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3篇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3篇

时间:2023-01-30 17:29: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3篇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篇1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事业单位面临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其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逐渐宽广,经费来源日渐呈现多元化态势,财务管理模式日趋多样复杂,从而导致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加与复杂化。因此,开展财务风险类型分析,研究识别财务风险形态及其成因,加强财务风险监测与管控,对于防范和化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有效保障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者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作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财务体制、财政政策、风险管理、财务实务、财务信息化等。随着财政政策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研究的角度和论述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李晓玲(2009)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一旦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从而论证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传导机制。房迪(2013)通过研究财务风险不确定因素影响,发现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着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吴建波(2018)指出,随着现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财政政策发生一定变化,需要事业单位本身具有较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来加以应对。段军建(2019)通过研究近年来财务内外部风险发展趋势分析,探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财务关系权责不明是一个重要原因,提出要建立集权型会计管理制度。许滔、张琦(2020)指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使会计电算化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事业单位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学、信息学等多种理论为逻辑起点和理论指导,在深刻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对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一般性阐述分析,推导了经济现象之间的深层逻辑关系,形成基本认识;然后针对性运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财务风险管控措施的实用论证,提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的应用思路以及相关措施建议。本文研究的核心在于:构造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并使之与当前不断完善的事业环境相适应,旨在从一个全面的视角为相关主体提供一些更切实可行、更具前瞻性的思路。既是对我国财务风险类型及其成因前期研究的经验性总结,也是对财务风险管控的归纳式展望和策略性呼应。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或者社会集资成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通常以政府职能、社会公益为主要宗旨,从事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18类社会服务活动。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决定了风险不由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任何一个事业单位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财务问题并承担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其财务风险除了具有普通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财务收入、财务支出、财务票据、资产管理、财务制度、财务人员、财务决策、流动性管理风险等。

1.1财务预算风险

财务预算管理指的是对财务进行预测和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对事业单位活动的财务运营进行合理的安排。其主要风险表现为:由于预算基础数据失真,导致核定预算经费数据或编制预算不准确;未按要求将预算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导致预算反映不全面;预算安排不科学、不专业,导致预算执行不到位;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甚或虚列预算项目,导致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

1.2财务核算风险

财务核算管理指的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对发生的费用支出及时进行归集处理。财会人员在具体财务核算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未严格执行会计核算规定详细记录和分析财务资金利用情况,未按支出审批程序和支出标准审核支出凭证,财务会计数据出现丢失、泄露、录入或核算错误等问题,原始会计凭证不真实导致出现套取现金等风险。

1.3财务收入风险

一般来说,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经费中占主导地位,但在部分事业单位或收费领域也会产生一些事业收入,在收入执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会引发一些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未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或罚缴分离要求,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或虚报事业性收入,截留隐瞒、挤占挪用或相互转移事业性收费、罚没款及各项收入,资产处置、出租等经营性收入不入账,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乃至私设“小金库”等。

1.4财务支出风险

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主要由公共财政支出,不以经济效益的获取为回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预算工作脱离实际,预算约束力不足,离开预算计划任意操作,必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包括出现资金超预算或不能完成资金预算,没有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和额度使用资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与实执不均衡或相互挤占,列支成本费用不合理,违规报销、擅自扩大开支、提高开支标准,重大开支不经集体研究,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和奖金,假公济私、虚报发票、套取费用等。

1.5财务票据风险

财务票据风险是指在实际报销、核销处理预算费用过程中,因票据管理过错而导致财务内部在支付过程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未落实票据管理办法及票据内部审计制度,违反规定领用、开具票据,违规自制票据收费和罚款,使用往来款收据自立项目收费,变造伪造、非法买卖、擅自缴销票据,违规出借转借、串用代开财政票据,毁损丢失盗用重要、空白财务票据等。

1.6资产管理风险

资产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在对现金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入账、维护、处置等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低下、资产损耗、收益损失甚至产权流失等风险。主要表现为:违规借支、挪用现金甚或“白条”抵库,资产建档立卡不规范完整,资产账物账实不符,应收、预付款项长期结算不清,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及采购不合理,违规改造、出租固定资产,违反程序处置固定资产,大额资产处置不经集体研究,资产应纳未纳入管理范围等。

1.7财务制度风险

财务预决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经费管理、财务监督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事业单位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前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不健全或重检更新不及时,财务内审监督制度的缺失、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不够,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完善,都是导致财务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

1.8财务人员风险

财务人员风险主要是指财务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决策人员,因其专业素养、风险观念、监督机制等缺失,导致财务风险形成。主要表现为: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财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职责不清晰,报表数据不精准,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重大决策过程不规范、不审慎,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甚至滋生财务人员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具有事业性收入的单位,例如学校医院等,在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银行借贷等筹资行为,由此可能还会产生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

2.1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由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许多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的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如果没有建立起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决策人员没有对财务风险予以高度重视,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识别、监测、评估和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资金运转缺少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很容易形成财务风险。与此同时,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后,事业单位并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来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和化解,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风险损失。

2.2基础管理水平不高

财会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相应对财务人员综合素养及基础管理的要求比较高,也给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筹划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都带来了挑战。如果对财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没有针对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必要的培训以及再教育工作,就会导致财会人员只能被动处理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管理问题。如果财会基础数据不实、基础流程不畅、基础环节缺失,财务决策缺乏审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就容易导致财务资金无法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起来,诱发财务工作混乱,从而发生财务风险。

2.3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较为宽广,涉及资产、票据、采购、支付等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必须规范财经纪律和制度要求,建立起单位财务的管理支撑与安全屏障。一旦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科学健全,措施内容不够细化完善,缺少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在财务管理的模式以及制度上没有形成规范,在岗位职责、流程环节以及人员分工上落实不够明晰,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困难重重,从而造成财务风险。尤其是伴随财务工作的智能化、集约化、数字化和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更是需要与时俱进。

2.4内控监督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是否健全合理是影响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果包括财务制衡、财务监督、激励约束机制等在内的内控监督体系不够系统完善,财务管理的职责权限不够清晰明确,钱账分管与职务分离原则得不到落实,没有实施对财务收支计划、控制、考核的跟踪审计,没有对日常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审查,缺乏科学完备的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都会加大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3.1增强人员的全面风险意识

要全面树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全面风险观念,培育稳健审慎的财务风险理念,形成健康持续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深入灌输正确的风险价值观,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财务风险预测和监控,警惕容易发生财务风险的环节,不可因是非经营性企业而忽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财务新内容,学习新的财务技术,深入了解财务风险的知识内容并进行掌握。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能够及时识别事业单位潜在的风险,并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预测该风险可能给单位带来的损失,运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其带来的损失。

3.2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财务风险的整体管控,必须建立在财务数据、资产、票据、流程乃至人员等内核管理系统提升的基础之上。要加强财务基础数据的审核把关,推进预算约束管理,确保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维护财务预算执行力和控制力;加强经费收支管理,严格经费审批权限,规范财务报销流程,严格执行财务支出要求;加强单位资产管理,规范贴签行为,严格国有资产配备管理,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制,确保账物相符;加强核算管理,全面遵守会计核算规定,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完整;加强采购监管,建立采购标准化流程,严格执行集中采购和零星采购程序,确保公开透明;加强票据实质性管理,确保票据真实、支领合规、开具规范、审查严格;加强单位债务管理,研究建立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和债务预警机制,避免财务流动性风险;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推进财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基础管理水平。

3.3健全管理制度和内控监督体系

制度的完善是实践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基础。要以财务资源合理配置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效能分析为工具,以决策———控制—评价为主线,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健全完善单位各岗位环节流程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明确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权利义务,强化财务岗位制衡和约束机制建设。完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重视内部财务环境的控制,深入落实经费、资产、采购、合同等管理责任制,加强财务人员职业考核考评,健全重大财务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制度,深化纪检、财务、审计部门的密切配合,严格财经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适时实施财务公开,推进“阳光财务”建设;与时俱进更新财务制度,确保财务工作规范有序,从而使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管控,真正实现科学理财与依法治财。

3.4深化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深度融合。在前端,要建立财务基础核算服务覆盖式应用,推广使用电子票据,推行自动记账、查伪、对账与检测税务风险等,自动生成财务凭证、账本、报表,实现直接的财务数据收集整理和智能核算,提升财务处理效率;在中端,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升财务支付、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持,在智能核算和共享服务基础上,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与集成化处理;在后端,要推行财务操作的机控,加强区块链技术在财务监督中的应用,建立区块链核算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实时跟踪、审计与检查,在促进财务高效的同时,大大降低财务差错与风险。同时,要重视财务信息安全建设,加强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完善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措施,做好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防范,让财务信息系统具有完备的功能、稳定的性能,突破时间及空间对于财务管理的限制,逐步推进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场景化与智能化。

4结论及建议

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树立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优化财务风控流程,提高财务基础水平,规范财务操作行为,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完善审计监督制度,深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培育健康的财务风险文化,真正打造行之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作者:唐静 单位:武汉大学 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篇2

对事业单位来说,强化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其目的就是为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功能与效益,增强其履行公共职能的的支持能力,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管理效率最大化。事业单位的运营性资金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来自于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要充分接受社会及各界的指导和监督,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强化对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及其财务风险防范的监督与管理,进而使各类财务资源真正的做到来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分析事业单位做好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一)保护国有资产完整与安全

事业单位既是国有资产的使用人又是它的管理人,具有双重角色,必须履行其相应的资产管理职责。在使用及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更要确保实现其保值增值之目标。新情势下,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关注越来越高,单位更应提升财务风险的管控意识,减少风险影响,实现财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二)控制费用支出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公共职责,加强内控建设,堵塞风险管控漏洞,保证单位财务资源的高效利用,确保全部资产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加强对于财务的预算监督,积极推进财务的内部审计,规范优化事业单位财务业务结报手续、流程,尽可能减少没不要的成本费用,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树立政府光辉形象。

(三)提升单位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事业单位承担着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而当前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使事业单位更加要加强内部各项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可有效保证财务资金安全,使单位自身获得较好的自我管理条件,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运营管理和业务开展中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一)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制度作用流于形式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及其领导缺乏财务的内控风险意识,因而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措施所要求和落实的具体效果。部分单位领导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十分注重单位的社会服务效应,认为自身单位只要服务好社会公众,履行好公共职能就行,对单位的财务管理缺少必要关注,缺乏对财务风险防范及内控建设的全面性认识,他们认为财务内控建设就是制度建设,在内控制度措施落实上缺乏必要的力度,造成内控建设效果不佳,财务风险隐患常现。

(二)内控制度和管理方法的缺失

近来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业务流程不规范、岗位职能权限的划分不明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单位业财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交流,部分单位没有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制度,风险防控手段措施落后,难以应对各方面突发事件发生或者潜在风险因子影响。

(三)预算编制不合理,收支管理不到位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的主要运营经费都是来源于公共财政拨付,这更迫切地要求他们能够科学合理的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堵塞财务风险漏洞,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但目前,由于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年度财务预算的编制上仍然存在着缺乏其科学性、完整性问题,不利于对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以及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同时造成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这也不利于推动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缺乏有效的控制和执行

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自身对财务风险影响的防控以及风险预警能力相当低,在财务管理及其风险预警的过程中,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视又不足,进而使得单位运行成本费用支出得不到相应的监督与控制,进而影响财务预算资金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也影响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推进。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要尽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机遇,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但部分事业单位及领导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缺乏深入了解,进而使得自身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使得财务信息系统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升级,进而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应有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导致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工程推进产生纠结,造成相关工作进展缓慢。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提升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意识,是事业单位实现良性运行和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岗位务必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一方面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宣传与培训,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与手段,另一方面可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工作落实进行监督、评估、考核,并通过有效地反馈,使他们清楚地掌握整个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另外事业单位各级领导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树立标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单位的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财务管理方式方法

事业单位要实现自己发展的长远目标,就必须完善、优化、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完善其财务风险监测体系。从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和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其特征出发,在深入地对原有财务监督工作的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基础上,一方面健全自身的各方面的财务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优化各方面的财务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财务管理岗位职责,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对各方面财务风险影响的风险点进行精准控制与防范。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宣传,积极动员各部门各岗位全员参与到财务风险管控中来,形成全面、多视野、立体化的财务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使风险影响最小化。

(三)加强预算管理,提升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益效率

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单位为未来某个时期内,合理地估计其资金的结构及其收支状态,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预分配,进而使有限的财务资金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切合自身的业务开展需要,参考往年收支情况并结合当下收支实际,把全部业务纳入预算管理,同时要选择合理的编制方法编制预算,同时要切实加强预算的执行,确保预算制度的切实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的考核与监督,通过监督,进而保证预算能够全面严格的执行,通过考核评估,使预算管理水平能够持续提升。通过预算控制,减少单位投融资风险的影响,进而达到风险的防范目的。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环境

事业单位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对外代表着政府的光辉形象。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有助于提升各部门各岗位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提升单位管理的综合实力,进而提升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因而事业单位及其领导自身要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为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必要的人财物支持,要以身作则,发挥其领头羊作用。事业单位要不断健全对财务风险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岗位责任意识,各个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财务风险的防范中来,从而建立起全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财务风险综合防范管理体系,积极地为本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财务风险综合防范环境。

(五)加快财务的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财务信息化是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基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现状,笔者认为事业单位要从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和其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变化的角度入手,落实各类国家法律制度,梳理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和工作流程,加快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加快推进单位各类管理系统的融合建设,提升财务业务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可根据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优化设计切合自身管理特点的信息系统,这样既提升单位的管理效益,又可以更好的地控制和规避各类财务风险影响。

作者:王晓环 单位:聊城市市政工程管理服务中心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篇3

在现代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单位的稳定运转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我国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越发复杂,也将面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规范全社会财经纪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伴随着基本会计活动产生的,不注重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合理有效的获取使用财政资金,无法充分承担自身的社会职能。在事业单位机构运行过程中,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确保每笔财政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严格执行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收支核算,不仅可以避免资金流失,还能从根源上避免舞弊和贪污的现象。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来看,推进财务管理整体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风险防控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

2.1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国民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境市场变化所引起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也推动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正和优化。综合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机构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只要依据预算申请取得的财政资金,合理合规的使用并不会带来财务风险。就现状来看,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引入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还未全面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分析,难以做到有效的风险规避与规划。久而久之,这不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还会影响财务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会计工作人员是财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在管理层面,对于领导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政绩方面,加上会计风险的产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单位管理层内部容易被忽视。在执行层面,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注重对财务人员的思想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存在专业素质不高,致使部门整体规避风险的技能较弱,不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

2.2管理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是履行监督职能、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构,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机构运行目标不仅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还应当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初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内控制度的规范标准并未提升,造成了部分单位内控制度改革推行缓慢,管理层与执行层缺乏主动遵从性的现状。部门职责不明确,对于资金的管理缺乏严格约束,就无法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在事业单位以往的管理模式下,单位运行活动中只重视经营,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情况多有发生。在财务决策上缺乏全面可行性的分析,致使管理部门存在主观性决策,加之对风险管理缺乏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尚不健全,也会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

2.3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特殊属性,在机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在预算编制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些项目并没有进行完整的分析调研和筹备,没有掌握更多的科学数据作为理论支撑,会间接导致执行时出现偏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将具体的目标任务落实,容易演变成模糊化的分配任务,导致资金支出结构产生不合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是挪用部分项目资金来填补基本运营支出的不足,有的是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在不同属性的项目资金之间相互挪用。事业单位应当重视预算管理,建立以预算工作为重心的管理体系,结合现有的资金来源,合理编制预算计划,并形成动态的管理模式。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路径

3.1重视财务监督管理

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作为事业单位较为常见的内容,它的表现往往是有迹可循的。不管是资产核算方式不严谨、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不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这些都逐渐变得容易辨别。在会计日常核算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风险系数的不同,将财务整体风险依照不同种类进行划分,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定风险点,涉及经济利益流出的各项支出,从不同环节出发评估存在的特定风险。事业单位规划各项财务活动,必须立足现状,给予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有计划的把风险降到最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人员要带头落实专业知识培训,将监督管理的责任承担起来,再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培养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在逐渐完善风险预警、内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体系建设中做好有效支撑。

3.2建立责任制

任何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都需要集中组织人员贯彻和执行。在风险防范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分工,对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已经贯穿于机构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岗位责任制,强化资金使用的刚性约束。明确管理人员、财务、审计、监察等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岗位的职能最大化、最优化,保证不同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制约。尝试建立多维度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有效保证经济活动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随着风险防控意识的逐渐深入,事业单位要对自身的内部组织架构进行持续改良和优化,推进责任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财务风险防控已经不再是单位当中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落实在每一位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里。

3.3优化财务管理内控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根据识别的不同风险,制定整体方案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应对策略。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要将这些风险控制在可承诺范围内,杜绝舞弊、低效、浪费等错误的发生。事业单位机构运转和项目支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划拨,依照预算批复进行资金的配备和使用,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水平。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活动。对于相互牵制的岗位进行适度分离,建立内部控制授权机制,使每个岗位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相互制约有效制衡。对资金的流量使用提前做好预算计划和职能审批,运行过程中不断健全风险防控预警机制的建设,对每笔财政资金的用途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内部审查工作,对于有效防止和解决潜在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财务管理部门中配备专门负责内部审查的监督机构,也可以适时会同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单位各项业务进行审查,使用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根据审查结果进行整改和优化。通过自我警示,进一步促进财务标准化,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意识,构建“不敢、不能、不想”长效机制。

3.4强化预算资金管理

预算资金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根据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开展合理的预算管理控制。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目标以及上一年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找出执行力度薄弱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结合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对于不同的预算项目,按照侧重点划分项目之间的比重,在编制时既要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也要确保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对于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在实际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内容进行合理分析与修正。将项目要素进行分解细化,落实项目的对应责任主体,在实际风险出现时,做到快速识别风险因素,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严肃性,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预算监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相关的风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预算管理实施高效性,规避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好合理化编制,还应定期进行预算分析与预算审核。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以预算管理为重点,做好全面财务收支分析工作。结合对会计核算数据的筛查结果,严格规范收支管理。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5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就是为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率,为事业单位的有序运转夯实基础。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可以细化预算执行,推进预算资金的统筹使用,进一步强化存量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对于财务风险的管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活动趋于多样化,财务工作已经不单局限于单位经营运转、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也需要适度的进行结构调整。绩效评价的主体已经从单一的部门整体绩效转变为对各个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跟踪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预算编制阶段,对各资金使用项目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不仅仅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设置考评指标,涵盖服务质量、群众满意率、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计划进行事前监督。在工作过程中落实事中监管,实时获取管理数据,坚持绩效导向,保障资金使用过程的稳定有序。事业单位对于出现的与绩效目标值的偏差,及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良,规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为财务决策提供可靠支持。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实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监督和绩效评价,完善绩效结果与预算收支的挂钩机制。实施绩效评价,使工作变得更具体、更精细、更具有目标性。

3.6合理利用新技术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政府会计制度的现代化和网络化进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深入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满足当代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发展需求,财政部门应当不断推进信息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打破“信息孤岛”的传统管理理念,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化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会计数据的核算和整理,实现信息在政府信息化平台上的实时分享。一个成熟的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机构运行、资金拨付、资产清理等数据变化,对于风控管理也能做到及时预警,为机构运行提供事实依据。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对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及时掌握大数据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技能,了解事业单位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最新知识。依托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指标监测系统,约束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

4结语

综合上述,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随着风险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面对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要加大对风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提升规避风险的实际能力,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彦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路径探讨[J].中国市场,2020(2):2-11.

[2]秦静.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路径研究[J].营销界,2019(52):225-229.

[3]郭丽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优化及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21(10):167-169.

[4]李玲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2020(29):49-50.

[5]梁语姗,王成.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思考[J].知识经济,2019(02):74-76.

作者:冯源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