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9: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明晰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以此为根基研究二者深度融合路径,推动二者切实形成育人合力,打造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新局面,构建符合大学生发展现状的教育体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注入新动能。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一)二者相互联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心理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则是依托多样化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夯实基础。
(二)二者相互补充
人通常通过感知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随后依托高级思维对外界刺激进行认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健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难以正常参加德育教育,而心理教育则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为开展德育教育夯实基础[1]。德育教育可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调适自我筑牢根基。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二者深度融合可完善德育教育功能、科学定位德育教育目标、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优化德育教育方式,是切实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首先,德育教育应为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服务,即能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但部分高校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一味强调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忽视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导致德育教育无法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可依托心理教育弥补德育教育短板,完善德育教育功能。其次,高校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其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但德育教育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最后,传统高校德育教育开展方式存在针对性不足、手段模糊等问题,直接影响德育教育效果。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可借鉴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德育教育,使德育教师由道德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内在信息接收者与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的协助者,拉近德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弥补传统德育教育手段的不足,使德育教育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身心需求,强化德育教育科学性与针对性,深化德育教育内涵,为德育教育优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可以促进心理教育发展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有一定的联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可为高校开展心理教育夯实基础,为高校心理教育发展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心理教育虽在部分高校得到良好发展,但心理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高校心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心理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因此,高校应积极优化心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推动心理教育科学化发展[2]。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可在德育教育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坐标,使德育教育成为心理教育的依托,在德育教育的大目标上开展心理教育,为高校完善心理教育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使心理教育切实发挥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价值。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策略
(一)加强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研究
首先,高校应鼓励德育教育教师与心理教育教师踊跃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协助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如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帮助教师申报课题,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论文协作与课题结题方面为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3]。其次,强化科研协作交流。高校可积极与同类高校携手举办科研成果交流活动,或举办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专题研讨会,并邀请资深专家面向德育教育教师与心理教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为教师搭建灵感与思维碰撞的舞台,依托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最后,设立科研课题。高校应设立可操作性较强,并且可为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课题研究提供参考的课题供教师选择,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在校园内营造优质课题研究氛围,为顺利推进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夯实基础,做好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工作。
(二)构建既懂德育教育又懂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使德育教育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否深度融合与教师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经验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高校应注重帮助德育教育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高校可加强德育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与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帮助德育教育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拓宽德育教育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的途径,夯实德育教育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同时,高校应引导德育教育教师自主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引导德育教育教师边学习心理学知识,边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切实提高德育教育教师心理学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其次,使心理教育教师掌握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与德育教育方法[4]。心理教育教师通常由专业心理教师、医务工作人员或其他课程教师担任,高校应组织担任心理教育任务的人员学习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与德育教育方法,确保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始终沿着同一方向开展。高校应积极为德育教育教师与心理教育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并定期组织心理教育教师观摩德育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心理教育教师系统了解德育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心理教育教师自主学习德育教育内容提供重要参考。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面向心理教育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系统帮助心理教育教师掌握与德育教育内容有关的知识,完善心理教育教师知识结构。
(三)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高校应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二者也有较大区别,实现二者深度融合,需教师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地位,使德育教育融入心理教育的同时,又使心理教育推动德育教育开展,为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夯实基础。其次,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单独的德育教育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单独的心理教育也无法有效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所以,高校应注重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转变两者教育模式,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道德水平能够同步提升。最后,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5]。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引导德育教育教师适当应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嵌入德育教育中,依托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纾解学生负面情绪,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带领学生思想向正确方向前进,为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价值体系夯实基础,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
使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需革新传统教育体系,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首先,拓展心理教育,强化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并以心理教育为目标,德育教育为框架,立足全局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思维能力,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基础,从多维度出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其次,在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时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围绕大学生实际情况与需求开展相关工作,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人才培养内容与人才培养开展方式的实际效果,破除传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差异化的桎梏,确保二者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能够切实发挥育人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确保各类人才培养工作均能切实发挥育人效果,并确保人才培养内容的时效性,以此强化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效性。最后,在建立教学平台过程中,高校应分析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点,将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作为开展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并使社会、高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发挥好教育合力。
(五)优化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内容与方法
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推动二者深度融合,需要对二者进行统一协调。首先,新时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强,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对教育教学工作可能产生接受、认同的态度,也可能产生拒绝、反对的态度,这决定了教育效果的优劣。德育教育应立足大学生实际开展,注重彰显大学生主体地位,以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中的意识。高校应围绕大学生发展需求制定德育教育内容与开展方式,并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注重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才夯实基础。其次,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升华德育教育主题[6]。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的灵魂所在,可将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转换为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在现实环境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并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为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德育实践活动,积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了解大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长处与不足之处、未来发展方向等,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在德育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大学生交流参加实践活动的感想,在经验分享中帮助大学生内化德育理论知识,为大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价值体系夯实基础。同时,高校还可通过会谈、倾听等心理教育方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在会谈、倾听中注意为大学生营造情境,强化大学生实际体验,确保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第三,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心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心理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引导教师挖掘心理教育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心理教育特点将其融入教育内容中,无形之中依托心理教育开展德育教育。第四,高校应引导教师在正式开展心理教育之前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以此为根基制定心理教育开展方式,确保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心理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同,部分大学生极易对心理教育产生抗拒心理,所以,高校应采用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引进心理训练与相关技法,强化训练大学生品德与人格,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参与度的基础上,深化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中德育元素的理解认知。如,教师可将心理训练与榜样示范法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心理层次对德育元素有清晰深刻的认知,并通过自我性的心理锻炼强化大学生意志品质。最后,高校还应引导教师观察大学生行为习惯,在发现大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其提供帮助,纠正大学生错误倾向,避免大学生偏离正确成长轨道,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切实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结语
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二者并行发展与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育人整体,确保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健康心理得以同步发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将二者深度融合可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发展。因此,高校应积极从强化课题研究、帮助德育教师掌握心理教育知识与方法、帮助心理教师掌握德育教育知识与方法、转变二者教育模式、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优化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内容方法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强化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水平,使高校切实成为为社会输送术德兼修人才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俞国良,陈雨濛.德育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132-136.
[2]高丽娜,张小宾,郭长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2):245.
[3]王卫卿,王永利,陈粲.学校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20(33):71-73.
[4]都晓.加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理论思考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55-61.
[5]姜晓琳,王鹏.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9):247.
[6]赵秦,宋建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20(2):86-89.
作者:王金玉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