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1:34: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历史街区的保护策略3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项目背景
重庆山城巷明清时期称为天灯街,巷道周边为总镇署和右营属,片区多为军事将领和普通兵士的宅院;开埠时期后更名天灯巷,英、法、美国先后在其北部设立了领事馆,是重庆外事机构主要办公区域,天灯巷成为紧邻使馆区的居住区;陪都时期,更名为仁爱堂街,大批政府要员、军阀、买办、地主等群体逐渐在山城巷聚集;新中国成立后,于1972年定名山城巷,成为唯一以重庆“山城”命名的街道。山城巷历史街区以一系列历史资源为文化载体,承载了明清时期、开埠建市、陪都时期的历史印迹,体现了巴渝文化和抗战文化,是山城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原住居民为解决住宿问题,自行随意搭建,传统院落空间被压缩,建筑长年累月无人维护,外观显得异常破旧,逐渐沦为棚户区。
1.1场地原状
山城巷历史街区内部有五条主要的步行道路呈树枝型延展开来,包含马蹄街、体心堂街、雷家坡街、山城巷、第三山城步道,另有多条支巷从主路向居住空间延伸。整个场地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缓,南北陡,最大高差71米,地势险要曲折。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和制约,场地内无车行交通,内部街巷均以步行梯道通廊贯穿上下,形成特有的山地“竖街”;整个场地形似树枝状,以山城巷为轴线(树干)展开,两侧保留下完整的小巷道体系,与周边建筑共同形成“云梯式”传统山地街区肌理特征。传统风貌区内部道路较窄,现状宽度不超过5m,街道走势顺应山脊线,两侧主要以低层建筑为主,大部分不超过三层,自然地貌与人工建成环境一起形成双三维的整体空间结构,构成山地立体风貌特色[4]。现存建筑年代跨度较大,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建筑风格以传统巴渝风貌建筑为主,大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基本完好。
1.2项目困境
1.2.1风貌失序,空间破碎
虽然场地建筑风格以传统巴渝风貌建筑为主,但依然存在不少风格冲突的建筑类型,尤其是本世纪初出现的大体量、现代风格建筑,对风貌区整体形象影响较大。此外,区域内较多住户私搭乱建,强行加层,对巷道空间、立面、天际线等造成破坏。
1.2.2地形制约,设施不足
特殊地形制约了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不便,基础市政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集运)等严重滞后。一方面导致车行交通不便,消防车难以通行,火灾隐患严重;另一方面居民生活质量低下,并限制了商业发展,使山城巷成为“被边缘化的城市空间”。1.2.3建筑老化,质量堪忧场地内有59处建造年份超过50年的建筑,大量老建筑为简单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历经沧桑,墙体和屋顶等有不同程度破坏,建筑的保温隔热及防水性能差,加之缺乏维修,直接威胁着传统建筑的保存和延续。
2价值导向下的保护与再生
参照“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定标准,将“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和“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分别提炼为典范价值和见证价值。典范价值是指重庆陡崖筑城城建特征的典范;见证价值是指山城院街多元生活场景的见证。为构建 “价值梳理-价值延续-价值活化”递进层次系统[1-3],全面评估传统风貌区特征,确立价值导向的保护更新方向。
2.1价值梳理
在提炼形成历史街区价值特征后,还需对街区的特征价值与遗产对象进行系统关联,建立价值类型与其要素、载体的价值联系,以进一步明确保护对象与保护目的。设计团队根据典范价值和见证价值,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条例》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七项保护内容,梳理出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建筑单体、历史环境要素四类价值要素:(1)整体格局是指历史街区整体形态、路网肌理等;(2)街巷空间是指空间尺度、空间形式、街道立面等;(3)建筑单体是指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4)历史环境要素是指古树、古城墙、梯步等。
2.2价值延续
在完成梳理价值要素和载体的基础上(图1),设计团队根据载体类型的差异,以价值延续为目标,探索历史街区保护措施:(1)整体格局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场地分为严格管控的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延续的建设控制区,保持传统街巷格局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减少对路网肌理的介入。(2)街巷空间如第三山城步道、山城巷、马蹄街、体心堂街、雷家坡街等,所在区域进行建设时,保持原有的步行空间尺度、原有走向及原始地形标高,进行环境整治或者改造时,与原有地面铺装风格、色彩、材质等协调。(3)建筑单体根据现状及重要性分为原貌修缮、原型翻修、类型复建、立面整治四类保护方式。其中原貌修缮类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以及形象完整、结构稳定的传统风貌建筑,共计11处,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原型翻修包含风貌残存的传统风貌建筑和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其他建筑,共103处,在不改变风貌类型和重要风貌特征元素前提下对建筑外观加以维护修饰,对危房建筑采取结构加固、落架大修等措施进行原型翻修;类型复建类建筑包含部分已毁建筑和现状废墟,共计10处,在其原址上参造传统巴渝风貌的建筑形式,按照整体风貌协调的要求,进行建筑复建;立面整治类建筑包含建设控制地带的其他建筑,延续核心保护范围的传统风貌,通过屋顶平改坡、建筑色彩更新、立面材质改造等方面进行整治,保持与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协调。(4)历史环境要素包含重点保护原址的104棵现状大树;加强36处老梯步的日常养护管理,确保步行安全;保护古城墙遗址,对露出城墙段做防风化处理,严禁在保护范围内进行任何新的建设活动,既有建筑应尽可能清理搬迁;保护2处崖壁,优先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确保崖线安全,在崖壁区域内进行的建设活动时,不得损害崖线景观。
2.3价值活化
对街区价值的管控措施能较好地保障历史街区价值延续,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意形象推广,让公众感知、接受,这涉及到价值活化与利用:(1)建立山城巷历史街区总导览标识、分流导览标识、景点图文展示标识相结合的导引系统(图2),同时配套以LED互动解说、二维码自助语音解说、图板展示解说、模型展示解说四类自助解说为主,人工解说为辅助的解说图1山城巷价值载体梳理系统;(2)在场地内规划山城步道游线、山地院居游线、文化寻迹游线等三条游览线路(图3),形成覆盖传统风貌区的观游网络,让游客可分别观览自然山水、体验院落生活、寻迹文化遗址;(3)在保护再生过程中,利用音乐、电影、流媒体等媒介,展示设计施工进程、策划“故城影像展”等活动,邀请全民参与,群策群力,实现共鸣;(4)建立旅游联动(图4),以展示重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为主题,以重庆古城墙遗址为线索,联动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形成覆盖渝中区下半城的文旅观览游线。
3结语
伴随时代的发展,各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历史街区认定和保护工作,而价值研究是所有保护工作的基础[5]。唯有明确“为什么保、保什么、如何保”[3],全面科学评估价值载体、要素,才能为下一步制定系统性的保护框架和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支撑,为历史街区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保障。本文在价值导引下对价值梳理、价值延续、价值活化等方面提出历史街区保护再生方法,以期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经验提供补充。
作者:马华伟 罗小平 邓毅 叶珍光 陈捷明 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街区的保护篇2
抚州市位于我国江西省东部,紧邻省会南昌市,是古代临川文化的代表城市。临川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孕育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城市有形的文化遗产。2016年11月,文昌里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东乡仓片区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强调对历史性城镇保护的新形势下,保护传统文化、更新传统村落和开发利用现代城市社区成为重要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探讨发展保护的方法。文昌里位于抚州市老城区外,又名港东厢,是抚州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片区,也是目前抚州现状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区。东乡仓位于文昌里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中部,街区类型为商住混合型,城市类型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中居民人口总数为7400余人,人均居住面积约为16平方米。抚州自东汉设豫章郡临汝县至今有1900余年,在多次迁城过程中,文昌里始终与老城关系紧密,是城市格局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乡仓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隋唐时期建古寺,由渡口到寺庙形成道路;第二阶段,明代码头形成,垂直于直街的小巷初步形成梳齿状街巷格局,在清代支巷增多,建筑向纵深方向扩建,民国时期扩建横街直街,修建大公路;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整体格局没有大的改变。
1现存发展状况
东乡仓位于通达长江的抚河东岸,拥有多个港口码头以及商贸遗址,对商贸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东乡仓街区是中国古代典型的依靠内河航运的滨河商贸街区,独具特色的港口码头与传统街巷空间多元共生,孕育了商帮文化,是赣闽商路重要节点。街区除了有多元的宗教遗存,如天主教堂、正觉寺等,还有许多中外结合的独特建筑风貌,展现出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状况。
1.1建筑
街区主体建筑群的形成年代基本为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传统风貌建筑共284幢,历史建筑占地面积共766平方米,数量为5幢。在此区域里,受到码头和商业的发展影响,民居和店铺成为街区内的主要建筑类型。民居主要分布在街区内部和沿岸,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四水归堂”和“开门厅”。店铺分布在沿岸的直街和中部的横街,主要有“前店后居”“前店后坊”的两种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天井式布局,又有西方的集中式布局。抬梁式木结构和穿斗式木结构为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依据实际使用情况,两者也有混合使用的情况。建筑立面较为简朴,在统一中又追求微小的变化,在墙面处理、檐口、入口等进行设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2处,包括天主堂、正觉寺、广丰米厂和9处民居。他们主要都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一部分是唐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清代的建筑对当地清代建筑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其石构件与木构件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天主堂是全国大型教堂之一,建筑形式为哥特式,为当地建筑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图1)。
1.2街巷
街区现存7条历史街巷,分别为郭家湾直街、李家巷、东湖庵、东乡仓、横街、三角巷、竹椅街,这些街巷的风貌保留情况较好,街巷的空间尺度、走向和铺装,还有沿街建筑均保持历史传统的形态。由于依靠着河运码头发展,东乡仓街区在历史上多年形成的街巷格局发展为梳齿状,表现出明显的与水运结合的特点。街区内南北向街巷主要有直街、东乡仓等街巷,沿街建筑东西向朝向街道设置;东西向的街道主要为横街、李家巷等街巷,沿街建筑南北向朝向街道设置。沿岸的郭家湾直街为主要传统街巷中长度最长的一条,它的宽度也是其中最宽的一条,宽达468米;东乡仓街巷较窄,宽度为275米。横街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横向街巷,宽度次于直街,为345米;李家巷与东乡仓宽度差不多,为269米。
2街区范围划定
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主直街和大公东路、中洲堤路两条城市道路共三条道路围合而成,面积共22.23公顷。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7.69公顷,占保护范围面积约34.6%,包括自立巷、郭家湾、李家巷、东湖庵、冯家巷、横街、东乡仓、三角巷、竹椅街及街巷两侧的肌理,北至陈家巷、李家巷及过家塘南沿一线,南至灵芝山路,东至东乡仓以东,西至郭家湾直街。
3价值保护
保护更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保证不破坏原有的传统格局及样貌,保护传统风貌完整、延续历史文化活态传承,坚持循序渐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高居民保护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保护的目标应当是街区的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改善建筑质量,保留及修缮历史风貌,整治街区环境,同时保护活态遗产的生活延续性和多样性。
3.1建筑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应根据传统建筑各个方面的原始风貌,延续传统历史风貌,并且要控制新建建筑与传统村落景观相协调。在遵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护: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评估、维修、展示利用。(2)修缮:依照建筑原材料,使用传统的做法进行修缮加固,并且在内部进行局部更新,适当采用新材料提高建筑的防潮、保温、节能等方面性能。(3)保留:保留建筑质量较好,建筑风貌基本协调的建筑,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屋面等。(4)整治改造:对风貌不协调及质量差的建筑进行立面、屋面、墙体等的整治改造。
3.2街巷
首先要求保护街巷空间的走向以及名称,一方面保护和整治其中风貌较好区域,控制街巷空间尺度;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沿街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体量、材质、色彩相协调;再一方面控制两侧建筑的高度和立面连续性以及周边景观。业态植入应满足保护原则,遵守当地管控及街巷业态的特色分类引导。
3.3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乡仓是临川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是具有抚州传统建筑特色的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区。街区位于赣闽商路的重要节点,是江西古代内河航运孕育的滨河商贸街区的典型代表。其中有不同类别,包括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共6大类19项。其中广昌孟戏、宜黄戏和抚州采茶戏都是国家级非遗,可以结合街区中的场所“唱好一台戏”。临川老虎灯是第三批省级非遗,它是流行于临川区一带的民间灯彩,参照做爆竹引信的工艺制作,舞蹈表现匠心独具,深受群众喜爱。其他像南丰傩舞面具雕刻、乐安蛋雕、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临川篾编技艺等都可以结合各县的展示场馆,将非遗制作和商业运营相结合,丰富街区的展览展示。
4优化手法策略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应当只关注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联系周围环境,将环境融入建筑,同时将建筑融入环境中,互相渗透,将环境与建筑结合统一规划保护。统一街区的整体风格,调整建筑高度、色彩等等,从而达到舒适的融合效果,在整体性原则上实现个性最大化。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和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采用改善街区空间形态、发扬文化内涵的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展示场所与历史文脉,以突出建筑特色,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产业,促进街区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整体活力。采用绿色技术进行节能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手法,也是传统建筑更新必不可少的部分,目的是降低建筑能耗,还需要遵循不破坏原有风格特征这一重要前提。绿色改造包括对建筑功能、结构等性能进行改造,对室内外的墙体、门窗、屋顶进行修复,增添一些隔声、保温、隔热措施,利用特殊的材料改造,比如屋顶采用特殊防水涂料用以防水以及泡沫砼作为保温材料等等。图2为几个绿色改造与能源利用的装置,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调节室内环境舒适性。技术层面主要有两种设计方式:主动式节能和被动式节能。主动式节能方面,对建筑内部系统包括暖通空调和给水排水进行改造,对自然通风采光、地源热泵系统、照明系统进行优化。为了保证室内热舒适性,将锅炉系统进行改造,利用分散式独立供热减少热损和电耗,同时对输送管道进行特殊处理。被动式节能主要体现在一些用于遮阳、通风的设备结构方面,如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合理设置窗墙面积比等等。采用特殊的节能环保材料达到建筑生态节能效果,对墙体进行保温改造,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太阳能系统是较为常见的能源利用系统,图3为系统利用的主要流程。结合墙体和屋顶配置太阳能电池板为社区提供一定绿色能源,设置立面垂直绿化,可以增加绿化覆盖率,创造良好的室外景观环境。
结语
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东乡仓片区作为抚州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地,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开发利用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它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特色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定基调,这不仅是传承城市历史的重要渠道,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采用更广泛的视角和更全面的方法理解、分析存在的问题,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做到扬弃适度,才能够更好地将文化延续。研究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东乡仓片区保留的宝贵遗产并保护其文化价值,通过规划处理好保护更新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立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的管理与实施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东乡仓历史文化街区在政府以及人民的保护下发挥独特价值,见证城市历史的演变。
作者:马凯 蔡淑琪 徐子健 单位: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历史街区的保护篇3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政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地域文脉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属性理应得到充分彰显。然而现今,虽然很多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活化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但出现了发展同质化、文化内涵流失、原住民认可度低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往往是忽视了历史文化价值在街区保护及更新中的导引作用,只对街区功能进行了程式化的修补与完善,未使之与地区经济与文化现代化发展全面匹配。潜山市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处于保护与更新的重要阶段,故而通过对街区文脉特色及物质空间的价值解析与凝练,结合街区现阶段发展困局,探索基于价值导引的保护与更新举措,更能让历史文化街区在此后发展的全过程中彰显其重要的地域文脉属性,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潜山市于1996年被评为第二批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潜山市老城中心,街区范围东至雪湖路,南到雪湖、学湖,西抵龙井巷,北至潜阳路,面积约12.4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33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1.13公顷。街区内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寨遗址,历史建筑———梅城镇天宁寨院落建筑群,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街巷、古井、古树等。街区集中地展现了潜山市山水文化、书院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结合的社会文化特征,也体现了潜山市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空间特征。
(二)研究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开展街区价值解析,深入挖掘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文脉特色及物质空间价值,指引街区保护与更新。在时间维度层面,以街区历史沿革为主线,梳理和把握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不同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价值线索,确定价值主题。在空间维度层面,从潜山老城的历史变迁、精神文化出发,全面审视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深入认知街区发展的历史环境背景和演化规律,重点发掘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所对应的相关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与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关联性。
二、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
(一)启武承文、交古融今,是映照历史洪流激荡的活态样本
初为点将之地,后作读书之阁,起于兵戈,承以书画。天宁寨因战而建,由武而启,汉时,曹操麾下大将张辽于天宁寨屯兵,天宁寨的最初形成,源于曹操80万大军一夜之间取土所垒点将台。岁月流淌,千百年之后,天宁寨迎来了王安石,因文而名。宋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于天宁寨的通判厅侧边建起楼阁,每夜必登台读书,兴浓时通宵达旦,传为佳话。古文化遗址之所在,近现代记忆之承载,春秋积序,映照古今。1978年文物普查中,天宁寨被发现是古文化遗址,其中所发现文物与薛家岗文化遗址的文物属于一个文化类型。龙井巷、雪湖路等街巷是潜山老城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汇聚了千百年以来的人间烟火,天宁寨在过去的近百年间则是潜山县委所在地,是潜山的政治中心。
(二)水环峦卫、因利乘便,是山水街交织共生的典范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被雪湖、学湖、南湖三座湖泊共同环绕,雪湖路、龙井巷两街分东西两侧,紧紧相护天宁寨。天宁寨所处的丘峦雄踞街区中心,如同屹立的手掌拱卫着中央城寨。传统建(构)筑肌理、街巷肌理以及三湖一山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街区的整体格局。以雪湖路、龙井巷环路为空间主轴,以各支巷、背街小巷为骨架,构成了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系统。天授地设的地貌特征促成街区中心高、东西低的地势高差,孕育出了不同尺度的街巷格局和空间风貌,街区中水井、洗衣池等生产生活要素即循于居民生活需求而建,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
(三)玉馔纷呈、多彩宜游,是满藏自然馈赠的福地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产业构成独具特色。街区产业以农产品培育及食品加工为主,雪湖贡藕、天柱山板栗是其中代表。同时,街区因其山水交织的独特格局,四季景色迥异。春可于天宁寨上赏桃花,夏可于雪湖之中观荷叶,秋可闻阵阵桂花香,冬可品傲骨蜡梅。自然风貌与文脉记忆的出彩结合,成为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独树一帜的价值特色。
三、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问题
(一)古城印记、格局留存,但建筑新旧掺杂,整体风貌受损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的中心,东南倚靠雪湖、学湖、南湖。1949年后,天宁寨作为潜山最核心的政治中心,大量的政府机构和国营单位在街区内办公生产,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办公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政府机构及原有居民外迁、房屋建筑空置、居住条件不便使得天宁寨—龙井巷逐渐衰落,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街区内的建筑风格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渐渐失去了统一性,风格各异,新老建筑不协调,部分历史建筑破败未得到修缮,使得街区整体风貌受到损害。
(二)老城中心、区位优越,但各项设施不足,街区环境不优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潜山城区的腹地,区位条件优越,但街区内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品质不优,老化陈旧,如污水排放系统不完善,街区内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架空电线杂乱无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消防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街区内缺少适应城市发展和生活需求的各类服务设施,如休闲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等。此外,街区现状人居环境整体较为破败,难言舒适。
(三)历史悠远,价值丰富,但保护力度不强,文脉彰显不足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既是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迹的所在,亦是农民暴动的纪念之处、革命烈士的凭吊之地,还有着王安石任职舒州通判期间的读书台遗址,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近年来对街区内历史要素的保护力度不强,宣传力度不足,致使文化流传不广,知名度较低,悠久的历史文脉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深厚的历史价值缺乏深入挖掘。
(四)潜山记忆、皖城乡愁,但人气逐年流失,街区活力不足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真实记录了潜山百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与历史记忆,铭刻了潜山人民的袅袅乡愁。但由于城区征迁的影响,目前仅存少量居民生活在其中,各政府机构也陆续迁出,同时街区内主要是服务于周边住宅、行政办公等功能的少量商业服务业态,类型较为单一,未能体现街区价值特征;业态水平和质量不高,多为基础配套业态;业态分布零散,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业态体系。由于无法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较为完善且高质量的生活服务,故而街区人口流失加速,人气逐年下降,街区日渐萎靡。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通过保护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现街区价值和特色,进一步改善街区人居环境,优化街区功能业态,提升街区整体活力,充分利用街区空闲绿地,打造以文化展示、商贸服务、生态公园为特色,兼具休闲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文化魅力街区、宜居活力街区和山水田园街区。
(一)开展分类保护整治,优化街区整体风貌
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新旧建筑掺杂,街区整体风貌受到明显影响。以建筑风貌、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综合考虑建筑质量、年代和高度等因素,对街区内现存的建(构)筑物实施分类保护和整治,总体分为几大类: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为修缮类,对建(构)筑物进行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2];风貌良好的部分传统风貌建筑为维修类,对建(构)筑物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维护和加固;部分风貌一般的传统风貌建筑及较为协调的现代建筑为改善类,在保持外观风貌的前提下,保护和延续建筑形式、风格及色彩,并重点改善内部设施;街区内与传统风貌不协调而需要进行整修的建筑为整治类,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在近期实施过程中应鼓励采用立面整治或屋顶改造,远期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酌情予以拆除,拆除后可作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分类分档的保护与整治措施,增强街区更新提升的实操性与科学性。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街区人居质量
针对街区内部分设施闲置缺乏利用的现状,通过建筑更新改造,注入创意产业与商业文化功能。梳理街区内部步行街巷,打通断头路,拓宽支巷,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慢行系统,串联龙井巷与雪湖路步行交通。增补一定规模的绿地与公共开敞空间,对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街角空间、袋状空间、腾退空间、开放院落等进行充分利用与景观提升,改造部分院落,对街区形成开敞空间,设置公共小品设施和绿化活动场地,保证院落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完整。结合街区生活实际、建筑特色、保护要求的定位和街区品质新建公厕,外观尽量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相协调。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将改善民生与弘扬文化有机融合,提升街区生活品质,使街区居民、游客在富含历史底蕴的传统空间中同样享受宜人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条件。
(三)构建文化展示线路,彰显街区价值特色
结合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利用街区内空闲地和开敞空间,打造展示节点。依据街区内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重要景观节点,构筑文化体验游线和观光休闲游线两种不同类型的展示利用线路,激发街区文脉及特色于物质载空间上的进一步呈现。文化体验游线:依托天宁寨遗址、天宁寨院落建筑群、王安石读书台遗址、舒台夜月等重要文化节点,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进行展示,体现街区的历史文化魅力。观光休闲游线:依托雪湖、学湖生态自然资源,结合龙井巷、雪湖路重要节点,打造观光休闲游线。通过文化展示线路串联各类功能业态,使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被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3]。
(四)优化功能业态布局,提升街区发展活力
在现有业态的基础上,通过丰富业态类型、提升业态品质、统筹业态分布,将传统文化与业态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业态体系。积极打造四种业态类型,分别为文化展示与体验、创意产业、特色商业和生态休闲。文化展示与体验:开发天宁寨遗址游园、潜山文化展示馆、潜山非遗体验馆等业态,作为地方特色的集中展示区域,提供本地居民及游客切身体验趣味文化的场所,弘扬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创意工坊,主要为文创及艺术创新提供物质空间,活化利用街区历史文化、老建筑。特色商业:打造雪湖老街国货集市,引入潜山老字号、文旅商店、主题民宿等,丰富街区与自身价值特征相吻合的商业业态,注入街区发展内生动力。生态休闲:依托天宁寨良好的景观本底,集合现有景观基础,形成桃花林、瓜蒌子采摘区等公共空间,提供贴近自然的游憩场所。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基础,结合特色商业、文化旅游和生态公园功能实现街区复兴,完善街区功能业态,激发街区社会和经济活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五、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遵循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与生活延续性[4],从价值导引的角度把握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保护和发展的着力点,更具针对性。本文以潜山市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炼其文脉特色及物质空间的价值内涵,在深入探究街区现状问题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分类保护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文化展示线路、优化功能业态布局等契合于该街区文化本底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参考文献:
[1]赖依聪.城市历史街区旅游者景观感知对旅游者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广州永庆坊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2]曾爱华.全景式保护模式下的历史文化名镇规划路径:以广西贺街镇为例[J].规划师,2016(增刊1):100-105.
[3]李慧敏,王树声.新时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研究:以介休古城顺城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4):529-534.
[4]吕贤军,李志学,蒋刚.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J].中外建筑,2009(5):122-126.
作者:李思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