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与引导3篇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与引导3篇

时间:2023-02-10 10:30: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与引导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与引导3篇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篇1

1青海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的状况

2006年1-3月‚笔者对青海大学本部、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部分大学生家长以及部分社会青年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08份)‚主要调查青海省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收入的来源、大学生理财状况.

1.1消费水平状况

西宁市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情况见表1.以上统计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月人均生活费收入308元‚月人均生活费支出335元.大学生消费存在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2004年青海省农村居民年消费水平1719元‚城镇居民年消费水平6582元(参见《青海省2005统计年鉴》);2005年西宁市城市居民月人均消费在553.99元(参见《西宁统计年鉴2006》).显然‚月消费超过600元的大学生月消费超过西宁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视为非理性消费人群.可以看出‚西宁市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存在非理性现象.

1.2生活费收入来源渠道

西宁市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情况如表2所示‚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得知‚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生活费通过家长给、助学金、勤工俭学多种渠道获得.

1.3消费结构的情况

调查显示‚他们除了吃饭、学习用品、日用品、服装、通讯、交通基本消费项目以外还存在恋爱、旅游、请客、上网、自学考试、医疗、吸烟、喝酒等消费项目.可见‚青海省在校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上存在非理性.

1.4在校大学生理财状况

调查显示:有12∙0%的在校大学生不清楚每月生活费花到了哪里;有15∙4%的大学生20天左右就把月生活费花完‚有3∙3%的大学生一周花完全月的生活费;在把生活费花完以后‚32∙1%的学生会向父母要‚24∙9%的学生会向同学借钱‚18∙9%的学生会透支下月生活费.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支配每月生活费。

2青海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

2.1消费水平非理性表现

青海省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非理性表现在:作为主要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高于同期城市居民及社会青年平均水平.

2.2消费结构非理性表现

在校大学生作为依靠父母供养的消费群体‚其合理的消费结构支出比例由大到小应该是:吃饭、学习和日用品、穿着、通讯、交通等其他消费.而部分在校大学生除了上述消费内容以外‚还包括:谈恋爱、手机、吸烟、喝酒、请客、购买名牌服装和化妆品等等.他们这方面的消费占月消费总额的20%以上.

2.3消费方式非理性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方式主要表现在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追求“奢侈型”消费方式.他们花父母的钱穿名牌服装、用名牌化妆品、谈恋爱、旅游、下饭馆、进舞厅.

2.4消费心理非理性

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依据收入状况理性消费.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消费自然就高.身在同龄人的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出现攀比心理.有些男大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女大学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服装‚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青海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3.1社会方面的原因

对社会青年的调杏显示‚西宁市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社会青年占9.1%;追求名牌服装和化妆品的占14∙1%.有46∙1%的西宁青年认为大学生消费受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可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与社会不良的消费观念存在密切的关系.

3.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次调研显示‚独生子女学生从事勤工俭学的比例小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而他们高消费人群的比例却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这种现象说明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另外‚家长对待大学生手机和恋爱消费的态度影响大学生消费结构.调研显示‚有67∙4%的大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旅游‚有70∙5%的认为大学生应该使用手机‚有53∙5%的家长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大学生消费由父母提供‚当家长支持大学生消费时‚他们高消费是必然的.家庭缺乏对子女的理财教育‚使大学生在独立支配经济收入时‚不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调查显示‚有65∙9%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独立管理钱财的经历.大学一年级学生20天和一星期花完生活费的人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组.随着理财经验日益丰富‚他们有计划支配生活费的能力增强.可见‚家长放松对子女的要求、过于溺爱、缺少对于女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消费观念的错误引导‚是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3.3学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还与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和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关.

3.3.1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教育

随着大学生消费问题报道增多‚各院校纷纷对大学生消费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相比‚还很不够.主要体现在:①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足.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学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足.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指导不够.高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主要在“两课”教学中进行.翻阅“两课”教材‚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道德的教育内容很少.对在校大学生调查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几乎没有涉及‚更不用说指导他们科学、理性消费了.

3.3.2同学的示范效应对大学生个体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大学生消费有从众心理‚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访谈得知‚农村学生容易受到城市学生的影响‚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影响‚个性不太强的学生容易受到个性较强的学生的影响‚不追求时尚的学生容易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是负面的‚那么对于那部分受影响的学生来说‚就是不良导向‚将产生不良的消费行为.

3.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3.4.1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根本原因

调研显示‚在西宁市有13%左右的贫困人口‚在农村‚这一比例更高.普通家庭供养一名大学生不易‚父母希望他们完成学业能够改变家庭经济状况.部分大学生‚不要说考虑民族和祖国的未来‚就是自己的未来‚也很少思考.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缺少什么只知道向父母伸手要.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盲目追求高消费‚他们毕业后是不能够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的.笔者认为‚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是造成他们出现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3.4.2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爱慕虚荣是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观念的影响‚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试图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消费高档商品确立自己的优越地位.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奢侈消费.

3.4.3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消费行为是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虽身在学校却有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各种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念‚使他们呈现出一种极不平稳的消费心理.调研中大学生表现出的追求名牌服装和化妆品、高档手机、请客、旅游、高额恋爱消费等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对大学生家长的调研显示:有58.0%的大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是因为与同龄人在一起相互攀比造成的.

4纠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对策

4.1社会承担起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责任

首先‚应将消费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消费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应是终身教育‚应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全民消费教育形成一个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科学合理的健全体系‚消费者素质才会稳步提高‚消费技能才能逐步增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体现在: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对商业广告的管理‚规范商业广告行为‚减少不正确消费知识和观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4.2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和引导

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应该从小做起‚小学的消费教育可以结合劳动技术课或者思想道德等课程‚传授有关消费观念、生态消费中的环保意识及介绍如何花零花钱等.中学生的消费教育可以结合社会常识课或者劳动技术等课程‚给学生讲解消费知识‚传授消费技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消费结构、消费规模、消费技能及有关法律.

4.3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和引导

家庭在行使消费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小处着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知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锻炼其适应消费生活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家庭消费的文化含量‚使孩子受到熏陶‚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子女的理财教育上‚美国家庭的做法值得借鉴.在美国‚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们知道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当他们稍大一些的时候‚给他们在银行开设信用帐户‚提醒他们关注自己帐户余额的变化‚理性消费.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会了理财‚学会了理性消费.

5结束语

青海省大学生存在非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盲目高消费、奢侈浪费、消费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等‚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成长‚还对整个社会及其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此‚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作者:王艳萍 单位: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篇2

目前,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主要支付方式。然而,移动支付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由于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消费观念是否科学,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当前移动支付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践行绿色消费实践,意义重大且深远。

一、移动支付背景下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以其较强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等特征在我国迅速推广。概括来讲,移动支付是指移动客户端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进行电子货币支付,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支付方式,深受大众的青睐,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作为消费创新性较强的消费群体,不仅是移动支付推广的初始试用群体,也是目前移动支付的最有力的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多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同移动支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观点,但由于大学生身心特点,在运用新兴事物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一)过分依赖手机产生过度消费

移动支付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消费。只要通过智能电子产品完成线上支付,即可获得相应的商品或服务,这大大增加了人们消费的可能性。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空闲时间相对较多的大学生,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通过智能手机搜寻消费品来满足自身的物质消费需求,由此滋生享受主义。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几乎不再使用现金,大部分花费均通过手机进行移动支付。此外,大学生在使用移动支付消费的过程中,大额支出缺乏谨慎思考,小额支出频率骤增,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大学生过度消费。

(二)借助信贷平台进行超前消费

当前,移动支付的各种支付技术带来支付场景的多样化,衍生出各种消费信贷软件,如支付宝的花呗、微信的微粒借贷钱等,为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与消费空间。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通常会选择移动支付提供的门槛低的信贷服务进行超前消费来满足当下欲望。而信贷行为往往造成大学生超前消费严重,背负高额债务。借助信贷平台进行超前消费,数额及利息相对较低的,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只能通过节衣缩食,用节省的生活费去偿还,进而导致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而数额及利息较高的,大学生根本无力偿还,选择“贷”还“贷”,甚至引发一系列“裸贷”、跳楼等恶性事件,造成令人痛心的惨痛后果。

(三)支付便捷激发冲动消费

研究表明,移动支付的易用性对消费具有极其有效的激励作用。移动支付会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冲动消费的行为也大大增加。伴随移动支付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造成其冲动消费增多。此外,在各种电商“秒杀”、“限时抢购”、“买一送一”等促销信息诱导下,消费规划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在贪图便宜的心理作用下,很容易冲动消费,购买大量闲置的物品,从而增加了不合理的消费。

二、移动支付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内因与外因

在互联网与金融经济发展高速融合的当代,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但面对这样的新兴事物,大学生群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尚未成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尚未成熟,自制力不够强、拒绝诱惑能力较弱,盲目、从众、攀比等消费心理问题屡见不鲜,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在物品极大丰富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结合移动支付多样性、便捷性等特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群体热衷于追求刺激、个性、新奇,极易受到享受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冲击,进而在消费时作出非理智的选择。

2.大学生缺乏消费经验和勤俭节约意识。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大学生独立自主消费经验较少,日常消费需求均由家庭满足,消费决策权由父母支配,严重缺乏商品知识和购买经验。同时,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较好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90”、“00”后的大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几乎从未体验过贫穷生活,且独生子女众多,家庭溺爱,子女提出的消费需求在家庭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均会得到满足,对生活消费方面教育引导较少。因此,当下大学生严重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

(二)客观原因

1.移动支付操作简易化、支付无形化使消费行为更加不受理性控制。移动支付仅需条形码一扫或是指纹一按,甚至是“刷脸”滴的一声,买卖交易便轻松完成。操作的简便,支付的无形,使消费行为更加不受理性的控制。一方面,较之传统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省去了拿取钱包、支付找零、刷卡签字等繁琐步骤,消费支出变得无影无形,给大学生造成一种“没花钱”的错觉;另一方面,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说,移动支付时数字化货币支出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冲击较弱,钱变少的实际感受并不强,甚至几乎没有,从而导致移动支付消费行为更不受理性控制。

2.移动支付信贷平台打破了大学生消费的预算约束。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消费支出来源以家庭供给为主,家庭供给标准是大学生消费的预算约束,虽然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兼职获得一定收入,但兼职收入金额极为有限。然而在移动支付背景下,催生出许多低门槛的信贷消费,这很大程度上扩张了大学生的消费额度,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约束失去实际效果,致使非理性消费行为频发。

3.移动支付支付场景的多样化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从最初的购物、餐饮到如今的出行、生活缴费、智慧校园等,移动支付正逐步覆盖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以往闭塞传统的校园,移动支付背景下的大学生仅需要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便可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资讯。消费选择被扩大,再加上部分商家平台的诱导,大学生自制力弱,非理性消费行为便很难避免。

三、移动支付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在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移动支付日趋成熟,其逐步取代传统支付方式已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境下,为了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出发,分别就大学生自身和高校教育两个层面给出预防对策。

(一)从大学生自身出发

1.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是大学生涯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较好发展,在移动支付背景下,大学生自制力不坚定,消费欲望不断增加,容易受到各种消费信息的诱惑,被移动支付表面上提升的消费水平蒙蔽,进而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大学生需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积极践行适度消费、生态消费、精神消费,注重自我修养提升,而非物质享受,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消费技能的培养。移动支付背景下,消费品丰富多彩,但良莠不齐,再配合商家各种诱导性的营销手段,大学生更加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如何在众多产品中实现最高效的消费,便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消费技能。大学生应练就“火眼金睛”的消费判断与辨别能力,在消费时通过正规渠道,选择正规品牌,不贪图小便宜,以实用性为主要参考标准,理性判断,慎重选择。另外,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也要培养“敌动我不动”的抗诱惑能力,掌握消费行为的主动权,拒绝被各种商家的营销策略牵着走,力争做到三思而后消费。

(二)从高校角度出发。

1.融入优秀消费文化教育,创新高校思政课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群体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消费观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课堂则是开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过去,由于消费文化追求享受、刺激、娱乐,更被标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标签,因此,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大多避而不谈。正因如此,绝大多数高校目前缺乏针对消费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育方式上都存在严重滞后问题。因此,融入优秀消费文化教育的全新思政课堂成为迫切之需。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融入优秀的消费文化,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授消费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提升自身的内涵和精神层次为消费目标的科学消费观念,践行和发展优秀的消费文化。

2.积极引导社会消费实践,培养理财观念及能力。消费行为是一种行为模式,更加侧重于实践。因此,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前提下,高校更应该积极予以社会消费实践的引导,并注重其理财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譬如,高校可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社会消费实践活动,并予以指导;还可增设理财必修课程或是专题性理财培训,传授大学生基本的理财方法,引导大学生消费过程中遵循收支平衡或盈余原则等。

3.加强校内移动商务建设,推动数字化校园发展。加强校内移动支付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可靠、健康的移动信息资源。积极推进移动数字化校园工程,以信息化推动、营造良好的移动支付消费环境。积极探索开启学校与移动支付运营商合作,针对大学生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属于大学生版本的移动支付。

作者:魏妍妍 单位: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分析篇3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消费观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研究者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特点,分析原因,找出有效克服非理性消费的对策,对于大学生认识自身消费行为、进行合理消费,培养良好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减轻家长负担、节约社会资源,形成大学校园里良好的消费风气,实现高等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表现

(一)消费水平呈现高消费趋势

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是家庭供给,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受家庭总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影响存在差异,消费水平也就有了层次。首先是饮食消费上,据调查,43.75%的大学生每周会去一次高档餐厅(人均消费100以上)消费。其次是电子产品的消费。电子产品对大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手机、笔记本等高端电子产品是大学生经常抢购的东西,更换频率较快,比如手机的更换频率大部分在1-2年之间,并且使用的手机价位高于2000元的占85%以上。最后是女大学生的形象管理消费。女大学生在形象方面的高消费问题比较突出。大多女大学生频频购买品牌服装、化妆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经常进行美容保养,重时尚、追求名牌,为了形象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刚脱离父母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在“吃”“穿”“用”等各个方面都要自己打理。由于生活经验的欠缺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他们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消费。据调查,当今大学生在饮食、人情、形象、网络、通讯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增加,用在购买学习资料、培训课程、考证费用等学习型消费比例相对而言较低。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用于吃喝玩乐上的花费要远远高于学习上的花费,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对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有不利影响。

(三)消费方式崇尚超前

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丰富多样。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网络很熟悉,经常在网上购物。由于网上分期购买产品的兴起,许多大学生都分期购买数码产品、机票、衣服等消费品。这种超前消费的透支方式和消费观念,使部分大学生陷入没钱吃饭和入不敷出的窘境,对自身消费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消费观念追求个性化

攀比、个性、享受、冲动等消费观念成为主流。当前社会信息量大、物质丰富,大学生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易被社会各种环境所影响。大学生从最初的追求使用价值慢慢转变为追求符号价值,通过消费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形象。大学生比阔气、比排场,使得符号消费成为主流形式,攀比、个性的心理越来越强,甚至不顾自身的支付能力,给自己和家庭造成经济负担。[1]告别了紧张的高中,来到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部分学生难免会沉浸于享乐,出入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受情绪控制,为了情感上的满足,冲动盲目消费也常有发生。这些非理性消费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

研究者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背后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包括学生方面的主观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熏染

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个人权利与欲望越来越被重视,“自我”“个性”成为消费主流。这使部分大学生偏离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轨道。第二,中国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但是部分网络影视剧、视频、广告的宣传内容过于奢侈浮夸,再加上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被误导,从众、攀比、享受、个性等不理性消费油然而生。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支付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支付宝、微信和网银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快速便利地进行支付。这一方面为学生的顺畅消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消费的机会,促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冲动、超前等不理性消费行为。

(二)学校对理性消费教育不够重视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学校,教育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长久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上,对学生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了解得不够全面,导致对学生相关的消费、理财教育欠缺。学校对于学生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只是从形式上加以引导,缺乏对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教育。

(三)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一,部分家长默许甚至纵容子女的某些不合理消费行为。大学生的经济消费基本都是来源于父母,有小部分来自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所以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家庭条件息息相关。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上大学已经成年,鼓励其开阔视野,多学些本领技能。部分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不愿让其吃苦,不管孩子有什么需求都尽量满足。因而在生活费方面,大学生的基本支出都在2000元以上,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甚至上万元。但是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消费动态,如是否专款专用,是否铺张浪费等。此外,大学生缺乏科学的理财观念,思想意识容易受到诱惑,因此逐渐养成了不理性消费行为。第二,家长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对孩子起到负面的影响。有的父母喜欢搞排场、讲门面,花钱大手大脚,奖励孩子的方式是用钱去鼓励孩子得高分、考好试,使得孩子在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就有了先入为主的金钱观念。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从小开始上补课班,或因家长工作繁忙,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思想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对其消费行为和合理消费心态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难免受到影响,进入消费误区。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第一,消极被动的感性心理。“90后”“00后”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娇生惯养,遇到挫折也较少。上大学后事情需要亲力亲为,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由于大学生阅历浅、经验少,遇到困难难免会急躁、被动,控制不好个人情绪,往往通过消费来加以缓解,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不合理的感性消费。第二,弥补内心的自卑心理。大学生是群居生活者,与周围同学时刻相处,但是由于大家个体的差异,容易产生个人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局限性。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且不如人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为了弥补这种心理,就会借助高消费,如买名牌、讲排场等,以此增加自己的自信心。第三,彰显自我的个性心理。高中时代以成绩为重,学生习惯了被家长、老师和同学密切关注状态,到了大学,这种存在感将不再被强调,难免心理有落差。为了获得关注、彰显自我,大部分大学生追求个性,在个人消费上特立独行、不落俗套,攀比和盲目消费就不可避免。第四,从众消费的虚荣心理。大学的校园生活是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在逐渐迈向成熟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是世界观、价值观还在形成和完善,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到社会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90后”“00后”的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容易接受新时尚、新事物和新观念,但自尊心和虚荣心强,从众心理严重,向往名牌商品,极易导致行为的偏差和心理的落差。由于大学生缺乏独立理性的判断,消费往往不计后果,只跟着潮流和心情走,因而攀比、跟风、超前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思政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教育引导对策

(一)营造科学、合理的社会消费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反对那些享乐型、拜金奢侈性的消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消费、合理消费。首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自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弘扬传统美德,重视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督,净化网络,如限制网络上浪费、拜金、攀比等行为的出现。引导正确的网络文化,注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宣扬。对倡导不良消费的商家给予严厉的打击,让社会的网络文化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二)发挥高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加入大学生消费教育的相关内容,如消费行为学、经济学、理财规划教育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消费观。除此之外,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加大网购安全等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避免消费陷阱和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第二,应营造节俭消费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报纸、网站和专栏等应该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对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进行宣扬。高校应加强学生理财、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消费进行合法合理的规划,从而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消费。第三,学校应多举办课外实践活动,如支教、看望老人、去孤儿院等有教育意义的实践,让大学生体验艰苦生活,领悟钱来之不易的道理,以这种体验方式加强大学生对生活的珍惜,使其懂得不奢侈、不铺张、不浪费的重要性,引导文明、简朴的消费行为。第四,教师应身体力行,发挥带头作用。高校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要细致调查,循序渐进地引导。教师应注意自身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和带动更多学生走向正确的消费轨道。

(三)建立健康的家庭消费环境

首先,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勤劳简朴,不搞排场、不浪费、不拜金,进行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给孩子起好带头作用,应更加注重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奖励。其次,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吃苦耐劳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理财,杜绝盲目消费,对其进行消费控制及金钱观正确引导,使孩子从小就保持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优良作风,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奢侈、攀比等不良消费行为。

(四)加强大学生自身正确消费观念的建设

第一,消费态度。大学生应自主树立良好的消费态度,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不追求名牌,不搞排场,杜绝崇尚高消费和没有计划的消费,不能使自身陷入承担不起的消费窘境,影响身心健康。第二,消费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杜绝只要名牌的消费心理,不攀比、不一味追求潮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摆脱外界不良消费观念对自己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第三,消费内容。大学生在消费前应理性分析,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正确的认识,不能凭自己一时兴起和冲动,在还没了解自己的确切需求时就进行消费。第四,消费品位。大学生应多读书,多参加学习活动,如听学习讲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合理、文明地进行消费。第五,消费能力。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进行消费,不可过度消费,应多做兼职,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经济自主能力,树立独立自主、量力而行的消费精神。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不仅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关系的和睦共处,更关乎国家的理性消费趋势和中国梦的建设。为此,各方要通力合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大学生自觉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钟瑷琳.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8):56-57.

[2]刘亭,齐静.大学生网购非理性消费行为深层原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7(26):151-152.

[3]刘小华,匡促联.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J].鸡西大学学报,2013(2):58-59.

作者:王玉霞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