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10:5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阅读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的思维之下,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缺乏敏感性,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原了教育的本质,达到深入学习的效果。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做到精简精练,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学习气氛不足
一直以来阅读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面对新的教育背景,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仍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阅读课堂上一味地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字词、剖析写作手法,几乎面面俱到,整堂阅读课下来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出现了“以讲代读”的现象,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感受不到语言文字的美,这样的阅读课堂是单调乏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调动起来,无法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在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成了观众与旁听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阅读知识,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导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还有的语文教师只顾讲授知识,没有进行配套的练习和强化,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内容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忽视学生阅读评价,学生阅读动力不足
课堂教学评价是调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杠杆,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只将阅读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思维等的评价,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大多是从整体上进行评价,评价过于笼统,缺少对学习细节的评价,使得很多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另外,语文教师没有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在阅读中失去了主体意识,削弱了学生阅读的信心。
二、“少教多学”模式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驱动力,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那么阅读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将会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效果。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当学生看到其第一面时,就感觉其枯燥无味。为了转变学生对阅读的认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用生动、活跃的故事情节唤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好奇感,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找到阅读的动力。和小学阅读材料相比,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又提升了一个难度,有很多阅读内容具有年代感,还有些阅读内容科技感太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贴近,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场景,将枯燥的书本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立体图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感知文本,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影视剧片段,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享受,用饶有趣味、引人入胜的情节与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书籍的习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逐步提高自我认知,获取新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少教多学的目的。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很多人认为阅读就是读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做。其实阅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阅读也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要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推行少教多学的模式,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会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多学”。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方案,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改变,为了更好地感知文本,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反复地读,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主旨,享受语言艺术带来的美感,获得各种语文知识与技能。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粗读与精读,在拿到一篇文章后,首先进行粗读,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内容,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概括性的把握;然后再指导学生通过精读,对阅读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进行揣摩与鉴赏,让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精妙语句摘抄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对于一些深有感触的语段,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培养学生写读书随笔的习惯,让学生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想,深化阅读感悟,同时还为语文写作做好铺垫。
(三)精心设计提问,锻炼学生阅读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而学生的阅读则是从问题开始的,在以往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所采用的都是“阅读文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模式,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解成多个问题,并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则在教师的干预与引导下逐渐走进教师预设的理解框架中,这种“牵牛式”的课堂提问,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但实际上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并没有真正做到独立思考。而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并且要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预,构建开放性的阅读课堂,把教学的起点从教师和教材转向了学生的认识。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遵循“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问环节,营造出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就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最近发展区,创设具有层次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使学生通过“跳一跳”都能够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畅所欲言。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或出现思维障碍时,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疏通思路,让学生思考更加顺畅,进而顺利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更好地开阔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思想,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避免了教师烦冗的讲授。除了教师提问外,教师还要抓住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归纳与整理,从中筛选出值得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文本,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精髓也就心领神会了。
(四)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将阅读过程转变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在组内既独立又合作,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表现的机会,尽可能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下勇敢求证,通过收集资料、梳理、归纳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既增进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品读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要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不仅要在巡视过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还要做好随时为学生服务的准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始终充满着智慧与创造。当合作学习完成后,语文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果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相互点评,通过讨论和思辨实现思维共享,在反复的质疑问难中收获新的知识与思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新想法、看问题的新角度、新的思想认识等要进行及时的肯定、鼓励,不断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注入动力。中学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查找自己在阅读思维、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弱点与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促使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五)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拓展,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积累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有助于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读物,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边读边写、边读边思考,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为激励学生持续阅读,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书评展览、读书卡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相互分享阅读的快乐,共同探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的互帮互助和相互促进下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课堂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中学生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良好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朱喜红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北城九年制学校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也是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1)教学模式落后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教材当成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材内容所承载的信息比现实社会要“慢半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同步。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与分析,不联系现实社会,只要求学生做好听课笔记,并强加记忆。学生是被动学习,阅读兴趣大大降低。(2)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一般一位语文教师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量大而繁重,没有多少时间能深入学习课改内容,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导致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与新课标理念相差甚远,难以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3)教学流程程式化,创新性不足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紧紧围绕考试而进行。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即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然后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最后让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艺术表现手法等。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思维,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阅读教学,学习兴趣逐渐降低。(4)师生角色定位不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明显的问题是师生角色定位不准。教师的口头讲授替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成为阅读的主导者,学生往往是被动阅读,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出现了“听而不思”的现象,教师反而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围观者。
2.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1)缺少足够的阅读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了考入上一级学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中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习题,整天疲于应对各科作业,没有多少时间进行阅读。白天在校期间要处理课内作业,晚上回到家,既要完成家庭作业,又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导致学生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阅读需要时间,而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时间又少,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何谈高效阅读?目前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是流于形式。(2)“快餐式”阅读,思考不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方式较多,有默读、浏览、粗读、朗读、诵读等,但不论何种形式,对语文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要想提高阅读效率,还得深入阅读,必要时还要咬文嚼字。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的阅读状况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种“快餐式”阅读,貌似读了很多书,但是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法等却不是很了解,就更谈不上借鉴语言特色与写作技巧了。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语言,不能很好地汲取知识,无法使语文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就不可能养成熟读、精读、精思、质疑的好习惯。(3)阅读目的性不强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文化修养,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然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阅读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在阅读时往往静不下心来,较为急躁。不少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是在中考、高考的名著阅读题上不失分;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在阅读前不做准备,不制订阅读计划,往往是读到哪算哪,随意性较强。这种阅读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4)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不少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文章体裁,不论篇幅长短,不管文章风格,均采取同一种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果不佳,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学生要学会边读边写,勾画和摘抄优美的语句,积累语言素材。然而,不少学生在阅读时,不知道如何记笔记以及该勾画哪些语句,阅读效果较差。
二、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
(1)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学习力度,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脱功利性的阅读思想,树立全新的阅读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阅读能力的舞台,不能越俎代庖。(2)大胆变革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大胆变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入阅读的天地,避免盲目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性。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要求,向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比如,教师可以选择科技小品文,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选择情感类的美文,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教师可以选择长篇古典小说,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弄清故事情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精读,学习和借鉴古典名著的写作技巧,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1]。
2.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条件来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体会阅读的乐趣。学校可以利用走廊、楼梯转角打造读书长廊,摆放书桌与凳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方便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2)拓宽阅读渠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如果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排斥上语文课。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同时,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积累知识。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开阅读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动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分角色朗诵课文,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面貌;举行经典诗文朗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丰富知识,提升道德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好书我推荐”活动,让学生阐述推荐理由,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3.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阅读的素材多种多样,其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基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记叙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进行初读,整体感知故事的情节,然后再根据课后提示设计问题并形成问题链,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把握文本主旨,弄清写作意图,学习语言特点和写作技法等;对于小说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采取长文短读的方式,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等[2]。总之,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基于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大胆探索优化路径,选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进而实现高质高效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崔晓菊 田积山 单位:古浪县第三中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之下,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新的样态。阅读教学之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获得广泛认可与高度关注,同时,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终极追求的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也一直在路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易海华老师基于多年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写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与实施策略》一书。笔者在开展肇庆学院教改项目“教资国考背景下‘学科语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zlgc202136)研究时认真研读了该书。该书分为上、下两编,共六个章节。上编基于对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长期而深入的观察和审视,揭示出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取向失衡”“教学目标设计、编写、使用随意化”“教学内容取舍盲目”等问题,并作归因分析,进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由此对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展开理念上的探索与构建。下编扎根于统编教材,直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实践,从困惑最多、难度最大的群文阅读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名著阅读教学三方面出发,结合丰富生动的教学实例,挖掘教学问题的核心,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方法,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读懂、用对、用好统编教材,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总体而言,该书主要体现出以下两点特色:
第一,敏锐而深入的问题分析
该书并不止于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两个层面提出中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还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更深层的原因。例如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作者除指出“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简单机械地一一对应”“重教轻学惯性强”“把阅读过程当作阅读预期结果”“目标表述‘胡子眉毛一把抓’”等问题外,继续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注重形式的模拟,疏于对改革精髓的把握”“缺少对教学目标内涵和结构的精准认识”“混淆教学活动与阅读教学目标”“以不能全部预设作为疏于打磨目标的借口”“目标概括性和针对性之间失衡”等,有助于教师直击问题的要害,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精确而明晰的解决思路
例如针对教学取向“失衡”的问题,作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双向并行教学取向的策略,包括阐明学习目标,让学生知晓所学对自己的意义,对学习内容的结构化预设,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做中学”,在学生获得阅读经验后进行有效阐释等;针对名著阅读教学,作者提出构建名著阅读教学“金字塔结构”模型的思路,并从明确名著阅读教学总目标、一般性读书能力培养、不同类型书籍阅读能力培养、名著的归位排序和名著阅读教学的横向勾连几个方面,对名著阅读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把握。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与实施策略》一书,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为探究和解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堪称“阅读教学的深耕之作”。
作者:易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