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5:55: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分析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各国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不同意识形态、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性开始逐步显现。其中,饮食文化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化社会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是人们了解不同国家思维方式、风俗礼仪、文化认知的有效渠道。而饮食翻译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使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拥有便利条件与路径,有助于增进中西方文化互信,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在此,笔者深入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以期为中外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由杜莉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基于比较分析视角,围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综合对比,探讨中西方在饮食礼仪、制作方式、风味流派等方面的特色之处,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饮食文化传承意识,对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深入参考研究。《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饮食文化的概念内涵入手,详细阐释饮食、文化、中西、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等概念,以界定各自的含义。第二章主要围绕饮食文化方面的非物质遗产进行论述,结合中西方的烹饪典籍、饮食文献以及行业用语等,系统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第三章基于饮食方面的民俗礼仪,全面介绍饮食在中西方日常生活、重大节日、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等领域中的渗透情况。第四章基于科学性视角详细讨论中西方饮食营养方面的相关内容,分别阐述中外饮食发展的演进历史。第五章关于饮食文化的对比分析主要集中于烹饪技艺、风味流派方面。第六章结合茶文化、酒文化,论述中西方在饮品方面的文化差异。
参阅全书内容可知,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在长期社会变迁、气候变化中,融入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神理念、审美意识中,成为特定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在中外文化交往过程中,饮食文化逐渐成为关键的交流沟通渠道,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的宏大文明、饮食品质,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文化吸引力,也有助于学习了解西方的思想理念、生活礼仪、思维方式等,优化创新本国文化,增强自身文化生命力。而开展饮食英语翻译工作,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跨文化意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促进饮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具体来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饮食对象差异。饮食对象即可供烹饪、食用的食材。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根源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差异性,而不单单是主观的饮食偏好。一方面,我国属于内陆型国家,土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并且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多元丰富,有高山、平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存在三级阶梯划分。这使得我国拥有先天的农业发展优势,具备良好的农业种植条件。因此,我国是典型的农耕国家,以五谷杂粮、蔬菜等农作物为主要饮食对象,摄入的肉类食物较少,且以家禽为主,如大米、馒头、萝卜、白菜、鸡肉、猪肉等。此外,受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素食,尽可能减少荤腥食物。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维度较高,气候类型以海洋性气候为主,较为寒冷干燥,需要外出狩猎或者航海开发来获取肉类食材。如此一来,既能够长时间保持饱腹感,也能有效抵御严寒,提升体温。因此,西方饮食种类相对单一,主要食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火腿、牛肉、鱼肉等。
其二,烹饪方式差异。由于饮食观念不同,中西方饮食制作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西方国家注重饮食的科学性与营养性,认为饮食的目的是满足身体能量所需,促进身体健康发育,从而会选择不同营养效能的食物进行制作,并且不对食物进行过度加工,防止食物本身的营养流失。因此,西餐制作方式与流程相对简单,注重烹饪的精确性,通常使用各种计量工具来保证食材份量的准确性,同时每道菜品的做法相对固定,经过简单的加工工序来保持食物原本的味道。比如,西方人爱吃的煎牛排,先将牛排进行简单腌制,然后锅中放油,放入牛排煎至七成熟,即可出锅食用。但是我国民众的饮食观念却大有不同,十分看重食物的品相、香气、味道十分看重,通常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几道甚至十几道工序进行处理,使食物色香味俱全。因此,中餐烹饪更为注重食物的味道而非营养成分,如果一道菜营养价值高但味道不佳,也难以获得大众喜爱。通常中餐制作工序繁多,有煎煮炸炒、炖蒸焖捞等多种方式,并且使用的配料多元,注重食物美感与品位的统一。比如翡翠虾仁、火山飘雪(糖拌西红柿)、青龙卧雪(糖拌青瓜)等。
其三,饮食方式差异。饮食方式的不同既反映着中西方饮食习惯、进餐方式的差异性,也体现出中外社会文化、思想理念、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对人们了解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用餐方式上。我国人讲究和合与共、和气生财,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与家族意识,喜欢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感受浓浓的家庭温暖与关爱,增进亲人之间的情感。因此,我国民众经常使用圆桌子进餐,无论亲友聚会还是结婚典礼等场合,大家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用餐,并且边吃边聊,营造欢快热闹的用餐氛围。同时,在餐桌上,主要菜品或者硬菜会放置于餐桌中心位置,方便大家欣赏品尝。
进餐过程中,除品尝菜品外,人们还会喝酒聊天、说敬酒词,以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反之,西方国家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生活空间与用餐环境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偏向分餐制。因此,西方人聚会以自助餐为主,这样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且可以来回走动,进行面对面私下交流,增进双方感情。另一方面,在饮食器具上,我国民众多使用筷子、勺子,而西方人则喜欢用刀叉。这与中西方文明传统、生活方式具有密切关系。我国是农业国家,崇尚和平友爱,西方则喜欢狩猎、航海等冒险活动。书名: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作者:杜莉编ISBN:9787536498259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6-01价格:¥46.00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英语翻译人员应当立足跨文化视角,充分认识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采用灵活多元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进行语言转换,既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表达清楚所要翻译的信息,也要尊重他国文化,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具体来说,开展饮食文化英语翻译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去繁就简。饮食文化差异性决定了饮食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民俗礼仪等存在明显差异,在表达饮食语言时具有各自的特色与逻辑结构。饮食英语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翻译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尽可能以译入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为主,采取符合其语言模式的翻译策略来表达原文含义,这是由于针对部分表达方式较为复杂的饮食文化,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背景知识才能够充分理解,否则不仅难以理解,还会产生歧义,甚至造成文化冲突。为此,饮食文化英语翻译人员应当坚持去繁就简原则,尽可能采取简单方式来翻译饮食知识,减少复杂抽象的英语表达。比如,中餐经典菜品“蒜蓉猪红拌耳朵”,名称构成十分复杂,翻译时如果直接进行翻译,将全部名词翻译出来,容易使得英文名称过于冗长,并且使得国外受众难以理解。根据去繁就简原则,翻译时可以省略菜品中的配料,译为“spicedpigs’bloodwithvegetables”。
其二,避虚就实。饮食文化既包含有形的实体信息,如配料、加工方式、味道等,也包含许多抽象性信息以及写意的文化内容。饮食英语翻译人员应认识到饮食文化中的主观性虚拟化内容,考虑国外受众的语言文化背景,采取其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转换,从而使人们接受准确的译文信息,清晰理解中餐文化内涵,避免产生误解。这样有助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使得国际友人充分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之处。具体到翻译过程中,饮食英语翻译需要尽可能保留事实性信息,展示饮食材料、制作方式、配料等,省略抽象化、虚拟化信息,从而保留菜肴完整性,准确表达菜品信息。以经典菜鱼香肉丝为例,若采用直译方法将其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会使国外受众产生疑惑,无法真正理解这道菜的品相特征。为此,翻译时可以采取避虚就实原则,译为“会使国外受众产生疑惑,无法真正理解这道菜的品相特征。为此,。
其三,融入文化背景。饮食英语翻译人员不能仅关注饮食语言的逻辑性,也要考虑饮食文化背景,分析其中的文化寓意、历史背景,将特定的饮食内容翻译清楚,而不是简单直译。否则,失去文化背景的饮食翻译将导致译文的曲解或误解,使得国外受众无法理解菜品的真实含义,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以红烧狮子头为例,这道菜品源自唐朝时期,由当时的名厨韦巨元制作而成,将肉团子制作为葵花形状,并起名为“葵花斩肉”。用餐时,荀国公由于这道菜状似雄狮之头,才将其改名为“狮子头”。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如果直接翻译,将会使外国民众产生误解。狮子在外国是一种珍稀保护动物,不允许被做成食物。因此,翻译人员应尽可能考虑文化冲突,译为“尽可能考虑文化冲突,译为国是一种珍稀保护动物,不允许被做成食物。因,方便人们理解。现阶段,为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翻译工作者逐步探索出相对系统完善的英语翻译策略,使得我国文化输出拥有更为通畅的路径。就饮食文化而言,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视角进行英语翻译可采取以下三项策略。
其一,直译法。直译法是英语翻译中最为常用的策略。在饮食英语翻译中,直译法能够直观展示食物的食材与制作方法等,适用于简单的饮食菜品,但是由于过于直接,很难表达饮食中的文化元素,使得译文中的文化特色被忽略。具体来说,直译法在饮食英语中的应用有以下两种:一是翻译食材名称。比如,黄瓜炒鸡蛋可以译为“:一是翻译食材名称。比如,黄瓜炒鸡蛋,素炒圆白菜可以译为“素炒圆白菜可以译为。比如,黄瓜炒鸡蛋可以译为具体来。二是翻译烹饪方式。中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十分多样,翻译时需要准确合理,清晰表达各种烹饪技巧的含义。比如,烤全羊可以译为“合理,清晰表达各种烹饪技巧的含义。,油焖大虾可以译为“BraisedPrawnsd。
其二,意译法。我国饮食文化是写实与写意的有机统一。翻译人员若仅使用直译法将无法完成饮食文化翻译工作,而是需要使用意译法作为补充。与直译法相比,意译法能够表达出饮食中更为抽象的文化内容,使饮食内容更具文化特色与艺术性,对此,需要翻译人员结合饮食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进行引申翻译。比如,经典菜品夫妻肺片的制作原料是牛杂,由于该菜品是一对夫妻发明制作而成的,所以取名为“夫妻肺片”,表达夫妻情感深厚的含义。在英语翻译时如果简单翻译字面含义,很容易让外国食客误解为是用夫妻的肺作为食材制作而成。此时,可以采用意译方法,重点解释菜品的制作方式与过程,译为“夫妻的肺作为食材制作而成。此时,可以采用意译方法,重点解释菜品的制作方式与过程,译,从而避免产生文化歧义。
其三,音译法。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性,许多中文词汇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单词解释,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空缺。此时,需要借助音译方法,直接音译饮食文化或者中餐菜名,方便人们理解。音译法是指对中国菜的读音进行英文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单词或者独立为专有名词。这种方法可以方便人们直接理解饮食名称的含义,让外国食客直观了解该菜名,并且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输出,提高其知名度。比如,豆浆、油条、包子等传统食物已经演变为专门的音译单词,在国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深受国外民众喜爱。总之,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饮食英语翻译已成为实现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翻译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中华饮食文化内涵,把握中西饮食的差异性,探索多元化翻译方式,为提升饮食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
作者:杜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篇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推动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翻译人员在开展英语翻译时,应当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灵活结合文化背景来考虑翻译语言与技巧的应用,这既是保障英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有效路径。同时,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译者仅通过语法、词汇、句子等语言现象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生成与表达的内在机理,必须通过文化差异的对比学习,培养跨文化思维,把握文化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切实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在英语翻译与交流中较为常见,对于人们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养成跨文化思维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有效加深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促进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由詹姆斯·宾和吉莉安·法拉蒂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一书,共设置六个主题场景,多维度展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包含饮食文化相关的主题词汇以及篇章内容,而且借助图片引导,将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其中,使得学生能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学习到更多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文化包容与开放态度,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塑造,为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与英语翻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效参考。
《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全书由三大篇章、六个单元构成。其中,第一篇主要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食物,并论述中西方在主食、水果、蔬菜等方面的差异性。第二篇基于中西菜系差异性,系统介绍中方八大菜系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菜系风格,可为人们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菜品特点、口味风格等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篇以用餐礼仪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主要内容,从餐具、席位座次、用餐时间、上菜顺序等方面,全面分析中西方国家用餐差异性。从本书来看,饮食文化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属于每个民族鲜明的符号特征。在英语翻译中,只有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风俗、社会历史等的差异性,准确把握民族心理特征,才能够克服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提高英语翻译质量水平,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深入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是以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结合生活实际与中西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对于饮食文化的语言表达差异,增强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深入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风俗、民俗礼仪等,进而理解英语语言构造规律与应用情境,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促进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在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与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我国当代民众的热捧,并开始热衷于消费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西式饮食,而蕴含浓厚中华文化气息、适合人们身体成长的中式饮食逐渐被大众忽视。为此,将饮食文化与英语翻译相结合,深入研究运用英语表达饮食文化的内在机理,能够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认识到中华饮食的精深奥妙之处,重新唤起人们的文化热情,自觉承担中华饮食文化传承的重任,促进中华饮食的对外传播。同时,通过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等,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积极学习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点,推动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
第二,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国家的官方正式交往中,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深入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开展文化交流与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尤其食品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领域,在对外开放浪潮下逐步开始拓展进出口业务,需要借助良好的英语交流与翻译能力开展食品贸易、食品商务合作、食品科技研究等工作。通过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之间的有机联系,食品行业从业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语言文化形成的内在机理,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学会从文化差异视角转化语言表达方式,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成长为综合素质良好的现代化食品人才。根据《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一书,饮食文化包括饮食风俗、烹饪技艺、饮品文化等多项内容。在开展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应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知识。
第一,饮食结构差异。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讲究主食、菜品、汤类是构成一餐的必备要素。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我国自古具有繁荣的农业经济,种植了大量蔬菜瓜果,造就了人们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注重肉类食物占比,但也大多以禽畜类为主,海鲜等肉类食物较少。从区域划分来看,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有烧饼、面条、饺子、包子等多种面食,饮食口味偏咸、香;南方盛产水稻,以米饭作为主食,饮食口味偏甜、鲜。西方国家大部分为海洋国家,气候温和多雨,适宜畜牧养殖,盛产牛羊、海产。因此,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以肉类、鸡蛋、牛奶为主,尤其喜食牛肉和鸡肉,还喜爱制作面包、披萨、蛋糕等甜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饮食结构差异角度,讲解中西方饮食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饮食词汇以及其他类型词汇储备。比如,播放我国茶馆和西方下午茶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西方饮品文化差异,掌握teaparty(下午茶)等英文词汇。
第二,餐桌礼仪差异。餐桌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许多细节的餐桌礼仪,可以作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教学的素材。其中,中餐宴席通常使用传统的圆桌,主位面向大门,由身份最尊贵的客人或主人就座,位次顺序向左右依次递减,靠近门口的位置则留给宴席筹备者或者善后者。在商务会餐中,领导一般坐于主席位,其余座位交叉就座,即一位客人旁边坐一位主人陪席。上菜顺序则是先上凉菜,接着是炒菜、烧菜、主食,最后上汤品、水果等。餐具有盘子、碗、碟、筷子等,人们互相转动转盘夹菜,还可以相互敬酒、聊天。西餐则一般使用长桌,短边靠里的位置为主位。上菜时,先上牛排、羊排等主菜,然后是配菜,最后是甜品和饮料。就餐前,先喝开胃酒,然后再开动。餐具以刀叉为主、勺子为辅,并佩戴餐巾纸,防止食物掉落在衣服上。就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将牛排切成小块并送入口中,咀嚼式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在职业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比西方的感恩节与我国的中秋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性,并且让学生分别拿着刀叉等餐具,演示西餐饮食步骤,进而准确掌握餐具以及西餐礼仪的英文表达。
第三,饮食观念差异。饮食习惯差异反映着中西方饮食观念与认知的差异。受文化传统影响,我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理念,注重自然界与人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然观,而西方文化则坚持以人为本,认为人类是世界发展的中心,应注重人的内心感受与生活习惯。在饮食中,我国人参加宴会总会迟到,不注重准时赴约这一饮食原则;西方人则认为赴宴必须准时,否则是不礼貌或失礼的表现。同时,我国人将饮食活动与社会交际联系起来,通过请客吃饭来熟络感情、强化合作关系,非常注重宴席的排场与体面,一定程度上造成食物浪费现象。西方人则认为饮食只是一种单纯的生存活动,是人们补充营养、摄入能量的方式。此外,我国人注重食物的味道与色泽,会添加诸多配料、调料来丰富食物的味道,并且制作工艺繁琐;西方人则保持着理性思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摄取食物满足身体发育的能量需求,不追求食物味道或者外观的美感。因此,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生动的饮食图片、食品等,并配合解说,让学生准确把握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学会尊重不同形态的文化。英语翻译应当高度重视跨文化思维能力,以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为依托,重点培养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根据文化语境差异灵活应用翻译策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项策略。
第一,直译法。顾名思义即直接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是英语翻译中最为基础、常见的方法。在饮食文化翻译中,直译法虽然可以清晰表达出食物制作的原料、工序以及主要流程,但是难以呈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食物艺术美感的体现。因此,译者应根据具体交际情境灵活应用直译法,具有包括以下两种情境:其一,以食材为名称内容的菜名翻译。中餐菜名样式繁多,既有意境优美的抽象化菜名,也有通俗易懂的具象化菜名。通常,对于部分菜品信息明了的菜名翻译可以使用直译法,便于外国食客或者合作方理解。比如,梅菜扣肉译为“PorkwithPreservedVegetables”;西红柿炒鸡蛋译为“ScrambledEggswithToma-toes”。这类菜名主要由食材与配菜构成,运用直译法翻译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菜品主要信息,帮助食客准确理解。其二,涉及烹饪方式的菜名翻译。与西方饮食文化相比,中式饮食的烹饪方式繁多、工序复杂,这一点也反映在菜名上。针对包含烹饪方式的菜名,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如红烧排骨译为“BraisedPorkRibs”,罐焖牛肉译为“StewedBeefinCasserole”。
第二,意译法。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众多文化知识、礼仪习俗等。在翻译过程中,仅采用直译法无法满足饮食英语翻译需求,还需要采用意译法,根据译出语的实质含义,结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灵活调整原文语序或者增加适当词语等,从而保证原语言的清晰表达。比如,“夫妻肺片”这一菜名如果采用直译法,不仅无法准确描述该菜品的制作方式与风味特点,而且还会曲解其中的典故传说,解释为相对血腥的含义,破坏外国食客的食欲。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用意译法,抓住这一菜品的本质含义与制作过程,将牛杂等原料与制作方式清晰表达出来,译为“Slicedbeefandoxorgansinchilisauce”,同时可以延伸讲述该菜名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业的艰难过程,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此外,针对英文中的饮食习语也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比如Anothercupoftea,字面含义是“再来杯茶”,但翻译时通常译为“另外一回事”,这一习语是在茶叶传入西方之后而逐步产生。喝茶风靡西方,出现了“That’snotmycupoftea”(这不是我喜欢的茶)这一常用语,之后人们将one’scupoftea引申为“感兴趣的事”,相对应的“anothercupoftea”则表示“另当别论”。因此,意译法更注重饮食英语的文化内涵,不只是表达字面含义,更应传达其中的文化意蕴。
第三,音译法。文化是语言的生存土壤,如果缺乏良好的文化背景支撑,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正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许多中文适用的语言放在英语语境中就无法寻找到对应的词汇或解释。因此,在翻译饮食英语时,译者需要明确中英文饮食词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部分词汇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消失。针对上述情况,通常可以采用音译法,直接将原语言中的名词音译出来,用读音作为英文翻译。比如,油条、饺子、米粉等特色食物,与其强行用英文解释,不如直接进行音译,既能够保留其文化特色,也可以使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华饮食的独特魅力。
作者:詹姆斯·宾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其中,在饮食方面的沟通互动已然成为了我国民间领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尤其随着我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国际,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居民开始主动接触并体验我国饮食。基于此背景,英语翻译作为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友好交流的重要凭借,其所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但受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领域内的英语应用难度较高,尤其在英语翻译方面,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存在一定的文化阻隔,致使翻译难度上升,翻译实效性降低。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在充分掌握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开展英语翻译工作是我国英语翻译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将结合《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在剖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思考其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并探索如何顺应影响开展英语翻译工作。
由杜莉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西饮食文化内容并对二者进行深入比较的专著,全书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烹饪、饮食、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并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整体对比,方便读者对相关定义与理论形成了解。第二章主题为饮食文化遗产,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中西烹饪典籍、中西饮食相关文献以及中西饮馔语言,将中西饮食文化遗产进行比较。第三章则主要对比中西日常食俗、中西节日食俗、中西人生礼俗以及中西社交礼俗的特点和重要内容。第四章围绕饮食科学与历史,对中西饮食科学的形成与内容、中西饮食历史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展开对比研究。第五、六章中,作者分别以馔肴文化和饮品文化为研究对象对中西饮食文化展开饮食上的对比。整体来看,该书每个章节都是基于中西饮食文化要素而展开系统探究,视野全面,史料详实,其中对中西饮食文化语言的对比研究更为当代跨文化英语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书中指出,基于文化地理学观点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受不同地域特征、气候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民俗习惯等众多要素的共同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包括食材、口味、烹制方法、厨房用具甚至是饮食时间段等方面皆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比性十分强烈。整体上看,我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受历史文化沉淀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讲究“民以食为天”,在食材丰富、产量足够、烹饪历史悠久以及地域性突出等多种特征的作用下,我国饮食文化较之西方更为丰富多元,甚至每个省市、每个民族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特色,反观以英美欧为典型的西方国家,其所处气候条件与我国具有明显区别,并且种植农业并不突出,而畜牧养殖业则较为发达,此外,受到历史文化影响,其烹饪文化元素较少,烹饪风格略显单一。而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其中,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化则是语言背后蕴含的内涵,反映了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实质内容,因此,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中西语言层面上也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突出表现。
其一,饮食内容的差异。我国是农业大国,受农业文明影响,人们饮食以面条、大米等谷类食物为主食,以蔬菜、肉食为辅。经统计,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蔬菜居多,肉食食用较少。相反,由于西方人将饮食当作摄入营养的主要途径,因此习惯多食用肉类食物来合理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日常主食更多以面包类食物为主,而且在西方语境中,“饭”通过被直接表述为“bread”,同时也衍生出很多与“bread”有关的谚语或短句,如,“Allbreadisnotbakedinoneoven”(人如其面),“Acornsweregoodtillbreadwasfound”(饥不择食),“Breadisthestaffoflife”(民以食为天)等等。其二,饮食观念的差异。我国人的饮食理念比较偏感性,比较看重饮食中的味道,经常通过判断食物的色、香、味来定义饮食的好坏。而为了追求饮食味道,中国人在烹饪时会将多种原料、辅料、调料按照自己的研究混合到一起,因此“炒、涮、灼、焖、煨、煸”等更加复杂的烹饪手法在中国语境中可以较多地见到。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的饮食理念更为理性,他们追求的是饮食的营养均衡和能量充足等,因此,相比于饮食味道,他们更倾向于观察食物营养含量是否合理,在这样的饮食理念下,西方人仅仅将饮食当作一种生存手段,食物用料遵循一定的原则,口味相对单一,烹饪方式也相对简单,如美国当代作家科伦·麦凯恩所著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一书中便提到“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由此可见,西方饮食对“美味”的追求并不深刻,烹饪方式也比较简单随意。其三,饮食习惯的差异。在节日食俗方面,中国人较为看重传统节日,并且将饮食作为人们传达美好愿望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里,中国人通常会制作一些符合节日特点的特色食物,如元宵节的元宵或汤圆,端午节的粽子等。不同于中国人的节日庆祝方式,西方人在节日庆祝时更多是以玩乐为主,因此对于食物的种类不似中国人那么看重。但由于西方的很多节日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他们准备的食物也会体现一定的宗教文化。饮茶文化也是中西饮食文化的重要关联点与区别点,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丝绸之路、海上茶叶之路以及茶马古道等渠道的带动下,我国茶文化流向了世界,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形成独特的茶文化,而西方茶文化表现为“下午茶”,并且通常伴以各类甜点,与我国饮茶习惯存在区别。除了上述差异外,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饮食方式、餐桌文化等方面,而正由于二者之间的差异,致使中西语言在饮食层面存在一系列释义差异,如中西词汇的不对等问题,例如“炒、煮、煎、炸、灼、汆、涮、焖、蒸”等这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造成翻译困难。针对中西饮食文化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需要践行以下三项翻译原则。其一,忠实原文的原则。将原文内容真实连贯地翻译为目标语言是翻译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一切翻译领域中翻译人员必须牢牢坚守的准则,同样,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准确传递原文表达意思,针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内容进行合理转换,保障原文意思的准确度。而要做到这点,翻译人员除了丰富自身饮食文化知识的储备外,还应当掌握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比如掌握各类俗语、俚语中饮食元素的具体内涵,积极学习与强化理解英语中饮食相关层面的新词汇,只有基础知识牢固,才能为英语翻译奠定好基础,确保翻译结果不失真。
其二,文化差异性原则。友好交流是翻译行为的内在要求,强调翻译人员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平等、友好地态度对待翻译行为。翻译人员在翻译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时,同样需充分尊重饮食文化差异,尤其在翻译特色饮食内容时,更应充分尊重中西语言环境问题,基于文化包容性翻译相关内容,保障语言的正式性与严谨性,同时突出翻译的针对性与人性化,使西方人士更易理解我国特色饮食内容。具体翻译措施比如,多运用饮食类的汉语借词,如Tofu(豆腐)、MoonCake(月饼)、wonton(馄饨)、mee(面)等等。翻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词汇进行翻译,方便西方人士理解,如ExtraSoftTofu(豆腐脑)、VegetableTofuDeluxe(汉中菜豆腐)等等。
其三,文化自信原则。在涉及到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行为中,翻译人员需要尽量基于文化大国视角看待翻译对象,在尊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明确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尤其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翻译人员更要保持文化自信,以精确传递我国饮食文化内涵、宣扬我国饮食文化内容为己任,将英语翻译作为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我国饮食文化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基于跨文化交际视域实现中英语言转换,既要保障翻译结果符合原意,也要使西方人士能够通过翻译结果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饮食文化内涵的认知与理解。结合书中内容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深厚多彩且深刻彰显着各自饮食文化的魅力,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翻译人员在适当翻译理论指导下对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进行合理翻译,对于中西饮食文化层面的沟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为此,翻译人员在遵循上述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以下三个具体翻译技巧来充分展现饮食文化内涵。
其一,运用直接翻译法,注重保留饮食文化内涵。在英语翻译过程中遇到词汇意思较为明确、释义较为简单的内容时,翻译人员可以直接运用直译法来翻译,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直接转换,体现相关饮食内容的内在含义。比如粉汤羊血,翻译人员可以直译为“JelloStewwithRiceNoodles”,麻酱拌面可以直译为“NoodleswithSesameSauce”,可见,该翻译方式可以直观展现饮食内容,使西方人能够了解饮食背后所体现出的烹饪内容或样貌,领略我国特色饮食风格。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饮食文化相比于西方还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特色,为此,翻译人员在翻译相关内容时,应当注意我国饮食的地域性,比如可以加入地名来强调地域性,如广东香肠可以直译为“GuangdongSausage”,还可以用“style”来强调地域风格,如酱牛肉可以译为“BeefCookedwithSoySauce,BeijingStyle”。
其二,善用各类简化翻译法,彰显饮食特色。翻译人员可以直接运用饮食类汉语借词对饮食文化内容进行翻译。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在长期交流过程中,部分西方人士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国特色饮食类词汇,便开始逐步发明并运用饮食类汉语借词,并且这些汉语借词与“kungfu”一样属于正规应用词汇,这些词汇为饮食类英语翻译提供了良好助力。以常见的豆腐为例,翻译人员可以运用豆腐的汉语借词“Tofu”为基础进行翻译,比如VegetableTofuDeluxe(汉中菜豆腐)、ExtraSoftTofu(豆腐脑)等等。可见,汉语借词的运用有效简化了翻译流程和词汇转换。另外,针对中西饮食类词汇不对称的问题,翻译人员也可以选择使用“降级”的简化翻译方法,如药膳类菜肴在西方很少见到,翻译人员则可以选择对草药或疗效作用进行翻译,如天麻炖鸡可以翻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
其三,运用释义法和意译法进行翻译来强化理解。部分饮食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直译难度较大,无法运用简单词汇转换进行翻译,比如凉皮,如果直接翻译便是“Coolnoodle”,西方人士很难理解其意义。为此,翻译人员可以运用释义法(注释法)进行翻译,比如在“Coolnoodle”后面加上“madefromstarchybysteamingitinashallow,wide,openroundcontainer”,将凉皮的烹饪方法、材料注解出来。此外,还可以运用意译法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翻译,即从外观形状、口味口感等多个方面出发对翻译对象进行再现,从而方便客户理解,如山西名吃金线油塔,其文化特色较为鲜明,并且内涵较为隐晦,显然难以直译,因此可以使用意译法翻译为“SteamedNoodleswithTowerShape”,理解为塔形状的蒸面条,如此便可有效呈现出饮食文化内容。
综上所述,基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翻译人员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语言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语言翻译的最终效果。因此,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人员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既要充分尊重中西文化差异,又要基于跨文化交际视野促进饮食文化传播,利用科学翻译理论传递饮食文化内涵,展现饮食文化传统,为实现友好的中西互动提供支持。
单位: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