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09:28: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胎儿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但部分孕妇对自然分娩缺乏正确认知、加上担心自身和胎儿的安危、焦虑产后恢复,可能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正常分娩、严重甚至会危害到母婴结局[1]。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改变,产科分娩产妇的数量有所增加,为了保障母婴安全和新生儿质量,需要充分加强妇产科的健康教育、重视产科的助产服务[2]、提高孕妇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化妊娠结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产时服务新模式”[3],我国基层医院产科也逐渐学习,妇产科服务模式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发展进程相对较慢。伴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社会家庭的需要,助产服务的发展才逐渐加快。传统的生理照护助产服务逐渐被以孕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模式取代。激励式心理护理是妇产科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4],能够显著优化孕妇的预后,还能够间接性拓展妇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对整个护理过程中均有较高临床价值,形成了完整的护理管理系统,促进了整个妇产科服务的发展和进步。本次研究分析了激励式心理护理应用于妇产科护理中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作为研究时间段,跨度2年,抽取期间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合计6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30例。参考组初产妇20例、经产妇10例,年龄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24±1.42)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4±1.21)周;观察组初产妇21例、经产妇9例,年龄21-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41±1.26)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4±1.21)周。两组孕妇的一般性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获得了院委会的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所有孕妇均为单胎产妇;研究通过院委会审核批准;孕妇及其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表示配合;排除标准:多胎妊娠的孕妇;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孕妇;必须开展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孕妇;严重妊娠并发症的孕妇;精神疾病无法开展沟通的孕妇;中途退出研究的孕妇。
1.2方法
参考组孕妇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加强激励式心理护理,如下:产前心理护理:孕妇在生产之前需要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严格做好孕期管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档案信息、加强和孕妇的沟通和交流,拉近和孕妇的距离、提高孕妇的信任感和对医护人员的熟悉感,同时了解孕妇的妊娠状态、心理状况等后做出反馈,包括具体的评估和护理意见等。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孕妇还可以参与分娩预体检,能够让孕妇熟悉分娩流程、消除不安恐惧、从而优化临床护理质量。在孕妇足月满足待产条件后及时到医院办理入住,积极配合相关检查,明确顺产指征,必要时可输注缩宫素促进宫缩,帮助孕妇开指分娩。产后心理护理:孕妇分娩结束后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大大下降,此时产妇的情绪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不少产妇会因为护理服务的缺失、家庭关怀的不足等患上产后抑郁,危害性极大。临床对于孕妇围产期的护理重点在产前、产时护理,产后护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产后护理逐渐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产后护理主要重点在于对产妇情绪的把控和产后恢复的指导中,医护人员还要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机会,并积极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正确的喂养姿势等,让产妇能够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增强责任感。还要获得产妇家属的配合,照顾好产妇的生活起居、安抚产妇的情绪,让产妇体会到家庭归属感和幸福感,进而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产妇出院后,护理人员也要定期进行随访,通过微信平台、电话等方式加强和孕妇的沟通交流,了解孕妇产后的恢复情况,这属于延续性护理的内容,体现了医院对产妇的持续关心和关怀。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孕妇的心理状态、人文关怀需求量表评分、顺产率、新生儿评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得出最终结果[5]。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与所有孕妇有关的统计数据均利用SPSS21.00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的心理状态对比
表1可见,观察组孕妇接受激励式心理护理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参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妇的人文关怀需求量表评分对比
表2可见,观察组孕妇接受激励式心理护理后,人文关怀需求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参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孕妇的顺产率、新生儿评分对比
表3可见,观察组孕妇接受激励式心理护理后,顺产率显著高于参考组,新生儿评分更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孕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表4可见,观察组孕妇接受激励式心理护理后,产后出血、感染、产后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5两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5可见,观察组孕妇接受激励式心理护理后,护理满意度、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道主义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医院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的临床护理理念不断更新、变化、进步,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基层医院形象的树立[6]。激励式心理护理主要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该护理措施应用于妇产科能够通过加强对孕妇及其家属的指导教育,根据患者的诉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能够尽可能满足孕妇的护理需要、促进孕妇康复,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孕妇身心舒适的双重需要。有人性关怀理论家提出“人性照护”这一护理模式[7],强调了护理的本质就是对患者的“关怀”。在妇产科护理服务中,受到孕妇群体的特殊限制,孕妇与孕妇、孕妇与护理人员对于“关怀”行为的感知可能会出现明显差异[8]。不仅于此,孕妇与护理人员双方的立场、身份不同,也会造成感知差异。因此在妇产科护理实践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对该问题有充分的认知。应当对孕妇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把握,且需要明白孕妇的心理需求往往大于生理需求这一现实[9],因此妇产科孕妇的激励式心理护理的施行十分必要,其本质即是人文关怀,这符合郎景和院士所说的:“医生只是通过知识和技术来帮助患者[10],化解痛苦和去除疾病,让患者得到善良的关怀,这才是医学的目的”[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加强了激励式心理护理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参考组,这表明激励式心理护理的开展能够改善孕妇的心理状态、减轻孕妇的负性情绪;实验组孕妇的人文关怀需求量表评分、新生儿评分、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参考组,这表明激励式心理护理的开展能够满足孕妇的人文关怀需求,提高新生儿出生治疗、提高孕妇的预后生活质量;实验组孕妇的顺产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这表明激励式心理护理的开展可以提高顺产率和孕妇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实验组孕妇的产后出血、感染、产后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激励式心理护理的开展能够进一步优化母婴结局、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率,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牛瑞宇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2]。综上所述,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孕妇中的效果十分突出,能够改善孕妇的不良心理状况、满足孕妇的人文关怀需求、保障母婴结局、提高产妇和新生儿预后,是一种针对性、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包雅婴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第二卫生院
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篇2
分娩作为正常的女性生理行为,分娩活动相对较为复杂,并且产妇因分娩内心压力较大,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与此同时,产妇面对第一次分娩时,对于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分娩过程较为陌生,致使分娩中可能发生对胎儿以及产妇具有危险的事件,严重时会致使其出现流产,并对产妇的机体安全及生命健康产生威胁[1]。产房作为女性进行分娩的主要场所,在分娩过程中情况多变,加之分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诸多因素影响,临床风险较高。而其中助产的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基础护理,还要对护理干预措施做以优化,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做以有效评估,对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做以改善,保证分娩进行的安全性[2]。基于此,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产妇分娩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产妇负面情绪的具体影响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分娩的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年12月,研究终止时间为2021年12月,以数字表随机抽签划分小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产妇30例。纳入标准:①纳入产妇均为单胎且足月分娩;②均知晓此次的研究内容并且自愿参加,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③均无任何的妊娠期并发症出现。排除标准:①精神、认知、语言等出现障碍者;②合并肝脏等其他重要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较差者。对照组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8.69±4.32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5±4.24周,体质量65~76kg,平均70.50±5.45kg,初产妇16例,经产妇14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8.54±4.34岁,孕周38.5~41周,平均39.24±4.35周,体质量66~77kg,平均71.50±5.49kg,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L2020015),两组产妇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其常规的护理干预,产房要依据手术室的相关要求做以隔离和消毒,对于产妇的分娩情况开展详细记录,对胎心做好监护,准备各种的急救药品,急救输血用品以及新生儿的复苏用品等,并指导产妇在分娩中进行正确用力以及恰当休息,对产程做以详细观察记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其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心理护理小组。通过助产护士、责任护士、护士长等人员来组建心理护理干预小组。其小组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影响产妇心理状态的因素做以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护理工作开展中,按护理计划来实施护理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分析能力的培养,创新其护理观念,优化护理措施开展的质量。②第一产程心理护理。为产妇提供良好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态度和善、热情地面对产妇,为其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产房中的空气新鲜。在规律宫缩直到宫口全开作为第一产程,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宫缩强度以及胎心状况的观察,护理人员及时为产妇讲解产程的发展状况,指导产妇做相关呼吸运动,掌握放松的技巧,对产妇的身体予以舒适干预,缓解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从而有效减轻疼痛程度。③第二产程心理护理。宫口全开直到胎儿的分娩作为第二产程,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不断给予产妇精神安慰,通过言语来鼓励指导产妇,在宫缩的过程中屏息,在宫缩间歇期间进行肌肉的放松以及休息,与此同时多用言语及动作来鼓励产妇,帮助其建立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以此来保证胎儿的顺利娩出。④第三产程心理护理。胎儿分娩直到胎盘的娩出作为第三产程,在胎儿分娩结束后,产妇情绪较为激动,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对产妇予以安慰以及引导,告知胎儿的具体情况,避免产妇由于情绪起伏波动较大而对宫缩产生影响,有效避免宫缩乏力而导致大出血,同时给予产妇宫缩剂来增加宫缩的强度,避免出血现象。⑤产后心理干预。在分娩结束后对产妇的身体做清洁并加强保暖干预,帮助产妇以及新生儿做亲密接触,指导产妇进行哺乳,并为其讲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密切对母婴情况做以观察,并对其子宫的收缩情况,会阴的伤口情况等予以观察,确定无异常现象可将其送进母婴室。安排相关的健康知识宣讲人员来为产妇讲解产后注意事项以及出现的问题,消除产妇内心的紧张、焦虑情绪,鼓励产妇多食用高热量且易消化食物,以此来补充机体所需能量。
1.3观察指标
①产妇分娩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后2h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分娩情况,并进行对比。②护理质量:医院结合产妇状况、护理实施内容、护理效果等方面自制护理质量评估量表来对纳入产妇开展护理质量状况评估,量表从产妇角度来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主要指标有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各项评估分值设定为0~100分,评分越高就表示此项护理质量越高。初次设计完量表后,先抽选60例产妇开展预测试,并在4d后开展二次测试,重测信度为0.910,Cronbach'sα系数为0.834。本次研究中此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26。③不良情绪:选择焦虑自评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3]和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4]来对两组产妇在分娩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各量表评估条目为20个,各项评分为0~4分,总分设定为0~80分,分值越高表示其不良情绪状态越严重,分值越低表示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低。④心理韧性:在干预后选择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来对产妇的心理韧性情况做以评估,此量表的内容涉及坚韧、力量以及乐观等3个维度,其中涉及25个条目内容,各条目的评分为0~4分,维度评分范围是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产妇心理韧性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娩情况、护理质量、不良情绪、心理韧性等正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进行表示,行t检验。本研究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产妇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对比
观察组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2.3两组产妇不良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评分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如表3所示。2.4两组产妇心理韧性评分对比对照组心理韧性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如表4所示。
3讨论
产妇在进行分娩过程中,因为精神压力相对较大,加之分娩时出现的疼痛情况,会加重产妇内心的恐惧、紧张、不安等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可能会致使产妇心率加快,导致其子宫收缩功能紊乱,提高分娩发生风险的概率,并且提升了护理工作开展的难度。并且妇产科作为风险因素相对较高频发生的科室,在产妇开展护理工作中还有着较多不安全的因素,比如助产护士的责任心不强、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健康教育有所欠缺等情况都会致使产房发生护理风险的事件,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心理护理作为临床中应用较广泛的护理措施,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诸多方式以及途径来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以此来开展治疗。将此护理方式应用于产妇分娩过程中,可帮助产妇调整身心状态,降低分娩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改善分娩不良结局[5]。心理护理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护理措施,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从而减少对分娩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为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做以良好保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影响产妇心理状态的因素所产生原因予以分析,在自身、环境等多个方面寻找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6]。临床护理实施中可能由于诸多因素而使产房出现不良事件,不仅对分娩过程产生影响,还可能致使产后出现并发症以及产生不良分娩结局。在产房的护理干预中之所以会有不良事件的发生,探究其原因与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经验有所欠缺有着密切关系[7]。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于工作开展缺乏严谨性,很容易在操作中出现疏漏,会导致风险事件的出现。因此对产妇予以高质量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身心健康的状况,保证产妇可以顺利生产。在产房的护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心理护理干预小组,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及时更新其护理工作开展的观念以及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开展中的专业水平以及操作技能,从而来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此同时详细分析产妇状况,探究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8-9]。采用正确的疏导方式以及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发生剖宫产的概率,减轻产妇分娩中的疼痛,降低其体力以及精神力的消耗,进而有效减少母婴出现相关并发症[10]。与此同时为产妇营造良好的产房环境,调整产房的温度及湿度在舒适范围内,使其在舒适的氛围中放松心情[11]。
分娩作为女性必须经历的特殊生理阶段,在进行护理干预中,可以通过新型的助产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妇的心理情绪,通过语言的鼓励来使其树立良好的信心,缓解产妇内心的压力,并且通过沟通交流来安抚产妇,避免在分娩中出现较过激的反应[12-14]。在产妇的不同产程时间给予其相应的心理支持,有效稳定产妇内心的情绪,提高其自然分娩的信心。为产妇及家属进行分娩意义以及安全性的讲解,并使其掌握分娩中的相关动作技巧,以此提高产妇分娩的自信心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在产妇分娩结束后加强护理干预措施,为其讲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并协助产妇进行哺乳,在对母婴具体情况做以详细观察后可将其送进母婴室。为产妇以及家属宣讲产后相关的注意事项,依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用耐心的态度解答产妇内心的问题,消除其产后紧张情绪[16-18]。传统的产房护理干预会使其分娩时间相对较长,并且难产率有所升高,致使产妇有较大的痛苦,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19]。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分娩相关指标情况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优,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相关评分指标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优,P<0.05;护理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心理韧性评分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此分析结果与安笑莹等[20]的研究相一致。总体来说,在产妇分娩中选择心理护理干预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有效消除产妇的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降低分娩中出现不良事件概率,优化分娩中的相关指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但此次研究开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时间限制样本数量选取较少,未纳入多胎及早产孕妇资料,不能从多个方面分析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因此后续可增加样本数量,扩宽样本纳入要求,更深入地分析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作者:蒋志丽 周小敏 张玲云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产科
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篇3
初产妇因缺乏分娩经验,通常情绪比较紧张,从而增加分娩风险和剖宫产率[1]。因此,做好初产妇的心理干预对其顺利分娩、保障母婴安全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探讨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于我院分娩的初产妇76例,均为单胎妊娠,产妇对试验知情、同意,已排除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精神类疾病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研究组:年龄21~31岁、平均(26.81±4.20)岁,孕周36~41周、平均(29.28±1.04)周,体重57~82kg、平均(70.66±3.47)kg;对照组:年龄20~31岁、平均(26.71±4.11)岁,孕周36~42周、平均(29.31±1.09)周,体重58~85kg、平均(70.24±3.41)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观察、围产期饮食指导、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产前心理护理,措施如下:(1)心理支持。护理人员需告知产妇分娩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性,留意产妇的心理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为产妇休息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对其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答;组织产妇观看分娩视频,提升其分娩认知度,并帮助其尽早进入母亲角色。(2)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与其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产妇通过深呼吸、听轻音乐、冥想等方法调整心态。护理人员始终保持温和可亲的态度和专业的业务素养,使产妇感觉亲切,缓解其不安、焦虑的情绪。(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告知产妇生育、分娩的相关知识以及宫缩与分娩的关系,教会产妇胎动监测的注意点和关键点,使产妇了解临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能够积极配合围产期的各项检查;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母婴同室的益处,讲解产妇与新生儿接触及早开奶的目的,以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每周定时开展胎儿大学护理讲座活动,提倡产妇进行产前孕律体操及呼吸技巧的训练。(4)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告知产妇合理安排饮食,宜少量多餐、均衡营养、科学搭配,使产妇了解各阶段饮食的注意事项,保证产妇每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的供给。(5)生活指导。关注产妇心理和睡眠情况,嘱产妇注意休息,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对睡眠规律紊乱或睡眠障碍者进行心理疏导,采用知识宣教、案例讲解、技巧传授等多种方式,使产妇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放松,保持心情愉悦。(6)社会支持。护理人员需鼓励产妇多参加社会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嘱其家属和亲友多陪伴关心产妇,特别是丈夫,应多体贴、多鼓励、多陪伴,给予产妇心理安慰,缓解其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产妇的情绪状况,得分越高则表示情绪越差。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和产后2、24h的出血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研究组入院时的SAS、SDS评分分别为(57.36±6.57)、(58.10±6.63)分,对照组分别为(56.94±6.52)、(58.01±6.60)分;研究组分娩后的SAS、SDS评分分别为(31.55±5.10)、(30.22±5.09)分,对照组分别为(40.96±5.67)、(41.07±5.74)分。入院时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0、0.059,均P>0.05);分娩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6、8.718,均P<0.05)。
2.2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为68.42%(26/38)。研究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P<0.05)。
2.3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产后2、24h出血量分别为(128.86±16.74)、(155.04±18.16)ml,对照组分别为(198.22±18.67)、(260.75±19.36)ml。研究组产后2、24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51、24.549,均P<0.05)。
3讨论
初产妇对分娩认知不足,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从而影响分娩安全和母婴结局。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不但要做好初产妇生理方面的护理,同时应重视其心理健康护理。产前心理护理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模式,能在明确产妇心理状态和产生负面情绪原因的前提下,对其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改善产妇的负面情绪,保障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优化分娩结局,提升分娩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产前心理护理能够帮助产妇建立分娩信心,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尤其对产程的进展、疼痛的感受、能否顺利分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常规护理相比,经过产前心理护理的产妇在心理和身体上明显更加健康。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分娩后的SAS、SDS评分更低,自然分娩率更高,产后出血量更少。此结果与白玛[2]的报道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在初产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毕玲玲.产前抑郁初产妇心理护理干预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19,16(9):234-235.
[2]白玛.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243-244.
作者:李佳 单位:鞍山市妇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