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校礼仪教育方法3篇

高校礼仪教育方法3篇

时间:2022-12-22 16:21: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校礼仪教育方法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礼仪教育方法3篇

高校礼仪教育篇1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其本质是将“育人”与“育德”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能够实质性地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即将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礼仪课程以“德”为本、以“敬”为核、以“仪”为行,将传统德育文化贯穿于人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其在课程目标上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在教学内容上也符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的同行标准。

礼仪文化能够落实“课程思政”的三大功能

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课程思政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建设到生活实践、从理论引导到操作规范的三层落地。

1.礼仪提倡德行与和谐教育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对人们思想道德、生活情趣、伦理关系的规范,因此承传和弘扬这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是有必要的。《礼记·礼运》篇中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从讲信修睦、社会公德、家庭责任、个人品质、治安秩序等多个方面阐释了礼仪的功能,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吻合,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精神契合。因此在高校传播礼仪文化有助于在学生心中根植和谐的种子,更能从文化心理建设上让其习得“公德心、公平心、责任心”三心意识,以及“诚信、和睦、仁爱”三德品质。

2.礼仪注重秩序与规范教育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仪文化强调“和谐”“有序”“教化”。如在人伦关系上《礼记·大传》中记载,分“亲亲”“尊尊”“长长”。“亲亲”指以父为首,规范宗族家庭秩序;“尊尊”指以君为首,规范君臣、上下、贵贱等级秩序;“长长”指以长为尊,规范长幼秩序。另外,《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将职业分为“十二职事”对民众实施职业规范教育。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十二种职业的颁布使民众安居乐业,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讲礼仪在维护家庭、行业、社会、国家秩序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周礼》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中有利于家庭和谐、人际和谐、上下和谐、行业和谐的秩序和规范性内容,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3.礼仪要求言行与举止自律

从一定程度来讲礼仪教育是对“德育”的具体实践。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基本道德修习,其中“礼”是最基础的行为规范。《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曰“不学礼,无以立”,即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处世。《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更是将礼仪与个人生死和国家稳定相提并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要求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恭敬、谦和;在行为举止方面要端庄、文明;在仪容仪表方面要得体、高雅;在言谈表达方面要适度、文雅。这些行为规范是对人们内在的善良、宽容、诚信、自律等道德品质的外化。加之礼仪要求个人节制自律,注重自我修为,所谓“克己复礼”“修己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提倡个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操守、严谨的生活作风、健康的生活情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礼仪应该成为德行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

高校礼仪课程开设现状及社会需求分析

从上述论证来看礼仪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公共道德、社会责任、和谐人际、大局观念等意识的培养。然而目前高校礼仪课程的开设,以及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并不乐观。

1.高校礼仪课程的开设现状并不乐观

国内开设礼仪课程的院校为数不多,目前可概括为四类:一是各地外国语大学等外交学专业将礼仪课程作为专业辅助课程开设;二是像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三是一些航空、酒店、文秘等专业开设服务、商务礼仪课程;四是一些院校开设公共选修礼仪课程。但总体来说,礼仪课程的普及性并不高,大多数工科院校较少开设礼仪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校学生2万余人,作为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选修礼仪课程的人数仅50~60人。其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学校和学生对礼仪课程的认知仅停留在仪表仪态上,也有将其内容固化在繁文缛节限制个性的层面,对礼仪课程的了解不足;二是大多礼仪课程教师为自学成才或“半路出家”,导致高校礼仪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即便有许多高校充分认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也无力普及开设。

2.大学生对礼仪课程有着较高的诉求

在礼仪课程开设中,笔者对某高校的420人做过调研,其中90%以上的大学生对礼仪知识认知不足,对个人行为是否有礼、言谈举止是否得当、待人接物是否规范、仪容仪表是否得体等无明确判断标准。课前问卷共设置3道题:一是“你对礼仪知识了解有多少?”53%的学生反馈不了解,24%的学生反馈了解一点,23%的学生反馈了解;二是“你认为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吗?”91%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9%的学生认为一般;三是“你选课的动机是什么?”9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习礼仪知识,8%的学生表示因没有其他课可选,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分。从课前调查问卷可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礼仪素养不满;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了解不足,但有了解的渴望。课后问卷共设置3道题:一是“你认为礼仪课程是否实用?”89%的学生认为非常实用,11%的学生认为实用;二是“你对自己以前的礼仪修养是否满意?”9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0%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三是“你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你未来是否有帮助?”9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9%的学生选择有帮助。从课后调查问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00%的学生认为礼仪课程非常实用并对未来有帮助;100%的学生学习后对个人此前的礼仪素养表示不满。

3.企业对新员工礼仪素养有一定要求

除校园调研外,笔者在从事企事业单位礼仪培训工作时,对企业新员工的礼仪培训需求做了统计和调研。经过对12家培训机构及326家企业培训需求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信息:企业在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时,对礼仪培训的需求设置不足35%,而入职3~12个月后,礼仪培训的需求增长到92%。这说明校招新员工入职时,企业认为新员工礼仪素养教育是达标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入职试用后发现明显不足,因此礼仪成为新员工入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需求。从这一点来讲,校园教育和企业需求在礼仪教育这一块是脱节的,应当引起重视。

高校礼仪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鉴于礼仪课程的思政功能及其开设现状,笔者通过探索以下实践路径,使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协同育人。

1.增加礼仪课程内容的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最终目的。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内涵、价值,实现礼仪文化对个体的道德内化,为社会培养讲礼仪、有道德的优秀人才是礼仪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契点。因此在课堂教育中,一方面,要增加礼仪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与道德教育,可将思政教育的宏观理念植入到具体的礼仪文化、道德文化、节庆文化之中,以具体有形有趣的方式深入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言行举止中。另一方面,要寻找礼仪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相关的礼仪内容。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礼仪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课程,在外语学院开设中外礼仪文化对比课程,在艺术学院开设礼仪美学课程,在商科类专业开设职业道德礼仪课程,这都是对礼仪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多维度普及,让大学生立足本专业,弘扬传统文化,塑造美好品德、提升个人素养。

2.以多种形式普及传播礼仪文化

礼仪课程要想发挥较强的思政教育作用,需要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传播和渲染,才能使其达到净化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氛围、塑造良好品行的目的。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普及传播。一是重视礼仪文化的教育意义,即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教学、社团、赛事、节日、庆典等校园活动中。例如开展大学生入学礼仪教育、礼仪文化系列讲座、大型典礼活动、校园礼仪文化节、大学生礼仪风采大赛等,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礼仪教育的实际价值,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二是提倡必要的礼仪仪式,例如提倡课前简单的师生问候仪式,课中师生、生生的谦辞敬语使用,课后简单的师生致谢仪式,达到提升学生礼仪修养、人际和谐和感恩意识的目的。在各类校园活动、会议、赛事,以及社团招募、社团建设中提出着装、言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时刻关注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全方位提升个人素养。

3.倡导师生共创共建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等群体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教师方面,要扛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旗,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尊礼守礼、知礼明礼的良好形象,一言一行要做到示范作用。例如,在课堂上要规范教师的言谈行止,秉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原则,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职业素养与礼仪培训。学生方面,要普及礼仪知识、提倡尊敬师长、恭敬礼貌、和谐友善、自律自省。多组织和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跨校际的交流分享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使礼仪知识得以实践和应用。结语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可见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是“课程思政”从“认知”到“践行”的协同和落地,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

作者:颜珺

高校礼仪教育篇2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传承不息的精神财富,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包含大量和礼仪相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资源。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传统礼仪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在面向学生推进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充分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礼仪内涵,引导学生领会礼仪的内涵,自觉学习礼仪,增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高校礼仪教育的概念

礼仪教育是把礼仪的观念、内涵、表现等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进行传递,让受教育者感知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礼仪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活动。礼仪教育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对个体而言,礼仪教育能够让行为更为得体,更符合道德规范,能够提升道德品质。对社会而言,礼仪教育可以使人们在人际交流中强化自我管理,懂得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对国家而言,礼仪教育通过发挥礼仪的规范作用,借助完善的礼仪规范体系构建井然有序的秩序,促进国家的和谐安宁。高校礼仪教育是高校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来约束学生的言谈举止,实现有效的礼仪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内容上看,高校礼仪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礼仪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有关礼仪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礼仪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刻,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礼仪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蕴藏着多元化的礼仪教育元素,将其引入当前的高校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为礼仪教育提供有效路径,也能够满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代需求,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第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效果越来越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成为高校礼仪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为职业发展打好基础。第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仪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塑造个人的良好形象,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人际交往,还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发展途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校礼仪教育的开展以及传统文化在礼仪教育中的融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高校礼仪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1.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高校礼仪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夯实礼仪教育的基础,找到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途径,就要从开展高质量的礼仪教育课堂教学着手,把礼仪教育资源转化成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礼仪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作为礼仪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礼仪教育的实际需求,应用多元化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礼仪文化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应用。例如,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文化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儒家的仁爱这一核心思想正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及灵魂,带领学生梳理这一思想形成、发展的脉络,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探索人生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个人的文明素质。

2.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理论教学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礼仪文化的理解,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但是如果把第一课堂作为唯一的教学阵地,会限制礼仪教育以及学生素质的发展。所以,高校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促进高校礼仪教育的拓展与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力求新颖独特,在内容上要丰富多样,在形式上要尽可能实现多元化,这样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并在活动中自然渗透传统礼仪文化,获得良好的礼仪教育效果。例如,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与传统礼仪文化学习与践行有关的表演、演讲、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增强学习礼仪文化的自觉性,进一步丰富传统礼仪文化知识。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有关传统礼仪文化的专家讲座,在讲座中把理论和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礼仪文化教育。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正确的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其作用,就要结合社会生活促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实践是育人的载体,社会实践促进育人途径的拓展,为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礼仪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高校礼仪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密切结合的教育活动。为了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高校不能忽视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传统礼仪文化,努力成为合格的礼仪文化传承者。这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牢牢把握礼仪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这一核心,要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助推礼仪教育的有效开展。

4.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礼仪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在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礼仪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深化传统礼仪教育、促进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促进礼仪文化的传播。微信、微博、校园网等都能够为礼仪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良好的渠道,高校在礼仪教育中可以有效利用。例如,高校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专门为礼仪教育的开展提供载体,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礼仪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四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大量的礼仪规范与礼仪思想,对当代的高校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方法积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些方法包括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等。

作者:杨婷婷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高校礼仪教育篇3

一、关于立德树人

2018年,立德树人这四字曾被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左传》中,“德”位居首位。何谓立德?立德即以德为根,培养有德行之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即以人为本,培育有品行之人。”

(一)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本

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与生命,育人是其根本任务。“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1]教育,不止于单纯地向受教育者传道解惑,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德”被摆在了首位。若无德,立功、立言则失去了意义;若无德,一个人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没有德浸润的教育,形同于空壳。

(二)立德树人———培养得力“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主力,多方位地立德树人,是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的需要。

(三)立德树人———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

高校是青年学子成才的摇篮,此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高校所应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二、高校礼仪教育所发挥的立德树人功能

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忌讳灌输式教育,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与课堂的空洞说教中,而是要真正地落在学生心中,调动其主体意识与自觉性。礼仪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效能。

(一)美育入心———塑造形象,正确审美

礼仪课程是一门美的课程,它虽然不能像其他专业核心课一样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能从多个维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能够帮助同学们塑造良好的形象,从而展示其美好的风貌。礼仪课程中的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让同学们清楚场合有别,着装有别,暴露装、短小装、拖鞋等不宜出现于校园和教室;作为大学生,着装要符合身份,“衣贵洁,不贵华”,不作盲目攀比;与老师交谈时,站姿要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上课时,忌双臂抱于胸前斜靠在椅背上,忌采取傲慢无礼的“二郎腿”坐姿;大学生的妆面要清新淡雅,忌浓妆出现于课堂,补妆要回避他人,不宜在公众场合公然补妆。这些内容无疑在打造良好大学生外在形象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所缺失的重要作用,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意识到内在美需要和外在美相得益彰,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所言:“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周恩来同志风度翩翩,举止得体,他以自己的形象引导着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印象。“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是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所订立的闻名的“容止格言”(亦称“镜铭”),当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周恩来就以此对自己作严格要求;宋庆龄女士一向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一颦一笑皆为范本,仪态万方,优雅迷人,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六十岁的她出现于各种外事礼宾场合,无论服饰或是妆容,均和谐得体,乔恩·哈利曾形容她“富有魅力,落落大方,为中国创造了最美好的形象。”“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在儒家的仪容观中,这是最基本的规范,“儒家倡导的仪容观,以自然、优雅、真诚、适度、敬人敬己为特点,以提升理想人格、和谐社会关系为目标,要求表里如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像周恩来总理这样一些集崇高的品德与优美的仪容于一身的光辉典范,造就了人们彬彬有礼的社会风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盛誉,其思想和观点,积淀为中华民族既注重内在美又注重外在美的传统。”[2]一个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必定也注意外在的细节,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礼仪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何谓真正的美,通过形象礼仪的学习树立其正确的审美观。

(二)内外兼修———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言:“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论语》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方能做一位内外兼修的君子。在人际交往礼仪中,称呼礼、自我介绍礼、握手礼、鞠躬礼等礼节让同学们知道如何称呼老师方显尊重,不同场景下谁先伸手更为合理;沟通礼仪教会与人交往时应当采用的语气、语速、语调,“凡道字,重且舒”,知道如何用词等才能更宜让交往对象接受,明白“尊长前,声要低”;新媒体礼仪提醒微信、QQ使用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用餐礼仪让大家知道了宴请时的座次安排,知晓长先幼后的规矩。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让礼内化于心,而非浮于表面,真正做到表里如一,做内外兼修的大学生谦谦君子形象。

(三)涵养修身———恭敬待人,尊重有加

礼的繁体字为象形字,其本义谓敬神,后来演变为敬人的统称。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和法律、道德并称人类社会的三大保护神,但它不像法律那样严苛,也不像道德那么凛然。无论是敬神或是敬人,其中均离不开“敬”字。《论语》中多处提及“礼”,“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欲立身,先立品,若无礼,则无立。“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均体现了礼之敬意。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谦敬意识,明白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要常存尊敬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修身,礼仪教育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清郎和谐———改善习气,净化风气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礼且格。”古代强调以礼治国,教化人民。当今,礼也如同润滑剂一样,在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际交往变得更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在交往过程当中,大学生注重礼仪行为,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化干戈为玉帛;掌握了一定的礼仪规范,就会以礼待人、以礼行事。因之,校园风气也会愈发美好。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反映,它对社会风尚能够产生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知书达理的大学生,他们得体的行为也会对周围的人起到榜样的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净化社会风气,为和谐社会增色添彩。礼仪可以彰显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体现民族的气质,它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器,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高校礼仪教育推进立德树人的路径探索

(一)以文化人———高校礼仪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有言,“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为根本。《论语》记载,“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之本,其中多处皆可融入礼仪教育。

1.诚信做人

诚信是历经社会发展而沉淀下来的传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交往准则。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国家需要诚信之人,民族需要诚信之人,社会需要诚信之人。在礼仪的原则中,首当其冲提到的即是“遵守”,它包括了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两层含义,其与诚信之意不谋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诚信”的表述俯拾皆是。《大学》:“为人君止于臣,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大学生,不迟到、不旷课、考试不作弊是最基本的诚信;与人交往,要有时间观念,不做失约之人;助学贷款,要及时还付。在讲到礼仪遵守原则时,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融入传统经典名句,排除空洞的口号式的刻板灌输,以引发同学们的深思,深刻认识到诚信之重要性。

2.孝老敬老

孝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传统,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作为子女的我们。“孝悌者,其为人之本与?”“孝”为德之根本。在“新媒体礼仪”章节中,可以以“感恩”为主题,让同学们以短信、微信等方式为父母发一段文字、语音,或者直接通话,向父母的养育之情表示感谢,于无声处领会到“孝悌”之多重含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孝同时要伴以“敬”之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要同学们懂得,人生在世,必要以一颗良善仁爱之心孝老敬老。

3.克己宽容

克己宽容之人,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于克己,朱子释义:“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服,譬如尘埃既去,则理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在礼仪宽容原则讲解时,采用音乐冥想法,大家在音乐中反思片刻,然后自由发言,由他们自己贡献答案,从而学会克服内心的私欲,克制不当之行为,行事有所节制,不为外物所诱惑,不为外因而大喜大悲,向内修心,方能够消灭心中之“贼”;对己以严,对人以宽,做一个虚怀若谷不斤斤计较之人,如此,才能外塑内修。

4.亲近益友

青年人在择友时,因思想欠成熟,易判断失误,给自身成长带来一些负能量的影响。孔子提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交友要交益友。“友直,友良,友多闻”,益友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端正自身,远离“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大学生应该清楚,亲近益友,亦是提升修养的一种途径,正如当今流行的话:“与优秀的友人同行,你将会遇到更完美的自己!”

(二)以师育人———做好榜样引领示范

教育是强国之基,教师是教育之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师者,生之榜样与表率也。教师须先立德,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正向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形成典范示范效应。“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3]。礼仪教师要切实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礼仪教学融合起来,以德立身,不断修身正己;以德育人,将授业与培养学生的品德有机统一;以德施教,在教学的相应环节注入道德精神。既要有正确的言传,又要有与身份匹配的身教,在礼仪教学的过程中,以德立学,德的育人功效才会更有信服力。作为礼仪教师,其风貌与言行较其他科目老师更具示范性,并会因此感染、感召学生,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引导。

作者:程燕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