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9 08:55: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形成性评价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文献筛选
本文在CNKI、Wanfang、VIP等数据库,以“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估”“中医”为主题词精确检索,并以“医学教育”为限定条件,检索出建库至2020年有关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献595篇,通过阅读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本研究需要的文献18篇。18篇文献中,有10篇文献在中医临床教学中运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探索了形成性评价的应用[4-13],8篇文献阐述了应用形成性评价的体会以及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3,14-20]。
2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与发展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6]。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指导和改进,即教师把从学生中获取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并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这些信息,以提高学习效果[3]。这种评价体系可以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21]。因此,形成性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适合于中医学临床教学的需求。形成性评价概念是1967年M.Scriven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由美国教育学家B.S.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并于1987年由左合金引入中国。在国外,形成性评价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而在我国,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起步较晚,直至2007年才被引入至医学教学中,后逐步由理论学习推广至临床实习教学[22],目前形成性评价由于重视教学师生双方的互动,从而有利于及时、灵活地交流信息,已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3形成性评价重要性
传统的中医临床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以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虽易于执行,但难以实现医学教育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3]。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考核方式,是对学习全过程的测评,在考核中以学生为主体,动态地将平时的考核演变为学生运用知识和展现创造力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全程指导、评价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3],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教师明确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从而大大加强教学效果[14]。
4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学临床教学应用的研究现状
10篇RCT文献研究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学临床教学应用中主要探讨了以下3个问题。
4.1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研究
在中医学临床教学应用中,研究者探索了多种具有形成性评价作用的评价方式:(1)“考核-反馈-调整”机制[4]:该机制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将常规课程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基于临床病例分析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同时将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网络作业、临床案例分析汇报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分阶段运用到课程教学考核过程中,并将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至教师以动态调整教学计划。(2)迷你临床评价量表[5]:美国内科医学会开发的迷你临床演练评价量表(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总共设置7个能够较好地反映临床医生核心能力的项目,包括:体格检查、操作技能、问诊技能、临床判断、人文关怀、治疗方案、整体表现。(3)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法[7,8]:布鲁姆目标教学理论即1956年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首次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其更能激励学习者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者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3]。(4)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6,9-1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教材,以小组为模式和以讨论为学习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中[6],促进学生临床知识的构建,培养有效的临床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11]。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丰富了形成性评价的多样性,合理选择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学评价更顺利地进行。
4.2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研究
文献研究显示,研究者分别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运动康复学等中医学的临床教学中。耿晴晴等[4]研究了考核-反馈-调整机制在中医临床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外科学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考核-反馈-调整”机制进行形成性评价,对部分中医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陈炜等[5]探索了Mini-CEX表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量表评分显示,学生临床诊疗的素质和技能均有提高;问卷显示,运用Mini-CEX表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记录反馈”和“面对面教授”的特点对于提高中医学专业实习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临床诊疗思维及实践能力等临床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很高。陈海琳等[7]探讨了形成性评价对中医临床能力考核的影响,几乎所有学生均认可及接受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认可其主要优点体现于教学互动后的及时反馈,激励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部分在学校理论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因为考核内容及方式多样性,通过教师鼓励及互动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出了极其活跃、丰富的临床思维,因兴趣的激发,自觉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其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方面,由于在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及时反馈,带教老师了解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盲点。肖志伟等[11]探索了形成性评价与PBL相结合在中医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显示,约80%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能够强化理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次阶段性测试成绩比较:采用PBL课程后,学生的阶段考试成绩优秀率(56%)、良好率(33%)均高于形成性评价前;而其达标、不达标人数较前有下降;阶段性测试的平均成绩均好于第1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末成绩及综合成绩总体较高,优秀、良好者占绝大部分,说明形成性评价考核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意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余欣慧[12]在中医妇科学的临床教学中采用了师生互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结果显示78.3%的学生均认可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问诊及查体的熟练度及完整度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及时反馈使带教老师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盲点。张华[13]将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结果显示,给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观察组的理论学习评分、临床时间操作评分等均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的对照组;观察组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所提高,说明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显著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上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中医临床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均有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6篇文献研究探索了临床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具体的临床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董慧等[15]构建了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撰写医学论文、创新实践课题、科技文化竞赛等多元化创新能力评价模式,PBL教学法、疑难病例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病历书写、临床技能竞赛等多元化实践能力评价模式,问卷调查、教师监督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课结业考试和临床实习各专科出科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一方面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培养一批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陈江等[16]针对目前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现状,基于形成性评价方法,通过诊疗技能直接观察法(DOPS)与Mini-CEX量表2种有效反馈工具,初步构建了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成绩评定体系的框架,包括终结性评价60%(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40%(骨科查体Mini-CEX评分、骨折手法复位DOPS评分、小夹板外固定DOPS评分、病历书写及职业素养),形成了一种全程、多元、发展的成绩评定体系,改善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从而改善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质量。周小琳等[17]基于中医思维模式构建了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环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能力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自始至终,建立具有实践性、理论性与实用性的中医思维模式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提问、阶段性测验、学生学习态度、课后作业等,终结性评价包括试卷的综合分析以及学生问卷调查、临床技能培训等,能力性评价包括病例分析、医患角色扮演、临床见习实习等,发展性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专科专病能力培养,通过理论学习,中医内科学实训、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不同教学环节下的评价方式,体现各种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周夏芝等[18]形成了适用于自身的一套中医妇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评价指标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形成性评价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及协作沟通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理论知识记忆及应用能力方面来评价学生。在开课前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学生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和随堂小测试、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运用PBL教学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法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调沟通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最后教考分离进行期中与期末考核。在该体系中,多元化考核形式配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保持甚至提高日常学习紧迫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林辉等[19]认为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教学实践包括:对教学病例进行有效设计,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病例;以学习环境为依据,综合分析调整,后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严格按照教学方案展开课堂教学工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及时评价,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使课堂反馈更加全面、有效;聘请学科专家及教育专家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并作出自我评价,实现有效的信息反馈。王四方等[20]构建了肿瘤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评价量化表,包括随堂案例解析、小组课题、课后分析、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以期激发学生自主分析、自主学习、综合运用肿瘤学知识及临床案例的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具体的中医临床课程,构建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
5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对形成性评价的认知尚待加强
形成性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认识更是相对匮乏。我国的医学教育长期发展以来一直以终结性评价为主[11],期末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许多临床教学评价的展开方式都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甚至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也带有终结性评价的性质,只不过将一次考试化为了多次考试,并没有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动态追踪,也很难起到反馈和调整作用。
5.2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应更加及时
形成性评价的反馈质量不足,仅采用阶段性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不能及时地将学习进度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滞后于学习动态,难以真正对教学过程产生指导和改进的作用[11]。
5.3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方法需更加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作者的教学经验和观察为基础,仅采用对照试验、问卷调查等静态研究方法去分析结果,缺乏对形成性评价反馈于教学后的动态追踪,所以部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也有待商榷[24]。而且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成绩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临床研究的指导尚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理论体系,使得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成果难以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5.4形成性评价的具体落实仍需努力
不同于传统终结性评价仅需要一张试卷,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适用的条件也有更多的限制,目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施尚不能保障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全面推广[5]。
6对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展望
综合分析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关注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中医学临床教学的应用研究也在逐渐开展。基于文献分析,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深入:
(1)正确认识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深入探讨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方式,使形成性评价能够正确地、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临床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学的质量。
(2)注重形成性评价应
用过程中的动态追踪,及时反馈,使评价结果可以真正地对教学过程产生指导和改进的作用。
(3)积极探索
创新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方式,完善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施,努力构建一套能有效指导中医学临床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8(3):91-96.
[2]胡艳琼,陈先华.护理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0,25(19):95-97.
[3]李培武.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93-94.
[4]耿晴晴,刘佳.“考核-反馈-调整”机制在中医临床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0):3333-3335.
[5]陈炜,胡跃强,吴林,等.Mini-CEX表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教育,2020,39(1):71-73.
[6]宾东华,曹晖,王孙亚,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20,33(9):60-62.
[7]陈海琳,周韶虹,曾雪萍.形成性评价方式在中医科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2):64-66.
[8]陈咸川,石冬梅,赵琛,等.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69-1371.
[9]李虹霖,张淼,师帅.形成性评价体系在传统康复方法学PBL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7):319-320.
[10]胡燕,王孟清,荀春铮.形成性评价体系在中医儿科学PBL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6,22(3):123-125.
[11]肖志伟,关洁珊,林丽珠.形成性评价与PBL相结合在中医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32-34.
[12]余欣慧.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96-97.
[13]张华.中医辨证思维与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内科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5):231-232.
[14]刘英莲,周夏芝,岳雯,等.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妇科教学考核中的应用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8):130-131.
[15]董慧,万宝俊,刘艳娟.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3):165-166.
[16]陈江,贾育松,肖永华,等.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中医骨伤科学成绩评定体系的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0):1-4.
[17]周小琳,周新强,韩华刚.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126-127.
[18]周夏芝,刘英莲,岳雯.中医妇科学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3):176-177.
[19]林辉,彭琼辉.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教学实践策略[J].新校园(上旬),2017(11):115-116.
[20]王四方,魏佳明,陈孟溪.中医内科学专业肿瘤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饮食保健,2019,6(23):282.
作者:曲诗情 孔维萍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