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3篇

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3篇

时间:2022-12-29 17:31: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3篇

研究生培养模式篇1

2009年,教育部公开发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的改革,培养模式由此启动;2010年,根据新的招生政策适当地减少了学术型研究生名额(以下简称学硕)并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名额(以下简称专硕);2012年,我国教育部开始推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政策;2014年11月6日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自从1978年我国推行研究生制度以来,这是第一次以质量为主题来召开全国性的会议。那么从09年至今,可以说专硕生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培养模式未完全成熟起来,为此,探讨全日制专硕生的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结合实际,立足于安全工程专业特点,从而探讨安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

1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2014年8月2日,昆山市发生的一起粉尘特别重大爆炸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某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发生的一起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再次给后人深刻反思,安全问题不能有丁点儿马虎,安全工程专业的硕士生更要有顶起这份责任的意识。据杨睿等学者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亿元UDP事故死亡率是美国的10倍[1]。可见目前国内安全生产水平有待提高;监察、监管力度不够;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水平有待提升;职业中毒、尘肺病等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与自我防护能力不强。当然,为使安全生产达到根本好转,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指出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人才队伍面临严峻挑战,安全生产人才匮乏。党和国家为此十分重视安全生产人才工作,根据此纲要可以看出2020年优秀安全人才逐年呈递增趋势(见表1)。这对于搞安全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2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仅从常见以下几点来探明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迷茫,失去动力。专硕学制一般为2.5年,再加上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成熟的全日制专硕培养模式。对于新生硕士来说,大部分到毕业时还找不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缺少导师的指点。据于超等学者针对某高校学生对导师指导过程存在的问题统计表明:39.7%的学生看法是导师业务繁忙,忽视自己;28.8%的学生则认为导师带的学生太多顾不来;还有21.9%的导师不熟悉学生所研究的领域[2]。

(2)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专业的全日制安全工程专硕生,大部分高校一般是用1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完成实践环节学习,另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面对一年学习,第二年就去实习,很显然地对从事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做评价报告等工作能力有限,给予实习单位排斥的态度,从而造成短期的安全工程硕士面对无处安排实践的局面。

(3)课程体系不完善,造成专硕培养与实践脱节严重。安全工程的专硕生与学硕生的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高校专硕生与学硕生一起上课,一起做实验及发表文章,相同老师授课,硕士导师不得已采取培养学硕的模式来培养专硕生,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第二:另有部分高校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漏洞。部分课程为职业所需,但该课程反而归为学硕生所选课程而专硕生不能选择,或者高校干脆就未安排该专业课程。例如:安全检监测理论与技术是某高校学硕专业课,但对于专硕生也是同等重要的。

(4)校外实践形同虚设。由于高校和实践单位缺少沟通,未真正落实实习单位,导致专硕生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单位名存实亡,另有实习单位排斥短期的实习工,这样一来校内导师和学生很难将课程内容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再加上学制短,学生第2学年要毕业和求职,很难兼顾实习。为获得学位证书学生不得不虚构实践报告,完全失去实践教学的目的。

3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1)跨专业硕士生。对专业跨度比较大的安全工程的全日制硕士来说,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学制年限:a.专业跨度大的专硕生,毕业有意向去从事安全行业的,不优秀者,可不给予其申请提前毕业的权利;b.跨专业的专硕生可向学校或导师申请跟随本校本(专)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以弥补不足,提高扎实理论课程;c.对于成绩比较差,专业基础薄弱的跨专业学生,毕业有意向从事安全行业的,可适当根据本人自愿申请延期毕业,争取更多时间来弥补差距。

(2)责任清晰,专职管理。为避免存在对专硕生忽视培养及冷漠对待的培养模式,针对学员过多时,学校根据硕士生特点应采取措施,把硕士生导师分为专硕导师和学硕导师,专硕导师挑选有一定实践经验且职业培养特点优越的老师,只能带专硕生;当然学硕强调的是“学术性”,理应由校内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所带。

(3)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要坚持专业技术和行业资格证书、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相结台的原则去实施,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协调。专硕与学硕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趋向而设,应分设分开上课,对于一些学硕领域的课程,专硕生有必要学的课程,可以安排到选修课程中,专硕生可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去选择。

(4)实行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建立稳定的合作企业与和校外导师,校外导师选择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务,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结合校内理论课程学习与合作企业的科研实际结合,从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为出发点,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课程体系。由专硕生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双向选择,制定出独特的方案。校内课程的选修部分请企业导师给予独特的建议,方便实习运用,必要时请校外导师给学员进行选修课理论知识的指导。全日制专硕经过为期一年的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校企实践时,至少要有半年以上时间听从校外导师安排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方向的科研锻炼。最后根据实践方向定出有实用性、工程背景的毕业论文。

4结语

一种学位制度的演变至少需要很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才能成熟。对于我国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发展阶段,国家政委、各高校及硕士导师均应有改革的意识,结合身边情况对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不断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早日为我国安全基础工程建设培养出更优秀的高层次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周德红 李文 冯豪 王浩然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生培养模式篇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加,专业学位原有的生源结构由已工作多年拟攻读在职硕士获取学位证的在职人员向统招脱产硕士转变。同时,为加大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区别,明确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设立目的与要求,这需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安全工程是一门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性综合交叉学科,其实践性尤为突出。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已具有十余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历史,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应用型转变[2],近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均超过招生总人数一半以上,并逐步增多(表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本论文拟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现存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至今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相比,虽招生比例迅速提高,但其培养方式过多参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导向[3],脱离了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此外,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所涉及的过程环节和培养单位略为复杂,其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很明晰[4]。我校安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但从目前培养过程来看,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生源基础差距较大、本科所学专业多样且复杂,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2)学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研究未明确划分,实践部分占比远远不足,学位论文仍然靠近学术学位的理论研究论文;(3)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及保障方法等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达成度,限制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发展。

三、培养模式探讨

综上所述,论文将围绕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图1)来探讨其培养模式。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针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展开教学与培养指导,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由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共同完成,即双导师制。实际培养过程中结合安全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除导师负责制外,可成立指导小组,开展小团队培养方式,即指导老师与学生实现“多对多”培养,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教师和院(企)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3-5人组成,其包含1位科研院所或与研究方向相同的相关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应有良好的职业和领域背景,导师组负责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选修及补修课程、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科学及实践研究等。此外,导师及指导小组应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主体作用,要将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贯穿至整个培养过程,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方案构建

为了突出安全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性与应用性,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宽口径、复合型、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原则,将课程模块划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程和本科必修课程。由于安全工程的专业跨度大、多学科交融现象存在,研究生在修完必选的学位课程后,可根据相应研究方向,以需求为向导,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相关的非学位专业课程,必要时可增选本科补修课程。所有课程选择必须达到最低学分要求。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掌握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的同时,可以具备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毕业时可独立从事安全相关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技术研发与工程管理工作,并尽快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由学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合培养,除在校内完成主要课程学习外,还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在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总时长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为增强实践效果,避免与课程或导师安排各项任务冲突,专业实践环节可采用集中或分段两种方式。专业实践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施:(1)校内导师结合自己承担的应用型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2)校外导师利用实际生产环节安排对口的专业实践;(3)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拟签订就业单位项的相关项目,在导师与学位点同意后,自行联系单位开展专业实践;(4)充分发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作用,由学位点统一安排开展专业实践。

(三)培养平台打造

为了更好地践行突出安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中依托学校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践资源,优化校内实验平台,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研究院(所)工程实践优势,建立优质校外实践基地和研发平台,为专业硕士提供自我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环境和条件。全日制专业硕士可依托校外实践平台,选择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的课题展开相关研究。结合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其选题应更注重实用性与创新性。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形式更为多样化,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等,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优化

为了培养我校安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工程管理等能力,进一步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概率,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逐渐普及。这就需要加强相应联合培养的管理与保障机制,以达到校企联合培养的目的。首先,加强企业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强企业及校外导师责任感,更多融入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其次,增加校企/校院合作项目,积极鼓励专业硕士加入校企/校院项目,以科研项目合作促进学生培养,稳定且适宜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可加深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保障专业硕士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至实际的复杂工程实践中,培养其发现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再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保障制度,共同制定并有目标地执行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分配科研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保障实践基地长期稳定运作,为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提供稳定的平台与条件。最后,设立健全的评价考核机制,校企互评、校生互评、企生互评,通过评价考核,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同时可促进校企/校院双方较好完成各自的培养任务。

四、结语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逐渐明确,建立合理可行的培养模式愈发迫切。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围绕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初步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加以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作者:郭倩 陈珍平 钟永明 余修武 单位: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生培养模式篇3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互为对立的学术类型,专业学位主要是为社会中某些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可以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是两者培养计划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2009]23号文件,明确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并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1]。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核心,这也是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最大区别。然而,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起步较晚,至此不过20多年的时间,因此培养模式十分不健全,尤其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其培养目标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并无多大差别,仅仅是增加或缩减部分课程。另外,虽然增加了半年的专业实践,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以至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了质疑。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相比于国内,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上的认知要远远早于我国,因此在专业学位的教育上起步更早,发展更加迅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使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学位获得者和学术型学位获得者的人数不分上下,甚至有超过后者的趋势。在美国,很多学生将专业学位硕士文凭看作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进入大公司的敲门砖。早在1906年,美国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就提出了一种“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2],即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半年的理论知识,然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公司的实际训练和课堂学习。

德国和英国在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叫“双元制”和“三明治”的培养方式[3]。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相比于美国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1/3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践。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将教、学、做三者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拥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在借鉴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中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螺旋提升型”的培养模式被一些高校采用[4],收到的效果相比之前有一定的提高。综上所述,我国和国外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仍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课程优化不明显

上文提出,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术型硕士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向以培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时间很晚,在课程安排上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增加或缩减学术型学位的部分课程,属于“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从根本上优化课程。另外,在进行课程的学习时,主要以理论为主,很少能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努力所学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2培养目标不明确

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的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要能快速适应社会上特定的行业或职业[5]。也就是说,专业学位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几乎引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甚至在培养目标上都与之基本相同。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随之而来的弊端日益显现,例如:大多数专业学位毕业的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此外,由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新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

1.3实践基地落实不够完善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毕业之前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意义是非凡的,它可以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鉴于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在国内普及的程度,国内很多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校在落实实习单位时,也是马马虎虎,导致学生没有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此外,一方面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半,而除却第一年需在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学生将面临实习、毕业和求职三项任务,任务繁重,因此有些学生为了获得专业实践的学分,往往不惜联合公司弄虚作假,胡乱编写实习报告,已经完全丧失了专业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高校的学生仅仅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实习,而大多企业并不想招收短期实习生,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联合起来。

1.4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专业学位的规模也不断增大,人数不断上升,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外聘的企业老师较少,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依然由校内老师完成,而有些老师没有过硬的实践经验,往往课程教学偏于理论化,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实际案例教学,导致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的学生质量也渐渐不被社会认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在高校实行一种“双导师”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并不健全,学生得到校外导师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该制度往往徒有虚名。

2健全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措施

2.1实践性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

我国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2.5年,比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学制少半年时间,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依然是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是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有本质区别,专业学位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学习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年之内;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增加灵活性,例如:适当减少课程学习而增加短学时的专业讲座或培训类课程。借此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后续的实践活动。而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掺杂案例分析、现场模拟和训练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容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之前的重要历练,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应大力支持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或市级项目的申报,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研发,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探索高校和企业实质性合作培养模式,从而建立稳固的专业实践基地。(2)健全实践基地保障机制。国家可以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导,设立第三方,从而监督和协调高校和企业双方,更好地落实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贡献突出的校企优秀团队给予资金奖励。(3)强化高校和企业的责任。无论是高校还是相关企业,都必须认识到建立实践基地的责任重大,不可马虎对待。首先,学校应尽快完善和企业之间的培养方案,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其次,企业的领导应在思想上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与高校之间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并制定详细的实践培训计划。

2.3双导师选配

“双导师”制度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在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的同时,兼配一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外导师一般为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通常以集体指导为主,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实行“双导师”制,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必须付出实际行动。导师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互赢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合作模式。

2.4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想过关,要想被社会认可,必须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否则专业实践可能成为一个形式,而无法满足锻炼实践能力的要求。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应加强联系,共同制定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同时明确专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实践结果实行中期检查和后期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和企业导师以及专家小组组成,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严格的评审。

2.5学位论文管理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和现实的工程实际问题相关,最好是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者和校外企业导师一起研发企业项目。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能在踏入社会后,短时间适应自己的工作领域。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把控学位论文的审阅过程,包括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而答辩小组需由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严格把关,判断其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论文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立和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愈发重要。文章从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入手,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Z].2009.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4]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3.

[5]陈丽莎,吴建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22(4):55-56.

作者:付泽民 张祥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