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3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3篇

时间:2023-01-18 16:16: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3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篇1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大中小学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两个文件出台后,各地纷纷就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开展研究。“学校只有从课程体系角度规范构建劳动教育落实的途径,才可以促使劳动教育规范化、序列化、日常化。”因此,新时代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要运用课程思维,并且进行区域整体规划设计。

一、目标导向,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宣传

1.准确理解劳动教育课程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新时代,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出力出汗,而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中小学“劳动教育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日常教育生活去实现”[2],在“五育”并举的同时还要重视“五育”融合。即劳动教育要“坚持综合育人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2.深刻认识劳动教育课程价值。课程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教育课程要重视对普通劳动者故事的发掘和宣传,以先进事迹滋养学生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5]”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顶层规划,做优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1.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整体规划。课程规划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时,首先要摸清区域课程建设现状,依据区域实际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由区域搭建劳动教育课程框架体系,引领域内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规范性要求。编制《中小学生居家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对学生的居家劳动进行指导,发挥好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编制《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指南》,协调好公司、工厂、企业等对劳动教育的支持;统筹学校力量,建立学校间劳动教育课程共建共享机制。

2.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劳动教育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其设置关系着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6]。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学校总体课程逻辑结构相适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所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不必拘泥于具体形态,内容安排要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开展劳动教育校本化解读,开设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且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明确规定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对学生的在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实践提出明确要求。

三、项目推动,做亮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1.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内容开发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教什么,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劳动教育,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为此,应立足劳动教育的特点,将家政课程、手工课程、田野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重点。此外,项目推动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统筹协调区域优质劳动教育资源,从而更好、更高效地开展课程开发。区域可以编制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指南,因地制宜地突出区域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和亮点,指导学校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7],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2.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区域层面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质量监控,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学校可以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项目组,由分管学校领导牵头,学校各部门联动,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以名优教师为骨干,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劳动教育的课程应来源于生活”[8],所以应给学生创造劳动体验的真实场域,让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下研究与解决问题,锻炼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重在主题任务设计”[9],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组织实施好劳动教育课程。同时,抓好集体劳动课程,组织实施好中小学生劳动周,把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

四、科学评估,做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1.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10]”由此,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以改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中心。区域层面可通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落地。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强化劳动教育过程评价,具体规定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实施时间和方式等,用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开展。

2.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应当健全综合评价,统筹协调,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此,区域层面要定期组织劳动教育课程专项考核,通过评估考核建立激励机制;要发掘区域内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典型经验,举办专题交流会,提升区域学校建设水平;要把学生的劳动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牢固树立“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保障,是课程改进、变革和创新的导向矢量和动力[11]”的观念。

五、加强培训,做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1.破解劳动教育人才匮乏困境。师资匮乏是当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学校有劳动教育课程但无教师教的现象比较突出。要在提高教师的劳动素养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同时,要统筹社会和家庭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匮乏造成的困境。可以鼓励学校动员有劳动特长的家长来校担任劳动教育教师,还可聘请劳动模范、劳动技术人才到校兼职任教。

2.建设高素质劳动教育人才队伍。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劳动教育教师培养项目,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主要依靠地方和学校自主培养,不少学校只能临时选派教师兼任。简言之,当前劳动教育人才匮乏。为此,区域层面要探索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教师在劳动课程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管理上认真钻研”,逐渐形成区域劳动教育人才优势。

六、统筹协调,做实劳动教育课程保障

1.增加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政策支持。为加强劳动教育,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存在困难,这既有长期存在的观念问题,又有师资、场地、经费短缺的原因。为此,需要地方统筹协调,制定区域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方向,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实施增加政策支持。

2.增加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经费投入。劳动教育课程质量是影响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责任划分、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13]”。而区域层面应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课程经费,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所需器材、场地的正常使用。区域还应加快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意义重大。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地与落实,不仅需要学校因地制宜,更需要区域统筹协调、精准施策。

作者:魏莹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篇2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1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全面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纳入重点任务。由此可见,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劳动教育而言,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当下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首先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将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重点对与劳动教育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相关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课程建设为解决现实课程问题而不断发展和推进的,因此,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应首先明确“出发点”“取向”和“目标”。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前,应基于怎样的“出发点”;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是否遵循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基于学生的劳动素养的提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立足学生的需要;其次,从劳动教育本质出发,劳动教育是源于生活的基本技能的教育,是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而开展的意志品质培养和习惯养成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

(二)以劳动教育的具身性为取向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取向是根据劳动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围绕学生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劳动教育本身就具有具身性,是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共同参与的以身体力行为基础,身心和手脑并用和交融,全身心投入的动手实践和出力流汗的完整过程,在实践中“转识成智”,发挥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应以劳动教育本质的具身性为取向,注重从身体、理性、心灵三个不同维度,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以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为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落实过程中,需在构建“五育”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主要通过学生在实践中以丰富的情感投入,获得劳动观念、品质、习惯等。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转知成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校本策略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育人效果,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以“融合”的课程建设思路,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所谓“融合”,就是按照“整体架构、有效交叉、必要重复、合理反复、螺旋上升”的同构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整体设计学校不同年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具体而言,就是指在中小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聚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进行整合,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劳动教育的具身性特征,以“身心共生”为核心制订课程目标,立足于“身体力行”的多元化设置课程内容,秉持以“全息育人”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统整性实施路径,导向于“身心投入”的激励性评价。

(一)聚焦“身心共生”,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学校在明确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时候,需要基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纵向贯通学段,实现学段目标的衔接和递进。其次,围绕《纲要》中的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根据劳动教育具身性的特征,坚持学生身心在实践中共生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综合研判和科学制订适合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顶层目标和学段目标。例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秉承学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核心理念,构建“和美”劳动教育体系,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从事劳动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知成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促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提升。

(二)立足“身体力行”,重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纲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明确指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构应围绕“劳动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核心。劳动教育注重实践导向,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实现“由身入心,以身导心,借身传心”,最终达到身与心的统一。因此,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以“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内容为主。其次,还需要结合学校自身教育资源的特征和特点,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多元性重构。如:成都市金科路小学校属于城市学校,地处社区活动中心附近,学生有固定的志愿服务和职业体验活动的场所,课程内容设置重点围绕服务性劳动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重构,学生长期开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活动。劳动教育学校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的细分、课程内容的类别、课程开展的形式等进行重构。其重点在于根据课程的具体设置,对现有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进一步充实。例如:成都市五丁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三类:常规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特色劳动课程。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细分,三类课程各有侧重。常规劳动课程着重引导学生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体会劳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生产劳动课程重点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特色劳动课程又分为节日劳动、主题劳动和学科融合劳动三类。

(三)秉持“全息育人”,统整课程实施路径

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全息”教育功能的实现,以其“对‘五育’的系统性、融合性、融通性、整体价值性具有本质的解释力和承载力”,以“一育撬动五育”,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与学校现有课程实施路径的统整。《纲要》中明确指出:“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路径,除了开设必修课,更多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课程安排,进行整体架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统整实施。如:成都某小学结合学校的“交子文化”特色和数学学科教学,统整开展以“劳动手工作品”为主题,集制作、义卖、捐赠为一体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导向“身心投入”,完善激励性评价体系

“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语境下,劳动教育的评价不仅需要评价劳动成果,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身心状态”,即劳动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投入,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主要是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认真完成劳动实践、自主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转知成行、转识成智”,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从目标、内容、方法、证据、成效五个方面完善。目标维度,首先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的提高;内容维度,包含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的内容,横向重点围绕学生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制订,纵向围绕学生学段特点制订;方法维度,基于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为主”的特点,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行为和表现的融合评价;证据维度,通过劳动过程的记录性评价和学生劳动成果的展示性评价,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基本依据;成效维度,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进行客观综合判定,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判断实际成效的基本标准。

具体而言,本着激励性原则,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梳理学校现有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等,合理设置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以及明确评价框架的维度和内容。如: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结合学校的“七彩之星”学生评价体系,设置“劳动标兵、劳动能手”等评价项目,以学生“善劳动、会劳动”为目标,明确劳动类型、劳动次数、劳动时长、劳动完成度,通过任务单、计划书等证据为基本依据,最后以劳动标兵宣传片和具有仪式感的全校集中表扬形式激励学生。

作者:吴柯江 喻昌学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篇3

一、进行县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

(一)规范化制度建设

任何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都需要基于整体性与规范性并存的制度,劳动教育课程亦是如此。当前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资源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于建立规范、科学的制度。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力,以有效推动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一是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新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让中小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贯通,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二是构建总体性的劳动教育制度规范,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以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理念,形成涵盖课程规划、资源配置、师资培养、经费投入、组织管理、督导评估等内容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三是确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明确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并根据学段特点,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四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学校进行“基于自身学校现实和发展愿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总体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

(二)梳理并解决重难点问题

相关教育部门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针对突出的重难点问题,展开县域范围内的全面调研。例如,实践基地的问题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的重点问题,因此县域教育部门在进行重难点问题突破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提议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是需要先统筹劳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建设,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通过对县域劳动教育资源的全面梳理,整合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科研院所等场所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县域内可用的劳动实践基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现有可用的劳动实践基地资源之外,相关教育部门还可通过县域内的合作、认定和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补充实践基地这一资源,这是对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利用,也是解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缺乏这一重点问题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还可以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资源平台,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机制。例如,相关教育部门可以联系校方制订菜单式的实践基地名单,将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和科研院所等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内容、接纳人数、适合年龄段等信息以菜单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县域内的学校自主选择。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还需制订统一的实践基地使用流程和要求,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用前的准备、相关报备工作、安全预案、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使用后的情况反馈等提前说明清楚,减少学校使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时的困扰,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率。这种形式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县域内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学校能够按需选择实践基地,是对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的良好解决措施。

(三)制订县域范围内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1.明确可衔接的劳动教育目标

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相关部门应从劳动教育的宏观层面、劳动教育的目标属性出发,结合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明确可衔接的各学段(中学、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这样有利于保障县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完整性,便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2.重点培育示范性项目与院校

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注重夯实已有的劳动教育基础、培育有引领意义的示范性劳动教育项目。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采取“以点带动线,以示范带动学段”的策略,先重点培育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示范性学校,并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帮扶力度,保持督促力度,实行分阶段考核,助推本土化实践经验产生。

二、着力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一)以契合学校整体育人理念为前提

要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各学段学校首先应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评价方式等内容展开系统的思考,确保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与学校现有的育人体系能够融通,在不做过大变革的基础上,让劳动教育与学校的育人体系实现“无痕黏合”。接下来学校需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根据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科学地整合师资和加强硬件建设。师资方面,学校可以从教师的课时安排和教师个人特长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统筹;在硬件建设上,学校应注重自身硬件的升级与对硬件的合理利用,从而有效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3]。

(二)构建难度逐层上升的劳动教育课程

当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存在脱节。劳动教育课程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安排的各年段劳动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没有遵从螺旋式上升的逻辑,没有做到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受影响。此外,还有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没能够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等状况。不难发现,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学校对于本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缺乏一定的思考。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在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时应当遵循难度逐层上升的原则,推动各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

(三)以社会资源作为教学补充

在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校方还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推进课程建设时,学校还需整合周边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科学合理使用社会资源。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与社区、企业进行合作,探索“校社(社区)联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校企联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出社区志愿者服务课程,构建“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学校、社区、企业资源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四)拓展学校基础劳动课程内容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可以对开展得较好的课程进行拓展与丰富。例如,学校可将已有的“种植课程”拓展为“种子课程”和“烹饪课程”,形成与种植有关的系列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知识,实现学校育人体系与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结合与融通,确保“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相契合”。

三、提升劳动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需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战场,教师是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力量。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围绕学生的学情、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材、教学设计等明确课堂教学模式,让劳动教育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品质,从而实现育人任务。例如,在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展“抹布的使用”这一内容的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研讨。由于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正确使用抹布,即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在课上进行抹布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的讲解和展示。在讲解与展示结束后,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需从使用劳动工具的注意事项、劳动的正确步骤、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多方面引导学生的实践。在这样的课堂上,劳动教育的内容、目标更加清晰,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4]。

(二)校方要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研修质量

教研组是学校劳动教育核心力量的聚合,是教师对劳动教育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助力。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自愿参与和指定教师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组,明确教研组的具体任务,让教研组围绕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堂和课程安排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组建教研组的基础上,校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教研组的负责人或牵头人,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为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力量。

(三)有关教育部门要推进课程评价方式变革

要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质量,还需要有关部门着力构建兼具发展性、综合性与灵活性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价,从而解决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脱节问题,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创新与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变革,首先,要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构建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导向、能力导向与实践导向。其次,要建立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这里面既包括根据各学段学生及教育的特点形成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评价方案与实施细则,也包括以学段为单位的,重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求。最后,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有关部门要重点考察课程目标和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与有效性,及时调整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与实施细则,让学校、教师能借助形成性评价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情况;还要通过总结性评价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推动劳动教育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结语

加强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各区县的教育部门应基于区域内现有的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各级中小学则应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可持续、常态化开展的劳动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及学校教研组需加强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劳动教育课堂效率,由此形成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教育合力,整体、稳步地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管光海,张丰.融合观引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22-29.

[2]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3]张世善.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6):26-32,18.

[4]孙宽宁.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反思与实践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5):43-48.

作者:屠建伟 任晓龙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养正小学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