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现况3篇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现况3篇

时间:2022-12-23 11:17: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现况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现况3篇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篇1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各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和气候变暖的趋势,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遭受一系列难以预估的连锁影响,如何做好气候变化的应对逐渐成为全球各国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全球共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和发布了各自“双碳”相关联的目标。长久以来,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并将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与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预示着我国全面进入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双碳”相关系列政策,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决心。

一、“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现状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和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产业的高效汇聚,大幅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在社会经济高质量高层次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发布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和规范,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政策框架、统一标准体系,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也先后提出要积极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加大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提高绿色金融的管理水平。这些标准和规范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绿色金融的产品种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市场规模得到进一步壮大。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绿色贷款规模达16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规模达1.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二、“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新挑战

目前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约用美欧一半的时间实现,任务极其艰巨。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商业银行无论在自身降碳减排、市场竞争,还是风险管控方面都面临着全新挑战。

(一)自身降碳减排面临巨大挑战

作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商业银行自身也面临着降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有来自经营管理理念的绿色转型压力,另一方面,还有来自高能耗数据中心的降碳减排压力。

1.经营理念绿色转型压力。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中介,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获取利润。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围绕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相关产品来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但绿色项目往往因技术研发周期长,且受限于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发展前景,商业银行绿色业务短期收益率普遍较低,面临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压力。

2.数据中心绿色转型压力。商业银行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中心的部署规模和能源消耗都迎来爆发性增长。有关研究表明,过去十年间,我国数据中心每年的整体用电量保持在12%的递增速度。按此趋势,预计到2030年用电量将占全球总能耗的8%,能耗形势极其严峻。政府针对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指标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将能耗纳作硬性考核指标。同时,随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发布,“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实施,国家对数据中心部署优化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需应对部署规模剧增、国家政策管控、架构优化调整等多方面压力。

(二)市场重新洗牌下迎来新赛道

“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投融资需求旺盛,市场出现重新洗牌,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渐建立和完善也为商业银行竞争引入了全新的赛道。

1.投融资市场迎来重新洗牌。“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投融资市场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绿色交通、绿色制造、建筑节能、碳捕捉利用封存、储能技术、碳交易等诸多方面的融资需求旺盛。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程度和产品丰富程度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双碳”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以及完成高碳排放企业存量客户信贷的绿色改造工程,这些都将导致绿色金融投融资市场的重新洗牌。自2021年开始,商业银行绿色贷款规模整体提速,各上市银行在绿色低碳信贷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唯有积极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快完成绿色信贷经营模式的转型,才能更好的把握这场绿色发展机遇。

2.碳交易市场引入新赛道。碳交易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双碳”目标的提出极大促使碳市场需求扩大和供应水平提升。碳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配额定价,以市场行为促进碳技术和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早在2011年,我国就在多地开展碳交易的试点工作,2017年正式启动碳交易,2021年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启,目前碳交易现货种类不断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围绕着碳交易相关的资金存放、结算和管理等系列金融需求将商业银行引入全新赛道。

(三)风险管控面临新挑战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政策调整不确定、信贷项目信息不对称、客户资产水平不稳定等多重挑战。

1.政策风险。尽管我国在建设绿色相关标准和完善绿色相关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工作进展,但仍有较大优化空间。目前绿色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各地在推进“双碳”工作时还缺乏某些方面的具体实施指引,这些都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带来困难。在全国各地绿色标准逐渐统一、绿色政策逐渐细化完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2.信贷风险。目前绿色金融业务仍然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商业银行对于新兴的低碳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缺乏经验,新增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而对于存量项目,由于企业在进行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加上目前环境与气候等非财务性信息披露要素和机制不完善,存在区域性信息封闭和信息不对称,项目风险评估难度加剧,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项目决策失误的风险。3.客户风险。“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碳排放客户面临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一方面,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份额,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盈利空间被压缩,直接影响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而通过绿色技术进行经营模式升级时,同样存在绿色转型的风险;另一方面,碳交易价格波动也会引发客户资产水平的大幅波动。这些因素均影响到高碳排放客户的资产质量,形成客户风险。

三、“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大有可为

实现“双碳”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政策、能源战略的重大转型,而这一切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提出,实现1.5℃控温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资本杠杆作用,做好自身碳排放管理,助力我国“双碳”愿景的实现。

(一)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碳排放管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需以身作则,通过推行绿色经营理念,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加强自身的碳排放管理,实现绿色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1.推行绿色经营理念。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坚持绿色经营理念,倡导绿色低碳企业文化,积极推进绿色办公,推行服务线上化、绿色化。首先通过在员工中加强对绿色理念的宣传,营造节能氛围。倡导员工节能节电和绿色出行,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倡导文明就餐,杜绝粮食浪费。鼓励员工参与公益环保活动与环保实践,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企业文化。其次在日常办公中,厉行节俭,加强绿色产品采购力度,优选采购节能产品,推行办公设备共享和无纸化办公,加强办公用品管控。在保证运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加强办公环境制冷和采暖设备的能耗控制,合理用电,降低运营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减少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最后通过深度挖掘掌银、网银、微信小程序、智能自助设备等渠道业务场景,为客户提供多渠道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线上业务办理比例,降低营业网点能耗和经营成本,实现银行服务数字化、线上化转型。

2.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数据中心是金融业深入践行国家“新基建”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建成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规划并基本完成多地多中心的整体布局和建设,以满足其架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的转型。在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时,需要在保证安全基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绿色高效建设运营理念。在选址方面,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优先考虑八大枢纽地区。优化数据中心的部署架构,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绿色清洁能源丰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等特点,缓解数据中心节能减排压力。在园区建设方面,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目标之一,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拆分为可在工厂预制的功能模块,实现基础设施高效部署和交付,降低建设期碳排放量;优化园区和机房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通过引入智慧照明机制降低照明能耗,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在制冷与供电方面,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设置合理制冷温度,采用节能产品;充分利用制冷、供电等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降低产品损耗和线路损耗;积极探索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融合,保证新能源供电的稳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智能运营方面,应用DCIM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造机房设备、环境变量与IT负载的数据联动,实时监测PUE并进行趋势分析,自动识别高能耗设备,为节能运营提供改进建议;借助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促进数据中心向智能化、数字化运营演进。

(二)科技赋能,助力绿色金融

1.完善绿色金融风险识别与管控。绿色金融风险识别以及预警制度是绿色项目稳健经营的关键保障。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金融风险管控时,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先进技术,构建有效的风险分析模型。商业银行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可实现对碳排放检测和碳足迹追踪,实现对绿色项目运行情况和企业客户节能降碳转型进展的及时了解。基于区块链、数字货币和大数据征信技术,商业银行可协同行政部门、监管部门、金融同业,共同打造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数据库。商业银行可基于已获取的客户资产水平、绿色评级、碳排放量变化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相关技术,构建科学的风险管控模型,实现对绿色项目准确识别和合理评级,实现客户资产水平的有效监控,实现绿色信贷业务从贷前授信审批到贷后跟踪评估全流程的风险管控,防范政策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对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稳定开展。

2.强化绿色金融资本溯源与追踪。数字人民币在加密算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在企业业务的现金流和信息流跟踪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通过共识机制来保证链上节点信息存储的一致性,确保所记录的信息真实可靠不可篡改。智能合约通过提供优于传统合约的安全交易方法,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以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呈现合约,避免了语言的模糊性,减少与合约相关的其他交易的成本,合约执行条件满足时交易自动触发,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并可追溯且难以篡改。商业银行借助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技术,在资金投放环节,实现绿色目标的精准识别,实现银行与目标客户点对点对接,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资金高效率低成本精准地投放到绿色项目中,从而在源头上规避了资金的违规挪用;借助数字货币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在资金的使用环节,实现资金流向的有效监控,资金流向信息透明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确保资金用途和去向得到有效的跟踪和监督,确保绿色资金被精准运用在绿色项目中。

3.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广度和力度。商业银行助力绿色金融应从需求入手,利用先进金融科技对传统的金融模式进行升级。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提升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和需求贴合度,满足企业客户和银行自身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也缓解了部分地区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等基础设施不足的困扰,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绿色金融线上服务。在绿色业务的具体开展方面,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以绿色信贷业务为例,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的绿色项目识别模型、客户绿色评级模型、绿色信贷违约预测模型在项目审核、授信审批、信贷资产管理等环节凸显出重要价值。而基于Devops、低代码技术,商业银行实现信息系统的快速可视化开发与敏捷交付,提高绿色业务领域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最终实现绿色金融服务的全面提升。

作者:张文敏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广州研发部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篇2

“双碳”目标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绿色转型,以及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进行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结构的深刻改变、推动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绿色金融市场的活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将力争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以发展绿色金融为主,颁发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文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引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充分调动我国绿色金融行业活力,推动金融业的变革节奏,使各行各业开启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绿色金融业务的规模和质量实现提升

“双碳”目标背景下,在我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带动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初步形成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属产品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从我国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来看,发展较为迅速的前两种业务依次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1月,我国一共有绿色债券1259支,合计规模17467.53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其中,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存量235支,规模合计7568.70亿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存量1024支,合计规模9898.83亿元。从目前绿色信贷的规模来看,我国占有比例达到52%以上,在城商行中,以江苏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最高,此外,多家银行也不断在推出绿色金融业务服务,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开拓绿色债券用户,并全面实现绿色信贷管理;中国农业银行开通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方式,将大多数资金投向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绿色金融表内业务余额为812亿元,客户数量为2468户,并且还在不断推进绿色支行建设工作,与江苏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研发出绿色金融特色产品[2]。

(二)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绿色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2021年1月22日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正式获批成立,其基本职能是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和绿色发展,计划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涵盖科技、绿色、金融、环保等新兴产业,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增添活力。此外,广州期货交易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以绿色优势和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生产为主,盘活了当地的绿色资产,使绿色金融的发展更加良好[3]。

(三)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处于绿色金融发展初期,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加强。但是,在我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不仅是在发展新业务方面有着明显成效,还在信贷资金的业务方面做出了明显的调整,使绿色金融设计更加完善[4]。同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自上而下明确各级员工职责,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日常管理流程机制,做好社会环境调查以及社会风险管理工作,使绿色业务的发展更加贴合我国绿色经济政策[5]。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对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认识不充分、发展路径和目标没有明确的方向、配套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滞后。通过对我国各地不同区域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绿色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信贷管理体系不完善

对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而言,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商业银行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依据,无法优化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结构,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商业银行在资金投放行业范围和客群范围筛选过程中不够精细,使得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与“双碳”目标衔接不够紧密,进而在落实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形成由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信贷服务,使商业银行绿色资源分配效率较低。最后,绿色金融企业大多表述为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绿色产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的补贴以及银行信贷资金,容易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监督空白,使得后期资金的回收工作效率较低,增加了银行绿色信贷风险[6]。

(二)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绿色信息披露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对于绿色环境信息掌握程度较低,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不够,导致绿色环境信息的掌握人以志愿和被动为主,使环境污染信息未纳入征信中,导致各类绿色信息分散,集中度较低,并且缺乏了相应的共享机制,使得绿色金融服务的开展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企业对绿色信息数据收集效率较低,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较低,使得企业在绿色信息数据分析过程中缺乏可靠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导致各银行之间信息差异较大,无法更好地统一企业之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利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最后,在我国新经济形势背景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绿色金融信息掌握意识,会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优势,降低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抗风险能力,使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失去了有效性。

(三)缺少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缺乏对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但是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商业银行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进而使得企业对绿色金融风险信息掌握不充分,导致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困难,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和质量低下,无法有效推进绿色支行建设工作。此外,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使银行无法更好的推出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进行绿色信贷资金业务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中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双碳”背景下,积极推动绿色金融转型工作的进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新阶段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是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务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如下。

(一)完善绿色金融业务信贷体系

由于我国绿色金融服务的开展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完整的绿色信贷管理体系,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着手完善绿色金融业务信贷体系,是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基本保障。对于绿色金融业务体系的构建而言,应该与我国“双碳”目标紧密衔接,在金融产品的定价上通过信贷服务充分反映绿色属性。此外,应该加强对市场的导向,有效提高银行绿色资源的配置,在其金融业务服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绿色金融流程风险监控工作,建设风险共担机制,使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效率能够明显提升,帮助银行规避信贷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绿色信息掌握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效开展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应该从建立健全绿色信息制度入手,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有相应的制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有序,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增添活力。此外,对于绿色金融信息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信息的集中和共享,能够使绿色金融服务市场进行联动,扩大绿色金融服务业务范围,更好地帮助企业对金融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降低银行绿色金融风险控制难度,有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提高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而言,通过提高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尤其是对商业银行而言,结合我国“双碳”目标内容,提高管理人员相应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有效提高抗绿色金融风险能力。此外,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人员意识的提高,能够使银行对绿色金融环境风险评估和预测更加准确,有效避免绿色信息掌握的差异。同时,使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调整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四)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监测

随着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商业银行,也应该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监测,为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金融风险监测数据,使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高效,使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得到质的提升,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构建信息数据分享平台,将金融科技手段作为绿色金融业务的主导工具,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对金融环境风险进行甄别、防范、监测,有效提高企业抗绿色金融风险能力,也助力企业加速对接金融机构,提高对绿色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五)健全绿色金融风控体系和监管框架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绿色金融风控体系和监管框架的构建。通过健全绿色金融风控体系和监管框架,能够有效将“双碳”目标内涵融合入金融风险业务中,使商业银行能够将绿色金融产品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探索适用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监控指标,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监管框架,提高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预测能力,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企业凝聚力,建立一体化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支撑,使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最后,在推动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对投资者绿色金融教育以及权益的保护,围绕绿色金融投资、消费、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创新监管生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服务工作的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探究发现,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工作。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绿色金融业务的规模和质量提升较快、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潜力较大。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不完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缺少相应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商业银行抗绿色金融风险能力较低,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无法取得明显效果。笔者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了更好地解决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业务信贷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信息掌握制度、提高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意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监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和监管框架,通过以上五点,可以更好地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环境,提高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王忠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篇3

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环境改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开展的投融资经营管理活动。对于绿色金融,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将其概称为任何促进环境结果更优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和将资金投入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优先议程中的金融经营行为。中国《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经济活动,其目的是支持环境的改善,应对气候的变化和推动资源节约及高效利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涉及的投融资项目。绿色金融产品包含绿色贷款、绿色证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理财等产品,并加强创新以多层次满足绿色经济及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

1绿色金融全球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明显,世界部分国家或组织不断出台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的措施,绿色金融应运而生。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倡议和引导金融机构关注被投资企业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等社会责任情况,衍生出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一切投融资活动为内涵的气候金融概念。1997年《京都协议书》为抑制全球变暖的威胁,对发达国家减排目标进行了量化规定,推动建立市场化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由此诞生了碳配额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2003年,花旗集团和巴克莱银行等银行机构,按照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赤道原则,将明确的、具体的环境标准纳入项目融资信贷准则,强调银行与社会环境共同持续发展。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首只绿色债券用于应对气候变化。1980年美国联邦出台《综合环境反应、补偿与责任法》,建立完备的环境法律责任体制,明确银行为污染企业提供贷款负有法律责任。1990年修订《清洁空气法》,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和污染源排放标准,限定碳排放额度并建立可交易碳排放许可证机制。2009年,美国出台《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推动经济发展、金融融资与环境保护结合。2019年,欧盟委员会推出《绿色欧洲协议》,提出“可持续欧洲投资计划”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近几年来,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仍得到较好发展,更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采用“赤道原则”。全球在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SSE)中承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的证券交易机构多达40余家。英格兰银行牵头就气候变化对英国保险部门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审慎评估。联合国环境部门开发初步绩效框架,涵盖金融体系内直接或间接强化可持续发展成果的相关规则、基准和政策规范。

2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和发展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得到不断发展。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早于20世纪80年代就要求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上须配合政府环保部门把好环境关。2005年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金融信贷政策要有利于环境保护。2007—2011年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对绿色信贷认定的标准、绿色信贷的管理流程以及信息披露规定进行了明确。随后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促进了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2013年中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同步推动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的较快发展。2015年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框架的正式构建。同年中国承诺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将于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正式加入《巴黎协定》,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治理。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得以大力推进。2020年确定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态势,已成为全球主要绿色金融市场之一。

3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问题

(1)绿色转型带来广阔市场机遇。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已日益成为全球共识,给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更多全球合作的机会。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双碳自主贡献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设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构建科技、财政、金融、碳汇等协同保障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增强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调整运输结构,建设低碳城市,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和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碳交易市场机制。中国绿色低碳一揽子政策引领、政策激励,推动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和行业转型,给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的领域更宽、市场更广,机遇更多、前景更大。

(2)当前绿色金融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多层次产品体系,2021年年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存量15.9万亿元,同比增幅33%(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资料)。绿色金融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发展瓶颈。例如,现有产品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居多,产品相对不足且种类单一,特别是个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涉及面较窄,不能覆盖绿色经济融资需求。绿色金融项目盈利性较低,政策方面优惠、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到位,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绿色金融专业型人才和相关复合型人才短缺,影响绿色金融创新水平。节能减排信息有效统计与检测的机构和工具不够,绿色项目的认证内容和标准不够细化,影响金融机构对客户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评级评分。碳配额、碳交易目前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或能源消费量较大的企业实施,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企业相对不多,碳交易市场建设质量尚需提升。

4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的对策

(1)明确绿色金融战略发展规划。商业银行应强化战略引领,抢抓绿色经济带来的市场机遇,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主旨、方向和发力点,推动提高绿色金融服务共识。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从全行角度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和制度框架。同时要根据不同层级相应设立绿色金融机构,赋予其专门履行绿色金融服务的职能。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落实管理责任,配套建立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策略机制,对照监管部门绿色金融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设置专项指标,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激励绿色金融业务拓展及创新的积极性,推动绿色金融更快更好发展。

(2)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商业银行应把握好经济绿色发展必然趋势,锚定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抢抓市场机遇,结合绿色产业特点、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以产品创新为重要抓手,增强产品多元化创新动能,打造绿色贷款、绿色票据、绿色投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同时要提高创新意识,大力推出绿色理财、基金、消费、融资性工具等新型绿色产品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业务内涵,更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利用数字化经济和5G通信技术、区块链和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等,创新开发线上绿色金融业务产品,简化业务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提高客户办理绿色金融业务既方便又快捷实用的体验。

(3)增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交流。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可适时采用国际金融公司和部分银行提出的赤道原则,对标“赤道银行”绿色金融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自身绿色金融业务。与世行、亚行、法开署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参与国际“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模型和数据标准的建设,有效地推动各国绿色金融的理念、政策、标准和良好实践的交流共享和技术援助。抓住绿色项目国际融资需求量大但绿色投资规模不足的情况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化投资,推动实现绿色金融资源的全球化市场配置,多层面、宽领域地与国际金融组织紧密合作,打造绿色金融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4)加强绿色金融培训和人才培养。英国西敏寺等主流银行非常重视绿色培训,树立低碳绿色文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分层分类组织培训,学习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知识、应对气候风险所需技能、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绿色产品研发与营销、项目识别和风险防控等知识,增进绿色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育全员绿色经营理念。积极通过市场化运作,向社会广泛招聘绿色金融高端人才,坚持外部引入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懂业务、能营销、会经营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5)融入政府目标和产业经济发展。当前,政府部门深植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战略规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推进非化石能源利用,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市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碳汇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实现绿色转型,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市场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加快绿色金融转型,围绕服务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重大战略,聚焦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挖掘融资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绿色金融业务重大项目库,不断加强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

(6)增强绿色金融的科技支撑能力。发挥信息科技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和配套作用,改造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和信贷管理平台,增强业务系统对绿色金融的办理、标识、统计、分析等适应性功能,兼容各条线各部门业务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和相互促进。加快科技创新和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的能力,自主创建商业银行ESG报告系统,抓取企业公开披露信息、政府资料库、媒体信息和银行内部数据、其他利益相关方资源等方式,综合性对客户实行ESG评级评分,提高绿色金融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2]裴正纲.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9.

[3]王信,杨娉,王琰.持续强化对低碳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J].当代金融家,2020(12).

[4]刘任重,曲修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4):90-92.

[5]单国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执行标准、市场状况与政策演进[J].商业经济,2018(10).

[6]王浩.用金融手段推进全面绿色转型[J].中国金融,2021(2):17

作者:何汶懋 单位:四川大学 锦江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