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3篇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3篇

时间:2022-12-20 15:0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3篇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篇1

一引言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中所谓的“课程”体系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所讲的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具体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每一项技能与知识就是等于我们所上的每一门课程[1-3]。因此,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中“课程”开发体系就相当于国内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开发。“课程”体系开发以“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制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确定课程(专业)体系[4,5]。在赴加拿大考察学习中,奥兹农学院专门针对课程开发做了专题报告,详细讲解了课程咨询委员会(PAC)构建及如何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发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本文根据笔者在奥兹农学院考察学习的所见所感,对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特色有了深刻认识,并对其蓬勃发展的原因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专业)开发体系

奥兹农学院的新课程(专业)开发完全由学院决定,开发课程(专业)的动力来自社区,开发什么专业来自行业、社区、政府和全球背景、师资技能等(见图1)。课程(专业)的开发紧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课程(专业)设置的灵活度很高,完全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紧跟行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定期开发受学生欢迎新课程,淘汰旧课程。奥兹农学院设置的园艺、作物学、马科学、农业商业、草坪学等都是紧密结合行业和社区需求而设置,课程(专业)针对性强,这些课程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得益于加拿大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农业种植,拉动了对人才的需要(见图2)。在奥兹农学院每个课程(专业)都有课程咨询委员会(PAC),PAC在新课程开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AC通常由以下人员构成如图3所示。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为课程(专业)开发提供战略建议;对课程(专业)有待提高的领域提出建议;为毕业生未来的工作流动性提供指导;在行业准入方面提供便利(设备和设施、空间、专业技能、资金)等。PAC每年召开1—2次会议,评价学校课程(专业)如何?是否符合行业、企业需求?是否进行新的课程(专业)开发?是否对课程(专业)进行修改调整,如果没有得到PAC的准许,学校的课程(专业)不做重大改变。正是由于PAC的作用,使得加拿大奥兹农学院的课程(专业)设置开发和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始终体现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核心,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雇主的青睐,从而保证了毕业生良好的就业。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了成套CBE(Capacity-BasedEducation)理论,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生产第一线的行业技能[6,7]。如奥兹农学院开设的一门“学生管理农场”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对已学过和现学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通过学生对商业活动成效的评估,培养决策能力;让学生分小组共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程计划开设学制两年,第一年在校主要学习有关农场如何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第二年让学生组合成团队,每个团队划分一定的土地,安排在农场进行管理经营实践,每个团队划分成生产组、市场组、财务组、人力资源管理组,每小组由一名组长四名成员构成。学校每个团队统一划分700亩农场共同管理经营,具体划分几个区,种植几种作物,种植面积为多大,施什么肥料,购买那些品种的种子,怎样进行全生育期的管理等等都有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每个小组每周定期开一次讨论会,团队每个月定期开一次总结会,集体讨论遇到的难题,形成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施,但不参与团队小组内的决策。“学生管理农场”课程随着一个生产周期结束而结束,学校为每个学生发放课程学习评估表,课程结束后,由三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农场的实际劳动表现、团队合作情况、设计方案落实及最终获得的效益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59以下)等五个等级考评,最后由三名教师的平均分数确定考核等级,在团队中根据每个学生的职能不同给予适当加分。为了保证SMF课程的科学实施与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董事会。该课程已开设15年,深受学生尤其是行业雇主的欢迎。

四以职业岗位为核心确定课程(专业)体系

(一)根据职业岗位确定所需要的课程技能

开发的新课程(专业)确定后,课程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根据从事行业岗位需求,确定完成开发新课程(专业)所要掌握的技能。如加拿大奥兹农学院的农业一级证书通过让学生在农作物、植物营养、植物保护等生产中的实习,毕业生能够从事农业服务行业,在工作中培训职员。设计这个初级的证书是为了回应行业的要求,去培训一些有基本农业技能的人,在网上学习可以加强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在校园实习也覆盖了这门课程学习的需要。主要培养对象是兼职的学生,他们希望在农业行业工作同时也有学习的机会,他们过去有可能授过大专教育,但缺乏农业这方面的知识,或者他们在其他国家有农业经验,但需要加拿大西部农业的技能训练。根据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农业一级证书的40项基本技能(见表1)。

(二)以课程技能构建开发课程

由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基本技能,改变传统理论和实践课构成的课程体系,重新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农业一级证书的基本所具备40项基本技能转换成6个行动领域,再进一步转换为7个学习课程(见图4)。

(三)以技能为核心开发课程技能目标

课程基本技能清单确定后,由学校教学专家(教师)根据技能要求提出课程体系。在确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基本技能继续确定每门课程的单项技能要求。以农业证书为例,根据大的岗位技能确定的课程项目分别为作物生产系统、土壤与作物营养、病虫害防治、杂草种类识别与防治、实地探索与数据管理以及校内实训。每门课程又必须根据该门课程基本技能列出对应的单项技能,这样,课程的基本要求(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或大纲)也随之确定,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提供依据。

五以季节和学习包(模块)为核心进行灵活的课程安排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充分考虑到季节特性,灵活进行课程安排,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如奥兹农学院在园艺、草坪学等课程(专业)教学安排中充分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在冬季主要进行室内教学,春季则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特点,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各专业的开学时间也不完全一样,考虑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同时,加拿大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每门课程由教师开发成学习包,即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安排往往集中在某一时段进行,不像我们一门课程安排分散在整个学期进行。表2为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充分体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按能力进行模块教学安排的特性。

作者:刘全永 崔保伟 贾利元 祝战斌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篇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壮大,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必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既亟需大量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又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如何建构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将是农业农村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重点。在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中,县(市、区)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直接承担者,加强和改进县(市、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和储备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对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粮食单产、总产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通过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科技集成+经营机制创新”模式,稳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兴化市也是江苏省的农业人口大市,如何实现农业人口大市向农业人口强市转型升级,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是当前兴化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本试验对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1当前县级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使受训者获得一定职业能力的行为。农民职业教育分为2个体系:一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对象为欲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农业产业的农民,旨在培养职业农民;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欲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进行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1],即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转变为产业工人或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1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体系及机制,农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但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主要有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全国各高校、职业院校开展的农业类学历教育,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社会各级组织开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4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2]。以兴化市为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由市农业局、水产局等部门承担,通过实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开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开展农广校“半农半读”中等学历教育等。据统计,2015年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4047人。农业类学历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主要由市教育局承担,建有中专学校1所,34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社区教育中心,省级居民学校39所,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1个。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妇女联合会承担。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不足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普及、科技化水平的提升、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大量的中、高层次农业人才或职业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存在基础薄弱、流失严重的普遍现象。2014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7.3%,兴化市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仅占5.2%。受教育程度较低,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的客观局面。受重文轻职业教育影响,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县级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难以保证。2014年兴化市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780人,而普通高中招生达4700人。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省,农业类大专及以上专门人才少有返回县(市、区)农村从事一线农业工作。通过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人才,对于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而言将是杯水车薪、任重道远。

1.2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受制于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畅、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发展瓶颈仍有待突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典型特色:一是办学层次丰富,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二是教学形式相对灵活,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成效突出,季节性学习班灵活机动,受农民欢迎;三是办学途径逐步多样化,多条线办学互相补充;四是培训学科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逐步实现全覆盖。

尽管县级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仍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一是地方政府作为农民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受地方财政限制,对农民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与多元化投入机制缺失,使得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兴化中等专业学校未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收支失衡,处于负债困境;年均社区教育经费仅0.5元/人,远低于江苏省规定的苏中经费标准(不低于3元/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农民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宏观统筹和有效协调。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教育、科技、人事等部门分条线管理,各条线之间相互分割,相互独立,项目、资金、师资、设备等总体不足、部分闲置、低效益资源重复建设,难以发挥整合效应。三是农民职业教育缺乏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指导。各地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不同,农民职业教育需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县(市、区)往往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预测和指导,依靠现有资源办学,缺乏贴近农民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培训与就业相分离,缺乏相对权威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中介服务网络,农民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挫伤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1.3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与市场匹配度不高,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出现“资源过剩”“产能不足”并存的失衡现象

基于兴化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发现,政府与职业教育实施者、市场之间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农民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脱节,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等。此外,农民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14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和需求比例远远高于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比老一代农民工有明显提高,在个人需求上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在改变经济上的贫穷状态的基础上,追求人生和职业发展,注重社会保障[3]。农民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能力、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和现实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农民、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需求,“资源过剩”“产能不足”并存,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2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进

农民职业教育是整体性、专门性、社会性、多样性、速效性和终身性的特殊教育[4]。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必须加快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驱动,建设和改进县级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2.1精准服务,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相契合的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发挥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研本地经济、产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和体系。结合省(市、区)、市、县(市、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县级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转型升级需求,客观分析本地人力资源现有状况和发展预期,精准服务,打造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品牌与特色。兴化市近年来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兴化市在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的同时,探索高效农业与粮食生产轮作模式,注重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建立“省有专家团队、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4级创建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农民职业教育,受到农民欢迎。围绕兴化市河蟹大市地位,建立全国河蟹联盟,上线发布河蟹指数,组织开展河蟹疾病防治的各类培训,打造品牌,切实实现行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向共赢。其次,逐步整合农民职业教育组织机构,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实现协同、可持续发展。改变现有的条线管理格局,增强政府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管理作用,建立农民职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扎口管理财政性培训,将农民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贯通,构建大职教格局,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岗位使用之间顺畅的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再次,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当前县级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为主的县级一般工业经济都欠发达,地方财政往往捉襟见肘。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经费,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事;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给予政策性优惠等措施,鼓励地方企业主动承担职业培训的责任;逐步探索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良性机制,建立公益性培训基金等。最后,重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建设。由县(市、区)农业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就业岗位的信息发布平台,负责收集、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各乡(镇)可根据当地农民实际情况将信息告知农户,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信息发布部门,开展相应的农民培训,逐步建立农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的一条龙机制。

2.2共享发展,逐步开放农民职业教育市场,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激发各类办学机构参与农民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满足农民职业教育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县级政府可以逐步开放教育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主要承办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普及性的教育项目。对于经营性项目和部分政府合作项目,可以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承担。培训主体多元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培训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吸引地方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当地中职院校承担相应的培训项目,开设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开设培训项目、扩大规模效应,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建立和扶持一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一批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鼓励实行定单、定向、顶岗培训,实现招生、培训、就业一体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发挥本土企业和“土专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本地区特色,对于特殊教育开设专门通道,鼓励具有先进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科技观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专家、能手参与进来,以直观形象、典型示范方法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多样化需求。逐步改善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宣讲力度,发挥先进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推广现代农业、职业农民理念,提高社会认可度。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立足本地产业结构,深入调研、掌握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真实需求,提供更多个性化、导向性的教育资源与服务,制定分层次、分类型的多元培训方案,开展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和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与培训,提供接地气的菜单式或订单式选择,合理安排职业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综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建设“互联网+农业”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在县城、乡(镇)、行政村、农户之间形成通畅的辐射网,构建科技信息网络,构建起科技信息传播、农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以科技示范为骨干,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3]。

2.3因材施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队伍,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教师、基层部门技术人员、培训机构教师等。组建以高校为依托,专业学校为骨干,县级职教中心和职业高中为基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开展项目引进、人员培训、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的县域农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5-8],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因地、因时、因材施教,为县级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一是各县(市、区)可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特色和农业特点,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院校专家走入地方、走入一线,开展农业科技转化与培训;二是定期组织基层部门技术人员、农村现有教师资源进行城乡、地区交流,拓宽视野,接受再教育,更新理念;三是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专家库,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由企事业专家、退休干部、教师、农村土专家组成的农村教师队伍,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设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等;四是加快县级地方职校改革力度,作为县、乡职业教育的基地和载体建设结构优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符合农民需求的职教和培训体系,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发挥灵活多样、面向市场与就业的优势特点,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开放培训项目等;五是畅通信息渠道,打造“互联网+农业”的新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优化、丰富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远程诊断系统,农技专家可以通过视频实施远程技术指导;建成“农技宝”等移动服务平台,发展技术员用户,提供实现点对点、一对一按需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广泛资源。

作者:付志荣 单位:常州工学院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篇3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乎国民生计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国家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农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应切实认识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3]。农民现代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农民现代化的关键素质提升重点在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现代农业育苗蓄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源源泉流。

(一)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农业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竞争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在于建设拥有人才的新农村,培养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农业人才和专业化农民队伍。人才对于农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愈发重要,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农业职业教育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趋势调整现有的农业专业为新时代农业和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4-5]。

(二)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特点为导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对发展区域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农业院校与科研企业合作开展针对性农业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依托信息化网络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环保性。农科专家带领学生开展技术研发,探索农业技术技能,充分发挥“人才智囊库”优势,将产品技术与研发相融合实现技术研发、咨询指导、成果转化等[6-7]。如格林凯尔农业科技公司与华中农大联合成立“格林凯尔华中农业大学精准农业国际研究院”,研发包括分析土壤、水肥一体化等在内的地理信息系统,解决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性问题。

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农业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是面对农业的专业化教育,二者紧密相关,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具有主导作用,导致农业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基础阶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职业教育进行的主体包括普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等,目前这些主体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还处在各自为营的状态,而且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业中学、技术学院、短期培训班进行,层次停留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层次鲜少涉猎[8]。此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导致尚未建立起分类定级的证书制度。相比于其他职业教育的资格认定,农业职业分类等级较为单一,也导致了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区分不明确,阻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构建体系有待优化,目前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对象主要局限于青少年在校学生,缺乏针对已务农的农民的职业培训,从农业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看,最低层次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而这部分学生很少有毕业之后再去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又是以教授技能为主,缺乏高级研发人才,因此导致毕业后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而渴望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务农人员又缺乏正规的培训和学历教育,导致理论和实践脱钩。在校学生缺乏农业实践经验,农民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学历教育之外的非学历教育开展十分有限,农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证书结合制度并未形成,缺乏系统化的培训网络[9]。此外,农业职业教育未与其他体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政府各部门农业教育培训各自为营,局限于各自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难以达到期望的结果。政府之外,涉农院校、社会团体、农企、科研机构等涉农机构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桥梁,导致师资、科研、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浪费。

2.农业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缺失。中国目前只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部分涉及农业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此外,这些法律条文内容多为纲领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细则指导,导致了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无规章、法制可遵照,对于教育部门、受教育者、学校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并且缺乏对于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农业企业招聘工人无法依据量化的标准,导致农业相关行业的门槛没有统一规定,缺乏法治保障[10]。

3.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当前,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投入较为有限。农业职业教育相比于其他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政府而言,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够,由此导致了经费投入的不稳定,总体投入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的直接表现就是农业职业教育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环境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11]。

同时由于总量投入不足,而且缺乏一个明确、持续、稳定的财政预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难以吸引到高质量的学生。涉农高校在招生时也偏向非农的热门专业,涉农专业则不被重视,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目前职业院校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招生规模成为吸引财政投入的主要依据,而农业职业院校在招生时缺乏吸引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多数的农业专业被削减,难以支撑农业发展。

4.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后。“互联网+”背景下,班级集体授课的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农业知识学习,农业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面临重大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逐渐提高,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网络技术使得微课程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加快了优质资源、技术在学生间的传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从以往的以教师教为主体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体,因此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革[12]。

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完善各项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类农民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深度合作,借鉴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面向青少年也要面向广大农民。除了开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要开展在职进修教育,创造一切机会提供农业职业教育,使农业职业教育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根据国家的农业经济特点建立分门别类定级的评定学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职业分类标准,并且以此作为设置专业的标准。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农业具有周期长、季节性的特点,要灵活办学,可以开展短期培训,推进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的结合,对于不能接受固定教学的农业从业人员,发展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并对达到要求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13]。

(二)健全农业职业教育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完善《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部分涉及农业职业教育的部分,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农业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为各级政府部门协调提供完善的法律遵循。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通过法律规定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层次、课程体系、资金来源,同时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办学模式,细化到具体操作的每一项,使得农业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

(三)加大农业职业教育资金投入

当前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没有大规模的学生就难以吸引到财政投入。因此,首先学校要加大宣传,了解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据此来调整专业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农业行业发挥所长。涉农院校可以和中小学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农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对农业行业的兴趣,来争取政府的资金投入。

(四)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各涉农高校不断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依据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对现有涉农院校的专业进行调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具有季节性特点,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模拟授课。教师提前将上课内容结合最近的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录制成3~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集中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对于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再讲解,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集中起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提前预习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可进行分组,并对每一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提高教师教学效率。部分农业知识实践课程还可以录制成讲解视频,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这样既节省大量的时间,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学资源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流通。

同时对课程进行改革,取消无实用性的理论课程,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农业技术课程和实用性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在农业企业或者农场,学习结束后由企业和校内教师根据表现确定学生是否达到结业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确保了农业优先发展,三农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更直接推动了涉农高校、学科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缺失、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业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农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辉,任华,罗敏.”互联网+”视域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7(2):41-46.

[2]王平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34(2):72-77.

[3]王华,张成.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9):249.

[4]李海峰.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5):13-17.

[5]李赋中,黄晨,雷宏东,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19(2):37-39.

[6]聂纪萍,许振华.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8(18):270-271.

[7]田安国,潘峰.对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5):1232-1234.

[8]平培元,葛胜娟,钱长根,程珊珊.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农民[J].中国农学通报,2004(6):347-350,354.

[9]刘建勇.强化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J].农业工程,2019,9(1):92-94.

[10]李赋中,黄晨,雷宏东,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19(2):37-39.

[11]王景妍.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农业,2018(1):183-188,219.

[12]金国煜.法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8):218-221.

[13]张能云.美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8(4):97-101.

[14]杨勇.“互联网+”视域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8):46-47.

作者:张海云 葛志伟 张潇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孟目的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