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3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3篇

时间:2022-12-31 09:5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3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篇1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要素,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的资金保障,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深耕“三农”领域,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建设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为之增加包括金融在内的多方面资源配置。金融业作为最基础的经济活动资源,着重从三个方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一是增加对“三农”领域的资金供给,满足乡村振兴的基础资金需求,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延伸融入“三农”领域的细枝末梢。三是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定符合“三农”领域特点的各项金融产品及政策,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拓展了“三农”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层次,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金融发展拓展了新领域,激发了新的金融需求。二是乡村的振兴发展倒逼金融业加快创新步伐。三是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发挥统筹和监管职能,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和强化监管手段促进金融业良性发展。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

2.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行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缺乏体系化支撑,在解决“三农”发展的问题上,大多数银行机构没有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除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外,真正深入一线支持乡村振兴的银行机构少之又少,导致“三农”领域的项目很难获取金融信贷的支持。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虽设有“三农”事业部,但经过股改之后,其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点却逐渐被撤销。除此以外,大多数银行机构提供的涉农金融服务比较单一,无法与“三农”领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2.2农村现状抑制了对涉农金融的需求

首先,从资金投入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地广人稀,资金投入的费效比相对较低,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偏少、基础设施缺乏或落后、资金融通缓慢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动力不足。其次,从人力资源匹配角度来看,农村地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和小孩居多,文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长期受到封闭思想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上与外界联系较少,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不足,该群体无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人力资源,以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从而抑制了对金融的需求。

2.3农村金融监管机制不优

从政策层面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离不开金融监管机构的督导。当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时流于表面,未深入到乡村一线,没有真正满足“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如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银行网点以办理资金储存业务为主,“只存不贷”的现象严重,金融服务普适性较差。

2.4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度不高

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风险,如因风险承担机制不健全产生的不良信贷、发生某种程度的金融抑制等情况,农业生产经营因市场、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风险等。除此以外,农村征信系统建设落后于城市,农民信用意识普遍不强,金融机构无法在农村地区采集、管理和使用农户的信用信息,以致金融机构不愿意承担各种风险,面向“三农”领域的贷款意愿明显不强。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金融机构要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通过项目定制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三农”领域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如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贷款利率低、贷款周期长、抵押和担保门槛低的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并加强宣传推广,不仅拓宽了业务范围,还可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二是加强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延伸基础服务网点,可运用科技手段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拓展农村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高效便捷的电子金融服务渠道,促进金融机构面向“三农”领域的服务延伸。

3.2激发金融服务刚性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统筹推进。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要打破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项目,推广适合“三农”领域的新产品,如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增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对“三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高农村人口就业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等措施改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现状,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匹配合格且充足的人力资源,激发乡村金融服务刚性需求。

3.3优化金融监管机制

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种类、工作成效等进行监督考核,引导金融机构制定适用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利用大数据信息透明化的特点,完善自身对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监督机制。监管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兼具透明性和安全性,对金融机构的内设工作流程也一览无余,可有效避免不合规的金融交易和业务审批。唯有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才能确保金融机构真正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从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3.4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

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风险监测,利用监管工具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评估和反馈,做到及时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其次,政府要主导对农户和小微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该群体的宣传教育,以杜绝不良高利贷、金融诈骗的发生,维护农村金融融资体系的稳定。再次,政府要主导建设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向广大农民群体宣传信用知识,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广大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金融支持则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保障和激励。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要发挥统筹监管职能,主导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平台建设,大力倡导金融机构发挥资金与技术优势,大力创新符合乡村发展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为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农村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作者:栾丰硕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篇2

2022年,人民银行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在顶层设计上明确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要求从重要农产品供给、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八大方面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对此,全国各地围绕上级行的指导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可行性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

一、提升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的建设步伐加快,各地通过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等举措,不断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部分省市运用“大数据+普惠金融”的手段搭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破解传统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工作中的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等问题。如福建省龙岩市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会同市大数据局、龙岩银保监分局等部门共同搭建“e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汇聚17个部门、44大类社会公共信用数据,具有融资撮合、政策咨询、金融教育、消保维权、金融司法、生活缴费等多项功能,大大提升了服务三农对象、助力乡村振兴的便利性。

二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率先在全国研发建成“甘肃省农(牧)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数据采集、信息查询、统计监测、信用评价、信息共享应用五大功能板块,搜集农(牧)户基本信息并建立县(区)级征信数据库,为全省数百万农(牧)家庭建立电子信用档案,持续提升农村征信供给水平。

三是探索普惠金融教育路径,提升普惠金融素养。通过金融知识扫盲、改善百姓金融素养,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浙江省宁波市助力老年人跨越金融“数字鸿沟”,如在业务服务环节,十余家银行通过增设存折ATM机等方式,提供方便老年人存折业务的智能渠道;在宣传教育环节,组织商业银行在农村、老年大学等开展讲座,制作社区金融宣传窗和农村金融文化墙,量身定制大字版老年人金融读本,上线语音版适老型手机银行,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二、推动涉农类金融产品、服务和场景创新

为满足贫困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各地充分聚焦区域特色,创新类型多样、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服务和场景,积极满足脱贫地区特色金融需求,支持农村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产品创新方面,因地制宜创新推广信用贷款产品,引导资金流向乡村产业生产和发展。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推出“金穗沂蒙兴农贷”“鲁担强村贷”“新型职业农民贷”“思乡贷”等信贷产品。其中,费县开展“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平台”试点,蒙阴县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依据GEP核算成果实施“助栗贷”“楸树贷”,实现了生态资源赋能。

二是服务创新方面,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如福建省宁德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关注垄上普惠金融服务需求,在偏远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推出“垄上行背包银行”创新服务模式,人民银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统一配发背包、电脑、台账、宣传册等资料,通过走户串门的方式,切实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银行开卡、金融宣传等金融服务。

三是场景创新方面,建设一系列涉农专业化生态场景,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如工商银行在贵州省推出惠农服务平台,与当地供销社、乡镇商超等单位合作,在满足其自身管理、经营、生产、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延展嵌入银行金融服务,目前已形成“供销社合作模式”“民宿+特产销售+景区模式”“农业大数据+数字金融模式”等典型服务场景。农业银行创新智慧农业场景金融服务,在青海省推广“乡村智慧游”场景,该场景嵌入当地著名景区、酒店等商户资源,通过掌上推介、优惠活动、一键导航等方式,为游客提供一体化乡村旅游服务,带动农户增收,实现脱贫地区乡村旅游供给端和消费端数字化融合。

三、完善农村产权融资配套机制

各省市积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建立农村资源要素流转平台,激活农村各类产权要素,引导要素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化运作。

一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如河南省洛阳市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确定为重点工作,初步建成包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管理系统、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村集体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农村征信系统、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和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网等系统软件的“4+1+1”平台体系,推动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交易和利用。山东省临沂市农发集团牵头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农村产权交易鉴证、定价评估、产权流转、抵押融资、不良资产处置等全链条服务,形成完善的市县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二是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浙江省丽水市率先在全国启动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不断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形成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为主体的“三权”抵押贷款模式,目前丽水基本实现农村基本产权全部可抵质押。四川省推广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等抵质押模式;稳妥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完善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和加工设备融资租赁服务。

四、注重乡村振兴农业重点领域金融供给

随着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村融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但现有的金融供给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实际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是支持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河南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园区建设,鼓励通过“银保担”合作、供应链金融、设立绿色通道等方式,在金融层面助力企业返乡创业,优化农村创业就业环境。

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扩大金融服务现代种业覆盖面。如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支持种业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贷款为抓手,投放1亿元贷款支持畜禽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助力提升畜禽种业发展水平;做强种业基地平台,以现代农业园区贷款、产业帮扶贷款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为发力点,支持了苹果示范园、月季育苗和新品种展示等3个示范项目贷款。广西财政厅下达2022年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2700万元,支持广西现代种业发展,包括野生稻和甘蔗等农作物良种工程项目、陆川猪等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和黄沙鳖等水产良种工程项目。

五、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至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乡村振兴投入的普惠金融保障,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近年来,各地探索利用票据、债券和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工具,扩大乡村振兴领域金融资源投入。

一是发行乡村振兴票据。2021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乡村振兴票据,央企、国企和民企等不同性质的企业主体均可作为发行人,利用该债务融资工具为乡村振兴项目募集资金,增加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的市场化投资。乡村振兴票据立足于“三农”实际发展需要,重点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就业增收等项目,主要投资流向包括农村粮食、能源、物流、旅游、产业园等多个领域,具有注册发行较为灵活、募集资金量大、发行利率低于间接融资等优势,有力提高了金融活水滴灌到乡村振兴领域的精准性。如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发行的乡村振兴票据,其中6亿元专项用于“京沪高速公路新沂至江都段扩建工程”建设项目,有效改善沿途乡村的农副产品生产运输条件,通过“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电商快递”等模式提振乡村经济。

二是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2018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积极探索试点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途聚焦“三农”发展。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专项债是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的创新品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四川省、江西省等地方政府均成功发行该类债券,主要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层级,贴近县域,贴近地方政府,汇聚各种资源,在服务县域经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乡村振兴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在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指导支持下推出全国区域资本市场首个“乡村特色产业板”,推动涉农企业在乡村振兴板挂牌融资。

六、强化农村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考核评估

农业具有先天弱质特性,农村金融服务的风控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及防范风险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可能会影响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对此,近年来,各地强化农村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考核评估,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乡村金融业务发展模式。

一是完善风险补偿配套政策。湖南省将支农、扶贫再贷款与政府扶贫融资风险分担、贴息等政策进行整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发放产业扶贫贷款的内在动力。所有贫困县基本上建立了300万-1000万元的扶贫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可享受50%-80%的财政贴息。为解决普惠授信风险分摊较难、权责不匹配等问题,河南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构建“新型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普惠授信风险分担主体为银行、政府、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四方,并将不良贷款率划分为4段,由银行承担2%以内的损失,担责比例按照不良率增加而递减,不承担超过10%的部分;政府风险补偿金分担比例按照不良率增加而递增,从而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二是推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融合。山东省财政厅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农担公司制定财政、金融、担保联动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业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每年安排支小再贷款不低于100亿元、支农再贷款不低于100亿元,给予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25%的再贷款优惠利率,省财政厅配套给予2%贴息,省农担公司年担保费率减半执行。

三是实施涉农信贷差异化考核。银保监会要求在实现涉农贷款及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大中型银行分支机构要完成总行下达的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长计划,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完成差别化考核目标。基于此,湖北银保监局加强差异化监管,出台农村中小银行坚守定位的差异化考核办法,针对县域资金外流现象,大力推进县域存贷比提升工程,对19个资金适配性较差县存贷比按月统计、按季通报,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考核激励政策,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科学制定存贷比提升计划,遏制县域资金外流。

七、总结与建议

目前,陕西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能力不断提升,产生一系列突出成果和良好经验,但随着农业新业态、农村新市场主体等快速发展,现有金融服务体系无法充分满足农村多层次融资需求。对此,陕西省可借鉴其他省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做法,进一步探索自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一是搭建并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多功能服务平台。把握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新趋势,由市、县政府主导开发建设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平台涉农信息整合与共享、涉农政策发布与落实、线上融资供需对接、市场主体风险识别管理等核心功能,提高县域和农村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

二是营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生态环境。立足于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作为乡村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和常态化运营,建立政府和市场高效联动的抵押物处置机制,为流动性不足的抵质押物提供收储和再流转服务。发挥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推动担保机构降低担保门槛和费率、提高担保放大倍数、扩大担保业务规模、及时履行代偿责任。探索市县建立金融法庭并实行“快审快结”,增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的司法保障。

三是完善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强化涉农贷款奖励补贴力度,确保市、县级财政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引导金融资本真正下沉农村;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将各地市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情况纳入省上金融领域“真抓实干”评价标准,增加对各市(区)财政投入的考核权重和激励力度。

四是以推动铜川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议高质量以建设铜川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聚焦省、市资源倾力打造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加强与相关部委的联系对接,持续跟进并加大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成立陕西省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试验区建设。

作者:张小婉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篇3

金融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最高目标和宗旨就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未来几年我国农村金融必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于金融环节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农村金融目前仍是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一个短板,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息息相关。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不断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使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获得有力的资金扶持。总之,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建设,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经济系统支撑。因此,对于金融支持农村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要从金融供给、金融需求、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多方面开展,使农村的金融建设更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乡村振兴。

1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涵概述

1.1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参与,金融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抓手,经过金融业的运行,使我国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货币和资金在经济运行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历史上来看,金融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改革阶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更加不能忽视金融业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应该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应有的力量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业稳定,资金运行顺畅,政策推行更加有效,从而也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应有的动力。

1.2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简述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就是指金融部门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所能提供的资金或者金融服务的统称,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具有比较大的外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很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都需要不断改善完备,这其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地方政府是不够的,不能承担起乡村振兴的大战略,因此必须要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被放大,金融业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战略既是社会的呼声所致,也是客观必须要求。有了金融业加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稳定的金融、资金支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最终实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因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事,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都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对于一些金融部门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要适当引入一些其他资金,来丰富资金来源,共同承担资金风险,有了更多的资金加入,不仅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很大裨益,也会降低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

2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现状

近几年来,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金融机构的重视,金融创新成为很多金融机构促发展的手段,通过优化金融机构资源,在涉农领域铺设更多优质资源,很大程度上为“三农”工作增添了动力,涉农贷款在支持“三农”工作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效。

2.1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典型成功案例

2.1.1广东琼海“造血扶贫”模式

引入资本和强企入驻琼海县。各地政府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普惠金融+”的金融产品,让更多的资金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引进一些助农增收的项目,来提升当地村民的收入。依据产业种类的模式,建立适当的企业,发挥农村特有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本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让更多的村民见到实实在在的收入和优惠。将乡村独有的特色产品推介给更多地域及消费领域,以获得良好收益。

2.1.2河南兰考“格莱明”的“1+3”模式

2017年格莱明在河南兰考县政府合作的项目完工。在项目建设之初,项目部就设在三益寨贾堂村,主要职责就是相关部门进行资金收集。待项目建成后,确实存在发展缓慢的现象,例如在投入使用后,第一年仅有30多个会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公司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逐渐探索出一条1+3管理模式。所谓1+3管理模式就是一个地区总公司和3个分公司的合作发展管理模式,在启动这种模式之后,有效地发挥了其中的连锁效应,推动公司的项目向不同的重点行业拓展辐射。在该模式实施一年内,会员就由原来的30多人拓展到100多人,融资规模得到了扩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总之,对于金融支持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更应凸显在现代农业技术投资企业及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联系及作用的思考,这也将逐渐成为指导实践工作的有力借鉴与制胜法宝,值得深入地开展学习与总结,应用及创新[2]。

2.2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局限性

2.2.1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近年来,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改革步伐加快。加强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多方面促进资金在农村的流通运转。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系列基础设施尤其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助力。由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农村的金融机构呈递增的态势,金融网点和金融自助设备不断增多。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显著,尤其是许多农村呈现出分散且隔离的态势。其次,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数量呈递减的态势,因为自身规模、科技水平有限等因素,导致发挥的效能十分有限。

2.2.2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较低

近年来农村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有优化的趋势,但是有一些地区仍旧存在“风险高、效率低、办事难”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金融需求的主体由一些个体农户转变为农村企业、家庭农场等,而一些金融机构相应的服务中心还没有调整,服务模式也仅限于存、贷款等常规性业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门类少。农村地区现在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现有金融机构存量很难提供当地企业、个体经营户发展的资金需求,难以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总体来说,农村现有商业银行机构能够提供给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有限,而像农商行、农信社这样的金融机构虽然在农村地区占据了主流,覆盖率高,但由于其“支农、支小”的定位,以及“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特点,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有限。

2.2.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一定风险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在享受金融为自己带来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遭遇到由于金融风险而带来的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失。在防范风险上,应该注意到的是: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决定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首先,农村的金融体系面临安全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各个银行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使得金融服务鱼龙混杂,金融产品创新跟不上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其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有金融机构的边界、金融市场的边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边界都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对于金融机构的检测和管理难度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风险也进一步提升[3]。

2.2.4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力度较低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应该与时俱进。近年来一些农村金融机构违法现象频发,这些情况使得农村金融支持隐患与风险不断增加,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一方面,涉农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总量供给不足。以某地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分行网点为例,其长期扮演资金“抽水机”的角色,只出不进,金融资源匮乏,投资量少,融资需求大。还有许多为农村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产品大多功能相似,产品覆盖面也很有限。可想而知,各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力度研发适合当地特色产业需求的涉农金融产品,固有金融产品无法契合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金融供需结构严重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难。在农村产业经营的过程中,与涉农贷款相关的项目本身具有产业链长、风险大、收益慢等特质,如果不能对涉农贷款项目进行高效的资金管理,就会使其资金更加分散化,不仅影响惠农政策的落地,也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2.2.5乡村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第一,缺乏基本的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政府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但是在实际当中,兑现的概率比较低。农业保险方面,虽然种类丰富,但是持续性的投入不多,只能看到当下,没有办法看到长远,因此,对于农业企业和农户的保障力度一般,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价值和效果。第二就是缺乏必要的农村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在实际当中,农村土地流转、财产流转方面缺乏必要的组织,正规的中介服务还不够,所以在实际中交易成功的案例比较少。第三就是涉农金融机构政策支持效果不佳。在实际当中,有一些金融机构反映,政府的财政补贴手续多,兑现难,而且划归本机构的营业外收入,直接划转上级部门,激励机制比较缺乏。

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3.1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政府调动资金支持金融机构的建设等举措来实现。金融机构的覆盖率提高也为“三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金融上的保障。除此之外,针对许多农民以及民办企业贷款门槛高的问题,还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银行要制定更加精准化的帮扶政策,通过向农民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等举措来支持农业发展。同时,还要建立新型的农业金融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够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来支持扶贫。通过多方面的完善和补充,使金融体系呈现出完整的态势。

3.2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

金融机构应该出台合理的政策,通过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存贷款手续,优化金融服务平台等措施提高农村整体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转变服务理念,从原来的被动、模式化向灵活、系统化的方向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统一。另一方面,还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积极引进新型的金融服务组织,使金融服务与“三农”有效对接,为农村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推动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

3.3激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活力

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增加利率优惠和利息补贴的方式为农村地区绿色产业经营者提供支持和担保,打通融资渠道,降低生产经营者筹资的难度。这种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来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绿色金融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举措,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服务模式,融合当地特色产业金融体系和互联网体系,让农民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媒介完成各项融资操作。例如,农商银行、农信社已经开始实践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推出的“福农e贷”“循环贷”“小微贷”等线上普惠金融产品,大大提升了金融业务办理效率。

3.4强化金融支持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正向鼓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强化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村保险体系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方面,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做好事前风险把控。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以还款信用为再次贷款标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简化贷款手续,满足农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要求;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农户贷款担保和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另一方面,在风险分担问题上可以采用“涉农信贷+农业保险+再保险”模式,该模式是贷款银行和保险机构合作,利用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各个分支机构和网点分布广泛的特点,可以向农户推荐农业保险,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或种养殖业进行保险[4]。

3.5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措施加强防控外,相关部门也要采取举措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的日常交易工作的管控。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需主动加强自身的监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县级人行、银保监等当地监管机构已经具备很强的监管能力,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检测到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在微观上也能对整个资金的支付活动做到精准的、个性化的监控。此外,大众监管的有效性也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进一步提高,广大村民可以借助微博等网络平台对于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揭发举报,以此提高监管的效率。除了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还应该对农村存在的一些非法集资,不良信贷等进行严厉排查和打击,确保农村拥有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

4结语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乡村经济振兴也实现了良好的开局,相关成绩也离不开社会金融的帮助。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支持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总结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探索了现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激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活力、降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风险、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五点建议,这对于健全农村的金融体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实现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亚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路径探索——基于乡村振兴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6):65-66.

[2]董新辉.金融改革创新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匹配路径研究——以欠发达地区为例[J].财经界,2019(26):9-10.

[3]刘颖,陈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扶贫实现路径与政策保障分析[J].海南金融,2019(9):68-72.

[4]蒋瑞雪.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乡村论丛,2021(6):59-64.

作者:刘训森 单位: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