的职业教育现状,并融合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先进职教理念,支持活页式教材开发、资源库建设、线上教学、课外活动管理、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专业整改、职业发展管理、“1+X”考证、技能大赛等全系列院系刚性需求,基于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岗位工单链设计、工作任务与仿真场景的虚实结合,进行课内、课外、企业教学全过程的大数据管理和监控,以此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人才。具体来说,我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工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1+X”课证融通、大赛等内容资源碎片化处理,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工单。每门课程可以提炼15到18个基础模块工单,用于课堂教学,实现大赛知识点技能点项目化、模块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反复强化。为配合教育厅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学校技能周的比赛项目,我校将学期综合项目转变为综合工单,直接用于开展比赛。近两年的实践显示,“工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工单任务。

(三)课证融通

课证融通即实施“1+X”证书认证工作。“1+X”证书制度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为问题导向和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旨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证书)对接。[7]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将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初级)、网络安全运维(初级)作为必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作为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北京神州数码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和中科磐云的“网络安全运维”职业能力等级认证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指定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负责项目的日常实施和学生的培训考证,由校企师资混编组建“1+X”项目团队,采取课上教学、课外强化、线上培训、企业专家到校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我校于2021年申请获批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初级)、网络安全运维(初级)、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界面设计(初级)、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等29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为“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赛教融合

技能大赛是职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也是检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大赛赛项规程设计以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等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内容紧跟教学实际,实现技能大赛相关标准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标准的互动发展。[7]我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融合大赛项目内容,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互相衔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体来说,我校一直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空间安全、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等比赛项目融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保持与合作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建实训室,共办开展培训和比赛活动。例如,我校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就是神州数码公司技术和设备支持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一。举办技能大赛能够检验参赛选手对计算机网络的拓扑规划能力、IP地址规划能力、综合布线的施工测试能力、设备配置与连接能力、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服务器的搭建与调试能力、故障排除和验证能力等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通过人才选拔实现局部带动整体的目标。技能大赛的出发点源于日常教学和“1+X”认证项目,但又高于常规人才培养和“1+X”认证项目,能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体化的常规人才培养和聚焦的精英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四、结语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在“岗课证赛”四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加持下,我校建成了国家级计算机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近三年来在市厅级竞赛中获奖30余项,“1+X”证书认证通过率达到96%,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作者:陆雪萍 冯子芳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计算机教研室 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