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病理学课程思政路径3篇

病理学课程思政路径3篇

时间:2023-02-22 09:45: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病理学课程思政路径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病理学课程思政路径3篇

病理学课程思政篇1

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在病理学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病理学课程本身还蕴含着重要的哲学思想,并且这种思想有可能会对以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更为看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于道德素养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精神等教育过于忽视,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拥有好医术但没有好医德[1]。由此可见,教师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考虑育人育德,积极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立德树人教学背景下,教师可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即在病理学知识讲解过程中针对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理解,并善于将德育渗透、贯穿于病理学教学的全过程,以课程为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政目标。

一、病理学教学课程的特点及教育现状

病理学课程是一门研究疾病病因、机体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预后转归的一门形态学科,在病理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通过观察组织器官形态以及组织形态的方式来全面认识疾病,并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从本质上把握疾病相关知识。病理学也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学好病理学知识能够为学生的医学素质、专业能力发展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在当前的病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依照教学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同时借助实验课对读片的实践来帮助学生巩固所掌握的疾病知识。然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存在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其一,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都缺乏足够的思政教育素材。其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加之不少教师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医学专业训练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以及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观念往往也相对淡薄,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难以在学生的专业课堂上渗透[2]。其三,在病理学教学课堂上,尽管教师逐渐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理论课、实验课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重点仍旧局限于生硬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课程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其四,教师所讲解的病理学案例过于久远,与当下时事、热点话题等结合较少。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流行就没能完全纳入病理学教学课堂上,这可能是由于病理学课程课时相对有限,也有可能是教师自身对这类疾病的认知也处于学习阶段,故而无法与学生共同进行疾病内容的完整探讨。

二、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单独开设的思政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立德树人教育环境下,现有的医学课程都应当积极向课程思政方向创新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全程育人教学模式。对于病理学课程而言,教师则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注重培养其职业道德,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课程思政指导下,还应当挖掘课程知识中所隐藏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一方面拓宽思政教学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当前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有可能对在校学生造成影响,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则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病理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塑造自身优良品德,从而使得以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赤子之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自身也应当满怀德育意识,并且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充分锻炼专业执教能力,并且在病理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发挥出教师的榜样力量[3]。此外,在病理学课程思政课堂上,教师要与时俱进,避免教学过程脱离时事政治。网络与媒体社交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无法割舍的重要部分,互联网信息平台也成为学生获取最新资讯、获得新知识的主要平台,在此情况下,若教师教学内容缺乏时事政策的支撑,那么陈旧的教材案例也难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限制病理学思政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教学整体思路

病理学课程根本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接受、理解相关病理学知识时能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系统化疾病诊断思维,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应用奠定牢固基础,从而充分满足未来临床实践的严格要求。但是真正的医学人才除了具备坚实理论体系与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人格与道德品质,故而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则应当充分结合病理学与医学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以谋求社会福祉为己任,继续创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政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将病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并且在课堂上善于融入正面积极的思政元素,包括医德医风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突发事故等,通过丰富学生课程思政课堂来培养出社会所真切需要的德才兼备医学人才[4]。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也应当积极地转变教学思路,将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通过引入医学案例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踊跃讨论,在这样的双向参与课堂模式下,能够有效消除传统课堂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对病理学内容缺乏兴趣的教学弊端,同时,在思政内容与医学结合的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学生们所思所想会更加深入,积极主动的发言还可以促进思维碰撞,使得病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思政素材挖掘及教学实践

(一)尊重生命与关爱患者

医学是重要的生命科学,医学工作者只有对人类生命报以尊重、关爱之心,才能够真正应用医学专业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医学判断。从另一角度上说,医学工作者对患者生命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存与死亡,若漠视生命的价值,也不会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无法承担其一生救死扶伤的使命与职责。由此可见,教师在病理学思政课堂上也需要开展相应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免疫性疾病相关知识时,应当促使学生明确生命健康权是最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权,关爱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医学生不能对感染者存在歧视心理,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来为大众做好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于艾滋病的防护意识;二来也能够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珍爱生命。又或者是,在进行尸体解剖病理学研究课程中,教师需要强调遗体捐献者的伟大及其对医学事业、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告诫学生时刻保持对尸体的尊重[5]。总而言之,尊重生命与关爱患者是课程教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生命至上,什么是生命至上的意义,帮助学生从自身医学的定位和角色认知角度学会理解尊重生命不仅仅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在于从生命角度出发,坚持救死扶伤的基本理念,最终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尊重生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将尊重生命作为德育理念在课程指导中合理渗透,在拓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体验,让学生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尊重生命还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二)强调科学严谨及职业责任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大多与医疗人员自身缺乏科学严谨工作态度以及缺乏强烈的职业责任、道德素质息息相关。故而在病理学思政课堂上,教师也需要积极地强调科学严谨及医学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相关病理学知识时,应当告诫学生鉴别诊断过程必须客观、严谨,若恶性肿瘤被诊断为良性肿瘤,那么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从而造成极大的生命安全风险;而一旦良性肿瘤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对患者采取了错误的化疗、治疗手段,那么所造成的生命损伤则是无法挽回的。总而言之,在医学科研亦或是医学临床实践中,都需要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这也是避免医学实验人为误差以及医疗人为差错的根本措施。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职业责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并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严谨态度是否具有对学生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实际影响,通过具体案例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态度在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在课程指导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救死扶伤时刻牢记使命

救死扶伤是每个医学工作者都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观,患者健康所系,生命之托,医学工作者则应当以精益求精的艺术、仁爱博爱的胸怀作为回馈。教师在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时务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使命感以及对待病患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可以督促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时刻牢记自身身上的使命。在病理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临床疾病种类繁多,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下,新的疾病也会相应产生,细菌、病毒等都有可能不断发生变异,面对这一现状,广大医学专业的师生,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医疗水平,在充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知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了解、掌握更多疾病知识。此外,由于医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时所了解的人体形态、机体组织病变情况等大多是通过镜下静态观察手段,但是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病患身上都有可能变出不同的变化周期,不同的变化特征,故而教师则指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时,则应注重提示学生适当地保持动态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地学习到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知识,也才能够对病患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等作出更加准确地判断,真正实现不负患者生命相托的重任[6]。总之救死扶伤牢记使命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课程指导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含义,了解如何坚持自身的使命感,从病理学的角度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救死扶伤并提升学生对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四)渗透爱国主义与人文精神

教师在进行病理学课程设计时,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渗透认为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将病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钻研与探索精神凸显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其在富有人文内涵的病理学思政课程上逐渐提升自身的崇尚科研热情以及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病理学的相关发展历史时,则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法医学家宋慈著作《洗冤集录》中与病理学有关的内容,著作中对尸体解剖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而这本著作也为后续的病理学、法医学等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又或者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食管癌”相关病例知识时,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沈琼亲入食管癌高发区几十年如一日开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最终研制出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大程度地提高了食管癌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为社会卫生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病理学教材中隐藏中丰富的思政素材,教师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将这些素材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做好病理学的史料指导,让学生了解到病理学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专业性,也是一代代病理学人不断追求的结果,从历史维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结束语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实践,能够对医学教育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使得教师能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来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塑造优秀健康的品格与三观。然而,在当前的病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还难以与日常教学活动完全地融合在一起,此时,教师则需要积极地积累创新教学经验,善于挖掘出更多的思政素材,同时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做出积极改进,共同促进医学专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发展。

作者:余园媛 彭兰 黄琼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病理学课程思政篇2

1中医院校病理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病理学被誉为“医学之本”,其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中医院校的病理学包含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而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目前随着医学发展呈现出全方位、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适应的特点,病理学将形态研究与功能研究相结合,从不同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有助于推动病理学学科发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医学发展的新趋势[4]。但是目前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偏向关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从人文角度对学生进行医学精神的引领,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5]。二是目前没有充分结合中医院校的办学特色,将中医理论体系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所以学生不能灵活地将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出现“中西分离”的问题[6]。三是病理学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比如在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等。我们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病理学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1)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2)有助于引导学生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病理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4)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

病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病理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临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疾病诊断思维能力,为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做准备。但真正合格的人才,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设计的课程目标中不仅要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更要融入思政目标,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常见的病理过程和病理生理过程,了解病理学的内涵,理解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变化,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结合中医诊断探究疾病的本质,为学好后期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开展今后中医临床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目标2:病理形态学着重培养学生对重要病理变化和重要疾病大体标本和HE切片的识图、读图和绘图能力。病理生理机能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树立学生专业信念,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荣誉感和“爱伤”精神,将“根植学生家国情怀、涵养学生大学情怀,培养学生专业情怀”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目标4:引导学生感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强化中医优势特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中医人才。

3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

在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各种德育素材和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

3.1结合时政要闻,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教育不是枯燥刻板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育,而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有许多正能量的案例,教师应该敏锐感知并巧妙地将这些案例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讲述“疾病”与“健康”定义时,引入“健康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为医学生以及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2融合中医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医院校的教师,更应该深入挖掘中医素材并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中医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7]。当介绍现代医学细胞、组织损伤和适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病理规律时,可以引入中医“内经”和“伤寒论”两本典籍,通过讲解典籍提出的“正邪相争、阴阳动变”的思想,启迪学生将“正邪相斗”的思想运用到病理学疾病转归的学习中去,鼓励学生传承中国智慧,坚持文化自信。

3.3引入科研案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例如:在讲述“冠心病”这节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冠心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依靠血管支架扩张血管的冠脉介入治疗。传统的金属支架一直放置在体内有可能会刺激血管的炎症反应,而葛均波院士及其团队率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这是全国首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支架技术创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借这个科研小案例鼓励学生要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聚焦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勇攀科学高峰,为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4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

4.1激发兴趣,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

如今的大学生从出生起就处于“互联网”时代,他们对网络信息认知度、接受度、利用度较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充分利用“中国慕课”等病理学精品课程资源以及“雨课堂”等现代化智慧教学工具。例如:在讲述“肿瘤”这一章节时,课前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人间世》中“大学教师的抗癌之路”这个短片,以激发学生对肿瘤的关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特点。课上通过讨论、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利用“大学教师的抗癌之路”的事例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课后教师可在线上发布、批改作业,让学生收集整理引起肿瘤发生的常见病因,鼓励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4.2感同身受,引入“表演式”案例教学

课程思政教育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帮助其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感同身受案例中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进行“医生”和“患者”角色的扮演,再让学生以“医生”的视角分析病例、运用西医和中医理论描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解释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解决患者的问题。通过这种“表演式”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对患者的同理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伤”精神。

4.3以“学生”为主,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中时也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让其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教师可通过开展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变为“教师”,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如教师可以设置“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缺氧”等系列专题,将学生按每组3~4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专题,通过观看线上病理学课程资源、整理收集相关思政资料、制作PPT课件、现场讲授、同学互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布置课程相关的文献拓展作业,比如让学生查阅中医药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病理学课程思政考核体系的改革

病理学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更多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程度。如果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确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增加思政教育考核要素比例,而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以期末书面考试形式评定,占总成绩的40%~50%,考试题目设计应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形成性评价主要考量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程实践三方面,占总成绩的50%~60%,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评定,重点考查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团结协作能力、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德、能、勤、绩”4个方面评定学生成绩。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程实践中考核学生“德、能、勤”,在期末考试中考核学生“绩”,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顾过程与结果。将课程思政纳入病理学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改进。

6结语

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爱伤”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加强学生的中医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探索可以融入病理学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育人切入点,使课程思政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开展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政考核”纳入教学考核体系中,从“德、能、勤、技”等多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通过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探索,有利于教师在“授业解惑”中“传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作者:王岩 赵玉男 王子妤 张璐瑶 姚琦 任宏艳 蒋凤荣 顾春艳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

病理学课程思政篇3

一、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

对标新医科的建设要求[2-3]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相关意见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同时通过走访实习单位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工作,课程组制定了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从而使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有据可循,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未来工作职场的思政素质需要。具体课程思政目标如表1所示。

二、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是病理学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要提升整个病理学授课教师团队的思政意识,加强对教师系统化的思政教育训练,帮助授课教师从课程思政无意识向主动实践转变,同时教师要发挥课程本身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以及与专业学术的紧密度,从小处、细处入手,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另外,为了提高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水平,学校须发挥名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通过积极邀请课程思政名师进行指导或通过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的方法,帮助教师团队进行病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确定了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之后,教师还要明确病理学课程的思政目标。病理学课程思政旨在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应梳理和深挖教学内容中能够起到价值观引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塑造,科学精神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部分,同时依据“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病理学课程思政主线→各个具体章节思政话题”四个思政育人层次,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实际需求,重新梳理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思政育人目标,并具体化为各个章节的思政话题,接着再通过言传身教,从点滴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冲破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知识层面的束缚,向着时代使命、理想信念等更高更广阔的价值层面飞跃,直至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传统病理学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常常忽略了对思政元素的挖掘[4],因此,在加强授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实施水平后,教师需要重新梳理和深挖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方面明确课程目标,挖掘和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把思政元素融入教材、课程教学大纲、课堂、评价考核体系,以达到彻底的有机结合。

(四)改革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把简单说教变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成平等而富有亲情的关系,把课程思政由单个教师的行为变成整个教研室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进显性教学方法与隐性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要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破解“两层皮”的困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要探索专业课试验、实习、实践课程中思政因素和思政内容融入的途径,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由“内化”向“外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推动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教师要通过雨课堂、智慧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完成绘画作品、录制视频、制作三维动画、设计模型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课程资源的网络建设,都已经成为课程思政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依托网络学习平台,遵循OBE教学理念,教师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资料及线上学习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形成“课前需了解———重点内容思维导图”“课前自检测———课前做一做”“本章节重难点快速掌握———重难点微课”“本章节的‘干货’都在这———学习要点”“课后及时巩固———课后作业”“期中按时检测———单元测试题”“聊聊我们的价值观———思政联联看”“忘记了,还可以再学一遍———慕课”等线上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课程要点,完成课前自检,提供学习资料,巩固学习效果,并通过绘画作品、动画视频、模型设计等多样化线上作业形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开展师生论坛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使网络课程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之外重要的教学媒介和学生自主扩展学习的有效补充途径。3.案例库建设改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要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依据“能学辅教、使用便捷、应用有效、共建共享”的建设指南,而案例库内容要依据准确性、实用性及系统性的建设原则,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等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加工和整合,并按资源属性分别归入相应层级及模块资源中,从而形成思政育人资源与专业知识资源相结合的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具体案例库建设模块有:案例库简介、课程思政主题素材库、专业资源案例库、拓展资源案例库等。另外,在思政案例库建设中,还应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论坛交流和管理等相关职能,最好从校级层面建设思政案例库,从而使之具备“共享、规范、示范、服务”等相关职能。

(五)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对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是病理学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定性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是隐性教学效果评价,故教师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及个别反馈、集中反馈、口头反馈、书面反馈等多种反馈方式,积极推进“课程内容+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双轮驱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矫正教学行为,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促进课程思政的持续性改进。2.定量评价体系。在进行定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改革和“育人目标”的认可度,整体课程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结合度,以及实习用人单位对学生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的满意度等。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辩论赛和主题小论文等方式,积极探索各个标准的达成维度,并选用量化式的评价结果标定方式,以便后续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以检验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从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实施细节,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顺利达成[5]。

三、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实践

基于以上实施路径,笔者接下来将对陕西省西安市某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简单介绍。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手段及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自学

教师通过学堂云等线上学习平台,在课前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包括课程重难点、课前自测等项目,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同时,发布与知识内容及思政内容相关的案例小视频,并发起论坛思政话题,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科学问题及思政问题进行课下分组讨论、查阅文献等,从而完成课前学习。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检测和论坛话题的讨论情况,把握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课上翻转

课上教师发布学习任务,由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辩论赛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展示后由教师点评,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作为本次学习任务的成绩。同时,教师须对重难点内容或学生易错误理解的内容进行强化讲解或阐释说明。

(三)课下扩展

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进行扩展反思,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应案例分析及思政讨论任务,形成小论文或小视频等多种作业形式并提交。在思政元素的切入方式上,课程组采取了理论知识内容为明线、思政元素为暗线的方式,例如,在肿瘤章节,教师以开篇提出“如何面对肿瘤疾病?如何帮助肿瘤患者?”的问题作为暗线;接下来沿着这些问题,讨论具体临床案例,并由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教师于重难点处予以点评;最后开展课堂小辩论:“面对肿瘤疾病,作为医学工作者,怎么做?作为肿瘤患者,怎么做?怎样具体帮助肿瘤患者?”如此首尾呼应,在串联起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可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对于课程教学评价环节,这里重点展示定性评价的结果。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思政目标,以及思政环节设计等向学生进行说明,并针对课程思政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设计调查问卷,最终发放调查问卷98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85.7%,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本轮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专业课内容。同时,教师通过分析思政小论文、思政小视频等作业,发现本轮病理学课程思政在学生价值观塑造、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培养、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需满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思政要求,同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思政元素和知识内容的有机融合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本文依托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举例介绍了某高校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希望可以为其他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张胜 金晓航 黄器伟 赵玺 刘堇 单位:西京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