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3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3篇

时间:2023-02-17 16:28: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3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篇1

近几年,我国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得到了稳步的推进,农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变化,一些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城乡差距基本消失,但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从宏观建设的角度,分析和审视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便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地实施村镇规划管理。

1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因为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村人口的基数较大,大多数农村都处于我国中低收入区间,因此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搞好农村建设才能够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从经济方面来看,农村人口是潜在的购买力市场,只有农村的经济提高了,才能够更好地刺激我国经济的内需增长。神池县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是贯彻三农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任务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必然之路。做好神池县农村乡镇管理统筹工作,能够提升神池县农村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护乡村资源、节约能源。做好乡镇规划管理,还能够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神池县农民生活的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使其享受公共服务,提升农民在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

2神池县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内容

2.1改善生态环境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神池县也要考虑周边的土地环境,进行生态化建设。神池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乡镇企业和工业的基础性都较弱,因此就需要多种植生态植物来减少农村的水土流失,利用沼气太阳能来代替煤炭木材,以减少农村污染;加强农作物的利用,减少相应的污染处理。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神池县乡村环境的整体化、文明化,要集中建立公共绿地,利用村镇周围的森林、河流形成自然美观舒适的农村风光。

2.2建设农村公路

神池县在乡镇规划建设方面要加强道路建设,首先要扩宽路面,分出主次干道,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根据当地降雨来计算宽度和深度,从而保证两侧的通行顺畅。其次,要对村镇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区域阻碍道路交通的建筑物等进行清除,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不了穿越村镇,周边建筑物也要按照相关规定处置,在安全的基础上实施公路建设。

2.3加强排水系统建设

神池县的下水道或村级污水处理系统较差,通过农村排水工程改造,可以实现对雨水,污水的系统建造,污水在达标处理后也可以引入到灌溉的农田之中进行二次利用,并在排水设置的过程中考虑当地的地形因素,使排水系统建成后能够发挥到有效的作用。

3神池县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群众对神池县村镇建设认识不足,缺乏规划意识

目前,神池县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对社会发展的前景和动态关注度不高,在新农村村镇建设的认识方面也存在问题,加上乡镇政府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农民对于神池县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了解较为薄弱,认识不到新农村建设管理给神池县农民带来的生活便利以及经济发展。因此,神池县农民在新农村村镇建设过程中认为会涉及到自己利益,产生抵触情绪,阻碍村镇建设。另外,神池县政府在前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村民的意愿与感受,没有让村民参与其中,规划管理与群众脱节。

3.2缺少有效的规划管理体系

目前,山西省神池县村镇在建设过程中运用的都是自然的演进方法,在规划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但村镇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神池县村镇仍然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的严重流失,这是由于神池县村镇管理部门在人才的规划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规划体系,所以在实行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就存在笼统模糊的现象,神池县村镇在管理建设过程中就缺少因地制宜的思想,从而在发展的风格和文化方面对村镇规划管理的效能不大。

3.3缺少村镇建设管理配套设施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资金缺乏的现象,神池县村镇建设时村民参与配合意识薄弱,村委会也没有具体的规划项目,只是对村内的公路进行修建,由于煤矿企业、水泥生产企业没有相应的排水排污设施,导致在建成后雨水、生活排水、企业污水无法及时的排走,堆积在马路上,容易对新修的道路造成破坏,从而以循环的方式再修、再破坏,这样的建设对农民生活并没有改善作用,也不会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只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土地设备资源的浪费。

4加强神池县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有效方法

4.1提高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更为整洁、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在建设前期神池县政府就应该鼓励农民参与到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了解村镇建设管理的意识,让村民认识到神池县村镇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和福利性,从而使其参与到村镇规划的前期工作中来,并且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

4.2建立健全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

在神池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符合城镇文化发展的管理体系。其中要涵盖多层次、多元化的规划管理内容,并且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性;要根据GB90188—2007村镇规划标准、《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定符合乡村发展特色的科学发展体系,形成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目标。并由省、市一级乡镇管理规划处进行专门的管理,做到在建设中保护村镇文化特色,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利用农村自身的风格与地域文化提高产业收入,减少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可能。

4.3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神池县新农村乡镇规划进程中,基础设施是完善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管理的重要部分,只有做好基础设施工作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回归和参与到村镇规划管理中来,政府也可以制定村镇规划管理基础设施问题的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居民心中神池县村镇规划的蓝图,并对在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神池县村镇规划部门在制定出合理的基础设施程序规划外,也要召开村内代表大会征求村民的意见,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建设热情,提高基础公路建设力度,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使神池县村镇能够得到更多的交通优化发展,避免道路过宽、土地浪费,减少过境公路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性。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并且要解决好企业和乡村路面排水、绿化、住宅问题,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的、绿色的活动和居住空间,提供相应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不断改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5结语

新农村发展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代表着我国进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的重要时期。目前,神池县新农村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都需要村镇领导以及村镇的规划者针对这些问题转换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措施,切实发挥好在建设过程中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作用。

作者:邓连乘 单位:神池县自然资源局

新农村建设规划篇2

庄浪县良邑镇李家咀新农村建设于1973年,融合了当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风尚,村落整体呈“田”字形排列,具有村容整洁、交通便利、节约宅基地、共享资源易布网、居住环境易改善的特点,代表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生产力的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农村劳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原住户二次翻新的实践,出现了许多不适之处。

一、历史与现状

李家咀村位于庄浪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5km,秦(安)隆(德)公路沿线,随着县城规模化发展,属于北洛河流域城郊融合类村庄[1]。1973年“4·27水灾”后,原良邑人民公社根据甘肃省委、省革委会规划,对宅基地进行了统一整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村庄整体呈“田”字形排列,主巷道3条,宽6m,支巷道7条,宽3m;主巷道间横向安排5户,2户纵向相邻共用围墙,每10户为一个单元格,每户宅基地面积196m2,长14m,宽14m,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出行门户东向或西向,规划总户数280户,其中,当年建设152户,后续建设128户;建设村部一处,面积1300m2,办公房屋3间,45m2,文化广场一处,面积3000m2,修建戏台1座,农村合作医疗点一处,房屋2间,30m2,农村小卖部点一处,房屋2间,30m2,六年制小学1所,占地面积2000m2,教室5幢,教职工宿舍3间,建筑面积195m2。

二、经验与教训

(一)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李家咀村新农村后续建设中,以“村容整洁、易居”为向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融入了城市的发展模式,做到规划先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特别是在后续新建、翻新、维修中,坚持宅基地面积不扩大,道路宽度不减小;2003年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第9期统一排布了供电和通信线路,统一铺设了供水管道,统一硬化了主(支)巷道,统一整修了排水渠道;整治了抢建扩占巷道公有用地,保证了出行道路的畅通,在川区和同类地区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邻近的滴水崖村一、二、五社,水洛镇李碾村新农村发展,近几年庄浪县“移民搬迁,新农村规划”等项目建设中,都参照了李家咀新农村设计思想。

(二)坚持生态环境建设

李家咀村川区4个社,耕地2850亩,其中,川地900亩,山地1950亩,占总耕地的68.4%,由于地理与自然的因素,基本农田立地在千沟万壑,河谷丘陵相间,山川交错的“烂塌山”之中,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雨水冲刷作用明显,植被覆盖稀少,保持水土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农田活土层浅,结构性差,肥力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善生存条件,他们从1964年开始,坚持不懈地平田整地,锲而不舍地建设梯田,1998年终于将全部耕地建成水平梯田,有效拦蓄了降雨,显著增强了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李咀沟”流域绿树成荫,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遏止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应用先进农业技术

曾以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匮乏,人多地少,靠国家救济闻名省内外,如今“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李家咀村,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2],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将化肥、农膜、农药、机械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50kg,比改革开放前亩产增加275kg,增长2.7倍,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00kg,比改革开放前亩产增加650kg,增长3.3倍,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3500kg(鲜薯),比改革开放前亩产增加2500kg,增长1.5倍,摆脱了以往不能解决温饱的贫困面貌;二是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3],改过去单纯种粮食作物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并举,全村发展塑料大棚蔬菜120亩,苹果园400亩,百头以上规模化养猪大户18家,2000只以上规模化养鸡大户2家,专业机耕户8户,全自动面粉加工个体企业1家,油料加工个体企业1家,马铃薯粉条加工个体企业1家,工商个体户16户,小工队5个,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用车、私家车增多,原规划的新农村出现通行巷道狭窄,房屋拥挤,没有统一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村民二次翻新时建筑与原标准不统一的独立二层小院,或改变坐向,或建全封闭式独户结构,遮挡北户和左邻右舍采光面,甚至部分农户在二次翻新时抢占公共巷道,酿成邻里矛盾;在新村扩建中,村社组织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甚至出现管理不到位,农户选择宅基地和修建房屋的随意性大,宅基地的面积想占多大就占多大,想朝什么方向就朝什么方向,个别农户在自家的承包土地上未批先建,形成“小、散、乱”的村落,导致道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配套,造成有限的宅基地资源浪费严重。

三、思路与对策

新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的生活居住地,也是当地村民政治文化和生产中心。因此,要结合区位优势和立地条件,在政府的主导下,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规划的重点,以确保合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留足产业用地

塑料大棚蔬菜、苹果、养猪(鸡)是当地比较优势产业,在“洛河沿岸”川水地和秦(安)隆(德)公路沿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规划塑料大棚蔬、苹果、养猪(鸡)三大用地版块。留足留够土地,配套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做大做强产业,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为县城居民供应了新鲜蔬菜和肉蛋产品。

(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该村多数耕地分布在山区,经过30多年的人工修复已变为优质梯田,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本村保护区,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鼓励农民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用地与养地结合,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原则,维护进城落户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把成片集中的土地经营权流向产业化业主,使农民享受土地带来的增值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红线

为了促进该村与庄浪县城、良邑镇经济融合发展,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用地,在庄浪县洛河流域农业产业经济开发规划框架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按照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一户一宅”要求,编制旧村改造和新村扩容方案,张榜公布,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让村民自觉遵守。对新持有《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的人,由村社组织按规划的宅基地方案放线,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农用承包土地上乱修乱建。村民出卖、出租、赠予住宅后,再不能二次申请宅基地,允许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

(四)统筹规划村庄

乡(镇)级人民政府和村委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实施的主体,为了有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一是要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重点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田、水、路、林、电、房、厕、圈等统筹规划,利用国家项目资金组织村民分项目、分年度进行综合治理;二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帮助村民通电视、通电话、通互联网;三是要鼓励村民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建新房或翻修旧房,不用或少用木质材料,保护林木资源;四是要在村头巷尾栽植风景树木、种花种草,倡导村民在庭院栽植花草、经济树木,逐步亮化、美化、绿化居住环境;五是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设立农用车和私家车停车场,禁止乱停乱放;六是要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不在村内乱倒污水和生活垃圾,不向河流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妥善处理粪堆、柴草堆、废旧农膜、塑料包装物、建筑垃圾。

作者:赵晓花 单位:庄浪县阳川镇人民政府

新农村建设规划篇3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

随着国家加大城乡改革的力度,农村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乡村建设思想越来越成熟,乡村社会实践也越来越多样化并成为20世纪以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乡村建设思想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和极富时代感的一种社会思想。“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百来年的历史进程不断与时俱进发展的历史性成果。据国务院2019年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0%,这个结果直观地表明了我国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锐减为270万个,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就有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就有240多个自然村消亡,其中就包含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1]。只有当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5%时,农民经济收入才能大致与市民收入均衡,而减少城乡巨大经济差距也就意味着大量农民进城,大量村庄消失或者部分村庄演变为城镇。然而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导致乡村发展模式单一,大量农村资源被浪费,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

二、我国农村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自近代以来发展历史跨越两百多年,根据不同时期的农村状况、农业发展模式和社会背景特征可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农业正面临着小农经济破产、农村凋敝,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局部乡村建设运动。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表现为以农补工,农业的发展方式为人民公社。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村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主要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的建设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走向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理论在这个时期也被大力推广。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覆盖范围广,缺乏针对性

我国农村建设政策和标准主要是从国家到省、市级层面再普及各个乡村,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域性差异非常显著,这就导致了各省市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差异。但针对农村建设的规范和标准都是从原则性和普适性角度提出的,对于区、县的发展却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地方单位落实相应的控制内容。

2.部分控制条例千篇一律,导致“千村一面”

由于我国农村建设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阶段,但当前大部分农村建设规划仍然沿用城市规划模式,即“注重目标导向和控制蓝图”的编制模式。较为固定的发展模式已经慢慢无法适应农村迅猛的发展速度,缺少针对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规划控制条例,就容易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3.控制指标缺乏相应的量化与弹性标准

当前大部分乡村建设缺乏系统的量化衡量标准,乡村建设的衡量标准人为主观性和经验性占的比重较大。而这些仅通过定性方法规划农村建设活动的标准,容易导致技术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也大大降低了控制指标的弹性,最终导致农村建设发展方式单一。4.相关规范标准落实不够充分由于我国缺乏乡镇规划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政策性较强的规划管理内容解读就容易发生偏差,导致规划管理部门与乡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衔接,因此政策的落实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乡村建设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也较明显。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载体和平台是农村,国家发展壮大也需要农业发展做依托,因此农村建设非常必要。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无论在什么政治社会里,都市财富的增长与规模的扩大,都要按照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比例而增长扩大。”[3]这也是他在英国城乡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做出的总结。马克思也曾说过“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4]。农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来讲是一个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比较新农村与原来的农村,相对于过去的农村来说现在的农村就是新农村,而在历史长河中“新农村”概念的提出也是对传统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发展问题解决转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这里所说的新农村建设则是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这二十字方针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同时也是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指导方针。从实践上来讲新农村建设也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非常高,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人的生活问题和发展问题。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立足于我国国情来讲,农村的小康,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也是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农”的发展问题上,所以从根源来说“三农”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和瓶颈,而新农村建设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和支撑。

四、新农村建设的方法

当前我国农村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技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本质上就是解决“三农”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6]。

(一)因地制宜,发扬当地特色

我国地域性差异非常显著,地域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气候特征、地貌特征、民风习俗、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因此每个农村都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条例控制千篇一律,新农村的建设要立足当前发展实际,把当地特色融入到乡村规划中。例如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北部的湖滨新区,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有政府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更有其自身突出的自然景观特征,将此特征发扬,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衍生出宿迁休闲旅游型新农村的雏形。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策普惠

温铁军认为“如果新农村建设不能帮助弱势群体得到普惠制的财政扶助,则其改善农村治理,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的目标就只能停留纸面”[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教育资源的协调、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稳定农村人口就业增收的基本保障。而这些基础问题的解决也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三)以工业化推进农村发展

工业化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不仅产业高度发达,又兼具市场化程度高、专业统一性强、商贸流通快速便捷等优点,它将是推进我国农业飞速发展的助力[8]。以工业化推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对农民的文化、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推进农村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四)引进专业人才,解读和落实政策

由于我国乡镇政府规划管理人才缺失,政策解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这就导致村民对政策中一些标准化的条款和过于专业化的文化条例理解困难,执行和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地方政府部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让一群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人才更深入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去,既可以在新农村建设方法上起到指导作用,也能更高效地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因地制宜,也就是要以农村当前发展作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普惠性也可以大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科技的高速发展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借助高科技发展农业加速了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注释:

[1]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6.

[2]吉颖飞,古清,刘志强.美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J].规划师,2015(1):128-133.

[3]李中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再乡土化研究:以山西省东冶头村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0(5):28-32.

[4]张敬华.江苏扬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5]王立民.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6]杨佩卿.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17(1):105-112,128.

[7]叶敏.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社会动员及其治理功效:对皖南东镇的历时性观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1-31,150-151.

[8]李萌豪.风景园林视角下休闲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作者:葛超凡 姜晨 单位: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