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路径3篇

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路径3篇

时间:2023-02-16 16:23: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路径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路径3篇

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篇1

“大国崛起于精神”。精神来源于文化,武术文化作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近年来,各种武术活动和竞赛开展的如火如荼,对武术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然而,“武术”进校园并不能仅停留在武术技法进校园,更重要的是武术文化的传播。只有真正发挥“武术文化”的作用,才能保证武术运动在校园中的长盛不衰。

一、加深武术文化理解,拓展武术教育思维

(一)解武术文化概况,明确武术含义

武术文化不仅深受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吸收、借鉴了哲理、医疗、兵学、文学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差异性,中小学生阶段的武术文化教育应该以基本的武礼、武德为主,用影像资料、武术名人轶事引导学生注重武术的礼仪与武德的规范。武术的定义也突显了武术文化的重要性。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将武术的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其中强调了中华文化作为理论基础,只有了解武术文化背景,明确武术含义,才有可能更大程度、更准确地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

(二)贯彻落实武术发展政策,提升武术教育地位

校园武术的开展、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进行课程改革,把武术课纳入必修课中,以此提高武术课的教育地位。因此,学校在制定武术推广策略时,应该将其作为独立的国学文化品牌进行打造,把武术教育提升到与体育教育同等的高度上来,以国学文化之一的地位进行推广。

(三)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发展校园武术、实现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承离不开武术教师参与。武术教师在校园武术文化传播方面起到桥梁的作用,是武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然而,当前学校的武术教学活动大多由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来教,不能完全满足武术文化在学校传播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对教师武术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武术基本功。同时,引进武术人才,共同参与校园武术教学、传播武术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才能保证校园武术文化传承有坚实的师资基础。

(四)广泛开展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

武术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武术氛围。校园武术文化的推广需要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中小学群体中加强武礼、武德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极营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武术表演,提高学生兴趣;组建武术社团培养武术后备力量;定期举行武术竞赛,增强学生习练武术动力等。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物质基础完备

由于武术文化的特殊性,其服装、场地、器材等都属于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区别不同武术文化种类的表象之一,具有一定的武术文化特征。如各类武器、丝绸的服装等,都对武术展演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武术运动的物质投入应该能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二、重点把握武术内涵,正确传承武术文化

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武术套路的攻防技击内涵被人们弱化,其作用和功效也逐渐转变为增强体质和满足爱好,表现的状态也越来越倾向于艺术观赏性。然而,武术攻防技击的内涵仍然需要强调。然而,中小学阶段武术教材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大多过于陈旧且实用性缺失,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武术的内涵尤为重要。

(一)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武术内涵

武术套路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攻防技击动作组合,其核心在于攻防技击。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技击涵义,不能只是单纯的按照动作进行模仿式教学。作为当代教师,要树立传承中华武术内涵的意识,而不是仅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并在教学中学以致用。

(二)从攻防技击出发,强调应用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攻防技击角度思考套路动作,从应用出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核心,教师应该应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体现套路中的攻防含义,如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加入技击攻防含义,让两两配对练习,提高其练习的趣味性等。

(三)提高教师综合水平与能力

武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当前教材内容比较单一枯燥,如果不能在教法上灵活多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不断增加武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思考怎样去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三、以培养兴趣为突破口,促进武术文化传承

从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自主性,有利于促进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承。然而,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了许多年,仍有许多影响兴趣的因素存在。因此,如何在校园武术教学中培养武术兴趣,对武术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采用鼓励性语言、针对性教学、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相结合、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集体荣誉感。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互相观察学习,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动作全过程,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记忆和掌握;引入打分评价制度,刺激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武术动作创编和互评,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练习意识。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习武的兴趣。

(二)引入攻防技击动作,突出不同拳种的风格

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点,也是最能够吸引学生的特性之一。武术套路对各种身体素质都能很好的提升,并且通过攻防技击动作的体验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武术攻防技击内容,通过动作讲解示范可以很清晰使学生明白套路动作的内涵和作用。同时,通过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三)体育游戏内容融入武术套路教学中

单一的上课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失去主动性,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武术套路具有动作数量多、路线繁杂、变化多,相比球类运动娱乐性相对较小,趣味性学业较低。而体育游戏的引入就可以弥补武术练习趣味性低的情况。通过游戏,增加了比赛的竞争性、对抗性和娱乐性,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姚玉琴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

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篇2

1前言

武术走进小学校园,对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柔韧与协调等素质快速提高,为开展小学武术奠定生理基础。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其中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1]儿童因其尚处于发育状态的心理机制更易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自觉地塑造良好的人格。武术教育从“小”抓起,有利于尽早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与习惯,因此,寻求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创新路径刻不容缓。近年来,因国外体育项目文化的冲击及武术教学套路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关于武术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的质疑甚嚣尘上。为应对舆论质疑,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武术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武术教师稀缺,武术的技能和文化后继无人;二是武术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三是武术课时少,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四是学生的习武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存在憧憬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情况。2020年8月31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体教融合为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武术应抓住体教融合的机遇,积极变革,将武术教学训练和武术文化结合,开发武术发展的新道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

2体教融合为小学武术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体教融合为小学武术教学所带来的机遇

2.1.1扭转武术资源配置落后的局面

近年来,教育界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呼声愈来愈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应试教育的沉疴难以根除,长期以来教学资源严重偏向考核科目,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家长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学校体育的改革之路布满荆棘。学校武术更是在夹缝中生存,绝大多数学校空有武术课时,并没有专业的武术场地进行武术教学,也没有相关的学校活动给予支持和推广。[4]体教融合的提出及时地化解了武术在学校发展中的难题,从顶层设计层面改变武术不受重视的困境,使武术课时保量保质地进行。同时,武术课堂与武术训练队的教学需求引起学校关注,大量陈旧落后的武术器材与设施得到更新替换,顺势扭转了武术资源配置落后、“上武术课难”“上好课难”的尴尬局面,为小学武术教学的切实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2.2.1促进小学武术教学评价模式的完善

传统武术教学评价仍然停留在重技能,轻方法,强调结果,忽视过程,目的指向性强的阶段。这种评价体系会传达一种“只有学好技能,才能取得高分”的错误信息,致使学生在武术学习时流于表面,机械地记忆技术动作表象及运动轨迹,而忽视对武术内涵的理解,也丢失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这与国家倡导的“快乐体育”的理念相悖。体教融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打破传统武术教学评价的思维定势,使学校武术教学评价逐步向角度多维化,标准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方向不断进步。体教融合视角下小学武术教育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成长需要为立足点,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实施评价。从“必备品格”“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劳动创造”[5]五个维度实现五育并举,进一步完善小学武术教学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1.3打破武术传播屏障,传承并发扬武术文化

体教融合提倡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整合原体育系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3]“一校一品”倡议的提出给学校武术发展带来机遇:(1)拓宽武术传播途径。武术相较于篮球、田径、足球等大众体育项目知名度较低,受关注度小。武术与学校捆绑,武术特色得以凸显,有利于拓宽武术的传播途径。(2)整合武术资源。“一校一品”的学校体育模式使武术价值得到重视,教师资源、物质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动武术强有力地向前发展。(3)继承和保护濒危拳种。传统武术拳种发展形势严峻,许多历史悠久的拳种还不曾闻名于世就已经走向没落,面临失传。“一校一品”促使濒危拳种以社团的形式呈现,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既延续了传统拳种的文化财富,又增强了地区文化认同感。

2.1.4“一课一操一赛一社团”实现武术教学一体化

武术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而言面临受众面窄,自主练习难度高等难题,仅仅通过四十至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学习目标。《意见》中指出体教融合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在政策启发下,“一课一操一赛一社团”的新型武术教学体系初见雏形,有利于推动武术教学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体育课堂是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的载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功法技能贯穿到课程中,丰富课堂文化内容,[6]是切实可行的。课间操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学生通过课间操练习,巩固基本功,为技能提升储备经验。武术社团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是推动体教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社团中学生获得充足的练习时间,进一步加深了对武术文化的理解,提高武术技能。武术比赛是检验学生武术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武术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还能体现学生拼搏进取,勤勉刻苦的精神。体教融合视角下“一课一操一赛一社团”的武术教学发展新体系能够灵活地延长教学时长,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武术课时不足的情况,是推动学校武术保质保量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

2.2体教融合为小学武术教学带来的挑战

2.2.1体教融合下武术教师能力面临挑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学生武术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直接联系。体教融合视角下要求体育教师身兼数职。一要有过硬的学科素质,能兼顾武术课堂教学和武术队训练;二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了解与兴趣;三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在日常武术教学中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通过武术教学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弘扬正气之风。目前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时普遍存在技能水平低,教育性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三点。第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局限。目前小学武术教师主要由专科或本科及以上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组成。大学体育专业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教师的武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在小学阶段的发展空间,而退役运动员们具备专业的武术技能和丰富的武术教学经验无法担负起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任。第二,教师缺乏武术技能再提升意识。非武术专业教师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背景,进入教学工作后,认为小学武术课时短,教学内容简单,就轻视提高武术技能的重要性,导致自身武术教学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第三,学校疏于武术教师的培养。近年来,虽然学校武术逐渐受到重视,但田径、篮球、足球等大众体育项目依然备受推崇,是学校体育中主要开展的体育项目,学校领导招聘时倾向于优先选择以田径、球类为专修的教师,武术专修的教师较少。在专业武术教师稀缺的情况下,学校还疏于对非专业武术教师的技能培养,武术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学生的武术课堂体验大打折扣。

2.2.2教材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落后

体教融合是针对现存的学校教育问题,为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融合而提出的政策,为学校武术发展指引方向,但武术教材枯燥,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体教融合的推进。首先,武术教材内容方面。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武术必学内容的分析来看,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武术内容较为基础,主要为武术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及组合套路,教学内容多是以操化的形式呈现的,并且突出了其健身性和表演性,但是其最本质的技击性体现不够,缺乏趣味性。[7]其次,课时安排方面。从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可发现,武术内容学时安排较少。以水平二为例,武术内容仅占总学时的6%,而学习任务却很艰巨,包括武术基本功练习、与拳术套路组合有关的基本动作练习、拳术组合练习包括:(1)少年拳第一套;(2)各地选编的特色拳。教学任务与课时配比不合理,学生对武术教材内容的理解只能“囫囵吞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只能浅尝辄止。这与体教融合精练能赛的理念背道而驰。最后,武术教学方法方面。当前小学武术教学方法以示范法、讲解法、集体练习法等为主,练习方法与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武术是一种通过身体练习展示个体精神气力的运动,单一的整体练习法忽视学生对武术的个性化理解,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武术的个性化发展。更严重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亘古不变的教学方法让武术课堂如一潭死水,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兴致勃勃转变为漫不经心,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习武兴趣。

2.2.3学校武术套路化严重

学校武术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重套路轻技击的阶段。早年间,武术进校园摒弃传统的家庭式口口相传的教学方法,借鉴西方体操化的教学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加快了武术发展的进程,但它的问题也日益显著。1978年以前,武术的攻防特点及作用被视为“禁区”,提及武术的攻防含义者就会受到“唯技击论”的批判,[8]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学校武术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但对“唯技击论”的批判阻碍了武术本质属性的发展,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9]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显著特征。武术的技击理论不仅是攻防技巧的直接演示,还有丰富的道德思想、仁义精神,是学校武术教育性的集中体现。武术的一招一式若脱离攻防技击则成了没有灵魂的虚壳,失去了武术的真正价值。学校武术套路化发展严重阻碍了武术攻防技击文化的传播,武术其本真内涵难以展现,武术体教融合的推进过程自然也困难重重。

3体教融合视角下,小学武术教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3.1优化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而教学任务多,课时有限的现实严重阻碍了高校“一专多能”教师培养预想的实施,学生学完就忘,练完就废等情况时有发生。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指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建立地方政府与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即G—U—S协同培养机制。这种培养机制在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学校已经开始实施,[10]并且卓有成效。该机制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搭建高校与中小学的交流桥梁,实现中小学教学资源哺育高校教育人才成长,高校教育人才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共赢策略,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培养体系,为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工作提供启发性新思路。高校对教育人才的影响有限,而中小学作为教师日后发展的主要场所,需要肩负起培养优秀武术教师,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学校应重视对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技能再培训工作,组织武术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促使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技能达到“及格线”,即能演示,能讲解,能解意,能教化。在培训后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技能考核,激励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丰富个人内涵。学校也要加强对外的武术交流,积极开展各类有关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活动。如邀请业界名师做知识讲座,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再如联合兄弟学校开展学科交流活动,分享彼此教学经验,进行技能切磋,在体育教师间形成良性竞争,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一名小学武术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武术教师要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通过自己的行为和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帮助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11]

3.2“打练并进”,诠释武术本质学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武术套路,忽视武术技击性的问题,许多专家经过多方面思考,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相应措施。2004年,国家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教师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12]从源头要求教师转变重套路的武术教学思想。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该政策实际上是对套路本身进行的改革,不仅没有改变武术技击性式微的现状,还削减了学生对武术套路习练的兴趣。张峰、赵光圣教授在多年思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回归武术的本真出发,提出了“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13]的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调“打练并进”是武术教育本真的内在需求,是“突出技击”的具体措施,重新审视了技击与套路对学校武术的重要意义。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是武术回归本真的首要表现。套路是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套式化,是武术本质内涵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打练并进”是将武术的技击含义与武术套路和谐融汇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实战格斗才能理解武术套路的编排意义,也只有在不断地反复的套路练习中才能参悟技击动作的磅礴战意。学校武术应以技击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性,加强学生对武术套路的训练与理解,促使学生在练习与实践中回归武术本真,实现学校武术的教学意义。

3.3构建“一课一操一赛一社团”的武术教学新体系

3.3.1课堂中实现武术的继承与创新

武术课堂作为武术文化输出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武术课堂的主导作用,实现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武术课堂中需要传承的是拳种文化,每一项拳种的历史沿革都是传承之路,只有理解传承不易,才能懂得珍惜,产生传承的使命感。在课堂中我们还需要继承的是刻在武术文化基因中的“侠义”精神和“武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是对武术文化的最佳继承。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就是要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资源,从而创造出崭新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文化产品。[14]武术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用“武侠梦”为引,带领学生创编武术作品,在编织梦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技术动作中的攻防意义,燃起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豪情。教师在创编时要注意内容的兼容性、衔接性、发展性。兼容性是指武术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发展。衔接性是指在纵向上,各学段武术教学内容之间要相互衔接,在横向上,武术课堂内容要与武术运动队训练内容相互衔接,达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的。发展性是指教学内容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实现性,使学生通过努力练习后实现成功。学校武术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也要推陈出新。在继承经典拳种的基础上选用更多新鲜可援用的武术套路,让更多“籍籍无名”的武种走进校园,避免更多精彩绝伦的武术种类泯然众生。

3.3.2一操一社团强化武术基础

武术课间操和武术社团是武术课堂教学开展的延伸部分,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可以弥补课堂课时不足,运动量小的缺陷,有效缓解武术课的教学压力。同时课外活动自由度高、趣味性浓等特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武术基本功训练充满趣味,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武术课间操应充分发挥其节奏性、律动感,将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和体操节拍、音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5]体现武术技击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巩固武术基本功,为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武术社团也是重要的教学拓展形式,区别于武术操的无差别训练,社团面向的是有爱好武术且有一定武术天赋的学生,一方面武术社团要充分展现武术文化的多元化,稳固学生的习武兴趣,另一方面对有武术天赋的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在掌握武术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指导学生武术技能向专业化,竞技化方向发展,为武术竞赛储备人才。

3.3.3充分发挥武术竞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竞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观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激发学生运动动机和运动潜能方面,还是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不喜欢体育,是因为训练多,比赛少,要提高学生学校武术的参与性,就要实现武术比赛的常态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体育竞赛。[16]小学生正是争强好胜的年纪,在武术课堂中贯穿比赛的要义,积极进行小组间的比拼,在课后也按照学生的需求设计,积极开展校内武术联赛、校际联赛,夏令营、冬令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展现学生竞争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欲。竞赛还具备教学评价的功能。现阶段小学武术课期末考核多为技能评定,固定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完整全面地认识一名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武术竞赛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学生的武术技能、身形体态、精神面貌在竞赛中充分展现,他们的内在气质、性格也在竞赛中自然流露,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此,不妨发挥竞赛的评价作用,“以赛代考”,从体育、教育的规律出发,从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用比赛作为指挥棒带动学校武术发展,探索更为科学、整体,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提高武术文化认同感,实现育人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武术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由于国外体育文化冲击、武侠文化“妖魔化”,使武术的实用性备受争议,武术文化受到倾轧,国人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也持续低迷。但事实上武术文化内涵丰富,一是技击内涵。技击攻防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重要特征。武术套路的一招一式,皆是学问,无不体现着诸子百家的智慧博弈。二是道德内涵。古代武术代代相传,形成尊师敬长,重义轻利的道德传统,促使武术习练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三是美学内涵。中国武术追求的美学内涵,既有“刚柔并济”“行云流水”的身法美,又有“炯炯有神”“意气风发”的精神美。同时还有“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的心灵之美。四是修身内涵。武术文化要求武术习练者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修养,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上探究精神的自重,力求达到“致良知”,努力实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无论是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还是推动教育事业进步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武术文化认同感是实现武术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提高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感,重中之重是武术文化的教育,在文化熏陶下,学生自觉形成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的坚定信念,以文化信念为支点,学生自会主动探寻新的武术文化知识,领会武术更为广博的一面,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知识-信念-知识的文化认同感架构模式是实现武术育人价值的动力基础。

3.5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媒介资源,促进武术一体化发展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促进武术教学发展,学校体育是中坚力量,但武术在小学中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目前武术在体教融合方面仍存在三方面的缺失,第一是家庭武术教育的缺失,没有稳定的环境和良好氛围,无法使孩子爱上武术。家长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武术,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习武兴趣,支持并鼓励孩子参与武术学习,营造“爱武”“练武”的良好家庭氛围;第二是社会教育的缺失,孩子对武术的认知受社会环境引导,全民健身,全民武术,是孩子认识武术的契机;第三是媒体的缺失,媒体行业对武术的宣传没有形成清晰的合力。媒体人应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崇高的使命感,求真务实地报道,还原武术的本真,给孩子传达正确的武术价值导向。学校武术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武术的未来征程和文化影响力,我们需要摆好武术的位置,认识到家庭、社会,甚至媒介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共同责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媒介资源,一体化推进武术教学发展。

4结语

通过对体教融合视角下小学武术教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本文得出促进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新路径:(1)优化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打练并进”,诠释武术本质。(3)构建“一课一操一赛一社团”的武术教学新体系。(4)提高武术文化认同感,实现育人价值。(5)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媒介资源,促进武术一体化发展。小学武术应深化体教融合,从内部创新谋发展,以生为本求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发展,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弘扬武术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武术人才。

作者:杨华 杨敢峰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篇3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经济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体育事业也得到巨大的进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各项体育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国民体质状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之中,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健体魄、培养民族精神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武术开始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武术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学校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家长的压力,武术课在很多学校也逐渐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2小学武术教学开展问题剖析

2.1武术教学内容贫乏

健全学生体魄,让学生领略到武术精神,培养顽强毅力是小学武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武术专能素养的培育。所谓武术专能素养,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的,能够独立进行武术运动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武术专能素养包括两个方面,武术技能方面和武术理论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的武术技能,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因此,武术技能是教师最容易讲授,学生也最容易理解的部分。结合国内小学武术教学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多以武术技能传授方式为主,忽略了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自己领头示范动作,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形式来实现武术教学,也会导致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模仿起来也十分费力。这种教学方式也发挥不了让学生掌握武术技能的作用[1]。除此之外,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多姿多彩的动作技巧,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性的知识正是小学生充分理解武术内涵,并从中产生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因此,武术理论或者说武术文化的教学也应当成为小学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课堂内外无法有效结合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模仿武术动作来实现教学。在这种方式之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模仿,既不能领略到武术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无法实现课外的自主练习,更不能通过日常生活中获取到的武术材料来实现课外的自主练习。武术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没有课外进行持续练习,武术教育也达不到原有的锻炼体魄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多。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只简单地传授具体动作,并没有详细讲解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小学生年龄较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材背后的深意。再加上学校内部没有形成练习武术的良好氛围,也会打击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教师因素考虑,体育教师虽然在学校学习过武术技能和相关知识,但其中蕴含的复杂内容不仅让他们在学习时就感到十分困难,在进行武术教学时更是望而却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其在课外不断练习的习惯,也是武术教学模式创新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3武术德育教学的缺失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习武之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武术德育是指对小学生武术道德品质的培育。通过武术德育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让学生更加懂礼仪、明事理,从而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格。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武德教育应承担起责无旁贷的义务。然而现阶段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对武术礼仪的重视程度不足。比如说很多小学生连基本的抱拳礼都做不到。还有一些习武的学生,由于缺乏武德的培养,再加上一些社会不良分子的挑唆,在校内恃强凌弱,形成了十分不好的校园风气。这些行为也都可以归结为学校对德育的漠视。因此,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不仅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也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塑造出知礼明德的良好人格。

3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分析

3.1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完善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升华学生对人类社会已有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教师不仅要关注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兼顾道德品质、武术技巧的锻炼,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健身操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旭日东升》《功夫青春》等为代表的武术健身操为小学生提供了新的体育锻炼形式,能够有效丰富小学生的课间活动。相比被广泛普及的广播体操来说,武术健身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武术健身操的动作优美,姿态英姿飒爽,具有观赏性;第二,武术健身操打破了广播体操的单人练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第三,武术健身操不仅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防身自卫技能。因此,武术健身操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的实际特点,不断创新武术教学形式,让武术教学模式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2]。

3.2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品质。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充分运用快乐教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武术魅力的同时,增强武术学习带来的喜悦感。在6-12岁这个年龄阶段之中,孩子们的大脑思维比较活跃,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愿意主动地去了解和接纳各种新鲜事物。然而,在这一年龄段中,学生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相比青少年来说,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计划,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如电影、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实现快乐教学。此外,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提升小学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武术教学中,要实现武术教学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指定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武术教学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要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锻炼。第一,教师应当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与文化课的教学不同,武术教学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武术教学活动必须要在视野开阔的地带进行。然而,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小学生活泼好动的行为特征也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自身对于武术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利用掌声、口哨等工具,增强集体练习的节奏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结合技击的具体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枯燥情绪。第二,教师应当注重评价方法和语言艺术。无论是在武术教学的进行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对于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充分鼓励,对于表现差强人意的行为给予及时更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更多地运用表扬和激励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增强学生武术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利用语言的魅力,讲解语言不仅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加以配合。由于武术教学多在室外或开阔的空间中进行,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音乐等多种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配合以语言的鼓舞,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实现武术教学的目的。

3.3提高教学能力,增加武术教学硬件投资

教师是小学武术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要创新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就要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课堂内容讲授的重要性,也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多加练习。教师要重视武德的培育,要对传统武德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科学构建现代小学武德体系,通过武术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体育项目不同,武术教学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进行辅助。如武术场地、武术器材等都是推进武术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很多学校存在着场地不规范、器材不完善等现象,也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武术场地进行及时的翻修,保证场地的宽敞明亮,场地中也可以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施,改善教学的物质条件。学校要对武术器材进行及时更新,选购时要选择有一定资质条件的器材供应商,保障器材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代忠波.基于SWOT理论探究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  路径[J].武术研究,2018,3,(10):83-85.

[2]张雅琪.小学武术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  技,2018,(19):107-108. 

作者:郑一帆 胡陆顺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