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0:49: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方案设计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际物流、港口物流是物流行业中重要的组成板块,为满足这两个方向的人才需求,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通常会将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的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除物流管理专业之外,《国际贸易实务》也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应用经济学的其他二级学科中开设。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不同商科专业中开设,但其授课内容几乎得不到任何区分,这不利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结合教师的授课实践,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重新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方案,以期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特点及相关文献综述
1.1《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特点
根据授课实践观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课程性质。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国际贸易实务》重在向学生讲授进出口业务的操作要点,这就决定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其他带有理论性质的课程,同时也给《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带来两大难点:(1)“课程思政”落实的困难。由于国际贸易遵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进出口业务并不存在所谓“标准”操作。但在实践中,贸易惯例又无形地给进出口业务带来了标准[1]。因此,可以说全世界的进出口操作流程都是大致一致的,那么如何在这种全球统一的实践操作流程中突出“中国特色”是一大难点。(2)教学效率低下。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的高度实践性质,导致最有效的教学是在贸易现场而非课堂。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业务操作流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于学生一次的实际操作。可见,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率并不理想。第二,《国际贸易实务》对后续课程的承接不足。如上所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其他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中均有广泛开设。但必须要注意到,不同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的目的不尽相同。换句话说,作物流科技2023年第5期3月上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方案设计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在不同专业中的授课内容应该有所区别,以便承接不同专业之后的课程学习。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需要承接后续《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跟单实务》等课程;而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国际贸易实务》所需要承接的课程应该是《国际运输》、《海上保险》、《集装箱运输》等。然而,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同一门课程作出不同重点区分并非易事。
1.2相关文献综述
作为一门在商科专业中广泛开设的课程,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研究成果丰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不同教学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重构研究。如,金鑫在一流课程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广的背景下,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重构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框架[2];王晓燕在慕课推广的背景下设计了《国际贸易实务》“学训合一、自学引导”的课程方案[3];丁欣荣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指导,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4]。第二,《国际贸易实务》的授课方式研究。如,徐永兵结合国际贸易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提出了“基于职业标准”的教学方案[5];王晓燕以BOPPPS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学生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实践,解决了单向传递知识劣势的问题[6];另外,李文玉、成杰、董丝丝,朱玉荣提出了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运用[7-8]。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特定背景,还是课程本身,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国际贸易实务》的授课方式进行了探索。成果方面,前人研究基本总结出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各种授课形式,这对后期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前人研究没有区分在不同专业中《国际贸易实务》应该有的不同特质问题。所以,基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新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体系是本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本文相比前人研究最大的创新。
2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整体思路
本文认为,为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方案,应该坚持三项基本原则:首先,课程方案需要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中保障人才培养方向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思政”应该覆盖到高校中的每一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也不应该例外;其次,课程方案需要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与难度。本文认为,《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实践型课程,就教学效果而言,课堂不及现场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因此,与其过度强调业务操作学习,不如加强理论教育,以期掌握业务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的学生能在将来的业务操作中快速上手;最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应该服务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内容偏重上,需要注意与物流管理专业后期课程的衔接问题。
2.2课程设计具体方案
本文为物流管理专业设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方案具体如下:第一,配套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是经济学专业中。事实上,作为管理学分支的物流管理专业通常不会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没有必要。首先,国际贸易理论是现代商业交换理论的起源,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商业交换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部分,可以结合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进行讲授,也可结合“双循环”的背景安排教学内容,借此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第二,基于合同视角重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从当前流行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可以看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进出口流程中的业务操作细节设定的,这样的课程设定强调了课程的实践性质,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中教学效率低的问题。本文认为,将国际贸易的流程以合同的视角进行拆解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来看,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是完成买卖双方之间货物与货款之间的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存在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加上双方无法当面交易的客观现实,让国际贸易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通常以主合同(maincontract)来进行约束。买卖双方为了履行主合同中各自的义务,会与船公司订立运输合同(假定海运),同时也与银行之间订立货款支付的相关合同。因此,以合同的视角来看,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可以看成是“当事人之间的主合同,以及为了主合同履行而订立的附属合同的合集”[9]。同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也可以转变为对于贸易主合同、结算合同、运输合同、保险合同的学习,当学生掌握了处理这些合同的基本技能,也就有了在贸易现场处理实际案例的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不仅可以将贸易流程以更具有逻辑关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第三,保障《国际贸易实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上文提到过,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除培养学生处理进出口业务能力的基础目标之外,《国际贸易实务》还需要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与其他专业(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所区别。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实务》是港口物流课程群或国际物流课程群的基础课程。因此,不同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调结算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育的时候,货物装运、主合同运输条款、运输单据、报关报检应该成为强调的重点。进一步讲,仅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主合同+附属合同”的形式是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所有附属合同作为进出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处于同等地位,在教学中也应该配比同样的教学学时。但为了配合物流管理专业后续的《集装箱运输》、《港口物流》、《国际航运》等课程,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内容的讲解应该有所侧重。
3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实施方案
高质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除了需要高质量的课程方案外,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本文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提出以下教学实施方案。
3.1基于案例的研究型教学方案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型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放弃。事实上,由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型课程性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式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提高实践型教学的质量,案例教学一直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所推崇的方案[11]。本文认为,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关案例调查任务,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加强对于进出口业务实践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进出口纠纷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其对于国际贸易交易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提升其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效率,提升了课程难度,也符合金课“两性一度”的课程标准。
3.2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型教学方案
作为课程开设的最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对进出口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始终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核心。而这一核心任务的完成,需要产学研的多方合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案。第一,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训课程环节。即便将《国际贸易实务》以合同视角进行分解,以实践的形式对合同的订立、履行、纠纷处理进行深入学习仍然需要。因此,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实务》能满足其实践课程的教学需要,在理论授课之后增加实训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的产学研合作教学过程。作为实践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单纯依靠擅长理论研究的大学教师进行授课的效果有限。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交由产业学院负责其中的实践环节;在没有建立产业学院的高校中,也可以考虑以产学研合作授课的形式,引入企业专家承担一部分课时,以此增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质。
4结论
《国际贸易实务》是众多商科专业选择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进出口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商科专业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本文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重新设计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研究型与实践型两方面的教学实施方案。结论如下:第一,为《国际贸易实务》配套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教学学时。本文认为,适当加入国际贸易理论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便于学生重视《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同时,通过对学生讲解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国际贸易的意义,也可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第二,基于合同视角重构《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将进出口业务流程按照“主合同+附属合同”的形式拆分,通过对不同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讲解,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求学生以合同视角审视进出口业务流程背后的法律原理,可以提高课程的学习难度,这也符合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第三,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后续专业课程需要选择《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在《国际贸易实务》的附属合同部分,教师可以选择性加强对运输合同部分的讲解,以此为物流管理专业后续的《国际运输》、《海上保险》、《集装箱运输》等课程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凌轲.国际商品贸易合同法[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9.
[2]金鑫.“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对外经贸,2021(11):122-125.
[3]王晓燕.慕课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148-149.
[4]丁欣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对外经贸,2021(10):153-156.
[5]徐永兵.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路径研究与实践[J].江苏商论,2022(1):121-123,135.
[6]王晓燕.基于优课联盟平台的BOPPPS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5):98-101.
[7]李文玉,成杰,董丝丝.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应用探究[J].营销界,2021(31):98-100.
[8]朱玉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9,5(3):150-151.
[9]周凌轲,朴洸绪.合同视角看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21.
[10]周凌轲.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度问题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商论,2022(4):155-157.
[11]程晨,汪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2):117-121.
作者:周凌轲 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