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1:56: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轨道交通及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我国边境城市经济区渐渐地与境外城市实现了紧密的融合,逐步向口岸区域经济一体化迈进,其中边境口岸有着大量人流、货流的需求,客观上需要融合轨道交通及口岸建筑功能于一体的口岸枢纽建筑来实现便捷快速的通关客货流需求。本文通过对上述这种新类型建筑一体化设计的趋势、轨道交通及口岸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进行探究分析,继而为日后类似项目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轨道交通建筑与口岸建筑融合后可以称之为口岸枢纽建筑,口岸枢纽建筑是一种将口岸建筑与交通枢纽建筑中的口岸、交通枢纽及商业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建筑综合体为口岸枢纽建筑。这种类型的建筑往往通过口岸建筑通关政策改革实现了口岸建设集约用地需求、轨道交通便利换乘同时实现了不同以往口岸建筑形象的新型口岸建筑类型,并最终实现口岸枢纽建筑建设运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1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一体化设计趋势
1.1传统口岸建筑与口岸枢纽建筑交通空间特点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口岸枢纽建筑的核心功能部分是口岸设施,主要功能为通关功能,通过通关旅检的固定相连流程来实现这部分建筑的内部空间组合,主要功能包括出入境旅检大厅、口岸管理办公、车辆检查设施等。同时出入境旅检大厅也是承载通关功能的核心功能空间,主要由通关空间、检验检疫监管区、边检监管区、海关监管区等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组成。与一般的交通枢纽建筑不同的是口岸枢纽建筑交通功能更为复杂,除了综合枢纽的换乘功能外还有因本身建筑功能要求的口岸通关接送及过关功能。主要包括客车通关服务、货车通关服务、旅游大巴服务、摆渡车接驳服务及边检、检验检疫、海关等单位的配套服务设施。对应的设施有两侧的查验楼、候检区域、查验通过区域及复检等候区域[1]。传统口岸建筑周边设置长途车站、公交车站等交通站场,以平面布置为主要形式,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土地。在近年来修建的口岸建筑中,大量的交通功能逐渐与口岸建筑功能融合起来,尤其是轨道交通引入口岸建筑后出现了口岸枢纽建筑这种新的口岸建筑类型。通过以“一地两检”为核心的口岸旅检大厅,上下或周边将交通上下落客空间及城市轨道交通空间整合后形成了以立体布置形式为主的枢纽型交通空间。口岸枢纽一体化建筑的交通空间和一般的城市交通相比显著不同。相同点在于(1)这两种建筑都必须采用地下、地面、高架这三个层面组成立体式复合化交通平台保证其高效运行;(2)这两种建筑均整合了几种不同的交通形式,实现人员、车辆和货物的迅速疏散和转移;(3)这两种建筑均通过空间的复合化增加了枢纽的容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流。不同点在于口岸建筑需要考虑出入境人、车、货停留、通行和查验的交通空间,从而更加复杂,对空间复合化的要求更高。口岸交通枢纽建筑近年来出现了集约化、复合化的趋势,口岸枢纽建筑既是城市的特殊入口,又聚集着交通和商业等不同城市功能。现在在建的轨道交通口岸建筑已经开始通过交通节点构建了一整套网络化的内部结构,形成口岸、交通、商业多维空间的一体化建筑。
1.2政策导向有利于口岸建筑与交通建筑一体化
口岸枢纽建筑通关空间组合方式是由通关模式所决定的。随着我国两岸三地的不断深化合作,在技术和制度上的不断突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自助通关设施在口岸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增加通关效率,减少通关检验等候时间。同时,粤港澳地区实行的一国两制特殊性使得两边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互相协调,做出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减少查验流程,简化通关模式,大大节约了旅检大厅的面积。这些创新为口岸建筑中通关空间的复合化以及口岸枢纽建筑的集约化奠定了基础。随着近几年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改革创新,以港珠澳大桥为突破口实施的“一地两检”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实行的前提下,口岸枢纽建筑才得以将通关空间与枢纽空间进行复合设计,实现人员的便利过关及多种交通工具的换乘。“两地两检”的通关模式逐渐演变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不仅对于口岸建筑转变为口岸枢纽建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使得这种转变成为一种必然。正是因为这种转变,使口岸建筑符合了枢纽建筑的近短距离快速通过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随着我国土地的减少,对土地开发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口岸枢纽建筑一定会迅速增加,这种新型通关模式必然会推广使用。
1.3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一体化远期发展趋势
大型交通枢纽建筑近年来出现了集约化、复合化的趋势,尤其以城市轨道交通建筑表现最为突出。越来越多的交通设施集聚在一起形成多种内容、多重功能的大型交通枢纽节点,成为城市内外连接的重要节点。口岸枢纽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交通枢纽建筑,相比之前政治色彩浓烈的“国门项目”以及缺乏整体规划的口岸建筑,口岸枢纽建筑既是城市的特殊入口,又聚集着轨道交通站点和商业等不同城市功能。目前的口岸枢纽建筑已经开始通过交通节点构建了一整套网络化的内部结构,形成口岸、轨道交通、商业开发多维空间的复合一体化建筑。应对口岸建筑大客流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轨道交通的引入,通过口岸建筑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行一体化建设,才能实现必要的功能需求。现在轨道交通空间成了口岸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空间。在当下的口岸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口岸建筑枢纽空间中轨道交通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才能更好实现口岸建筑的便捷快速的通关功能。同时口岸枢纽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合理的对口岸建筑的商业业态及商业空间分体和利用,提高口岸建筑内部外部及周边的商业经营收益,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新的口岸枢纽建筑必将是集口岸建筑功能、轨道交通站点、商业空间整体开发、城市景观空间一体化设计为建筑综合体开发建设模式[2]。
2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一体化分析的设计方法
为了进一步分析对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一体化设计,本文从空间分析、交通流线、空间一体化设计这三个方面的设计进行研究。
2.1以粤港澳地区为例的口岸建筑交通空间
口岸枢纽交通空间分为三部分:境内枢纽交通空间、旅检交通空间和境外枢纽交通空间,其中境内枢纽交通空间由公交站(场站)、长途大巴站、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靠平台及蓄车场和停车库、旅行大巴停靠站和轨道交通站等组成;旅检交通空间分为出入境交通空间;境外交通空间组成与内部交通空间相似,但交通系统不属于大陆管辖范围,因此需要单独一套交通系统,并且两套交通系统是在旅检大厅两侧,距离较近。现代口岸枢纽建筑空间有着从简化、清晰向综合、复杂变化,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空间的发展趋势。口岸枢纽建筑的通关功能以线性空间为主,在集约化利用土地的要求下,决定了口岸的通关功能空间以由单层布局转化为立体叠加的布置形式,口岸枢纽建筑主要旅检大厅布置原则。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以前口岸枢纽建筑交通空间的形式主要以单纯站场式交通空间的形式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建设成本低、浪费土地、完成交通事件成本高。新建口岸建筑均会以立体复合功能式空间形式为主。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轻轨及地铁等交通枢纽系统与通关空间结合后,通常为节省用地及换乘时间,轨道交通及口岸建筑需要将各功能空间进行立体结合,主体空间如等候、旅检及商业空间也将进行竖向分配,交通空间如轻轨、长途客运站和出租车蓄车场等候向地下发展。这种做法既节约了土地,又扩充了整个口岸的城市空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相比平面场站口岸布局简化了通关旅客的流线和节约了整个通关时间。
2.2口岸建筑的交通流线
口岸枢纽建筑中区别于常规的枢纽建筑交通流线最大的特点是需要以旅检大厅为核心形成的换乘流线类型。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轻轨及地铁等交通枢纽系统与通关空间结合后,通常为节省用地及换乘时间,交通枢纽的建筑空间将进行立体结合,主体空间如等候、旅检及商业空间也将进行竖向分配,交通空间如轻轨、长途客运站和出租车蓄车场等候向地下发展。这种做法既节约了土地,又扩充了整个口岸的城市空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相比传统站场式口岸布局简化了通关旅客的流线和节约了整个通关时间。轨道交通及口岸建筑一体化设计需要以交通流线为导向的进行交通空间整合。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一体化建设需要对车流流线分析整合,分层设置交通平台对应口岸建筑出境层、入境层交通平台解决包括出境大巴、小汽车、出租车和旅游大巴在内的车辆流线。同时利用地下及地面解决长途车站及出租车站停车落客流线,最下面层设置口岸两侧的轨道交通站点及交通换乘大厅,以立体复合加上周边的慢行交通系统来实现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交通流线的一体化设计。
2.3轨道交通及口岸建筑空间一体设计方法
2.3.1口岸建筑站场式一体化设计
罗湖口岸、拱北口岸、深圳湾口岸等均采用站场式交通空间组织形式。站场式交通空间通常采用传统平面布局形式进行分区设置,占地表面积相对较大。这种类型的建筑需要进行改造建设,才能实现与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的需求。罗湖口岸改造比较成功,主要改造措施就是通过增加查验通道,把不同人流竖向分层分流,入境是通过地下一层和一层完成,出境为二层和三层,因为通关模式的立体式转换,通关能力也由此提升。地下人行交通转换层是整个罗湖口岸交通空间的核心,主要解决了地铁与其他交通设施的联系,通过转换层将通关人流引入地下进行地铁、长途汽车和公交车等的换乘,但是由于各大交通设施在地面的用地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场站式布局的影响换乘路程所需时间还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比如从火车站深圳站换乘到深圳罗湖口岸,需经历六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通关大厅,且还有路途曲折,标示性差等问题。改造后的罗湖口岸,强化了立体式枢纽化体系,组合了各类交通体系,通过地下换乘中心整合竖向交通实现了人车分流,各种交通体系无缝衔接完成出入境,可见站场式交通空间通过轨道站点引入形成立体式枢纽化的交通空间转变成为一种新趋势。
2.3.2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立体高架式一体化设计
在建筑用地较为富裕的前提下,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一体设计可以采用立体高架式设计方法。莲塘口岸的立体交通体系中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利用架空连桥连接各功能,其中地面层被用于货车检验,这种做法满足货物检查的特殊性,方便检查作业管理。为了节约用地,在地面层的布局中把大量的查验车场集中布置;查验通道以及其他查验设备进行分散布置以满足查验作业要求。主要人行空间均通过合理的交通流线予以区分开来,外部车辆进入区域内地下停车场,过境散客及接客人员通过地下停车场坐电梯到天桥步行到出境旅客查验大厅。工作人员通过联检大楼地下停车场坐工作电梯到办公区,形成内畅外达的交通体系。罗沙路立交的完善将接驳区交通从口岸内部剥离,保证了过境交通和口岸交通的有序和顺畅,降低它们之间的干扰。轨道交通8号线通过空中步行连廊到达出入境大厅,实现旅客的通关出入需求。立体式交通不仅能解决了口岸中的实际交通流线问题,也会整个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立体式交通口岸建筑其主要优点在于口岸构建了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在体系中把人车及客货分开,快慢及私人公共分开,充分考虑到绿色出行的便捷性,以及远期规划的弹性,整体建筑造价成本低于一体复合口岸枢纽建筑。
2.3.3轨道交通与口岸建筑复合一体化设计方法
当用地比较紧张,项目需要将轨道交通及口岸建筑通过整合,将城市的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交叉融汇于口岸建筑之中,城市的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绿化空间与公路口岸空间通过穿插、串联、并联、层叠等方式进行有机整合,需要采用复合化的口岸枢纽建筑设计方法。复合化口岸枢纽建筑除了常规的立体交通空间内私家和公共交通体系外,立体交通体系需要通过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了口岸建筑通行人员的快速疏散。在横琴口岸中采用了地面层为市政道路,二层为出境交通,三层为入境交通,地下设置城市地下车库联络线的设计方法。旅检大厅的两端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广珠城际与澳门轻轨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效的人员通关。复合化的交通空间设计需要进行各种计算机模拟计算,通过对换乘通道水平、等候区域服务水平等测算来实现空间的一体设计,满足建设、消防防灾及运营方面的需求。
3结语
轨道交通近年来在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应对口岸建筑大客流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将轨道交通站点引入口岸建筑,以口岸枢纽建筑的设计理念来实现一体化设计建设才能更好实现口岸建筑的便捷快速的通关功能。笔者提出的各种轨道交通及空间的设计方法也需要通过跟踪研究验证设计方法合理性,以后的口岸建设通过轨道交通口岸建筑一体化实现复合化口岸空间、交通空间、商业空间一体化建设,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建设资金开发。
参考文献:
[1]康琤.粤港澳口岸枢纽建筑复合化空间研究——以横琴口岸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19.
[2]唐海凌.国外边境城市的一体化效应对国内城市的启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2303-2304.
作者:康琤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