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0:50: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点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21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再次强调“减负增效”,要求减轻基础教育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着力强化学校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减负要求控制教学容量。因此,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要求,初中学校要细化教学管理制度,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树立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大课程教学设计观,在学生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关注全体学生多元智力潜能开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功能化设计,以摆脱过多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的反复讲解,形成质高量少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要点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遵循学生为中心、学科素养导向和学校统筹规划的原则之下,应基于“双减”政策多维度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通盘考虑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素养、“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的规律,把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范畴主题充分体现在教学环节之中,全面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指向性和内涵属性,创造性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学业水平的优质课堂,从而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
(一)以“减”弘道,提升教学质量
“双减”之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以政策落地为基准,倡导以人为本、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以“减”弘道,以便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提升。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突破桎梏,认真研习,深度解析课程标准,从道德与法治单元的衔接点、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分析学生参与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达成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法治教育的绝对影响力,又要帮助初中生形成道德的有效感化能力,厘清教学环节设计和深度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结构,创造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优质课堂,“注重实践”“适度拓展”,真正做到以“减法”控制学习量。
(二)以“增”驭术,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为综合性强,从学科内涵看,其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容,亦有伦理学相关内容,并兼有历史学科的性质。可见,丰厚的学科底蕴决定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即以“增”驭术。所以,为了有效规避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双减”之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应合理控量,善于引入多元化教学资源;分层设计,体现优质教学设计的探究性、层次性、多样化和个性化设计,以有限的授课时间拓展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空间,以最优质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世界、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积极性,持续提高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双减”政策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勇于创新教学形式,革除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构建课堂教学新样态,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育人成效。但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滞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厘清问题、找寻症结所在,才能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师教学理念革新意识不强
“双减”政策中的“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推动着教学内容多维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容量最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激励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向。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教学、行政工作、学校会议和培训等,无法静心思考探索教学优化的策略和路径,造成教学“亦步亦趋”,视野狭隘,严重制约了教学思维创新。另外,教师对教学改革新理念认识不清,无法突破教材的桎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认为教学过程的减负是将课堂内容进行压缩即可,不需要对教材内容统筹思考,进行精心设计加工,所以时常被教材内容束缚,虽孜孜不倦地教学,但缺少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删减和创新,不能紧跟时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欠缺
“双减”政策提出之后,涌现出各种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各种教学模式的冲击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一手减负,一手提质”的目的,在设计教学时常常会陷入极端。一类是无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牵强附会设计与初中生实际生活无关的内容,强行设计实践类内容,造成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科学。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明白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要尊重法律、顾全大局且关注细节,特意为学生讲了丹麦的钓鱼故事,小组讨论:你认为在丹麦如果钓到22厘米以下的小鱼而不放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吗?该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设计“故意”突出“惩罚”,完全割裂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导致活动与教学内容“两张皮”,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失真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人文性、情感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学习者实际生活的外延相契合,通过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生活表象。有教育家曾提到,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训诂,而是活跃思想的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如何融入教学内容中的问题。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生活元素的缺失甚至畸变,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激情,根本原因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双减”政策之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彻底有效解决初中生负担过重这一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成为改革核心要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高屋建瓴思考如何平衡“减负”和“增效”之间的关系,善于在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在其综合能力与初中生实际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的大课程教学格局,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一)质量为先,优化教学内容
为减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观,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下关注全体学生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对每一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功能化设计,以摆脱过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反复讲解、练习,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精准把握学情之后,将“教”和“学”的目标精准化变为要深思的内容,并逐一分解、细化描述性目标,结构化两维度目标,形成螺旋上升、递进相关的习作学习任务,从而达到一方面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启发学生智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要重设计,确保道德与法治内容科学化的目的。在“双减”背景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突破传统“以教师中心”为主的局面,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呈现,设计开放化课堂,将题材层次丰富、内容来源多元化、思维空间广域化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感受力,以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全面激发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以知为本,创设学习情境
首先,要根据法律和道德等相关主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给初中生创造恰当的任务环境、“乐学”的环境,以生活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其次,任务的设计要巧妙而富有教育意义。在一些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给学生呈现单一的生活案例、视频片段,不能体现现代课堂教学技术的多样化优势,更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通过生活热门案例,对其中的法治和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合理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时,可以以一些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视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我生活中的小插曲”切入,调动学生的同理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上的多态化、课堂气氛的鲜活化,促进学生法治和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
(三)以情促知,促进道德与法治认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有情感维度的”,如孔子的启发诱导使学生“欲罢不能”;张载强调教学应做到“有如时雨化之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应辩证思考知识和教学艺术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统筹规划,为学生创设恰当、适宜的情境,将最“渊博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艺术化处理、情感化设计,促使教学活动活色生香,有情感、有温度。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教学设计中将生命教育作为关键词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电影片段和对部分初中生父母采访的视频片段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初中生从生命来之不易的角度对生活中的安全行为谈感受;调动初中生移情心理,引领初中生学会保护生命、热爱生活。其次,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基本认知。近年来,对生活情境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认知、丰润初中生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等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生活情境的投射功能,能够帮助初中生充分认知道德与法治层面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初中生的兴趣、生活情境的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来创设生活情境,主动唤醒初中生的个性体验,促进初中生在生活常识的认同中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在这一情境中,授课教师通过起伏有致的声音、丰富的肢体动作、恰当适宜的音乐和视频,感召初中生进入理想的道德与法治世界,促进其建构具备高尚、勇敢、节俭、公平等特性的精神世界,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
(四)施之以行,践行道德与法治理论
“双减”政策要求,要切实“加强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要加深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度理解,进行知识迁移、情感迁移,因此,教师应坚持教学内容现实化、教学情节生活化、教学语言生动化、生活内容还原化,真正做到让初中生在行动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中,由于初中生无法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朋友是否是“益友”,教师可采用三步化实践教学法创设探究式生活情境。首先,浅表化知识,将教学重点迁移到“角色扮演”之上:你的朋友圈都是什么类型的人?学生讨论之后,将讨论结果折射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自我判断刚刚讨论的朋友类型是否是“益友”。接着,通过舞台剧表演、绘画等方式让学生将讨论内容呈现出来,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结语
在“减负增效”“提质增效”的要求下,初中课堂教学设计应以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强化学科教学的持续优化、提升,强调初中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发展创造思维、养成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为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打造和优化设计应充分体现初中生充分感知基础知识的探索性、核心问题的挑战性,使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固化、基础技能在实践中锤炼、思想品德在过程中养成,做好减法———减去机械、单调的重复性教学,做好加法———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真正落实“减负增效”,实现教学任务从“量”到“质”的转变。
作者:马金凤 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篇2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他们对所见是非进行判断的能力较低,对自我的认知不够明确,对学习往往呈现出比较松懈的状态。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老师以议题构建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够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类“说教性”学科的排斥心理,让学生在情景化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核心素养的完善和辨析思考能力的提升。
一、议题式教学法的特点
(一)创新性
传统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总是以识记背诵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使得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的内涵进行真正的理解,导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无法全面实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老师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过去的应试教育理念对老师的束缚较大,这一理念的约束体现在了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而议题式教学法则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突破创新,通过对“思”与“议”的关系进行讨论,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促使学生能够做到言行合一。
(二)主体性
新时期课程改革已经迈入了全新阶段,然而大多数老师依旧在学科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差异性和重要性被忽略,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也难以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而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这一模式区别传统教学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高度强调和践行,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重新构建起“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新型课堂关系,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教学环境保障。
(三)互动性
议题式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一项内容就是“议”,学生作为“议”的主体,在对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由此能够构建起民主自由的师生、生生关系。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使得学生在相互借鉴他人思想成果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深入到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本质,从多个角度对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理解和吸收,以此让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让学生在知识丰富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还能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开放性
开放性不仅指参与议论的人群,而且指议题的内容和讨论的形式。议题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涉及社会时政热点,也可以来自历史故事和法律治理。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能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飞速成长的黄金时期,老师在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坚持议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实现融合,让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获得协同发展。
二、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议题选择不合理
议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议论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议题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没有将议题与教材进行有机融合,使得议题与单元内容相割裂,与学生的生活现实不相符,导致议题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能力提升并不具备引领性,导致议题式教学法浮于表面,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落于形式。
(二)情境创设不契合
情境的创设是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议题议论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老师在创设议题情境的时候,由于对情境的重要性认知不准确,使得创设的情境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习惯相违背,学生难以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沉浸式的体验感,也就难以获得真实的感悟和想法。这不仅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完善。
(三)活动设计不恰当
活动内容的设计,对于议题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影响。部分老师在设计议题活动内容的过程中,由于对活动设计的把握不到位,使得活动要么太多,学生无法对议题产生深刻的认知;要么太少,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保障。这就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表面上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活泼热闹,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没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活动开设的价值,使得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无法在教学课堂上得以完善,不利于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
(四)任务设置不科学
任务的布置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节奏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老师在应用议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任务的明确,使得道德与法治学习存在任务指向模糊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参与主题议论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局面的混乱无序。学生不知道如何议论、不知道议论的原因,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相背离,无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议题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较低,议题式教学模式的育人价值难以全面发挥。
(五)课后评价较片面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局限,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得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指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多数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议题议论之后便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对学生议论的成效和议题对学生的影响一概不知。这种片面化的教学思想使得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不利于老师后续的教学优化和教学提升。
三、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契合现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立足于生活现状、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想教育学科,是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的形式进行改革、将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内涵的重点目标。老师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参与感,以体验为基础,以实践为途径融入议题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满足现代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了议题式教学模式的真正价值,适应了新时代社会的潮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满足了新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德行素养和品质品格的健全提供了保障。
(二)有利于实现初中与高中课程教学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其教学的本质是一致的,但在教学的难度和教学的方式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议题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原本在诞生之初是被更多地应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中。然而随着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深度推进,为了让学生的学科思维保持连续性,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后续深入的学科学习,老师在初中阶段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基于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展思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触及社会良心和社会底线,从而让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得以强化,以此助力学生更好地实现初中到高中的高效过渡。
四、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选择合适议题,激发学生兴趣
议题的选择是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首要前提。为了确保议题的可议论性,老师需要着眼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习惯,在遵循议题真实性、实效性的基础上,对议题进行灵活选择。兴趣是学生学科学习和问题思考的重要动力源泉,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并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热情,才会让学生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对自我能力进行提升。因此,老师在选择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时代特征,选择一些与社会热点、学生生活有关的议题,拉近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创设相关情境,强化学生互动
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客观背景,要求老师要认识到生活元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与所选议题相关的情境,以此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为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老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适当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对教材中刻板枯燥的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建设美好祖国的短视频,让学生看到先辈们建设国家的不易,感受到教材中的那些陌生人是如何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以国家建设为己任,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步一步把祖国变得强大的。通过让学生直观地观看过去的中国,引导学生对现代的中国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现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逐渐在影片氛围和情感的感染下,明确自身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美好信念。老师通过利用现代技术与议题式教学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深刻地与议题涉及的内容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还能塑造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让学生获得精神层面的升华。
(三)设置探究任务,确保教学质量
任务的设置是议题式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具主动性,老师需要在单纯的任务布置之余,对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进行调动。老师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之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老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规律,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确保小组设计的有效性。然后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以组为单位,对相关任务进行分工协作,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学习《走进法治天地》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明确议题的任务为:明确法律的价值、分析法律的应用模式。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们思考表达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法律常识进行分享,对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利益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并适时地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对合作讨论的节奏进行调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有效调动。
(四)组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能力
议题式教学模式除了需要学生对所选议题进行讨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议题的任务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应当被局限在教材的知识性教学方面,而应当在教学之余、在学生的课外时间里进行相对应的实践。老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教材中刻板的知识产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和认知。老师可以在开展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思维来指导完善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实现教学情境的搭建,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以小组合作或者跨班级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究。
(五)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一致,是新时期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时的评价和反思,能够帮助老师就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学习状态进行总结和整理,让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成长要求。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受教学经验和理念的约束,更多的以学生的考试结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的方式严重影响了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为了确保议题式教学模式的育人价值得到最大发挥,老师需要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同时,建立能够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结语
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让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优化,能够让知识的教学更加高效。老师通过巧妙地运用议题式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参与到议题的讨论和任务的实践中来,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议题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观念的塑造、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善,最终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卢静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篇3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符合中国政府全面推进法治的战略部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显著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层次学习策略,以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所启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叛逆的年龄,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很低,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往往存在不足。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地引导他们,学生往往会形成不良的道德观,许多负面事件会在校园里发生。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迫在眉睫。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道德与法治直接取代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我国越来越重视法治教育,严格按照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将法治教育纳入当前的国家教育体系,以教育青少年为重点,将多种创新教育策略和方法融入教学环节。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内容更为复杂,教师应树立国家法治观念,将基于不同法律活动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现行法律制度。为了确保初中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守法意识,教师鼓励学生在良好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地适应未来的教育活动。此外,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的重要感受有关。同时,这也是个体独立实践的内在要求。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的引导下,积极释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参与课堂内外的各种实践和学习活动。对于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言,大多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低。因此,正确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不同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规范个人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非常重要。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专业的学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改变学生现有的认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努力避免错误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了体现学习法治的作用和实践价值,教师首先要关注校外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强化学习主题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对日常实践与道德、法律学习的相关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并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明确指出,兴趣的培养在知识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深入解读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确保学生了解提高法治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价值,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施措施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强化个人行为规范,体现教育的领导作用和价值。基于学生教育的原则,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传授学生实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不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积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提高学生的心理参与意识。同时,它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求知欲。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创造师生互动环境时,教师应革除课堂交际实践中的各种弊端,体现教育的平等和民主,采取相互尊重的教育策略和态度。实践是面对面教学的最重要内容,它教会学生在个人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案例中得出结论,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合理利用和分析,并根据学生个人发展的特点,采用制定课程和学习环境的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中,学习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解教育,自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必须合理分析课程内容,整合不同的知识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制定评价机制。正确客观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保证。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精神,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在分析学生自尊心和学习自信的基础上,引入适当的激励评价机制,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避免简单、过于苛刻的评价,并将各种激励性评价方法融入主题教育的实践中,以确保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尊重自己的学业成绩,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相互学习,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
(三)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标准,应不断更新和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理念,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和规范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和内容,确保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旨在改变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特点,增强初中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德育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现代素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提高课堂教育水平,跟随时代的发展,注重基本价值观的构建,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紧密结合家庭教育,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教育计划的制定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严格限制。为了有效地在初中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必须积极联系学生,第一时间询问学生的思想表现,特别是德育和法治方面,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家庭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帮助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此外,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到榜样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例如,“人生自少年开始”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建立自信,独立做事,走向自强。自强不息是初中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讲解课程内容和问题,并解释如何理解和建立自信。为什么要做自己的事情,如何成为一个自强的人等等。问题提出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答的过程初中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同时活跃教学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六)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注重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科教学生活化。要结合科技发展和初中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训练,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一步分类教育内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建立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生活的角度指导如何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效地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深入理解知识。
(七)实施合作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通过学习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描述必须清晰具体,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和所做的功课。学习任务必须在导学案中呈现,学生必须根据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应在前一天向学生分发导学案。每天晚上放学前,课代表都会去老师办公室询问导学案,并落实明早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晚上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必要时做笔记。第二天早上,上课前,由每个小组长检查导学案任务是否完成。早读任务是在任务栏上发布第一个任务。学生必须知道早读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天,由课代表组织学生进行测验,并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考试和评估,在小组面前评估阅读质量。
2.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将这些情感价值观内化和外化。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思考与内心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理解重点和难点,同时应该与家庭生活或当前的政治热点问题分开。通过制定合作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演示、创新和消化。为了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获得完整的情感体验,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3.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作与讨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单独解决,但必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机会,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直到问题解决。第二,促进合作,采用合作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合作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合作。除了奖励小组分数外,表现好的学习小组还可以减少和免除作业,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合作记忆知识。教师必须使知识内容符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地理解知识。采取自读、小组阅读、定时检查、理解、沟通等学习方式,使团队成员能够相互传递知识,创建思维导图。每堂课结束后,要小组合作梳理这堂课学到的知识内容,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双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度学习策略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6):31.
[2]冯丽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石代云.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2021(21):85.
[4]邢鹏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22(01):76-77.
[5]韦有多,刘若楠.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7):58-59
作者:张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