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3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3篇

时间:2023-02-16 16:0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3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篇1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世居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裕固族属游牧民族,居住形式受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水草居而游牧天下,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狩猎生产,发展于军事战争,完善于民族融合[1].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中,但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依然面临着多重困境,如传承场域、传承方式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传统体育文化即将面临淘汰的窘境.深入分析产生困境的因素并谋求破解之道,已成为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

1.1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传承场域的嬗变

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构成要素包括传承者和传承场域、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保障体系[2].传承场域是承接传承者和传承内容方式的重要环节,传承场域的嬗变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传承场域由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构成.

1.1.1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自然场域的嬗变

“自然场域”是指人的生存与发展所赖以依托的自然界[3].裕固族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伟岸的祁连山是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传承场域.2017年,甘肃省发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要求加强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核心区内近百万亩草原封禁,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张掖段149户484名农牧民搬离祖祖辈辈放牧生活的祁连山,在县城、乡镇易地安置,并通过草场承包舍饲养殖、护林员劳务输转、旅游经营等方式实现转型发展[4].城镇化进程中,农牧民的居住方式由毡房帐篷转变为钢筋水泥的现代化住宅,弱化了民族的原生态.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赛马、射箭、顶杠子等随着自然场域传承的嬗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仅仅在节日展演中能够再现,导致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弱化.

1.1.2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社会场域的嬗变

“社会场域”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结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5].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裕固族牧民而言,家庭、学校、社区仍然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社会场域[6].这些场域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研究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应孤立的看待各场域的嬗变,应将其置于所处的“生态”整体中[7],从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各要素的适应性角度来探讨传承问题.第一、裕固族家庭传承场域的断裂.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裕固族是一个有语言但无文字的民族,因此在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家庭就成为最重要的传承场域.形式主要由长辈向少辈教授骑马、摔跤、射箭等技艺和相关民风习俗.但是,根据走访发现,由于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朴素性对青少年吸引力不足,他们的兴趣已经不在此方面,即使裕固族老辈人有意传教,也已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当地牧民也表示,孩子在城镇上寄宿制学校后同家人聚少离多,用裕固族语言交流的机会减少,学习骑马的机会也相应减少,长时间的隔离造成传统体育文化家庭传承链条出现裂痕[8].第二、学校传承场域的乏力.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当今教育虽然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分数论成败.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会造成运动损伤,势必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如若责任认定模糊,就会在学校、体育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传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受制度保障、师资短缺等问题影响,传统体育活动在部分学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2现代文化发展的同质化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

由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已突破语言的界限,尤其是西方文化对裕固族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走访中发现裕固族青少年谈及的多是NBA的球星、娱乐明星,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懵懵懂懂.因此,在文化西化的环境中,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能够吸引年轻人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3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的滞后

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仅仅依靠家庭、学校、社区已不能实现其有效的传承,必须与当地政策及其他产业融合,促进传承方式的创新发展.

1.3.1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有待深入

近几年,甘肃省张掖市在“大漠胡杨”裕固族风情旅游节、“相约山水肃南·体验裕固风情”等系列文化活动中,都将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作为活动的重头戏,2017年至今举办的“丝路大赛马”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有学者认为存在“传统体育项目搭台经济唱戏”的尴尬局面,而没有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之间的必然联系.

1.3.2未充分利用各类政策进行应用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的意愿也得到了尊重,传统体育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边缘开始走向研究中心.在当前有利的政策驱动下,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但目前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研究,如保护政策、保护意识、发展机制等,与当今的体育旅游产业、群众体育的融合研究不够深入,应用研究较为薄弱.

1.4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与受承者之间文化认同的差异

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与受承者之间在生活环境、受教育方式、所处时代特点、经济状况等的不同,必然造成两者对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是在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对各个传统体育项目及传统体育活动中蕴藏的传统礼仪、习俗、文化等有着切身的体会,而现今的裕固族青少年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自媒体,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教育,生活方式、心理、环境与长辈的隔离不仅使传承受到极大影响,也使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变成了“客人”视角.

2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构

2.1注重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内生秩序”构建

英国学者哈耶克将“秩序”分为两类,其一是源于内部的、自发的秩序,指众多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所显示出的一种并非任何人可以创造的秩序,即所谓的“内生秩序”[9].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学者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与学校体育融合、开发等方面,对“内生秩序”的研究较弱,应注重在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传承人自治能力方面的“内生秩序”开展研究.

2.1.1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

根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规划(2018~2025)文件中关于多措并举打造特色集镇的精神,肃南县将重点扶持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集镇,并打造10~20个特色小镇[10].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在倡导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上同体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其具有的地域属性是指利用当地原有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建设.产业属性是指以体育产业为主,同健康、旅游、文化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属性是指小镇建设中文化是小镇独有的名片.功能属性是指特色小镇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发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功能[11].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上述属性与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生秩序”构建不谋而合,已有多名学者对运动休闲小镇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的路径方面进行研究.其一,可以通过小镇中“生态博物馆”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展示、研究、保存、利用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传承场域.其二,可以在小镇中通过传承人以项目展演、组织讲解等形式指导人们参与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既达到保护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根基和灵魂的目的,又加强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责任主体自治能力.

2.1.2注重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传承

随着文化部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推动,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这样一个文化政策背景之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生活、健康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受到重视[12],传承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民族文化生态村”指强调社区居民拥有主导地位,经济分享和文化自觉是关键要素[13].应利用城镇化的政策合理选址,以裕固族传统文化为主建设“裕固族文化生态村”.在生态村中,居民中的传承主体参与活动同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互相回应,有效加强“生态村”中的政治、文化等生态因子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关联,增强裕固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培育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土壤,进而为裕固族文化生态区建设打好根基,即在改善裕固族人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兼顾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始建于2011年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肃南县大河乡松木滩村裕固族特色村寨占地2.8万m2,村寨内先后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裕固族博物馆、裕固族歌舞传承中心、裕固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裕固族游牧民族文化中心、特色村寨主体建筑等,并将裕固族民族特色元素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建成了裕固族游牧民族生活展示区、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区、传统饮食传承展示区、游牧生产体验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验区共5个片区,与历史悠久的红湾寺相连接,形成了集文化传承保护、民族风情展示、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裕固族特色村寨[14].“活态”传承是对裕固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最佳方式,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生态村”“特色村寨”中重要作用.

2.2注重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外造秩序”构建

英国学者哈耶克对“秩序”的另一个分类为源于外部的、人造的秩序,指由某人通过把一系列要素各置其位且指导或控制其运动的方式而确立起来的秩序,成为“外造秩序”.表现为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与学校体育的融合等方面.

2.2.1发挥学校在传承中的主阵地作用

应辩证看待城镇化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的影响,城镇化进程虽然削弱了家庭这一传承场域,但城镇化也集中了学校的教育力量.因此,应该发挥学校在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青少年在学校教育的时间进行传承.第一,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作文章.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在学校立足必须求新求变,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中要以体育项目为载体,不可盲目的“拿来主义”,应对原有项目进行再加工、再改造,使其具备教育和健身价值后进入体育课程,在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两方面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第二,做好学校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基础保障工作.学校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建立必要的制度,以制度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避免流于表面.师资是学校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应利用教师统一培训和引进传承人作为外聘教师等形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力.

2.2.2发挥社区在传承中的推广引领作用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出,全民健康问题已经提升到国家的层面,传统体育等非物质化遗产不仅仅作为存储历史信息的文化遗存,也应该作为文化服务产品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15].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动场所,应充分发挥社区在传承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挖掘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参与性强、健身效果好的项目,使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社区中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景观[16],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后带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带动群众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形成良好的传统体育活动氛围.

2.3在传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上下功夫

2.3.1利用现代化技术助力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的拓展

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在面对传承场域的嬗变时显得力不从心,传承者的兴趣也并不在此,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在传承方式上应结合多媒体、动画等网络技术增强裕固族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搭好传统体育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同时注意传承内容的生活化,只有让裕固族青少年在传统体育文化体验中感到快乐并有所收获,才能保证传承不出现断裂的危机.

2.3.2让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被动排外并不会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应积极推进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充分利用体育旅游、少数民族运动会、对外文化交流等平台扩大影响力,实现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在此过程中应避免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庸俗化、舞台化的误区,创造类似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一样具有鲜明裕固族特色的代表性作品,把坚持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汁原味作为重要原则.

2.4促进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

《甘肃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体育与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科技、传媒等业态融合发展.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任何产业发展永远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产业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生存的活力.例如,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开发运动休闲、运动体验、赛事观赏、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旅游时,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游客互动来提升游客的体验价值,增强游客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粘度,增加重游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旅游业的产业链能够向下游拓展,以利于向市场输送的服务能够站在游客的角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在助推其他产业的同时完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裕固族人民在其悠久的生产生活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在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强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下,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内生秩序”“外造秩序”的构建、“生态”传承以及传承方式转变以及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是有效传承的必由之路.

作者:赵同庆 刘茂昌 单位:河西学院体育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篇2

我们国家有很多个不同的民族,所以会有着各种不同的传统和习惯,在这其中伴随我们之一的,就是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会越来越多,国家层面增强大众的体能素质和提升国民的运动意识、强化大众的体育文化自信,也变成为了现在的一种战略上的安排,与此同时大众的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国家和大众都有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倾斜的趋势,在这样一种文化自信视域的大的背景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将会有其新的发展和传承的方向和模式。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概述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念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大众也越来越注重健康,加之国家和世界范围内对体育运动的大力倡导等等,将会导致与体育方面有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全国大范围内的一种趋势与潮流,在这种不断的发展之下,我们国家的传统类的活动项目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之中。类似这种的由国家推出的、适合大众的、多种类别的运动成了现今社会的一种新型战略,这种新型战略也就是发扬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来源非常古老,而且包含有很多类型的运动,这种传统体育自古以来就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扎根在了我们的土壤内,深入在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下。因此在当今的大的背景环境之下,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和现在的社会背景,深深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即文化自信视域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格局。

(二)体育文化自信视域的特性

我们国家出于在对于现实的一些条件的考虑之下,为了达到提升人们的身体水平、保障大众的健康、以及达到全面的增加我国的民众素质的目标,采取的鼓励民众全面参与健身策略,这种战略背景是一种出于社会实际情况的考量,这一战略是为了打造一个理想的体育全民进行参与和全民支持体育的一种社会风尚。体育文化自信视域具有以下特性:这种政策具有面向大众的性质,具有普世性;且还由于我国是一个多个民族的统一国家及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这种提倡的新战略具备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适用于各个人群,会有不同的人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方式,体育文化自信视域倡导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力彰显,所有的人一起投入到传统的体育文化发展之中,这一战略的目标是真正做到体育兴国。

(三)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特性

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悠久且与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进行过结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我们的传统的体育文化也在其本身的发展和继承中,走了很长的道路,早在古代时期,我们的体育文化就曾经和世界间的其他体育文化进行过融合和交流;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的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播到了我国,再一次扩大和丰富了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得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和新的传承,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未来更有前景以及具备更长远的发展能力。

2.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深深的汇入群众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它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过无数次的摸索,走过很多不同的道路,因而它有着一个非常独特的特性,这是一种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的人民在长久的探索之中,逐渐的累加和逐渐的改善进步,所得来和继承的体育文化,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本身就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它可以促进民间人们的交流,它同样构成了我国以往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它的内容也十分的丰富,形式分为多种多样,它在促进民众的同时,也将会从民众之中汲取营养、发展和壮大自己。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会不断发展,陪着我们一起走过漫长的历史,由于我们的各种其他的传统和人们的宗教习俗等等因素,深深的和我们结合在一起、同我们整个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因为传统的体育文化有着诸如对于场所的要求不高等种种优点,所以特别容易进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就这样随着劳动人民和历史的足迹,一直沿袭到现在,深深的植根于大众之中。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具有独特优势

1.参与人员广泛性。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大众创造出来的,是随着大众生活而变迁得来的,所以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大众属性,因此它很适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进一步扩大和传播,加上这种体育文化是和各个地方的习惯、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正好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初衷,所以具有独特优势。

2.体育活动种类丰富性。根据现在流传至今的古书发现,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非常丰富的种类,因此这些不同种类之间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下的人民,也为不同阶段的人民提供了不尽相同的选项,可以真正做到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所以具有独特优势。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合文化自信视域背景,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

教育、科研、体育等等都可以强大和发展一个民族,但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最离不开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全体公民的身体素质,同时为我们其他方面的建设做出基础的贡献,也为人民的生活打下基础的保障,这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空间不足

纵观我们人类的历史,一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我们国家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同样如此,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导致有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的发展缺乏特定的环境,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有很多种类的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之中出现了较为杂乱的形态,这样一种社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不足的情况,抑制了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现今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大众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不够

由于我国进入现代社会不久,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制约着我们,人民大众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出现不足,社会在高速的发展的过程之中,也让我们大众对传统的体育缺乏足够的了解或者是出现错误的、片面的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体育活动,甚至没有人继承和弘扬,导致其逐渐没落,被人们逐渐遗忘。我们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缺乏对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深入挖掘,那就无法做到对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各区域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差异

我们是一个具有多个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并且我们国家区域宽广,每一个地方有独属于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宗教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和不同,因此,各个地方和各个民族之间产生了很多摩擦,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存在很强的地方性的特点,在当今人口流动速度增长急剧的情况之下,这种差异性的传统文化更不容易被人们了解和传承。

(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杂乱

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杂乱且没有规律的一种情况,例如体育文化走入学校和学生的视野之中,演化成了一种歪曲的模式,变成了一种对于分数高低的竞争,没有达到传统体育文化本来的内核目标。

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问题的改进举措

(一)完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系统

一个文化不可以离开一个社会环境的支撑,所以要想健全我们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就要想办法打造出一个适应于传统的体育文化发展和继承的大前提,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仅仅只看重这些传统项目自身,我们更应该去创造和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例如说我们不能忽视和这些体育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是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软环境。对于我们现在已经存在的体制,我们要做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让它们更适宜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同时,类似这些环境的建构不是一个机构或者仅仅靠政府就能够去完成的,它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二)增加推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众认可

1.向更深层次做到了解。要做到对我们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我们首先要去深入了解和发现,只有足够的了解和发现它们原本的形态,我们才能够促进它们在现在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以及寻找适宜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因此我们要向深层次去寻找传统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它们蕴含的特殊意义,这些了解对于我们做到新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向大众进一步加强传播。我们国家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在了解了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之后,首要需开启推广传播和扩散的模式,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运用到今天的实在的生活之上,尤其是那些只适应于一定人群的项目,我们可以稍作修改让它们更适应于更多的人,起到更大的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力度。

3.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各区域之间及各个民族间的汇总。由于我国民族比较众多,区域范围比较广,所以在各个区域之间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和体育文化,在现在这个交流甚广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去推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的融合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推广进入世界,例如奥运会就是全球范围内的体育文化的交流。在推广和交流的时候,也是发扬和壮大它们的时候,也将促进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其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最优良的部分,同时改善其不良的一部分使其得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4.抵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核。在教育或类似于宣传的部门,我们要衡量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不仅仅是它的形式,打破类似于用分数去评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否得到发展与继承的方式,我们要发展的是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意义。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未来(一)国家层面的方向在国家层面,文化自信视域会一直坚守下去,政府会不断地去支持和促进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国家层面还将打造一个属于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系统,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不断与公众结合,也会持续地去将体育业和传统的其他文化建设相互结合,让其更好的更深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将进一步改善传统体育文化所需要用的场所设备,会采取提供一些免费的场所等措施,以及维护等。总而言之,国家会对有关的体育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也会将传统的体育文化深入渗透到现在的教育当中去,提供一些软服务。(二)个人层面方向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国家的战略和政策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民众,我们会结合自身去选择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享有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各种保障和服务。

六、结语

我们国家的传统体育可以说是有着长远的历史,丰富的内在和精彩的表现形态,同时,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分布的范围很广,嵌入了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之中,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在当前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我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陶冶,当然还有素质上的提升。国家相关的措施出台、大众的需要、传统文化的内在特点这些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了如今社会中一种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国家现在处在非常关键的民族崛起的时代,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一道明亮的星光,并且传统的体育文化不会错过历史的发展,它会随着我们一同朝着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和未来发展和壮大。

作者:王华 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篇3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离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远,主动传承和发展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传统体育传承面临困境,有的项目传承濒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具有的民俗性、群体性、地域性,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是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步骤[1]。本文通过对收集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对专家学者的访谈,梳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改善我国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1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当代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很多传统文化在新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中逐渐趋于淡化甚至消失。更多的人喜于网络、手机、多媒体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以及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健身方式,如篮球、羽毛球和以健身场馆开展的各种现代健身项目等,同时在我国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学校体育,传授的绝大部分也是现代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青少年更热衷于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冲击力的现代体育项目,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他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知之甚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淡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民族性、地域性,有特有的传承保护方式,在现代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下,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地区才看到,关注的人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与艺术性逐渐减弱,民族传统体育显现出衰退趋势,有的甚至已经消失。

1.2城镇化建设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传统民族体育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

不同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间或宗教仪规的范式下,在各自的传播语境和传播场域才会慢慢形成[2]。我国乡村以农耕为主的传统村落为社会组织形式。不同时期的文化在村落中传承下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在这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为了发家致富许多青年纷纷进入城镇谋求生计,随着经济收入的积累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人举家在城镇中定居下来,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原有的传统风俗习惯生存和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而逐渐被遗忘、被淘汰。民族体统体育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呈现、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创造。由于乡村人口特别是年青人越来越少,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民族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少;同时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都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相传下来的,当传承人与新的传承主体中断联系,技艺之间的传承就随着消失。比如各民族的武术、舞龙、舞狮等都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特色,而作为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已经老龄化、边缘化、草根化,年青人也不愿意学习,传承人出现了断层,这样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土壤越来越贫瘠,势必会制约其传承和发展,甚至导致其失传。

1.3文化传承的相关各级部门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缺少开发利用,传承形式单一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着种类繁多,这些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国家体育总局曾颁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旨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和利用,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此后各民族所在行政区文化相关部门也挖掘出了许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形成了一58套完备的保护体系,但从保护传承实践的反映上看效果欠佳,在实际工作中仍受相关法规条例不完善、相关部门执行意识不强、缺乏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在保护、传播和创新上成效不高[3]。对传统体育认识停留在表面的多,对不同民族底蕴的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少,注重申报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少,没有创新适合新时代传统体育传承的办法,对于不属于非遗的传统体育项目更是缺少开发和利用。我国各民族虽有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传承形式较为单一,使得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的局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劳动及宗教信仰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份,保护和传承多在其民族所在地进行,在传承范围和群体上十分狭窄。因此,项目的传承工作只局限于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中进行原生态的表演[4]。有的只局限于族内成员或者有种族渊源的人群表演,有的只在某些重大活动或重要节日进行表演,有的只民族博物馆里进行展示,没有在现实活动中开展,有的只注重形式传承,导致传“标”不传“本”,失去了文化的精髓和内核。这样的传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体育项目的辐射面和知名度,使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面临失传的风险[5]。

2构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路径

2.1制度路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文化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完善、分工明确、可行性强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制度的建设是人类对自身在社会活动、交往的自我规范行为,它规范人类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职责、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等[6]。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措施离不开政府部门所建立的法律法规,离开了政府的保护机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面临极大的失传风险。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应建立政府主导、相关单位负责、社会齐参与的全方位的分工明确的保护传承机制。国家制定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传承政策和法规,构建完善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并进行相应的宣传,帮助人们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的保护意识,同时设立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保护机构,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寻找和培养传承人,进行统一管理,加大扶持力度和补贴,鼓励他们做好本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在全方位、分工明确的传承模式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才能有根本的保障。比如定期举行各级层面少数民族运动会就是很好的途径。

2.2思想路径: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

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中是珍品,是与各民族的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及民族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记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当今在面临西方体育冲击和挑战的形势下,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建立广大群众了解、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环境,通过情感认同、创造价值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是需要认同的,但不是守旧,民族传统体育需通过改良和创新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来体现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步骤[1]。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战略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汲取思想营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传承和发展,这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助力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2.3教育路径:通过学校教育平台建立校园传承机制

学校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阵地,相比其他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是最直接的承载和传播知识文化的机构,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各种文化知识并在其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他们也担负文化传播使命。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各级各类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方面,要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丰富、场地器材简单、趣味和艺术性强等特点推进民族体育进课堂教育的全覆盖,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特别是各大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阵地,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体育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此类院校应充分发挥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从几方面开展工作:(1)依托高校体育学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始资料、历史、传承、发展等进行研究并用于民族体育理论教学。(2)在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性院校体育系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高级人才,他们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传承人和传播者;在其他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必修课,并把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运动会中;在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借助高校文化底蕴营造传统体育校园的传承氛围。(3)在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性院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时,大胆聘用民间传承人给大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上课,原因是传统体育在传承过程中很多项目只是在形式上的传承,失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民间传承人对一些传统体育还保持原生态,他们的传授更原汁原昧。比如2020年央视的纪录片《藏着的武林》,这部片子对我国武术进行了三年调查拍摄,结果显示现在很多拳术由于各种原因濒临失传,现存的武术大多是“操舞化”,只注重套路,用表演代替比赛,没有实战和技击,没有武术精髓。成都体育学院把许昌东街查拳的传承人马建聘为客座教授,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把形意拳的传承人于纯海聘为客座教授,通过传承人教授教师和学生,再通过教师和学生向其他人进行传承,形成一种校园传承机制。

2.4乡村建设路径: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产业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发展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中的一大目标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它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着复杂的文化起源和发展背景,并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就决定了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本土或本源文化而孤立存在的。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打造特色小镇、少数民族村寨、美丽乡村,规划引导培养乡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挖掘打造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以培育“文化+产业”的模式与旅游融合发展,这样既重塑和繁荣乡村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又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赛马、武术、舞龙、射箭、摔跤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产业化是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民族体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7]。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就意味着民族体育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和推广,而市场的逐利性和民族体育传承保护是不同的取向。民族传统体育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滋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利于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因此,在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中,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编、改良和创新,把它变成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体育运动,来体现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民族节庆活动相结合,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使民族体育产业化市场的逐利性和民族体育传承保护两种取向形成统一,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石阡仡佬毛龙,是在宗教信仰和祭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毛龙的彩扎工艺、各种祭祀的龙句子及各种舞龙时的锣鼓音乐(敲打乐器)等一整套复杂的工程,但由于人们对龙的敬畏,只有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六才进行舞龙表演。因此应顺应时代发展对其进行改编、改良、创新、包装与宣传,提升其审美价值,增强其表演的观赏性,并将其与当地旅游融合,以利于传承和发展。

2.5科技路径: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信息库,把新媒体形式及新媒体平台作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比较多,对其进行收集整理是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在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的文本、视频和图像进行有效的收集,展现其最真实的特点及面貌,然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将其转变为数字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形成信息资源库,以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后续信息的提取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面临着新一轮的冲突与融合,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人们接受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新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各种知识的接受呈现出快速和碎片化的模式,新媒体平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应把新媒体形式和新媒体平台作为有效载体,把“互联网+文化传承”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形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站和数字博物馆;构建虚拟技术与数字化体验场,让更多人在虚拟场景下体验民族传统体育,以新媒体技术手段来赋予民族传统体育生命力,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得到更好的传承。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主要由传承人、传承场、传承物和传承机制组成[8],任何一方面不完美都会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朝琨,刘金燕.“非遗后”时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1:967-970.

[2]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1):26-27.

[3]王德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8(6):73-76.

[4]相振伟.江苏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路径探索:以徐式北派少林拳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6,6(5):33-37.

[5]金晓飞.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6):51-55.

[6]万炳军.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95.

[7]朱施成.产业化进程中民族体育的传承保护机制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3):84-87.

[8]蔡兴林,李佩明.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理论与创新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5):23-29.

作者:王定瑜 刘振坤 张峰 杨勇 单位:贵州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