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校班级建设研究3篇

高校班级建设研究3篇

时间:2023-02-20 16:18: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校班级建设研究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班级建设研究3篇

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篇1

一、引言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班级作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主要载体,应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要求与时俱进,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紧跟国家教育政策,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创新。近年来,书院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指出“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作为一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旨在借鉴西方大学书院的住宿制、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等主要模式,并融合我国古代书院的德业兼修、因材施教以及教学相长等优良传统,通过深入学生宿舍区、实施导师制与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1]。书院制建设并非对传统学院制模式予以否定,大部分高校的书院都是在保留专业院系的基础上,对学院的职能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新的组织机构。“学院+书院”制在我国现有的书院制建设中较为常见。在“学院+书院”制下,学生既属于学院,也属于书院,班级怎么设,怎么建,如何协调以更好地实现班级服务功能和育人效果,是双院制建设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研究双院制背景下的高校班级建设,对厘清学院与书院的关系,整合育人力量,实现“五育并举”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院制背景下的“二元制”管理现状

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大背景下,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强调各高校要深入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高校书院制改革探索成为热点。尽管同样称为“书院”,各个高校的书院制也各有不同。从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内陆高校现有的书院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指独立于学院的二级教学机构。其与学院类似,拥有独立招生、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职能,通过高考招生选拔或者从学院遴选的方式吸纳学生。二是与学院并行,互相配合的育人主体。书院负责非学术性教育,学院负责学术性教育,“学院+书院”协同做好育人工作。学生有着双重身份,既属于学院,也属于书院。三是指建立在学生住宿区基础上的非独立育人活动组织机构,负责营造与院系互补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上述3种类型中,“学院+书院”的模式更契合我国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现状,其结合学院的学术性教育,引入承担非学术性教育的书院,以互相并行和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协同育人,更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需求。书院制作为新型学生管理模式,仅是高校教育组织模式的组成部分,承担学院原有的部分职能,却不能完全替代学院。由此可见,我国内地高校的大部分书院是在保留专业院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对其职能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新的组织机构[2],与学院相互配合,双院协同,构建新型的高校教育组织模式。“学院+书院”制下,学院与书院各有分工,紧密合作。学院聚焦“第一课堂”理论与实践,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书院则聚焦“第二课堂”学习和体验,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双院协同育人,突破了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单一的局限性,也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背景下本科生培养的新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新要求。故选取书院制建设中更具代表性的“学院+书院”制作为研究背景。双院制模式下,部分职能从学院剥离,转移到书院,成为新增的学生管理主体。学院和书院面对同一个学生群体履行不同的职能,形成了书院和学院的双重或“二元”管理。从原有的单一学院体系转变为双院制的过程中,若改革不够彻底,边界不够清晰,分工不甚明确,极易出现“二元”管理下的无序状态。传统的“校-院-系-班”管理层级不再适用,新的管理层级尚不明确,双院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变化与挑战。作为传统管理层级基础的“班级”如何调整和建设,才能更为符合“双院制”建设当中的育人方向,有效促进“双院制”教育管理改革的目标达成,是当前学生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三、双院制背景下的高校班级建设转向“学院+书院”制为高校班级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与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调整和创新高校班级建设,是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深化书院制探索的必然要求。从单一学院体系的“一元制”到“学院+书院”的“二元制”,作为基本教育教学单元的班级需要在机构设置和教育理念两个层面做出转变。

(一)高校班级建设的重要功能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由不同的层级构成,以此适应不同层面的教育管理活动,在双院制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中,高校班级仍然是育人活动的基本单元,阐清高校班级建设承载的重要功能既有助于厘清双院制当中学院与书院的关系,又能通过其承载的重要功能反思“一元制”模式下高校班级建构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双院制建设背景下高校班级建设的转向。宏观层面,高校班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载体,亦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班级作为集体主义的认知载体,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抵御极端个人主义的侵害。班级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是落实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的关键所在,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追求、诚实守信品行以及志愿奉献精神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成长支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观层面,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班级的功能可分解为教学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以及交往功能[3]。前述功能分别对应着成绩、有序、道德和情感等目标,依托班级的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思政教育以及凝聚力建设工作来实现。这些功能侧重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微观层面,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成长基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区别于传统意义中学生“被教育”和“被管理”的角色,当代大学生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特点,新颖的思想观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愿望。引导学生转变在班级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的观念,积极成为班级的主动建设者,有利于学生在班级建设的实践中体验、收获与成长。

(二)班级设置:从学院到书院

在传统的学院制中,班级是“校-院-系-班”管理层级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院+书院”制中,传统的管理层级不再适用,学院、书院和班级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厘清关系后可作出班级设置的相应调整。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出现,教学是最初的功能。然而,在实行学分制下的高校,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选教师和制定修读计划,“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成为常态,稳定的教学班不再存在。班级的功能开始分化,教学功能主要由非固定的教学班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服务等则由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承担。在单一的学院体系下,教学班与行政班均归属于学院。双院制下,出现了书院制这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书院成为了新增的学生管理主体,负责非学术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服务等。只有将行政班设在书院,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对学院而言,其对教学班的管理和开展学术性教育的职能也不受影响。

(三)建设理念:从管理到服务

班级制中的“管理”存在两层含义:学校管理班级,班级作为基本管理单位存在;班级管理学生,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管理模式侧重任务的完成,秩序的稳定。班级制中的“服务”也存在两层含义:班级建设服务于国家、地方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班级建设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服务模式侧重目标的达成和需求的满足。在传统的学院制中,学院既负责专业教育,也负责学生管理。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升学的压力下,学院更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成长,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与培养考察等方面均体现这一特点。班级建设中,则反映为重专业教育轻人文修养,重学生管理轻服务保障,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4]。而在“双院制”背景下的班级建设中聚焦“素质能力”,注重“服务”,这标志着工作思路与模式的转变。书院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温度的教育引导与服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在学生管理的主体关系上,书院制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和生生交流,强调“理”;注重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对话与协商,强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双院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建设路径

书院制是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班级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践,应结合新时代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探索,在双院制模式下实现高校班级建设功能的最大化。

(一)把握创新育人的发展机遇

1.落实“全员育人”的要求

书院制建设的本质是要打破育人的地理空间,打通育人的单一途径,创新育人的多元形式,通过教育组织的变革打造全域育人环境,从而为人才培养服务[2]。在班级建设中,传统的班级制构成简单,通常包含教师与学生两类角色,互动内容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双院制背景下,更多主体加入到了班级建设中,如辅导员、班主任、导师、朋辈伙伴以及学校各类学生组织等,每支育人队伍各尽其职、同向同行,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在“多元主体”结构下,班级不再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磁场,汇聚着育人资源,促进全员育人。

2.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提出“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和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书院制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突破了学院与专业的局限,建设了一个多学科学生集合的平台,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于此,让他们在各类育人活动中一起交流、合作和成长。“学院+书院”制背景下的班级建设,应积极回应新的需求,通过班级结对共建与共学等形式促进文理学科、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为深入的学科交叉融合营造环境,奠定基础。

3.发挥书院制“浸润熏陶”的优势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9号)提出“探索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和‘培育’”,凸显了书院制模式的重点。在实体书院建设中,导师优势、空间优势与文化优势是其突出的特点。班级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扬这些优势,彰显书院制的特色。书院为班级的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提供了平台,浸润熏陶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增强学生对所属班集体的归属和认同。此外,团结温馨的班级氛围也是书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体书院的空间位置通常是与学生宿舍紧密相连的,有利于将书院的文化建设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良好的环境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

(二)完善“双院协同”育人模式

建立书院制模式,从原有的单一学院体系变为“学院+书院”的双院协同育人体系,并不是简单的“1+1=2”的过程,而是探索“1+1>2”的过程。协同理论指出,构成宏观整体系统的各子系统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共同指向同一目标时,会产生协同效应,使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作用的总和[5]。因此,双院协同应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发挥学院与书院的优势。

1.建设“思想引领”育人阵地

在我国的班级建设中,“班集体”是常见的一个概念,班集体中的“集”除了代表物理上的集中,更反映出思想上的凝聚,蕴含了集体主义的理念。可见“班级”是作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集体主义”的重要认知载体而存在的[6],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好双院协同,有利于健全“大思政”育人格局。学院可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书院则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党爱国教育、品格塑造教育、文体与劳动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深入到班级与宿舍。学院与书院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和促进学生立大志,眀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2.培养“党团班一体”育人组织

党团班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和班级集体建设,是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党团班组织是学生与院系联系的重要桥梁,在学院与书院协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构建党团班学生骨干队伍,选拔和发展政治素质优良的学生作为队伍成员,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以及活动组织等方面落实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工作。在书院层面,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党支部和团支部融入班级建设之中,做好思想引领,引导自我教育,发挥“大思政”格局下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院层面,要与党团班学生骨干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委员辅助开展教学相关工作,指导班干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班级特色。学院与书院共同培养优秀的党团班学生骨干,发挥党团班组织的积极作用,助力班级建设与育人工作。

3.落实“五育并举”育人举措

在传统学院模式下,学院重视专业建设,相应地在班级建设中偏重智育,即学术性教育。在双院制模式下,书院是非学术性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推进班级学风建设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劳动教育、文艺体育、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双院制模式下“队伍协同”的优势,由学院资深教师担任书院导师,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指导;由学院年轻教师担任书院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成绩、科研竞赛、美育体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对班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学院与书院相互配合,有利于在高校班级建设中充分落实“五育并举”。

五、结语

班级制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发展持续演变。高校班级建设发挥着落实学校育人工作和促进学生发展等重要功能。书院制新型学生管理模式的出现,让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学院+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班级建设,应将班级建在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全员育人”,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浸润濡染”,始终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双院协同,建设班级阵地,培养党班团组织,推进“五育并举”,以充分实现高校班级建设的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肖胜利罗 曼君郑 美霞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篇2

一、高校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高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衰密切相关。当今西方思潮、网络媒体、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导致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产生扭曲,很多大学生崇尚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抛弃马克思主义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接受挫折的能力减弱、缺乏班级集体感,这直接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充满压力。为此,加强大学生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需要高校本着马克思主导地位的巩固为初衷,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究

近年来,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理论教育、机制设置以及相关实施措施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严重动摇了班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因此,高校党委要把班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指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班级建设层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还不完善,出现了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教师主体缺位、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淡漠、班级活动缺乏创新、班级建设网络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一)教师主体缺位,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断层严重。

高校所有班级主要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工作部门为各班级配备管理教师。高校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管理者主要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任课教师能引导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教师主体的缺位导致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断层严重。高校辅导员教师负责很多班级的统筹管理工作,一方面,辅导员管理至少200多学生,辅导员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辅导员教师本身的意识形态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对班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水平也存在差异。高校班级的班主任大部分由任课教师担任,部分教师为了职称需要担任班主任,他们没有过担任班主任的经历,对班级建设无从下手。有的任课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任务和职责,经常要处理事务性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班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导致班级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效果很差。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上课的班级众多,无法全身心地对班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课堂上大部分照本宣科,不利于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渗透。

(二)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难度增加。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学生特点变化,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难度增加,班级建设困难重重。目前,班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他们的独立意识强,个性越来越凸显,加上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政治意识淡薄,导致班级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加上班级班委管理不力,班级管理松散,导致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难度增加。此外,班级有些班干部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薄、学习自觉性差、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上心,对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没有做到有效的防范,班级骨干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也欠佳,只是敷衍地进行班级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无法增强自身的领导力,对班级同学不能形成应有的影响力,这导致高校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越来越严峻。(三)班级活动缺乏创新,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影响力降低。新颖的班级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根据调查,班级学生反映班级活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精神过于无趣、枯燥,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甚微,影响力越来越低。班级活动形式死板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班级开展活动效仿社会上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等文化作品,盲目追求所谓的社会热点和新兴事物,三俗化倾向严重,同时也冲击着广大青年的心灵。此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弘扬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品牌活动,除此之外,没有积极有效地带动学校班级开展活动,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骤降。(四)班级建设网络环境不完善,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威胁加大。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具有开放、即时、多元、交互的传播特点,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班级建设网络环境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班级建设网络干预机制受到外界众多多元化信息的冲击,而且面临更多的诱惑。班级学生们在宽松的大学管理环境下,沉迷于碎片化、文化含量低的网络信息,网络的无约束性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越来越情绪化,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越来越淡薄,导致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佳。班级QQ群、微信群、PU平台等班级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使得班级管理教师、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随意,交流的纪律约束性降低,班级班风不严谨。此外,班级网络平台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高校班级网络平台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工具,新媒体不断向班级学生进行多元化思想灌输,削弱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威胁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进一步威胁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危。

三、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高校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重中之重。着力解决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从各个角度综合考虑,增强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实效性。

(一)提高班级主力军的素质,增强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需要教师队伍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辅导员在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铺平道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库”作用,为班级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添砖加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容易被忽略的一员,班主任的领导能力直接关系到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好坏。高校要严格班主任教师的选拔,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规范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严格班主任意识形态责任的考核。班主任既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教育,也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组织班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等,这种无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烈士们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在班级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渴求和生活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班级建设活动融合起来。班级的管理教师只有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场,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融入到班级学生的课内和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坚定的民族信仰与远大的理想抱负,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加强班级学生的培养,增强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班级的建设离不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学生意识形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一是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班级制度的保障,班级根据各自班情,建立健全相关班级制度:班级班务公开制度、班委选举制度、班费透明制度、定期班会制度、学生操行分加减分细则等。二是强化落实各项制度。班级学生根据班级各项制度,积极主动去执行,例如,操行分加减分,对于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传播正能量的学生要通过加分予以鼓励;班费透明制度,班级班委要合理使用班级班会,做到廉洁透明,传播中华民族节俭的美德,让班级学生做到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从根本上在学生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学生在班级管理下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政治素质优良的班级学生干部,鼓励学生干部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积极进行班级活动的实践,勇于承担班级责任。班级骨干的素质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打造高素质的班级骨干队伍有利于提升班级的整体水平。班级骨干在班级各项事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服务班级同学的无私意识,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支点,能够在班级日常事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同学,引领班级成员形成良好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班级风貌,增强班级的文化建设。

(三)创新班级建设的活动形式,提升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来支撑,新颖的活动形式有利于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班级学生,提升班级的影响力。一方面,创新学生班级建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班级利用大学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班级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毕业教育等,加强班级学生日常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发挥校风、班风、学风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各班级根据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制定符合班级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积极营造勤学友爱的班级氛围,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促进班级建设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提升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带动班级活动,提高创新性。高校校园积极策划和组织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班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与其中,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此外,高校社团积极弘扬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开展品牌系列活动,例如社团红色主题活动、意识形态相关的辩论赛、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等,高校班级积极融入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四)净化班级建设网络环境,提高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班级建设网络环境的净化,一是要完善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干预机制。学校宣传部门要主动对各班级网络环境进行干预,监督班级网络关于意识形态的言论,对于有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进行及时拦截并及时教育。班级管理人员要对班级建设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及时在班级各种网络平台里进行正能量的宣传,对于班级学生在班级建设网络平台中散播西方思想、三俗言论等,要及时对班级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弘扬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正能量。二是要巧用班级建设新媒体平台。通过慕课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的学习,学校的各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加强班级QQ群、班级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和管理,规范班级网络平台的管理员制度,定期推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推文,举办贴近学生实际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扩大班级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三是完善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创新机制。加强班级建设工作的创新性,提升网络育人的权威性,提升班级凝聚力。大数据时代的“云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权利,班级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云课堂”中也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富有创新性,既符合学生主体思想行为的教育模式,又实现了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石丽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篇3

团体动力学导向下的高校班级建设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将团体动力学的理念方法融入班级建设工作,以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点作为切入点,采取成长互助小组的团体行为,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定向协同发展,加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及凝聚力,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促进高校“三全育人”氛围的形成。

1班级建设的意义

1.1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优良学风校风营造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加强高校班级建设要以提升班级凝聚力为核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辅导员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采用有力的管理措施,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协调、控制各种内部或外部资源,促进班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的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和自律自强水平的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高低体现了班级的发展水平[1]。如果团体目标与团体中个人的目标之间有冲突,则不利于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内外部资源,针对班级的制度、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的建设,从而促进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最终达到团体与个体的共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2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动力,自我认知水平也较低,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不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等行为,存在厌学情绪。他们意志力较薄弱,经常熬夜玩游戏,精神萎靡不振,对班级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且他们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不愿积极主动地参与班集体活动,不愿意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集体意识薄弱,欠缺班级归属感,很少与寝室以外的同学沟通交流,班级观念淡化。长此以往,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班级整体发展都会受到阻碍。

2团体动力学与互助小组

2.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该理论是从全体的角度来探究个体与团体的行为。团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发生发展都受到心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物理环境的影响,所以不仅要重视环境的影响,更要重视个体的能动作用。对于团体或个人行为的探究,有必要放到“场”这个抽象概念中进行。其中,“心理场”表示个体在当下的心理生活空间,由于团体向个体施压或者个体追逐目标而产生;“社会场”表示团体当下位于的社会空间;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产生共同作用的“综合场”会形成一种力量,为团体和个人的成长发展提供动力或是阻力[2]。团体动力学涉及结构大小,即团体成员的数量大小,成员数量会直接影响团体中成员的互动效果;团体凝聚力,即团体吸引力,能使团体成员主动参与团体活动,自觉承担相应的职责与任务;团体制度,即团体成员都要遵守的规定;团体压力能使个体因求同心理而服从团体;团体角色,即团体中每个成员发挥的相应作用,能促使团体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团体动力学关注成员与团体、团体与团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2.2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成长互助小组的作用

团体是一个有机的动力整体,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部分的变化。因此,团体的动力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有足够力量去改变个体的心理。成长互助小组是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组建的,将有相同发展目标的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彼此的情感支持、鼓励督促、互勉互助,在共同进步的同时增强集体归属感,更有效地实现个体与团体的发展目标。个体的共同需要是合作学习的起点,是成长互助小组产生的基础[3]。有效的成长互助小组能促生团体动力,共同的团体目标又能促进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产生。成员个体一旦在内心认同团体目标,团体目标就会如个体目标一样强烈地影响团体成员,使其不断产生前进的动力,努力挖掘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团体中承担相应的角色,从而促进团体的稳固,提高团体的发展效率。

3团体动力学与班级建设

3.1团体动力学理论融入班级建设

合理规划成长互助小组非常重要。辅导员应明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让特点或需求相似的学生组成小组,实现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的一致性,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有效提升小组黏合度,让每个成员都有清晰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个人目标[4]。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成长互助小组教育管理模式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互帮互助,最终实现个人与小组的共同进步,使班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强集体观念、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推动班级整体的均衡发展。

3.2成长互助小组的实施策略

3.2.1注意事项

(1)鼓励成员制定小组制度,经常性提出正向建议,明确小组问题及目标,定期评估目标达成情况,检查是否可以开始下一个小组目标。(2)重视小组领导者的作用。小组领导是团体的核心,辅导员只是小组的引导者而非领导者。根据不同的项目,由不同的组长负责小组的计划组织、协调联系、团结激励、考核评估等工作。(3)辅导员和组长应有意识地帮助成员适应小组,让每个成员都努力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4)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为“破冰活动”,旨在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每个项目的最后一节内容一般为小组成员的总结分享。

3.2.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在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应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人数和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是普高生还是单招生等,全面了解班级状况。通过观察学生在军训期间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特点与个性化需求,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明确班级的整体状况及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劣势,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心理上积极准备参与成长互助小组。第二阶段:依据成长互助小组的组成原则确立小组成员。(1)异质性原则。由于成长互助小组为混合性封闭式小组,组员由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组成,因此更要强调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尽量使同一小组的成员在宿舍、性别、性格、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异质性明显的小组中,每个组员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增强参与小组活动的动力,保证各小组水平均衡、优势互补。(2)平等尊重原则。小组成员之间是互相尊重、地位平等的关系。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充当自身优势项目的组长。每个成员都有作为组长及组员的权利与义务,都能够为小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人数适中原则。为使成长互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与提升,小组人数应控制在5~8人。第三阶段:辅导员带领各组进行自我监测,跟进各小组的活动进程。(1)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为“破冰活动”,旨在使组员相互认识、澄清组员疑问、确定小组目标、制定小组规范、建立成员关系。(2)依据班级学生的年级、所学专业科目的特点、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成员优势及兴趣爱好,完成新生适应项目、主题团日活动项目、专业学习项目、心理健康团体辅导项目、生涯规划项目等小组任务。(3)在小组发展前期,辅导员应引导各小组依据每个成员的不同优势选出不同目标阶段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依照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计划、确定小组方案,按计划开展小组活动,同时引导组员定期交流想法及收获。(4)完成阶段性项目目标后,各项目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总结反馈,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总结应着眼于组员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变化,共同感悟心理及班集体的成长状况,同时在各小组之间进行成效评比。(5)在每学期期末,根据各小组完成的任务数量及质量进行整体的小组评定。评定方式包括组内成员间的评定、组与组之间的评定及全班范围内的评定。每个小组至少要完成5个小组计划项目,撰写成长互助小组成果报告。

4结语

教师应在团体动力学理论导向下,明确班级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与个性化需求,确立小组的组成原则,通过建立成长互助小组开展一系列互助学习项目活动,挖掘每个团体成员的优势,分配不同的团体角色,制定团体规范,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该教育管理模式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自觉规划大学生活;能帮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小组目标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树立合作互助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推动集体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包伟哲.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关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3]梁晓冬.团体动力学视角下小组学习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

[4]张菁.团体动力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作者:洪淼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