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9:43: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医学人文教育范文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当前,我国医患纠纷频发,重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医生人文素质相对缺乏、医德修养不高。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加强其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施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医学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今,以学生作为信息处理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以往把学生作为填鸭式知识传递与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提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路径,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新思路。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文属性和科学属性是医学专业同时具备的两种不同属性。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增强人才的社会发展适应性,我国医学院校逐步开设了人文课程,但没有将该课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当下的医学教学体系中,医学专业课程占较大比例,部分学校过于专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忽略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未建立统一的教学与考核标准,国家政策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多为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导,没有可供实操的具体措施,导致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弱化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功利性色彩较浓,各级院校偏重医学专科的教学工作,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且课时数偏少。一些综合性院校甚至没有将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与其他理、工、农院校学生的通识性人文教育区别开来,教学工作主要依托人文社科学院或人文社科部完成,未能充分认识“生物—社会—心理”新模式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课程设计内容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作用。此外,医学人文教育注重人性境界的提升与合格人格的塑造,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往往侧重对人文知识的传播实施,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主体意识的激发。而医学生因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大多专注于专业成绩的提升,忽视对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片面地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王晨(2022)等对全国48所高等医学院校的18326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课程重要,但仅有50%的医学生真正了解学校强调医学人文课程学习的意义,多数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应放在学校理论教学阶段,极少数学生认为临床实习阶段也应该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同时,医学生在见习、实习或规培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学医院及带教教师更多关注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医疗安全的保障和医学技能的掌握,很少注重人文素质的教学与考核,忽视了临床工作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兼具医学、人文社科教学能力的教育师资不足
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要充分发掘这些人文知识,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储备。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差距较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理想、学历背景单一。大多数医学院未成立独立的人文医学教学部门,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多由人文社科学院(部)的教师担任,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缺少既有医学基础知识又有人文社科识功底的复合型教师。刘虹(2015)等对33家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组织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9所高校共有人文课程教师384名,其中专职教师201名,占52.3%,兼职教师183名,占47.7%,兼职教师占比较高;且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医学史等核心课程的专兼职教师分布不均衡。该调查结果还发现,部分综合院校没有在医学院部设置相应的人文医学教学组织,没有配置相应的专职人文医学教师,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未充分考虑医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一些通识类人文课程取代人文医学核心课程。这表明,兼具医学与人文社科教学能力的师资不足,是导致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主因之一。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鉴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也包含着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因此,可以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进行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质共同提升。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医学人文教育价值导向,从顶层把握医学生的政治信仰、职业精神和人生规划,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护航,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正确的立场和发展方向,助推新时代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医学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的主导地位认识不足,更注重专业课教学,而轻视思政课教学;一些教师常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化的方法,忽视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一种哲学理念。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维科被人们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被认为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之后,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斯滕伯格和卡茨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进行探索,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成果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代建构主义主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个体要基于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人经验的主动建构,认为知识传授不是机械地把客观知识符号直接传递到人的认知体系当中,它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和文化互动。该理论汲取了皮亚杰、布鲁纳等的思想精华,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强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核心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指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逐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核心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界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也是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路径
(一)加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性教育,而教师是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引路人。虽然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但教师的作用依然重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人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具备高度的奉献精神。教师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创设丰富、多样、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人文医学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拥有基础面广、专业精通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医学知识与精湛的医疗技术是一名优秀医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医学人文教师要自觉锤炼诊疗技术、积累诊疗知识。三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医学人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知识与深厚的人文情怀,如懂得如何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懂得和病人进行更畅通的沟通、懂得尊重病人的需求、懂得关照病人的情绪等。此外,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文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医学人文师资培养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只有国家层面重视对医学人文师资的培养,才会有相应的人力、物力的跟进;其次学校要设立人文医学教学部门,配备足量的专职人文教师,鼓励教师申报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课题,促使教师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规范;最后医学人文属于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涉及众多领域、众多学科,学校要自主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医学知识与人文素质兼具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如通过学术沙龙、讲座等方式,增进人文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发挥学科课程引领人文课程的作用;通过举办医学人文教师培训班的形式,对现有的人文学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或者将人员派到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医学单位、机构进修深造,以提升其综合能力。
(二)教学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责任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对世界的认知。“人文”是指人类的文化,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即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理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文化教育,这些教育基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开展,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模式,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对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持续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如根据医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及未来职业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文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与社会、伦理、环境等学科的交叉互动。这有助于拓宽医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提升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方式及心理特点,采用表现形式多样、具有较强感官刺激作用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开展人文素质教学。如将人文知识融入视频教学、直播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情景对医学活动中的人文、人生、生命产生更深的感触与更强的共鸣。教师还可以挖掘、提炼和选定医学课程中典型的人文案例,将案例穿插在医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对人文案例进行深入讨论、自由对话、头脑风暴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对医学的热爱,主动建构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情境蕴藏在大环境之中。因此,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要重视场景与环境的创设。一是课堂内部环境。课堂是落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尤其要重视课堂内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师须提前对课堂情境进行设计,充分准备与医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材料,包括图片、模型道具、实验器材等,促进课堂情境成功创设。如创设“心肺复苏”的情境,让学生在急救演练活动中深切体会“生命至上、医者仁心”的责任心和价值观。课堂的情境可以分为问题式情境、案例式情境、场景式情境等类型,教师可以在创设问题式情境时让学生思考一些人文问题: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时不会像其他西方国家选择“躺平”?让学生主动植入大爱无疆、以人为本的医者情怀;教师也可以在创设案例式情境时引入宋代医家王惟一创造针灸铜人模型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以民为本”、开拓创新的重要意义。二是课堂外部环境。对医学生而言,校园和教学医院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环境,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医学文化长廊”“生命展览室”“党史活动室”等人文教育场所。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可自然地融入人文空间,沉浸于积极向上、健康阳光、人文元素丰富的文化氛围中,使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提高,这对医学生良好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医学院校积极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寓教于境,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学医院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教育活动,如组织义诊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让医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之中,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价值,感受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人文素质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思政教育中的“思想”蕴含着道德修养、人文关怀等人文内涵,人文素质教育也包含着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等价值理念的内容。挖掘医学人文课程中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民主自由等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它们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核心步骤。关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有利于将思政教育的内涵引入医学人文素质课堂,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情境”要素,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实施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案例中的情境真实、生动、富有启发性,更易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启发和人文情感渗透。例如,在教学医学哲学课程中“生命与死亡”“衰老”相关主题的内容时,引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2—2025年全国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案例,生动讲述老年人护理的医学知识,启发学生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同时厚植文明、友善、和谐、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协作”“会话”要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人文课程思政学习小组,开展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帮助学习小组确立任务主题,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务工作者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如何以党团建活动带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等,然后引导学习小组围绕任务进行对话、交流,最后协作完成任务报告。在“协作”与“会话”方法的支持下,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及思想道德修养获得有效的熏陶与培育。基于“意义建构”要素,教师可以通过理解、反思的形式落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意义构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人文素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反思案例中的人文素质问题以及其反映的思政教育现状,有利于学生逐渐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意义的建构,形成系统的、正确的自我认知,最终用这种认知指导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实践者和开拓者,肩负着振兴祖国医学事业的重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是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如果医学生不能领会医学人文的内涵和精神,就不能主动将其内化于心,最终影响医者仁心仁术的施行。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医学院校能更好地将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交汇融合,更好地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成功培育符合当前社会准则和未来职业要求的医学人才。
作者:刘鑫 赵伟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医学生人文教育篇2
1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千年经典,“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美好医话,无不蕴含着重视实践、重视疗效的医者精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治未病”观等哲学智慧,凝聚着精诚仁和、以人为本等中华文化精髓[1],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元素。
1.1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思维模式[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主要体现为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辩证论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指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之间,在结构上是互为根本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司外揣内”之说。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是指人体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同时人体健康也受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和”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价值,在自然观上是天人合一,在社会观上是人我和谐,在健康观上是阴阳平和,在治疗观上是调和致中,无处不体现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3]。因此,用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和谐精神、怀有敬畏之心、增强健康意识。
1.2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
“济世救人”源于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其曰:“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指拯治时世、救济人民。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古人将医学同修身治国平天下看作是同等重要的,认为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4]。因此,用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1.3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在中医药文化视域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医时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行医时的“精研医道、追求精湛”。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提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孙思邈论及医道时总结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苏耽橘井泉香,董奉杏林春暖,皆为医家圣贤,无不凸显出精勤治学、精研医道、济世利人、德施仁术的职业精神。因此,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其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坚持追求卓越。
1.4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
“心怀至诚”是对医者从思想信念到行为举止的基本要求,清代医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指出“医者之品学不同,必取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为医者必须心地诚谨、真诚恳切、诚信求真。“仁”乃中医立身之本,“医者之仁”即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既表现从医者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仁心”,又表现为从医者行医过程中的“大医精诚”行为。“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仁爱精神被历代医家传颂与践行。因此,用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精医者之术业,育医者之仁心,塑医者之至诚。
2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吐故纳新———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发展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以其独特的医学与哲学价值引领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让医学生更加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智慧、价值理念,自主传播中医药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其内涵和形式,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发展。
2.2对症下药———促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3标本兼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医学人文素养教育。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5]。自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独特的治疗优势充分彰显,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认同,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也大大提升,将中医药文化中的精诚仁和有机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能不断提升新时代高职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激发其学习医学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
3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3.1基础思政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2018年教育部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药理论,又蕴含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哲学智慧,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战略,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思政课教学,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之举。比如,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精神有机结合,引发医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通过讲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的“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故事,将李时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研学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有机结合,培养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介绍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3.2专业核心课中引入名医典故案例教学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旨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具体举措即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名医典故等教学案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比如,引入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的“大医精诚”精神[6],教育高职医学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引入“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中药史话,促使医学生坚定医学信念;引入“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的典故,以苏耽、董奉、费长房等乐善好施的医德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精神。在专业核心课中引入名医典故案例教学,充实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3.3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
实训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校内实训模拟岗位操作和校外实习参与岗位工作,是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模拟岗位和真实岗位,在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实训实习教学课堂育人功能。比如,在药房实训室开展中药调剂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医学生在古色古香的中药房氛围中感受“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长沙的九芝堂”等中华老字号的魅力;在药用植物学和中草药栽培技术实训课上开展认领责任田项目化,以班级为单位到学校百草园义务栽种中草药,并负责日常田间管理,让医学生身临其境,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中实现知识得以应用、技能得以提高,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得以培育。在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在职业体验和岗位训练中耳濡目染中医药文化,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政一体化育人。
3.4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传承中医药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直接体现[7],其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组织全校各专业学生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通过一句句中医名言、一个个中医典故,让医学生深切体会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楼悬挂医学始祖像(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典故(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展板,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学习;在校园中精心打造传统中医药文化长廊,科普“四时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健康养生意识,让医学生生活在浓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举办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中医药经典文化诵读比赛、太极拳比赛等,让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中医药常识科普宣传周”“认识你身边的中草药”等特色活动,使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传统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思想内涵,以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中医药文化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双赢中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作者:邓祥敏 董小雁 姜雪 丁勇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医学人文教育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本科实习带教老师。
1.2研究方法
1.2.1方法
自2015年开始实施实践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①通过定期督查与考核,强化责任导师实习带教过程中对学生关爱病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人文教育的职责要求,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②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增加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在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中加入学生关爱病人的考核内容。③同时开设医学人文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1.3效果评价
①应用实习生访谈、书写听后感等形式评价实践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②问卷调查:制定实习带教老师问卷,调查分析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措施是否提高学生关爱病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及医患沟通能力。发放问卷121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③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的积极性评估:以2015年为界,统计课题实施前5年和实时后5年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课题在理想总课题中的比例,并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结果
2.1学生评价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习生的访谈、听后感等多种形式评价表明,实践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实施效果良好。医学人文精神讲座受到学生的喜爱,不少学生听完讲座后写下深刻的听后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方式对他们影响更深。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76.15%~84.40%的教师认为实践性医学人文教育方法有效提高了医学生关爱病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及医患沟通能力,见表1。
2.2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表2显示,近五年教师医学人精神研究课题在教研教改课题总数中的比例从之前5年的6.25%升高至11.18%,但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
3讨论
医学教育在古代就是人生哲学教育,提倡医者必须先看人,再看病,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考量必须上升到哲学层面。医学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伦理精神[2],是人文精神在医疗领域和医学实践中的体现。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和医学伦理的高度提炼与概括[3]。但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技术的迷信和依赖越来越重,尤其是近20年,随着大学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医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逐渐弱化,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医学人文教育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出现明显的断层。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理论基础不足,实践教育资源稀少,缺乏有效的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法,表现为大部分地方院校在医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凸显[4]。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医学人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与医学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让既有深厚人文底蕴又有宽厚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合到医学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并贯穿于医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5]。附属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教师的言行对医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与实习教学环节有机融合的实践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强化教师对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责任,通过教师“言传身教”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实践,同时借助实习生专题讲座平台,开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讲座,增强医学生了解国家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加强医学生服务人民健康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项目自2015年开始实施,通过对实习生的访谈、书写听后感及教师问卷调查表明,实践性医学人文教育方法有效提高了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通过教师问卷调查,76.15%~84.40%的教师表示实践性医学人文教育方法显著提高了医学生关爱病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及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的积极性,近五年教师医学人精神研究课题在教研教改课题中的比例上升了近一倍。
然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落实在医学教学的各个层面[7]。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医学人才,附属医院具有独特的优势[8],它既是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阵地,也是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场所,为此,附属医院需要进一步协同创新机制[9],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医学实践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10],充分调动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的[11],营造人文环境,提升医院文化[12],多筹并举,持续推进实践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作者:赵浩钦 殷小寒 熊瑞 李红宾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级研究生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