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研究3篇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3-02-16 15:24: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研究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研究3篇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篇1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使我国教育部门不得不对各大学校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关注当前社会的变化,以经济社会实际需求作为根据,培育出大量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这需要高校积极优化和改进教育,并建立一个既健全又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从而为学生提供融洽舒适的教学环境。社会各界一直广泛关注社会体育专业,无论是其人才培养方式,还是相关管理制度,皆受到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并未得到社会认可以及不符合社会需求,再加上其教学方向目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改革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制度刻不容缓。

一、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的优点

在社会体育专业当中,所谓的“双证”是指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让两种证书之间进行“双证融通”,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合理融合职业等级证书与学校发放的学历证书,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人才。由于“双证融通”对各职业学校明确提出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要求,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以新时期社会的就业标准为主要参考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紧紧跟随社会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高技术、高质量和高素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促进学生就业率大幅提高。无论是从业资格证书,还是学历证书,都可以将学校学生具备的综合能力切实体现出来,同时这也是现今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更是职业院校蒸蒸日上发展的关键条件。基于此,我国职业院校需要合理结合职业等级证书与学校学历证书,在全面培育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必须要与社会就业相贴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与当前社会更好更快地接轨,并推进学校“一教双证”教学的全面实现。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减少过渡衔接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在大幅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不是过于重视考取相关证书。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效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是一种较为理想和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弥补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还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率的有效提升[1]。

二、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建设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除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以外,其相关教学标准与制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只有促进双方制度互通才可以让二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此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以“双证融通”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彻底实现。通常来说,学生往往只有经过学校全面系统的教学,最终才会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而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则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上从事相关工作的证书。在现今社会体育专业,若想全面实施以双证融通作为关键核心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师需要从学校教学设施、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建设。教师在培育优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时,应以经济社会的具体需求为根据,逐步突显体育特色,设置体育特色课程,充分运用新型教学设备,这不仅可以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责素养得到有效锻炼,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技能和高素养人才。除此之外,社会体育专业应以当前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主要依据,不定期或者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专业的具体培养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让广大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以前就拥有从业资格,大幅提高学生就业率。由于传统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教学课程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出现的动态变化,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就业。我国职业院校所建设的“双证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推动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将教学标准和授课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在社会就业和课堂教学中,“双证融通”可以对社会体育专业提出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进而通过多项标准来推动一体化新型教学方式的良好发展[2]。

三、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充分掌握社会体育专业技能。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能够顶岗就业的标准,具体表现如下: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核心技能都不够熟练,大部分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必须要进行一次“回炉加工”才能就业。该现状表明,基于学历证书制度之下,现阶段职业学校沿用的办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市场对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实际需求。“产学合作、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合,但却并不是简单地拼凑两种证书制度,“融会贯通”是其主要实质,但从形式上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此外,重视将“产学合作”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育输出、输入中将“产学合作”全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实用型的优秀体育人才。

四、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质量标准

社会体育专业在设置人才质量标准时,必须紧紧围绕职业特点制订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核心技能标准,以市场为最终导向,以个体实际需要为重要前提,以职业标准为新准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充分满足和快速适应学生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作为关键核心内容,逐步突显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走出一条与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全面实施“双证融通”完全符合的道路。若想构建出一个以双证融通为关键核心的质量衡量标准,则必须与产学结合保持密切联系,并注重校企双方合作,学校和企业联合分析职业,既能够确定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与理论知识结构,又可以让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方向更加明确[2]。

(二)重组课程结构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结合考核内容和专业课程教学,并在课程体系中合理融入体育行业的职业资格,这样既可以利用职业技能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又能够突显出现今体育行业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应当遵循的考核标准,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双证书的相互融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社会体育专业要从整体出发,将社会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重要核心,根据具体工作任务详细构建课程体系[3]。此外,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思路对课程的删减和增加进行决定。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要重视具有浓厚地域气息的特色体育,更要注重将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性得到有效拓展。针对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在体育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下,社会体育专业要进一步强化和集中课程,既可以有效保证新课程的组合,又可以使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发展不相适合的课程设置问题得到解决,真正形成“三赢”局面。

(三)创新评价方式

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二者的融通是推动社会体育专业“产学结合、双证融通”全面实施的精髓所在。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大部分是以体育行业的岗位能力为基础,以社会体育实际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将职业行为活动作为依据,有机统一资格证书要求与学习证书要求、实践实训和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逐步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可充分运用PBL和订单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实施“以证代考”,深入探索集实训和课堂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实际课堂教学和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4]。

(四)强化实践环节

在课程管理实践中,要以课程设置要点为根据,为学生构建系统科学的动态管理体系,使社会体育专业真正拥有规范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时代发展需要为根据,以重创新、高素质、高技能、广适应为基础,为社会体育专业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全面突显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一些实践模块,并与职业基本技能进行对接,进一步增加其在社会实践中所占的比例[4]。

(五)提升师资队伍

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各学校要按照培养思路,对专业化师资队伍优先配置资源,积极组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此外,高校要不断丰富培养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进入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学习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丰富其行业知识储备量,以此来使教师完成从学校专业教师转型为职业资格培训师的转变,也可以在行业内聘请一些专家,从而为推动社会体育专业“产学合作、双证融通”新型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奠定夯实而又强大的师资力量基础[5]。

(六)加强基地建设

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必须要以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和社会体育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为根本立足点,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校内建设实训基地,通常需要对专业建设以及课程设置进行充分考虑,而在学校外建设实训基地通常需要加强产学合作,充分了解社会体育学生的专业实习以及进入社会企业内部的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参加岗前培训和深入企业内部顶岗实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提高,还能使社会体育专业实现零距离就业[5]。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对“双证融通”这一课程体系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各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学校三方协同合作,逐步建立起一个既系统完善又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组建一支专业师资团队,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课程标准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优秀体育人才。

作者:姜锦升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篇2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明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就业导向。广西民族大学作为国家地方特色院校,其办学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社会体育具有专业性强、社会需求弱等特点。面对扩招和就业市场供需转换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该专业大学生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研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近3年(2018—2020年)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为数据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1.2.2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类处理。2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近3年就业现状分析通过对该校社会体育专业近3年本科毕业生(共计111人)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其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6%、87%、82%,均值为85%,2020届毕业生受新冠疫情影响,就业率有所下降。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就业方向偏向教育和文体企业,部分学生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此外,还包括自主就业、延时就业、未就业以及其他途径就业的学生。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基本就业结构,如图1所示。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样化,部分学生选择延时就业和自主创业。图1表明,近3年,升学和应征入伍人数比重较少,趋于稳定;自主创业波动较大,在2018届表现出明显的以创业促就业的就业情况,且发展形势良好;这3种就业方式充分体现了毕业生利用国家政策性就业渠道实现就业。近年来,高校大量的人才输送,导致市场需求转变。数据显示(见图2),毕业生在(其他)就业渠道上波动极大,2018届占比20%、2019届占比16.2%、2020届占比达到了43.6%。结果发现,2018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金融行业,2019届毕业生分布在服务业、零售业和餐饮业,2020届毕业生,除金融业外,均占一定比重。其中,服务业在各届毕业生其他就业途径中最受青睐。面对人才溢出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其他就业渠道的灵活就业方式。

3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3.1社会因素

非营利性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较分散,仅仅形成小规模的群体体育活动,没有专业的组织与管理,发展较慢[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入,体育的需求逐渐扩大,但社会体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大众体育观、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等都存在缺陷,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3.2学校因素

3.2.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

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在教学与实践上仍存在不足。部分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实践上,受实践时长和场地设施限制,教师在短时间及不良实践环境下,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3.2.2高校就业指导成效不足

由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要求呈现多样性,高校就业指导也体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2]。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就业,从课程、校企培训等方面,加大了对学生的指导,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并邀请企业进行宣讲培训,帮助学生就业。由于授课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指导不足,因此学生不能引起重视,课程教学成效有限。虽然就业补助和校招聘,能够帮助部分学生顺利就业,但也无法根本解决学生就业择业问题。

3.3用人单位因素

广西地区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相关市场发展未成熟、市场小,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3]。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向市场输送了大量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关系改变,人才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提高。毕业生除有良好的技能技术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和沟通能力。面对供过于求的现状,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虽然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如果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不能较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将导致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滞留市场,无法顺利就业。

3.4个人因素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自我定位不明确,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4]。新时代青年毕业生更注重薪酬待遇和假期,既要求有不错的薪酬待遇,还享有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个人要求的匹配度,更没有深刻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忽视了职业发展前景,这些原因导致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4促进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4.1政府大力开展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社会体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是公共服务体育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能够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基础的公共体育资源;政府搭建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开展大众体育,体育消费人群和体育产品的需求增加,间接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既能够满足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又扩大了社会和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

4.2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社会体育应社会发展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市场需求也具有前沿性[5]。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面对学生忽视专业课程设置,消极参与社会体育工作,改行易业的现象,高校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课程和教学改革,高校专业设置、招生、人才培养应更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使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更贴合当下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体育发展的要求。

4.3提高就业择业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促进即时就业与自主创业

高校就业择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庞大的就业人群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增强就业实训,为学生创设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形成完整、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同时,鼓励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题,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积极开展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实训提供场地设备,并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主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创业效益。积极进行实验室管理改革,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为有创业需要的学生提供便利的政策和服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多元化就业。

4.4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自我定位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部分培养缺陷,加上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掌握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6]。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不断地学习补充,通过增强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就业时要有明确的自我定位,清楚个人能力,切忌好高骛远。争取做到一次就业及高质量就业,实现自己的专业追求和个人价值。

5结语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近3年就业率受延读学生影响,不够突出,但整体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结构稳定,就业渠道越来越宽,自主创业日趋常态化。但受所述因素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形势依旧严峻,部分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不高,改行易业现象普遍存在。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必须从政府、高校和个人等层面进行改变,改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促进社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作者:罗元 黄超洪 何珂峻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篇3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深化普通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改革任重道远。2020年9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阶段性总结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2号)提出,课程建设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需要继续聚焦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本文以聚焦课程困境、夯实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实施和深化课程实效为逻辑理路并结合湖南城市学院的实践探索,对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进行讨论,为“十四五”时期深化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参考。

1课程目标:坚持成果导向教育价值取向

自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备受关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1]。20世纪90年代,《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一文首次提出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OBE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2]。要想破解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困境,深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1以“健康中国”为战略导向,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培养具备指导和管理综合素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结合“城市”特色的办学定位,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为“适应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的人才需求,能在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政府部门等产业行业领域从事体育健身指导、运动防护、体育产业经营和体育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以教育强国为任务导向,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指标。在“十三五”时期,湖南城市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逐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2017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城市学院聚焦新型城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湖南城市学院立足学校治理改革思路,按照“1234”课程设置思路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了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支撑,突出了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和高素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3]。

2课程体系:注重通识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执行课程标准,重在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需要解决大学生的“成人”和“成才”问题,前者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辅;后者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活动课程、通识课程、嵌入式课程、综合性工具课程和实践课程等[4]。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逐步构建了一个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的导入型、嵌入型、自主型和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2.1“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突出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理论性问题。在“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处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科研方法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框架、体育的经济社会功能以及体育行业创新创业的研究方法,掌握创新创业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过“导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互构性融合,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明确了价值取向,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有效抓手。

2.2“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和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问题。在“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含拓展课程)、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创新创业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写作能力等创新创业基本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整体性认知;社会体育导论、体育市场营销、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俱乐部管理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体育及其相关行业的范畴、特征和要求形成体系化认知。通过“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逐层性融合,通识教育的实效不仅可以在专业教育中得到应用和检验,还可以指导学生的术科和理论课程学习。

2.3“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方向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着重解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在“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自然科学类选修、人文社科类选修、公益劳动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科学人文素养;专项技能选修、方向选修(体育健身指导与运动防护、体育产业经营与组织管理)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提升专项运动技能和确定创新创业方向。其中,专项技能选修主要集中于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健身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社会体育行业的大众性项目,方向选修主要分为体育健身指导与运动防护类方向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组织管理类方向。通过“自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互促性融合,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实践技能。

2.4“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用问题。在“实践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类选修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育及其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需要和树立行业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让学生逐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专业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并检验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和获得相关职业资质提供平台。通过“实践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交汇性融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实施:创新多元教学模式

教学,即课程开发[5]。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和信息技术的硬件支持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两个支撑点,依托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教师团队教学与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校企合作教学和项目导师教学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施体系。

3.1线上线下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和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时空。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基于两个思路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是同步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依托向日葵、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先后建设校级B类金课4项,校级A类金课3项,省级一流课程2项。通识教育课程集中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于体育概论、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足球、健身健美操、羽毛球、健身理论与指导等课程。二是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发展。通过在线发布课程知识图谱、教学大纲和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延续性;通过拍摄并上传教学视频,拓展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时空;通过发布讨论话题,促进了学生的互动交流交流;通过在线提交书面作业和尝试作业交叉评阅,探索了课程学习的学生互评机制。

3.2教师团队教学

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是个体和组织因素内外互动的结果,能够形成个体引领团队和团队带动个体的良性互动机制[6]。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逐步涵盖运动人体科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逐步探索了跨学科、跨学院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跨专业知识背景的体育科研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体育健身指导与运动防护或体育产业经营与组织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通过突破学院壁垒,发挥了创新创业学院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环节的资源整合功能;通过突破专业壁垒,为营造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供了强大师资保障。

3.3校企合作教学

校企合作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而言,情感型动机和利益型动机是内在动力,高校资源能力和政策类型是外部驱动因素[7]。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涵盖了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专业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课程。在社会调查、专业见习等实践课程教学领域,企业主要基于情感型动机对高等教育提供相关支持性资源;在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和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领域,企业主要基于利益型动机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完成教学和考核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教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体验机会,了解我国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态势。

3.4项目导师教学

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赛、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量化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项目导师教学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教学。指导教师(含合作教师或教师团队)以指导学生申报和完成创新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任务导向,开展个性化指导教学。二是毕业设计导师教学。指导教师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任务导向,开展个性化和差异化指导教学。三是教师科研项目导师教学。指导教师基于自愿原则指导学生参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社会调研、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学。

4课程评价:运用层级式、多维度评价体系

成果教育导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基于素养本位的课程评价,是一个理解学生的过程[9]。基于素养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涵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三种类型。

4.1运用诊断性评价明确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目的

诊断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主要指教师或教师团队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之前预测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在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领域,诊断性评价可运用于三个环节:一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环节,一般采用教师团队讨论方式进行,主要结合专业教育所涉及的国家战略、政府政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相关课程教学总结环节,一般采用教师调研或教师团队讨论方式进行,主要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三是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环节,一般采用教师团队讨论方式进行,主要调整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

4.2运用形成性评价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思路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属于发展性评价范畴,旨在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在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可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针对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学习任务的评价,一般由授课教师负责实施,主要采用计入课程考核平时成绩方式进行,旨在激励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和获得成就感;二是针对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方案设计、团队工作方案等学习任务的评价,一般在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以及项目导师授课等实践课程中实施,主要采用实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旨在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4.3运用总结性评价检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效果

总结性评价属于事后评价范畴,与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互渗透、彼此联系,旨在检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效果。在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领域,诊断性评价可运用于三个环节:一是相关课程的考试或考查,一般采用分数或等级形式计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点的方式进行,旨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量化性评价;二是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和署名发表学生论文,或获得发明专利的奖励,一般采用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的方式进行,旨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进行结果性评价;三是学生的综合测评,一般采用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绩或成果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助学金评定直接挂钩的形式进行,旨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杜金宸.“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2):33-41.

[2]张男星,张炼,王新凤,等.理解OBE:起源、核心与实践边界:兼议专业教育的范式转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09-115.

[3]戴志鹏,马卫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1):99-103.

[4]吴晓义.“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5):51-54.

[5]王一军.大学课程新使命:再造知识发现、加工与传播的连续体[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4):115-129.

[6]徐珍珍,邵建东,孙凤敏.从分散到整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25-30.

[7]王文顺,尚可,高姝蕾,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与障碍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20(5):14-22.

[8]贺武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演进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及其实践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3):10-16.

[9]严奕峰.论素养本位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5):11-17.

作者:戴志鹏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