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9:20: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优势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开始主动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将数学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代教育中,大多数教师已然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多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在课堂上一味地口头教授,缺少合作交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的氛围过于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只能盲目听讲,而教师在没有得到学生“不懂”“不会”反馈的情况下,只能继续自己的教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减退。为此,新课改的推出极大地改善了曾经的教学状况,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开始主动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次次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为此,对于小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真正原动力[1]。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师“一言堂”,缺少师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环节设计,几乎是以口头讲授的方式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挖掘生活素材,并将这些生活情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积累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学科的种类较多,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有着差异性,若仅仅依靠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难免会让学生模糊各个学科之间的区别,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学科的知识。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举例说明各个学科的知识要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学科素养提高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侧重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往往会忽视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应用方式,从而逐渐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不全面
在小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教学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其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较低,并没有完全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已,这就导致生活化教学无法有效地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时,在各学科中,有部分教师存在对教学工作的错误认知,他们认为教学工作仅仅是一份工作、一项任务而已,只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讲解即可,并不会主动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同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现状不加以考虑。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对生活教学认知不到位,认为生活化教学就是讲故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会讲生活中的故事,也不与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导致生活化教学过于表面化、形式化。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生活
在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目前有不少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过于看重,不会由里及外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此外,虽然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普及已经非常广泛,但是仍有不少教师依旧秉承着应试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一味地追求如何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如何拔高学生的分数。如此一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会更侧重教材内的知识讲解,会反复实施“题海战术”,以此达到学生思维拓展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入较大,学生难以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在教学方式方面,目前仍有许多小学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形式,以单向灌输和题海训练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努力倾听教师讲解的内容,记着笔记,完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和教师互动,教师也很少空出时间来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虽然在应试方面,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较为明显,但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除此之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极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印象,也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是专业教育学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年龄特点而精心编写的重要内容,是能够科学指导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教材本身的严谨度较高,这导致其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来自生活,小学教师在使用教材前需要充分熟悉教材中的内容,基于教材的内容,挖掘实际生活中相关的教学素材,从而为学生搭建联通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学科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数学学科的教学为例,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中含有大量的计算公式,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这些公式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为教学情境,代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看所想,来理解公式的计算原理,如“1支铅笔的售价是3元钱,那么2支铅笔的售价是多少元?5支铅笔的售价又是多少元?”文具用品在实际学习中,是最常用的学习工具,学生对其的熟悉程度较高,同时也有过购买经验,通过购买铅笔的事例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加法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更贴合生活
以往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过于传统。为此,在生活化的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新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模拟生活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利于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学,来理解学科的知识,从而快速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以数学教学为例,教师在“小数的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超市购物”的游戏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提问“假如妈妈要带着我们去超市购买水果,1斤香蕉需要3.34元,1斤柿子需要5.23元,1斤菠萝需要4.6元,那么妈妈购买3斤香蕉,2斤柿子,1斤菠萝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如果妈妈支付了100元,那么收银员需要找零多少元?”通过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真实还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一起购物的事例,从而让学生能够结合以往的购物经验,通过教师教导的加减法来计算出问题的答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三)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上更凸显生活
教学评价是评判一个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合理的评价能调动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发展。为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运用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解决方式与解决思路等,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晓斌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篇2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经验和阅历的局限性,在这一时期综合能力和主观意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将更多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投入到与自身生活环境相关的事物上。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小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教学更趋生活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唯成绩论”让老师将更多的关注都放置在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上,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教材本身,忽视了教材之外的拓展。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也将学生的视野困到了教材中,对数学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和新鲜感。而生活化教学方式不同,它通过将数学教材与生活问题相联系,让数学的学习范围得到有效扩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堂上的观察和思考延续到了课下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性。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进度较缓慢,这一时期他们更多地受感性思维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周边生活的事物进行观察。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尽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牢记住了相关的计算公式,但在现实遇到问题后,仍旧无法将学到的内容进行灵活地运用。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还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让他们从内心爱上数学。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时代的发展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新时期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余,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老师通过将日常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元素相联系,能够唤醒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活跃性,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问题,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材进行理解和吸收。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实践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
(一)教学主次不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课堂构建,主要是通过引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转化和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数学学习。然而在具体教学中,部分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生活化情境的打造上,忽视了教材数学知识和学生数学思维的结合,尽管课堂十分活跃,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次,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的效果并没有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有所提高。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还需要从整体出发进行教材的把握,在情境的构建过程中要强化与基础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仅仅用来调节课堂教学的氛围,让教材仅仅作为教学课堂的辅助。
(二)缺乏生活基础
数学课堂中生活化元素的引入,需要老师适当地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案例或者其他元素,让数学课堂更具真实性,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氛围中自主自愿地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发散和拓展。也就是说,无论老师选择的是情境教学还是案例教学,都需要与教学的内容保持一致性,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化问题选择合理的角度切入,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高效,思考起来更加专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在选择生活问题的时候缺乏考量和判断,导致案例和教材缺乏契合度,让学生在案例的观察中无法直接联系数学知识,无法将两者进行重叠,也就使得学生无法通过看起来没有关联性的两个内容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因此,老师在选择或设计生活案例的时候,需要立足于教材基础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地让案例的呈现更加直观、简单,避免学生在观察案例的时候产生误解,从而走入思想的误区。
(三)过分追求生活
生活化教学方式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课堂上仅仅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生活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也就没有必要完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只需要老师做好适度地引导,唤醒学生的记忆便可。然而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生活化,使得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耗费了老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导致学生原本一节课就可以掌握的内容需要在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和记忆。这一教学误区误解了生活教学的本意,使得原本为了让数学教学“化繁为简”的使用目标,变成了“化简为繁”。这样的教学误区既让数学课堂变得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又让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加,最终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课程内容
环境的氛围感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起到关键的影响。因此,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通过在班级营造出舒适、轻松的生活化场景,降低学生们对学习的排斥和紧张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让他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放松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比如,在学习《位置》时,老师可以在准备课件的阶段,将自己的住所和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图画的方式制作到课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基本含义。然后老师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照自己的制作方式,将学生自己的家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到一张图画纸上。老师可以通过抽问的方式让学生将图画的内容表述出来,对于表述内容完整且精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使学生心中建立起自信。再比如,在正式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之前的预习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边预习,一边联系周围的生活,思考可以运用加法和减法的现实情况。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题型,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地观察生活。这不仅能够拉近教材和实际的关系,还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熟悉感,从而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内涵
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师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已经越来越贴近生活,能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源头。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核心内涵,发现与生活有关的点滴故事,从而拉近教材与生活的关系,让生活成为学生们真正的教材。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能够告诉老师,人民币一共有多少种面值吗?”在学生回答“五元、十元、一百元”之后,老师可以再次提问:“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人民币可以花在哪些地方呢?”在充分调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花费情况进行回忆之后,老师可以再次对学生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身上只有23元,一本数学书15元,一支笔2元,一块橡皮擦3元,一本作业本2元,还有一盒粉笔7元,老师可以分别买几种组合的东西呢?”通过生活化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们的谈论,学生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挖掘课本教材的知识内涵,以此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活体验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便捷性。老师通过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选取或制作相关联的图片及视频,在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们看,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化的展示形式让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观察物体》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形象化地展示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建筑和物体,如教学楼、校车、国旗等等,让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同时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正面、左右侧面和背面的方式,让学生以简略的常规图形绘画的方式,在草稿纸上将这些现实中常见的物体进行简洁化的表达。这种趣味性的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这种方式还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强化生活化训练,优化认知能力
课堂训练的环节是学生数学学习整个流程中关键的一环。老师通过将课堂知识的讲解和即时的练习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强化和运用能力。因此,老师应当竭力发掘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寻找相匹配的生活资源,并对学生当堂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训练,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提供保证。比如,在学完《可能性》之后,老师可以将前后同桌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让他们自行拿一张草稿纸,分别划分成9份,包含三个“一”、三个“二”、三个“三”,然后揉成一团随机打乱,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记录好摸取不同数字纸张的信息,让学生对可能性的知识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实践和巩固。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兴趣,以在课堂上能够高效地吸收教学的知识。
(五)开展生活化实践,培养学生素养
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凝练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扩充,并在扩充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正处于感性情绪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检验教材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学完《小数乘法》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周末陪家长出去买菜的时候,将买菜中遇到的计算问题进行记录,以作业的方式提交上来。再比如,在学习完《因数与倍数》之后,老师可以让班级的同学围成一个圈,一起玩“喊数”的游戏,其中遇到7以及7的倍数时,学生只能以拍手的方式跳过,不能叫出数字来,不然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老师通过游戏化实践的方式,为学生带来更强烈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不但能够保持注意力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强化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力和敏锐度,在练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双重提升。
(六)结合生活化情况,重视教学留白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进行后续的数学学习、能够发挥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行思考研究,老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主动提问的基础上实现发现问题能力的锻炼和强化。尽管目前在大多数的数学课堂上,老师们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和教学的局限,使得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没有关注到问题的系统化特点,让学生无法在问题的探索中掌握到课堂的重点。比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老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小明和小华一共有60朵小红花,并且小明和小华两个人的小红花数量相等,那么他们各自有多少呢?”这样简单的加减计算,学生通过口算就可以回答。这时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修改:“小明和小华一共60朵小红花,小明的小红花比小华的多10朵,那么他们两个人各有多少朵呢?”老师通过问题的调整,可能会让学生无法通过口算进行简单计算,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问题变得简单?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角度进行转化,从而逐渐发现还可以以作图、线段等形式进行问题解决。
(七)强化生活化联系,拓展思维范围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完整教学的必备流程,对知识的巩固和教学的强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数学这种知识内容抽象、应用性强的学科,更应该重视对数学作业课后的设计。因此,老师要认识到问题导学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拓展至现实生活中,拓展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范围。比如,在学完《图形的运动》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图形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而设计出的美丽图案,并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参考图,利用图形运动的三种方式进行图案的设计。老师通过这样生活化的引入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思考的空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对生活事物的探究欲,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统一。
四、结论
小学数学老师通过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将生活化的场景和问题作为教材知识的辅助性内容,能够让课程的开展更加自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思维和能力的双重提升。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性,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和内容、增加生活化的作业和实践,并采取现代技术作为数学教学开展的支撑,让学生学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朱仲祖 单位:皋兰县朱家井学校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篇3
生活和教育是融为一体的,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从生活出发去学习,更好地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改变生活。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化要素,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和探寻知识,乐于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是新时期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化生活内容而忽视了数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兴趣激发的阶段,对大千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非常有利于教师授课。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创设情境或者举身边的例子的方法引入数学知识,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部分教师舍本逐末,在这一环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真正的数学教学时间减少。如果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生活化,而舍弃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模式,有悖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生活化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为了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当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会考虑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一些事件、现象联系起来,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然而,这部分教师没有深入联系的实质,为了联系而联系,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高度的概括,是抽象性思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引用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时,为了强调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所举的例子并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案例,更有甚者是所举案例和所学内容没有本质联系,学生并不能通过该案例学习到新知识,建立新思维,甚至还会被教师所举的例子迷惑。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数学思维难以扩展,疲于学习,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慢慢消失。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一)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好奇心驱使他们对于生活中所见到的新奇事物都会非常感兴趣,乐于去探究和学习。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规律,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对于复杂概念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弱化体育数学间的距离感。另外,针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可能当时理解了,课后随着时间推移就会渐渐淡忘。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加以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点和生活中的例子有机结合起来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对于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二)是贯彻“教育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途径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但实际的教学基本脱离了学生发展的这一重点,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目标。新课改倡导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内容,给教师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生机。当前,各个学科都在将教学和生活联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是贯彻“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此阶段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将教育和生活相结合,让教育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从而丰富教育的内涵,这一计划的实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这种方式对广大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挑战,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琢磨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找到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匹配的案例来进行讲解,从而揭示生活案例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触类旁通之效。
三、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教师不应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而应该树立强烈的教学责任感。为此,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去培训学习,或者请一些优秀教师来学校举办讲座,引导教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反思自己过往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及时地纠正和转化,强化教师的责任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避免在课堂上堆积式的讲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教师要牢固树立起服务学生的理念,与他们平等的交流,鼓励其主动学习,去探寻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核心,生活无处不变,那么教育也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学校可以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围绕“教育来自于生活、教育改变生活、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这三个内容讲授,并让教师写讲座心得,改进自己的教学缺点。还可以开展试点班,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定期查看教学情况,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化。
(二)开发与数学有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
1.挖掘生活案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关性强且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素材,处处留心见学问。教师应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拥抱生活,这样才能挖掘出生活的内涵。教师更要多留心学生的喜好,这样才能寻找到和其喜好契合度高的生活素材,所选择的生活素材才能和学生的兴趣相吻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有正面的、积极的,当然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学生受限于知识和能力,对于这些的素材分辨能力弱,教师要多选择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有意义的素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学生的喜好选择。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后,教师要对素材加以整理,融入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时、分、秒”这一章节,这部分内容本身和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找到学生最近课余时间爱看的动漫、体育赛事等,利用这些节目开播的时间讲解这部分内容,还可以用一些教育类节目的开播时间来教学,这样既讲解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节目。在认识“万以内的数”时,让学生记录一些投票类节目的票数,学生会乐意去统计。然后,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从节目中抽离出来,带学生认识数字。通过这些方式,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2.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数学学习往往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各种计算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明显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乘法口算”知识时,教学前,先带学生在校外对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笔者问:“你们喜欢买哪家的小吃?吃些什么?”上数学课讨论小吃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糖葫芦。”笔者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87个,6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但能列出算式,也能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谈笑、讨论中,不仅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评价,形成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数学教材给学生呈现的往往是高度抽象化、标准化的概念、原理、规律和数学模型,假如教师能将这些高度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原理、规律和生活情境建立起紧密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领悟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明白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实际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等一些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适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印象。对于情境创设,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供情境创设方案,教师从中进行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创设的情境进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避免设计过于烦琐的情境和过多无关教学内容的细节。情境创设不能脱离于数学内容,不能让情境创设占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使数学生活化教学变成形式。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交替使用多种方法优化情境设计内容,使得教学情境能发挥最优的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师利用七巧板创设情境,学生分小组,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量每个人桌子的长和宽,并且让学生比赛说出班级内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引入竞赛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知识。通过创设“量一量”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对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的测量活动进行评价。
(四)将数学融入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教师和学生均处于五彩缤纷、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世界,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与社会生活脱离。学以致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把数学问题移植到生活中,去寻求解决办法。例如,生活中的排队现象很普遍,我们排队时可以推测所需时间,怎样推测呢?让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法,大多数学生均可以想到一般每个人排队所需的时间为多少,再乘以本人前面排队的人数,从而预测所需时间。通过解决鲜活的生活案例,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这一教育思想逐渐融入到了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本文为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并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勇于面对挑战,明白数学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侠.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8):1.
[2]夏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9(12):35.
[3]拜海云.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20(1):95—101.
作者:丁宇超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