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11:03: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城市公共艺术色彩分析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艺术色彩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特别随着对周围的人文生存状态与环境需求的提高,例如关系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建筑、雕塑、园林、街道、公共健身器械等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色彩作为视觉因素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当代公共艺术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已经不再是“五色而令人盲”的时代。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与它们联系着,它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对生存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色彩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公共艺术的色彩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
对于画家而言,色彩是最具情感化的语言,它是多变的。然而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在公共空间艺术当中,如果不能正确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选择建筑、雕塑的色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古城杭州西湖旁边建造一座建筑的时候,需要考虑这座建筑与西湖的颜色以及西湖周围建筑色彩的关系,考虑色彩的视觉生态效应。依此为例,西湖及其周围的色彩整体上呈低灰色调,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明亮建筑,就会打破西湖“睡美人”的感觉,从而破坏西湖的梦幻感。还有,如果我们能够将两种色彩或者色调反差很大的公共艺术放置在一起,又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北京,我们往往会看到色彩极其鲜艳、形状各异的健身器材,它们俨然是一件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被置放在灰色城墙旁边。这种搭配,由于它们色彩反差对比强烈,往往能够体现出古老与现代对比的精神。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色彩应该体现出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的选择是与时代精神和城市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公共艺术色彩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和标志。美国的白宫及自由女神雕像、英国的白金汉宫都有色彩因素,它们强调白色,其精神宗旨是肃穆、庄严、公正、公平、民主、和谐的象征,这体现了色彩作为公共建筑艺术的象征因素所体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再如中国的故宫强调金黄的瓦,红色柱子和城墙,十分鲜明地体现出王侯贵族们的高贵与辉煌。而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霓虹灯、彩色喷泉更成为了当代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现代城市景观气息往往是由现代感的色彩传达出来的,造型单纯、几何化、抽象化的特点与单纯的色彩是不能分开的。这样的色彩和造型传达出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秩序和节奏。
三、色彩的精神应与公共艺术的实用性相结合
任何艺术都带有一定的实用性,即使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纯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起到了一种认识功能,它可以启发人类对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文明做出思考。色彩,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其视觉传达意义的直接性和丰富性,更为当代公共艺术所重视。色彩对人们生理心理的产生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我们的重视。例如,绿色产生沉静或安定感,黄色产生兴奋或醒目感,红色产生喜悦或狂躁感,蓝色产生理智或忧郁感,古铜色产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等等。马路色彩往往采取黑色的沥青作为材料,除了材料的价格低廉以外,它的黑色在某种程度上比其它色彩更为吸光,不易折光,行车司机的视线不易受到其他光线的干扰,从而为人们接受。医院墙壁的白色产生一种安宁而静穆的感觉,对病人的心理起到治疗的作用。
四、公共艺术的色彩应传达出空间的公共理念
中国古代的公共空间通常采用的色彩往往是:白色,如陵墓雕塑;红色,如宫墙寺观的墙壁的色彩;青灰色,如城墙的色彩等等。这些色彩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标示符号是非常明确的。这些古代建筑,我们现在能够像柏拉图一样找到一种终极的答案,找到它们最初的意义,它们也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揭开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历史。色彩和造型一起占有了空间,而它们无懈可击地结合传达出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换句话说,色彩运用不可避免地要和造型结合在一起。对于很多雕塑家来说,色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要大于造型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很多不是绘画的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在解读它们的时候,也会将这些色彩作为某个形体的填充之物,不可避免地将它们搅和在一起。色彩最终赋予了以点、线、面方式结合的造型生命力。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城市的视觉合理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与城市空间理念紧紧结合在一起,标示性的公共色彩和标示性的公共空间造型一起,以其物质的生命力,传达出一个新的人们理想的城市精神空间。
五、公共艺术的色彩要充分考虑材质
不可否认,由于我们的公共艺术受到材料的因素制约要比其他传统因素大,特别是对于新材料的运用将会直接导致我们色彩观念的改变。黑色柏油路,白色高楼,各种色彩斑斓的城市雕塑,都无一不与其中的新材料相关。实际上人们对于天然材料喜好程度的加剧,是人们对于材料色彩喜欢的具体体现。除了传统的木、石、铁等材质的天然色彩更容易和周围环境相融合以外,现代城市的特点适合现代材料的运用,特别是合成材料的运用。玻璃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可谓十分普遍,它的颜色丰富,材质晶莹,传达出当代城市空间的高贵感和扑朔迷离的幻觉影像。而白色的不锈钢、银灰色的人造合金、各色塑料的广泛运用,使得现代城市空间焕发出鲜活的气息。
六、公共艺术色彩应考虑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近些年来,工业化的过度发展对具有传统精神的公共空间艺术景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于公共艺术空间色彩而言,传统空间色彩的生态环境正在日益遭受人为地破坏,甚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极大担忧。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使得最具活力之一的色彩,慢慢蜕变成为人们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既要保护好传统的空间色彩,又要结合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的整体需要,不仅是我们要做的,更要鼓励后人去做。公共空间色彩不同于绘画的色彩,绘画色彩更为强调画家对于相对局部的空间的细微的感受,尽管我们也可以强调公共空间色彩的个性,但是与画家的绘画相比,其色彩的情感性和丰富性是远远不及后者的。两者的对比可以说是人类从自然中提取的色彩与天然材质中色彩产生的对比,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公共的人造空间艺术当中也大量使用了人造的色彩。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作为视觉传达符号的一种,与造型天然结合在一起,传达着人类的文化身份、心理状态、社会意识、情感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为区分过去与现在,通向未来的桥梁。无论如何,公共空间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公共问题也是艺术家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劳申伯格认为“没有道理不把世界看成是一副巨型绘画”,当我们把世界当作我们的艺术作品来看待的时候,我们身边处处都是艺术品了,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我们对于色彩的认知同样和梵高所说的那样“世界本质上就是色彩”,我们要靠色彩来感知世界,色彩和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色彩的世界或没有色彩的艺术是什么样子。
作者:张连生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篇2
1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中色彩运用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属于公共艺术的一种,具有公共艺术的基本特点,并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文化。而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色彩运用不仅是设计本身的要求,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环境以及居住在城市中的人。
1.1色彩运用对人的影响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形”和“色”,也就是物体的造型与色彩,是视觉的两大构成要素。其中,人对色彩的敏感度是80%,对造型的敏感度是20%,因而,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美国当代的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默也说过,“色彩能够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情感,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位于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本身带有的色彩也是城市色彩的一部分,对城市中的居民心理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美国的一所生物研究所就发现,粉色可以明显降低人体的血压、心脏跳动的频率以及心悸水平等,并使人降低对外在环境的攻击性与侵略性。西雅图的一所监狱采用了研究所医生亚历山大.沙斯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将新来的罪犯送往街区之前关押进被涂满粉色的牢房约15分钟,而在被关押的期间,罪犯并没有表现出攻击性。在英国,自从人们将一座原本为黑色的大桥涂成粉色后,在那里自杀的人数直线下降,由此可见颜色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的色彩运用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三个X形室外躺椅在色彩的选择上就大胆运用了粉色,粉色在心理上给人的感受是激情与纯洁、爱与纯真,在视觉上也更吸引人注意力,这些特意为时代广场打造的街道公共设施能够让人们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时代广场,而粉色作为一种带有视觉侵略性的颜色,不仅在时代广场这样的拥挤场所里引人注目,也为躺在上面休闲放松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分享与感受的场所。
1.2色彩运用对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景观本身的色彩倾向也会对整个城市环境的色彩产生影响。城市色彩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出来的部分的色彩倾向总和,分为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三种,决定着城市的形象与品位,而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带给人们对这个城市色彩最直观与感性的印象,成为城市的标志或者表达人们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是城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景观的色彩或与城市的色彩环境相融合,或与周围形成对比,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城市环境的美化与有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状态。丹麦哥本哈根的Skuperkilen社区规划师在打造社区的公共空间景观时,运用了与周围环境对比强烈的红色,以一种人工介入的方式,明确直接地表达了该地区的不同文化与背景。这片艺术空间由同一色系的各种红色采用拼贴的手法构成,高明度的红色与周围深灰色的城市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造出一个浪漫奇妙的童话世界,虽然颜色对比强烈,但在整个城市大背景的衬托下,这一小部分的红色却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该设计也获得了美国国际建筑师协会于2013年颁发的区域和城市设计学院荣誉奖。
1.3色彩运用对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可以发现,公共艺术景观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公共艺术按照主要的设计方法可分为对生活物品的复制、二维线条的运用以及元素的组合与构成。现成品复制的代表案例就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奥登伯格的作品,如《保龄球》、《衣夹》等,表现的就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物品,消解了艺术形式与真实物品之间的界限。这些日常用品的本身就带有色彩,因而在将它们放大或变形的同时,物体本身的颜色也要一并复制,才能形成视觉上的震撼感,表达作品的主题;二维线条的运用指的是将立体的物体平面化,如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轻轨站平台的公共艺术作品“TransitStory”,设计师将这座城市中出现的公众形象加以二维化与平面化,形成几组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而这样的设计手法由于较为平面,欣赏视角有限,因此必须在色彩上加以补足,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TransitStory”就运用了色彩强烈的红黄蓝三原色作为各组之间的色调区分,使得剪影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元素的组合与构成主要依靠各种相同或不同的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的组合,较为典型的包括美国抽象主义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公共艺术作品,如位于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的红色火烈鸟。为了避免视觉效果单调,这类作品往往也需要借用鲜艳、明快的色彩,考尔德的火烈鸟就运用了醒目的红色,在广场上形成了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的色彩运用,在多个方面都极为必要,不仅公共艺术设计本身要求色彩的合理运用,出色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也能改善与协调城市环境,打造宜人的居住氛围,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
2色彩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2.1受环境影响的公共艺术色彩
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色彩设计时,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就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法国色彩学家朗克洛认为,每一个国家、城市和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对不同地区的色彩倾向有所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审美,因此色彩的运用必须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艺术景观的色彩也可以达到主动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位于西班牙贝尼多姆的彩色海滨长廊原本是一条阻挡在摩天大楼和海滨之间难看的混凝土路障,但经过艺术家的巧妙设计,原本平庸丑陋的空间变成了一个吸引人的,色彩丰富的公共空间。长廊蜿蜒起伏的造型与海滩边的海浪相呼应,在色彩的应用上,设计师考虑到贝尼多姆城市原本单调灰暗的环境色,选用彩色与白色,形成轻松明快的对比效果。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改善了城市的色彩环境,在心理上带给人明朗喜悦的感受,做到了与城市环境的融合。而这些位于城市中的色彩缤纷的长廊与通道并不适合于所有城市,如果将这样的彩带公园放置于嘈杂丰富的东京,难免会显得过于绚丽,而如哥本哈根或者英国利汉普顿这样原本颜色单调的城市,这样的公共景观才会创造出视觉上精彩的体验与环境。(图3)
2.2色彩与造型和材质的结合
构成公共艺术景观的两大要素分别是造型与色彩,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因此,色彩的运用不仅要考虑周围环境,还要考虑造型与作品材质的选择。公共艺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受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制约较大,如工业革命以来新出现的混凝土技术和不锈钢等新材料,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属性。位于芝加哥格兰特公园的“云门”是一个以水银为灵感的公共艺术塑像,设计师卡普尔采用不锈钢无缝拼装技术,让材料本身的色彩与材质反射出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共处的效果。这些自然与人工的现代材料丰富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传达着创作者的情感与背后的社会意识。
2.3色彩背后的文化与社会禁忌
据朗克洛教授提出的色彩地理学的观点,色彩对于一个国家和文化的建立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不同的地区与地域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居住环境中的色彩。如白色在西方就是纯洁、欢乐和自由的体现,在婚礼上新娘会头戴白色婚纱身穿白色礼服,而同样的白色在中国就是葬礼上直系亲属佩戴的颜色,象征不吉利等心理感受。因而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在中国本土的设计还要考虑到社会禁忌与文化倾向等因素,如在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中大量运用红色等在中国象征喜庆吉祥的颜色,青岛的艺术作品《五月的风》就是一个借用红色传达五四精神的典型案例。
3结语
可以说色彩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的运用对于城市环境、城市中居住的人以及公共艺术本身来说都至关重要,合理的色彩运用与搭配能够在心理上给人带来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表达城市的形象与品位,决定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公共艺术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色彩在设计中的地位。而我们在进行公共艺术景观的色彩设计时,要将之放入整个环境背景中考虑,紧密结合环境特点展开的同时,色彩也要考虑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禁忌,选择恰当的颜色,与作品的造型和材质结合,共同表达创作主题。我们有必要对正在发展中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作关于色彩设计重要性的探究与设计原则的论述,对之后的设计实践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朱锦雁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篇3
城市的美与其整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市民生活、教育、消费、色彩等等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公共艺术所指的是在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色彩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与他们联系着,色彩作为视觉元素,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艳斗奇的色彩,将许多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1什么是城市色彩
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地,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总的色彩倾向或总的环境色彩(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不构成城市色彩)。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为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裸露的土地(包括土路)、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
2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的变化规律
城市公共艺术色彩会受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地域、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如其表象一样纷繁芜杂,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一规律为公共艺术色彩创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法国色彩学者朗科罗的色彩地理学学说认为:地理学是支撑色彩学这一文化现象的基础。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会形成独特的环境、气候,从而影响人类、人种、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形成此地而非彼地的色彩审美。在热带地区,人们容易接受强烈多变的色彩,而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则偏爱柔和沉着的色调。在人们的生活中,习惯和希望往往又经常出现相反的心理要求。在我国北方农村,由于风沙较多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室内采光不足,当地人一般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满足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需求。相反,在色彩相对缤纷缭乱的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对色彩的偏好就趋向柔和、雅致和统一。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的不断变化发展是以地理色彩为基础的。
3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的主要特征
3.1色彩的精神与公共艺术的实用性相结合
任何艺术都带有一定的实用性,即使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纯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起到了一种认识功能,它可以启发人类对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文明做出思考。色彩,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其视觉传达意义的直接性和丰富性,更为当代公共艺术所重视。色彩对人们生理心理的产生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我们的重视。例如,绿色产生沉静或安定感,黄色产生兴奋或醒目感,红色产生喜悦或狂躁感,蓝色产生理智或忧郁感,古铜色产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等等。马路色彩往往采取黑色的沥青作为材料,除了材料的价格低廉以外,它的黑色在某种程度上比其它色彩更为吸光,不易折光,行车司机的视线不易受到其他光线的干扰,从而为人们接受。医院墙壁的白色产生一种安宁而静穆的感觉,对病人的心理起到治疗的作用。
3.2色彩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
对于画家而言,色彩是最具情感化的语言,它是多变的。然而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在公共空间艺术当中,如果不能正确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选择建筑、雕塑的色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古城杭州西湖旁边建造一座建筑的时候,需要考虑这座建筑与西湖的颜色以及西湖周围建筑色彩的关系,考虑色彩的视觉生态效应。依此为例,西湖及其周围的色彩整体上呈低灰色调,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明亮建筑,就会打破西湖“睡美人”的感觉,从而破坏西湖的梦幻感。还有,如果我们能够将两种色彩或者色调反差很大的公共艺术放置在一起,又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位于蓬皮杜文化中心广场上的几组喷泉(如图1所示)是由法国艺术家设计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整个作品具有法国式幽默,它以动态的装置、丰富的彩和波普的造型与整个建筑的色彩基调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文化中心的建筑东立面上运用了大量颜色鲜艳的“管道”,这些“管道”以红色、蓝色、黑色等为主,并用这些色彩区分它们的功能。在这样的建筑色彩环境中很自然的需要公共艺术色彩与之相和谐,因此在组成喷泉的雕塑上大量出现了红色、蓝色、黑色等一系列与建筑立面色彩相和谐的颜色[2]。这种公共艺术色彩与所在建筑表面色彩的统一,是作品色彩与微观环境色彩关系表现的一个方面,此外在一些场所中作品色彩往往又是和周边色彩形成对比关系的。在一些立面色彩较严肃的高层办公楼前放置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利用鲜艳而明快的色彩创造一个轻盈而运动的空间,从而协调紧张的氛围,达到和谐的目的。
3.3色彩体现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的选择是与时代精神和城市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公共艺术色彩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和标志。美国的白宫及自由女神雕像、英国的白金汉宫都有色彩因素,它们强调白色,其精神宗旨是肃穆、庄严、公正、公平、民主、和谐的象征,这体现了色彩作为公共建筑艺术的象征因素所体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再如中国的故宫(如图2所示),金黄色的瓦顶,红色柱子和城墙,十分鲜明地体现出王侯贵族们的高贵与辉煌。而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霓虹灯、彩色喷泉更成为了当代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如图3中的上海外滩。现代城市景观气息往往是由现代感的色彩传达出来的,造型单纯、几何化、抽象化的特点与单纯的色彩是不能分开的。这样的色彩和造型传达出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秩序和节奏。
3.4传达出空间的公共理念
中国古代的公共空间通常采用的色彩往往是:白色,如陵墓雕塑;红色,如宫墙寺观的墙壁的色彩;青灰色,如城墙的色彩等等,这些色彩在现代人今天看来其标示符号仍然非常明确。色彩和造型一起占有了空间,而它们无懈可击地结合传达出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换句话说,色彩运用不可避免地要和造型结合在一起。对于很多雕塑家来说,色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要大于造型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很多不是绘画的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在解读它们的时候,也会将这些色彩作为某个形体的填充之物,不可避免地搅和在一起。色彩最终赋予了以点、线、面方式结合的造型生命力。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城市的视觉合理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与城市空间理念紧紧结合在一起,标示性的公共色彩和标示性的公共空间造型一起,以其物质的生命力,传达出一个新的人们理想的城市精神空间[3]。
3.5色彩与材质的使用相结合
不可否认,由于公共艺术受到材料的因素制约要比其他传统因素大,特别是对于新材料的运用将会直接导致我们色彩观念的改变。黑色柏油路,白色高楼,各种色彩斑斓的城市雕塑,都无一不与其中的新材料相关。实际上人们对于天然材料喜好程度的加剧,是对于材料色彩喜欢的具体体现。除了传统的木、石、铁等材质的天然色彩更容易和周围环境相融合以外,现代城市的特点适合现代材料的运用,特别是合成材料的运用。玻璃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可谓十分普遍,它的颜色丰富,材质晶莹,传达出当代城市空间的高贵感和扑朔迷离的幻觉影像。而白色的不锈钢、银灰色的人造合金、各色塑料的广泛运用,使得现代城市空间焕发出鲜活的气息。位于巴黎维拉尔特公园内的这件作品(如图4所示),采用有镜面效果的材质,使作品色彩和环境色彩融为一体。利用自生材料的特性,将周围完美和谐的自然色彩影印在作品表面,形成和谐的色彩氛围。
3.6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近些年来,工业化的过度发展对具有传统精神的公共空间艺术景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于公共艺术空间色彩而言,传统空间色彩的生态环境正在日益遭受人为地破坏,甚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极大担忧。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使得最具活力之一的色彩,慢慢蜕变成为人们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既要保护好传统的空间色彩,又要结合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的整体需要,不仅是现代人要做的,而且更要鼓励后人继承。在巴塞罗那的公园,有一件由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AndonniGrandi)设计的供游人休息的长石凳(如图5所示),这件公共艺术品表面饰以艳丽的色彩,不仅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设计师个人风格的体现,同时也蕴涵着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脉色彩[4]。巴塞罗那曾经是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的殖民地,之后又经历过伊比利亚人、罗马人、哥德人以及阿拉伯人的统治,这就形成了巴塞罗那文化的多元性。在这样的城市空间里设计一个“高迪风格”的公共艺术品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我们可以在这件作品的用色中明显的看出阿拉伯民族的用色习惯,也就是对蓝色和绿色的偏爱。公共空间色彩不同于绘画的色彩,绘画色彩更为强调画家对于相对局部的空间的细微的感受,尽管我们也可以强调公共空间色彩的个性,但是与画家的绘画相比,其色彩的情感性和丰富性是远远不及后者的。两者的对比可以说是人类从自然中提取的色彩与天然材质中色彩产生的对比,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公共的人造空间艺术当中也大量使用了人造的色彩[5]。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作为视觉传达符号的一种,与造型天然结合在一起,传达着人类的文化身份、心理状态、社会意识、情感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为区分过去与现在,通向未来的桥梁。
4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4.1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之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在那里自杀的人就基本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的规划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4.2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紫禁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帝王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厚实。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写照,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色彩的历史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6]。
4.3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化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美国归来,感叹大上海变土了,许多人不解。其实,画家感叹所言正像是城里人看乡下人穿红袄绿裤的“土”一样,面对被涂上五颜六色、色彩混乱得一塌糊涂的城市,怎能说不是一种“土”呢?因此,正如一位美国建设师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的确在时时刻刻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准。
4.4矫正城市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
实事求是而言,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建筑规划失范。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许多超大体量、超高层楼座到处拔地而起,伪古典风格与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并肩而立,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譬如,从北京西站步行到长安街,扑面而来的巨无霸建筑,挟带着各类怪异色彩并肩而立,压迫着的人们视觉,甚至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这种因建筑规划失控而产生的后遗症,显然不是靠城市色彩设计可以解决的,但换一个角度讲,正因为今天我们已难以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现有建筑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获得某种统一性。心理学试验测定,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因此,从城市色彩角度寻找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改变某些可能改变的城市色彩、规范新建筑的色彩,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城市规划失控所严重破坏的城市风貌的。
5结束语
无论如何,公共空间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公共问题也是艺术家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劳申伯格认为“没有道理不把世界看成是一副巨型绘画”,当把世界当作艺术作品来看待的时候,我们身边处处都是艺术品了,艺术就在生活当中。而对于色彩的认知同样和梵高所说的那样“世界本质上就是色彩”,我们要靠色彩来感知世界,色彩和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无法想象没有色彩的世界或没有色彩的艺术是什么样子。故而,城市公共艺术色彩的确定以及其特征的表象无不显现这座城市的风貌,是应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施惠.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25.
[2]丘斌.欧洲最新街头艺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24-51.
[3]林保荛.公共艺术的文化观[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8.12-36.
[4]追求精致,健康生活[N].北京晚报,1999-1-13(4).
[5]翁剑青.留得精神驻家园[J].装饰,1999,(6):3-4.
[6]已言.走马观花看上海[J].装饰,2000,(6):8-9.
作者:葛俊杰 宋冬慧 单位: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