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国企财务管理措施

国企财务管理措施

时间:2022-12-07 11:58: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国企财务管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企财务管理措施

国企财务管理篇1

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属于客观存在,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管理层会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财务、资金等方面的情况。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存在着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收益和预期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就是由财务风险导致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财务风险也是如此,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和正面导向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财务风险普遍存在,无法根除,可以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本文就从国有企业的角度出发,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展开了全方位分析。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意义

(一)提升竞争力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近些年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正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也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现阶段,很多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开展风险管控,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工作流程逐渐规范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加强资产监管

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可以起到加强资产监管的作用,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当关注薄弱点和现存问题,将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进行结合,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细节展开分析,评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同时对资金支出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提升风险防范水平。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与合理分配,同时起到最佳的监督效果。

(三)保障资金安全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一直都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无论是领导人员还是基层职工,风险管理意识并不强烈,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在风险防范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采用合适的风险管理方式方法,对资产运行进行全过程保护,达到理想效果。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分类

(一)筹资风险

资本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业务活动的关键,企业全部资本由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组成,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属于负债经营还是权益经营。对于企业而言,负债资本占比越高,权益收益率也就越高,外借资本盈利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到期还本压力也会陡增。如果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较大的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债务,将会给国有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投资风险

开展经济活动时,国有企业往往会通过投资来获取利益,投资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不同投资形式有其相应的优势与缺陷。短期投资有助于资金周转,资金利用率大大提升,但是回报率比较低,降低了企业预期收益。常见的长期投资形式包括证券、固定资产等,需要大额资金支撑,回报周期长,而且报酬、风险等不确定性特点十分突出,收益也相对来说更高。但是收益和风险都是共同存在的,如果投资不谨慎,对所投资项目的前期考察不够深入,很有可能引起资金风险,改变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三)资金运营风险

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营大多和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有着密切联系,运营资金以货币资金为主,当货币资金出现变动时,会通过现金流量表直接反映出来,如果现金流出现问题,那么财务风险将会是不可避免的。应收账款中的坏账,也是引起资金运营风险的主要因素,而且当存货占比较大时,会造成大量的资金限制,企业可用于经济活动、投资的资金比较少,对资金运营十分不利。资金运营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过高、资金占用多、利用率低以及存货跌价损失等,财务人员需要充分重视。

(四)战略风险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战略风险,会影响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以及其未来发展,如果财务管理和发展战略结合并不紧密,会对管理目标带来一定影响,轻则威胁到资金安全,严重的还会为企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当出现信息偏差时,管理层无法了解到基层业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决策时没有可靠的信息参考。

(五)债务风险

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中,债务风险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65%,表明负债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债券市场不稳定,债权违约的情况非常普遍,对权益性融资市场发展带来了不利。

(六)国际化经营风险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时,流通面更广,但是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也会对其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对于部分经济实力雄厚、资本力量强大的国有企业而言,试错机会比较多,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国际化经营道路,为后期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对于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很容易出现经济纠纷,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经营效果,反而会蒙受巨大损失,这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同时还会威胁到国有资金的安全。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现状

(一)国有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风险管控意识差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最开始都是由政府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除了经营所得之外,国有企业的资金还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也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很多财务人员认为有财政“兜底”,财务管理风险观念不强,财务经营不力,引起债务危机,导致资不抵债,对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此外,部分人员过于关注经济利润,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无法用先进的思想来指导实践。

(二)资本结构、投资决策不合理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否科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盈利与风险承担能力。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的资本结构并不合理,负债占比较高,财务杠杆系数大,风险持续走高,可用于灵活支配的资金比较少,无法为企业带来额外效益。其次,如果资本结构是地基,那么投资决策就是衡量,资金的合理利用与分配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对投资领域进行深入考察或分析,资金效益得不到展现,将会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最后,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无法为实现战略计划而服务。

(三)财务管理配套制度不完善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不到位。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对经济活动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规划与调整,并对支出、落实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控。但由于制度体系不完善,预算执行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反馈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信息传递与共享存在着较大问题,难以从预算和实际差异中分析出下次预算编制的经验教训,在资金分配、财务管理方面埋下了严重隐患。其次,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绩效考评是检验风险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应当加强和反馈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但是部分企业没有将定性和定量考评进行结合,绩效考核制度中存在着较多漏洞,影响工作成效。最后,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权责交叉、混乱的现象十分普遍,存在着越权行为,出现管理问题容易相互推卸责任。

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有效管理从“意识深化”起步

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来达到预期的风险防范效果,为后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财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市场与行业发展动向,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将提前预防作为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主要原则,领导人员以身作则,为财务工作者树立良好的榜样。各部门要加强与财务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内部管理合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对职工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将风险防范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中。

(二)突出资金管控的关键地位

首先,结合当前经济市场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各部门要承担起在资金监管方面的职责,记录每笔资金去向、使用情况以及支出金额。将这段时期内的所有资金收入、支出汇总给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一一进行核对,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及时找到负责人查明原因,保证资金得到规范控制,从源头上规避资金风险。其次,在风险防范方面,既要注重眼前效益,又要着眼于未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控。比如在投资前期,对所投资的项目和领域进行深入考察,权衡利弊和收益,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确保国有企业在后期经营发展中有足够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对于闲置资金、可支配资金,可以用于开辟新业务、新市场,或是投资,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保值增值。

(三)突出风险管理的“主体”

首先,对于企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原有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解决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同时明确划分各方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保证法人各项权利。加强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每一阶段制定的财务工作计划,都要交给上级领导人员进行审查,待审核通过之后方可执行,促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其次,针对国有企业的权益和债务,也需要构建相应的责任制度,以债务转换、重组以及其他方式,解决现有的债务问题,为企业后期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要深入了解工作任务以及具体要求,发挥自身所长,展现财务优势,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从而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在初期阶段,充分发挥财务政策的正面引导与约束作用,对财务人员产生鼓励作用。在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方面,结合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背景,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与方式方法,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考虑。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初期,应当避免盲目,不要大规模、彻底地进行改造,而是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积累经验,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氛围。其次,在发展阶段,对市场与行业发展进行考察,权衡利弊和风险之后,适当投入资金,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作用与价值,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解决传统观念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以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实现国有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最后,在收官阶段,企业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方面也趋于成熟,应该以大规模的方式来推动全新管理模式的落实,推动风险防范朝着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五)推动监督管理体系的落实

在财务风险规避方面,财务人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财务部门联合其他部门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风气,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配合,落实管理职责,最大程度上避免财务作假、谋求私利的行为,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提供强有力保障。立足于国有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其他部门人员有足够的管理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对经济活动、资金支出等进行全过程监管,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风险会给企业资金安全、经济活动等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会削弱国有企业的地位。应当对现存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掌握其确切原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计划与方案,领导人员和基层财务人员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突出资金管控的关键地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推动监督管理体系的落实,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姚强

国企财务管理篇2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是支柱性产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资金管理风险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运行。而且财务资金风险也会让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限制,为此必须要提高对国有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规避风险,确保国有企业的财务资金是安全的,能够为国有企业长久进步提供助力。

一、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意义

首先,资金是国有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资金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资金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发展。诸如国有企业的业务开展、渠道拓宽以及业务流转等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前提,科学的财务资金管理能够让国有企业的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其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日常管理中,要充分考虑研究多种影响要素,不仅需要拓宽渠道还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交流,也要保证各部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能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自负责,不互相干扰,必要情况下需要协调,在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体系,降低国有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的发生概率。通过这种方式,在无形中利用资金管理相互监督,极大强化国有企业对财务资金管理的控制力度,保证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依旧能够稳定有序地发展。最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其经营发展中存在风险,如政策发生变化、市场波动或者企业内部盲目投资、财务数据不准确等都可能造成风险,会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财务资金管理能够及时预测风险,准备充分的资金流应对风险干扰,使风险管理控制的作用得以显现,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确保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效果的顺利实现。

二、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风险

(一)财务资金管理风险意识不足

通常而言,国有企业的资金储备量是比较充沛的,但有时由于企业领导的财务资金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不能科学、严谨地规划项目投资、申报资金采购设备等。由于国有企业的资金充足,资金链比较稳定,所以企业领导以及财务人员缺少危机感,防范资金风险的意识不足,不能未雨绸缪。同时,对于投资的项目,国有企业并没有要求强制性回报,出现问题不会严肃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责任制度不健全,有些人员还会认为企业资金是政府财务部门发放,与企业、自己都无关系,所以在财务资金管理时缺少主动性,这是很容易造成资金流失的。

(二)投融资风险指数较高

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不多,是比较单一的,融资结构不够科学。由于金融市场的长久影响以及长期与银行合作,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其他的融资渠道。国有企业长期和银行合作,银行以及市场经济形势会对企业贷款的难度、资金数量产生影响。新型的信贷政策会改变银行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国有企业业务落实上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风险。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投资项目时存在对内和对外两种形式。对外投资时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分析,就容易发生盲目投资的情况,会让国有企业遭受极大的损失。对内投资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若是在投资之前不能对投资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把握,会使得投资的支出与回报无法成正比,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若不重视融投资风险,对闲置资金管理不当,国有企业就会出现资金分配不合理、周转困难等情况,会给国有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缺少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国有企业在经营发展以及管理中常会发生财务管理风险,这是因为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风险预警以及预控机制,事前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事中又不能有效控制,事后不能科学地总结风险情况,管理措施无效,使得国有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会不断出现财务管理风险。为使国有企业实现正常有序进步,就必须要完善财务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新时期,国有企业应积极积累经济和商业价值,对财务进行严格管理,对风险严格控制。但有些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风险预警机制与时代发展脱节,导致制度作用发挥受限,会极大影响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以及决策制定等。

(四)财务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

国有企业是依据企业领导的指令利用资金开展相关业务,对于资金的具体利用通常是由集体表决的方法进行确定,但是这种方法形式化严重,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表决是所有人的决定,但其实还是由领导一人决定,因此容易出现个人权力无限增大的情况。若企业领导在业务决策时不能够明确相关业务信息,判断就容易出现偏差,会严重危及国有企业的发展。此外,大多数国有企业还应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并未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调整。资金管理时缺少相关制度,无法及时准确地预测风险,资金利用中监督不到位,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管人员不足,出现问题找不到相关的责任人,也无法快速准确地判断出问题出现的位置,使得企业无法快速准确地应对突发状态,浪费企业资金,影响国有企业的有序持续进步。

三、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面临诸多的财务资金管理风险,如果不能妥善防控,就会导致资金运营效益大大降低,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效益。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财务资金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国有企业中,由企业领导以及财务人员管理、利用资金,为此必须要强化这些人员的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责任意识得到提升。在资金申请、利用时要认真做好预算以及计划。资金利用时要负起责任,将企业的利益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准确详细记录每一笔资金的利用情况,同时由专业人员对资金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监督查账,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密切企业内部人员的协调管理,妥善处理相关危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各部门的要求、制度进行优化健全。国有企业健全资金监督、问责制度,缺少资金利用时的所有环节中都有专门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并及时进行情况汇报。若发生资金流失、资金利用不合理的情况,监督人员需及时汇报给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并追究相关责任人。作为国有企业员工,要切实强化其思想道德以及职业素养。组织员工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管理知识学习,让企业员工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理念。同时,召开廉政教育会议,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讲座,使员工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良好的氛围中工作。除此之外,科学处理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防止有人利用人际关系谋取利益。通过廉洁教育保证企业的财务资金数据是真实准确的,减少财务资金风险的出现,让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统一。

(二)完善资金管理应用结构

为降低企业融投资风险指数,应有完善的资金管理和应用结构。国有企业在对财务资金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提高对财务资金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依据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优化企业的资金活动管理制度,对资金应用结构进行完善,通过组织管理、制度等对风险进行管控,防止后续发生财务资金风险。与此同时,要将国有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理的内容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对财务资金风险管理时,要了解重点内容,对企业传统融资和筹集资金的方法进行优化,对国有企业的负债配比进行科学设置,完善负债结构。应用资金时也需要进行风险的防范,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防止资金流失严重,对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事先做好风险预案的制定,从根本上避免财务资金风险的出现。同时强化资金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要做好“收”“支”两方面的管理,借助科学化的策略对风险指数的升高进行制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才能够明确资金的具体去向与用途,使企业财务人员获得准确真实的数据。如果项目资金的数额比较大,还需要对审批流程进行严格规范,使资金管理更加有计划、有预见性。当国有企业发生资金管理的风险时,有可能是资金周转问题造成的,使得企业的后续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为此要积极拓宽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对融资方法进行优化创新,确保融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也使资金需求得到保障。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应与银行开展高效合作,让银行获得更多更加准确的经营信息,银行可通过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将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给国有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企业的贷款额度。国有企业也应发挥闲置资金的价值,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不仅使企业发展需要得到满足,避免相关风险的发生。

(三)健全财务资金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资金风险预警机制是有效防范财务资金风险的重要手段,要从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对财务资金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优化。重点管理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筹资、投资等内容,科学预警国有企业资金收支,形成企业资金流量表,并据此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国有企业的资金状态,避免后续其他项目开展时出现资金风险。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市场波动大,在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强化自身的财务资金风险管控意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环节处理好财务资金风险。对于事前控制,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对风险控制机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可行进行分析,依据企业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能力制定合理化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提高企业应对财务资金风险的水平。对于事中控制,国有企业要结合财务活动的具体环节进行监督,与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预估,并就实际情况对财务活动进行调整。对于事后控制,结合已经发生的财务资金风险,采取科学化的策略进行处理,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尽量降低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除了要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还需要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实现良好的风险预警效果,确保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财务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财务资金风险进行预测和解决。

(四)强化财务资金管理监督制度

财务资金管理监督制度的建立能够让管理者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管理财务资金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益,避免企业员工出现侵占资金、恶意挪用资金的情况,有效避免了资金的流失,也极大降低了企业经营发展中面对的困难。国有企业应有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借助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对财务资金管理风险进行防范。同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依据风险预警机制需要,对每个经营项目进行分析,就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突发意外。在对财务资金进行监管时,要注重审批流程和管理程序,通过动态化的监管模式对企业的财务资金进行监管。国有企业依据资金管理需要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与银行等建立联合、动态化的监管机制,对银行资金收支进行监管,对企业银行账户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账户信息进行全面把握,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管控财务资金风险。

四、结语

总之,为促使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强化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水平。所以国有企业要树立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了解财务资金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明确目前企业面对的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问题,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确保国有企业的资金是安全的,并且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国有企业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中长久稳定地发展。

作者:查国颖

国企财务管理篇3

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经过两年行动,我国国资国企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资委也在持续加大统筹协调、政策创新与督促引导力度,全力推动国企加快创新升级。而大型央企和国企由于自身的体量规模和资产性质,以及国家宏观层面的高要求和严标准,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国企财务转型是深化改革、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应将国家顶层设计作为企业财务转型的指引与支撑,以此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互补和产业相连,提升企业的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引领行业、产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二)管理模式与发展需求脱节,迫使国企必须主动转型我国经济已全面步入新常态,面对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增长型转变、多元化增长向专业化增长转变、低效型向价值型转变、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等转型趋势,要求国有企业应以创新为动力高效益稳定发展,并在实现增长的过程中兼顾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国企需将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融入财务管理中,实现企业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协调,以财务管理转型引领产业转型,准确研判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共性特征,找准新定位实现国有经济的转型发展[1]。(三)推动国企运行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进一步推进和强化财务转型进程和力度后,促使财务管理前移,深入企业价值管理、资产管理与战略管理,更有效地依托财务指标和会计信息及时反映企业运行系统中的决策制定、业务经营、内部控制、生产组织、产销衔接、资源利用等板块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并主动开展价值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运转。财务管理转型可有效推动国企运行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提供过程指导、决策支持和收益管理,将企业控制的各类资源转化为增值资本,实现价值创造和资产保值增值。

二、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会计职能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2021年11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我国企业全面推动会计职能对内拓展。而会计职能转型是财务管理转型的先决条件,但当前国企财务管理更注重经济活动的短期效益,缺乏创新性的价值管理和战略支撑的工作思路,财务数据和核算信息未与企业产业链融合,会计职能应用布局尚不明晰,无法形成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格局,严重制约国企价值创造和内部治理效能提升。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质量较低

现阶段,诸多国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仅停留在技术替代和数据生成的层面,对企业流程再造、信息潜能挖掘、财务关系协同等方面的认知比较肤浅,信息化建设观念缺失,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自主性、通用性、兼容性和标准性较弱,无法与其他部门形成财务数据的共享,端到端的管理全价值链数字化能力低下,且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敏感信息未进行加密和明码储存,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业务财务融而不合,“算”与“经营”相分离

目前,我国企业都已普遍开展业财融合,财务人员也已逐步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和业务运营等环节,但此种融合方式更多为被动适应而非主动参与,致使业务财务融而不合,难以有效为业务活动和战略决策提供指引和支持。部分企业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两者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联通和对接机制,未形成统一的数据归口平台,从而导致数据契合度差,且缺乏对显性和隐性的让利分析的精准性,造成“算”与“经营”分开,难以做到“算”指导“经营”[2]。

(四)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设置和关系处理程序,也是企业货币流动的链条和资源调配的约束方式。而部分国企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只是对原有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与盈余管理体系的沿袭与维持,财务管理体系内的各模块分裂严重、内容僵化,管理范围存在局限,价值创造领域的涉及程度低,对发展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也较差,难以适应财务管理在国企改革“中心环节”的定位需要。

(五)预算管理维度单一,预算准确率低下

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主要围绕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两条主线展开,基于特定的业务项目联动业务预算规划收支预算,但部分企业的总体费用预算中未包含资本预算,预算管理维度单一,并未与价值管理和战略管理相联结。并且企业预算执行与项目管理存在信息割裂,联动反馈效能差,难以有效控制业务的收支总额,缺乏对经营指标的信息挖掘和数据分析,预算准确率低下,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差较大。

(六)财务人员对自身职业定位存在偏差

国企改革行动后财务管理的转型深化,使财务人员的职业定位与职能角色也相应发生转变,对财务人员的经营活动分析、数据挖掘、过程控制与战略规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成为一支核算型、战略型、管理型的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以适应财务管理转型需求。而目前,诸多财务人员并未根据财务转型需求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变革与调整,自我转型与角色转变的意识薄弱,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也亟需优化,难以为企业改革创新发挥价值创造和战略引领能力。

三、国企改革财务管理转型路径

(一)完善国企财务管理职能

在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应根据宏观调控、新会计准则与业财融合等要求进行转变。除会计核算、资金收付、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交易处理职能外,还应具有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财务分析、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数据分析、流程再造等报告与控制职能,以及投融资管理、业财融合与协同、税收筹划、绩效管理、财务规划等决策支持职能,健全财务管理职能体系,确保财务管理职能够精准覆盖企业管理的全流程,以此推动财务管理职能的全面拓展,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战略目标、核心业务与高风险事项的多维度、多层次细致管理格局。

(二)开展智慧财务数字化转型

为加快财务管理转型进程、提升数据资产运用能力和投资决策支持能力,企业应开展智慧财务数字化转型,构建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库,强化财务信息化管理和需求响应效能。通过建立企业级的集中式、共享化财务管理数据库,打通各部门的数据前端,形成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推动业务与财务的整合化与标准化,形成“数据诊断——趋势预测——行动指导”闭环式的经营分析过程,并建立SSC规范数据标准,打破烟囱式、分散式的管理架构,真正实现由管理经验驱动向平台数据驱动的转变[3]。

(三)强化业财融合,释放协同效能

在国企改革和数字化财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应主动融入与参与业务管理,基于发现问题、多维分析、动态预测、指标预警、辅助决策等形成业财联动格局,为企业战略落地和业务计划落实提供支撑力。国企还在销售、生产、人力、采购等部门设立业务财务岗,搭建业财桥梁,使财务人员能够深入业务价值创造全过程,及时监控与分析业务执行情况,以财务视角规范业务前端,为业务赋能,并利用ERP软件打通业财系统形成数据共享,统一计算逻辑和数据标准,以此确保企业“算”与“经营”的紧密结合[4]。

(四)建立垂直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保障业财融合纪律、强化资金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国有企业应构建垂直的财务管理体系,统一财经政策、会计政策与信用政策,对全企业范围内的财务报告、预算决算、财务数字化、税收筹划、风险管控等模块进行集中管理。基于财务管理体系,应推动企业全员、全要素、全价值链精益化管理,使财务管理服务范围拓展到企业整个供应链、生态链与产业链,以此真正实现价值共生与共建共赢。

(五)构建全面预算管理闭环,提升预算准确性

财务转型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应更注重事前的预测规划和前端处理,强调业务项目全过程的高度管控。为提升预算准确性,预算管理应基于历年财务情况和市场经济趋势设定动态化的预算目标,预先设定项目运行的效益类和质量类指标,确保项目锚定指标精准执行。预算编制应根据业务、产品、客户等参数以及规模、收支、利率等逻辑关系逐一细化财务预算,通过维度整合和相互验证形成与实际紧密贴合的预算报表。为及时追踪与管控预算执行情况,企业还应建立预算纠偏机制,深入分析与调研预算偏差,并实时发出预算预警信号,快速纠偏纠错,以此确保预算准确性与执行稳定性[5]。

(六)财务人员应明确自身定位,实现自我转型

国企改革背景下,财务人员应瞄准财务转型发展趋势,及时开展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转型,将财务视角从现金流量、报表编制与资产负债转移到业务推进、过程控制、决策支撑等宏观层面,深入分析业务环节中的客户维护、产品营销、价值链协同等板块,顺应信息化财务转型趋势,强化自身的数智化应用能力和业务分析素养。同时,企业应围绕财务转型战略需要,划分财务人员需求层次,比如总会计师、管理会计师、总精算师、总经济师等,并制定业财轮岗交流制,锻炼财务人员以财务管理视角的业务解释能力,以此实现财务人员的主动转型与自我转型。结语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向纵深推进,国企内部发展结构加快调整,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也亟需转型。为不断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效能,国企应完善财务管理职能,构建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库,推动业财融合一体化,建立垂直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闭环,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有企业。

参考文献:

[1]曹鑫.国企改革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财务管控探究[J].财会学习,2021(29):34-36

[2]马春雨.内控视角下国企改革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22(05):77-79

[3]许汝俊,吴可欣.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案例研究——以M集团为例[J].航空财会,2022,4(02):55-62

[4]陈旭,罗蓉.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智慧财务平台框架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12[2022-05-25]

[5]周琼芳.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实证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2,24(01):34-39

作者:方舟 单位:贵州高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