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时间:2023-03-15 10:28: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优化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会宁县近年来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水库除险加固、排涝能力建设、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其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农田水利设施补短等工作,致力于提高地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并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农田水利工程概述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现代农业生产及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首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对水有着严重依赖,缺水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自然也会影响农业生产成果,还可能引致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农业生产也很容易受到水的威胁,洪涝灾害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质量下滑乃至农业设施设备遭破坏。建设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能够从水这一要素切入促进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其次,保障农业生产成果。农业生产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保障相应成果,尤其要以实现优质高产为核心。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与运行,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能够针对水资源紧缺地区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保障,切实降低甚至避免农业生产因灌溉用水不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优质高产的实现,保障农业生产成果。尤其是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灌溉技术的应用,更是能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优质高产。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既能减轻农业生产成本,又能提升农业劳动的效益,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2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2.1重建轻管产权不明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田水利工程有着较大的需求,作者简介:柳莉(1979—),女,研究方向:农田水利。大量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情况,即只关注了农业发展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的需求,却忽视了相应的质量管控。这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往往不够明晰,难以对相关主体的责任进行合理划分,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有序运行和管理,导致工程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2.2工程建设与运行和农业生产脱节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而服务,围绕减少水资源浪费、调整灌区结构、提高灌溉效率等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这意味着不管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是运行,都需要以满足地方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为基本目标。然而实践中却往往存在工程建设与运行和农业生产脱节的情况,要么是没有从宏观层面根据地方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制定工程建设规划,要么是工程运行和灌区建设需求不够契合,导致部分农户依旧难以享受到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的便利,不利于地方农业的良好发展。

2.3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低

成本与资金管理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农田水利工程本身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即便是中小型工程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较低,实践中往往存在财政拨款有限、计划成本和预算成本偏差大、项目计划阶段的把握度偏低、项目计划成本的准确性不高、合同重视度不够、成本与进度及质量的协同性不足、材料采购及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成本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设。

2.4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是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管理难度并不低,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必要的规范。然而目前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并不健全,要么是制度本身存在缺漏,要么是制度内容与地方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不够,导致制度本身难以为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用水量控制、水价收缴相关制度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作用发挥。

2.5维护管理落实不到位

加强维护管理是保障农田水利工程长期维持正常、良好运行状态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并可能出现各种故障、问题等,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维护管理,必然会影响工程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甚至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然而目前农田水利维护不到位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维护资金不足、管护机制不健全、日常维护方案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威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利于现代农业的良好发展。

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优化策略

3.1明确产权并优化管理模式

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加以明确,能够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管理矛盾多的问题,进而为工程项目的规范化、良好化运行及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1.1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应当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务必要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以及管护经费,在明确的产权基础上实现规范化管理。实践中应当严格践行权责一致、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等进行合理规范,凸显政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管理作用,着重针对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责任不落实、管护经费不到位等问题加以改革,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稳步探索科学而合适的改革路径[1]。以改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局面为基础,以建立合适的工程管理体制及良性运行机制为核心,合理制定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并从改革范围、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工程管护经费、探索工程管理模式、保障措施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改革。其中改革范围的明确需要围绕水库、农田水利工程及设备、河流提防、水闸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产权需要以执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为基础,针对包括个人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受益户共同出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国家投资为主、不同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等在内不同方式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明确具体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则需要对工程产权所有者的管护责任加以明确和规范,严格要求和监督产权所有者在实践中承担相应责任;落实工程管护经费则需要以健全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确保管护工作的落实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探索工程管理模式则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工程特点等,合理选用与优化管理模式;保障措施则需要围绕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激励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强化保障。

3.1.2管理模式优化。新时期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加以优化,尽可能调动各方主体的主动性,共同构建高水平的管理模式。在明确工程产权的前提下,可建立农户用水协会,由协会对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着重加强水量统配与水费征收、资产管理、清算等工作。为了推动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有必要引入集约化管理模式,以种植大户为管理主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综合效益。由专业大户与技术人员签订合同,后者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指导,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灌溉方案,规范设备选取、管网铺设、灌溉制度、施肥制度、辅助措施等,实现集约化管理并发挥管理作用。

3.2因地制宜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

全面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促进工程运行与农业生产的高度贴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生产实际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案,尤其要对水资源进行平衡调度,提高灌溉效率。对灌区内的种植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灌溉制度以及灌水方式,从宏观层面进行灌溉用水量计算分析,关注枯水年份的水资源情况,进而为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及运行提供必要依据。因地制宜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工程为农业生产而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

3.3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全面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能够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及后续管理提供充足资金,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在项目计划阶段,就需要加强对整个项目的综合分析与把握,做好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全面关注交付风险、清障风险、环境风险等,尽可能提高项目计划成本的准确性。加强合同重视程度与执行力度,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资金专款专用管理模式,落实资金预算管理,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尽可能保障工程建设和管理所需资金充足。

3.4健全运行管理制度

3.4.1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加强用水管控是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高效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必要手段。制定并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既能对用水总量进行合理控制,又能实现水量科学分配。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以全面调查数据为依据,准确掌握地方农户农作物种植面积、人口、牲畜养殖数量、规模养殖情况等关键数据,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上制定定额,根据上级水利管理部门制定的用水定额为重要依据,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尤其要考虑节水潜力,并在实践中逐年调整及优化,务必要定额管理的有效性。最后还需要分水到户,层层分解与分配灌溉定额,通过定额管理实现区域农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相互适应,同时促进灌溉效率的切实提升。

3.4.2水价阶梯计费制度。阶梯计费是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一大重点,其核心在于协调节水效率、项目经济效益、农户用水需求等。以满足农户用水需求为基础,通过阶梯计费与节奖超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户节约用水,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同时确保收取的水费能够满足工程运行费用需求、工程更新改造费用需求等,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配合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实现农田灌溉计划用水,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结合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进一步提升节水效益[3]。

3.5完善维护管理机制

3.5.1明确管护主体。对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的责任加以明确,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管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地方水利局需要负起总责,全面统筹落实包括管护资金管理、管理办法制定、体制机制建立、具体主体职责维护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以属地管理为基础原则,将地方政府作为属地范围内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落实行政责任,统筹落实包括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管护资金筹措、管护工作督促、用水计划编制等在内的各项工作。明确地方水利局的监管责任,由水利局贯彻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资金补助计划编制及下达、资金补助计划实施监督、管理养护标准及考核办法制定、监督考核、节水激励管理、工程管护激励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责任。明确第三方服务企业的维护责任,通过市场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选定维护主体,实现水库工程与渠系工程的分开管护,并由村集体或聘请的管水员作为田间工程维护主体。其中第三方服务企业需要以合同为标准,合理制定年度维修方案,制定维修计划、标准、目标等,有序开展包括日常检查、定期巡检、重点检查等在内的各项工作。而村集体或管水员则需要以管护标准及制度为依据,严格按照规范做好管护工作,有序开展日常检查、定期巡查、重点检查等工作。

3.5.2日常养护方案。日常养护是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基础方式,需要对相应的养护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严格按照方案落实养护工作。全面规范养护内容,务必要保障保养工作综合覆盖水源工程养护保洁、水面垃圾清理、机电设备日常保养、管理用房及周边日常环境卫生、渠系工程过水断面清淤、渠道边砍杂、附属建筑物工程设备日常维修保养等,务必要通过日常养护维持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期、良好运行。以周、月等为周期,制定具体的日常巡护方案,有村集体安排专人或者管护员定期进行往复式巡护,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各种问题、隐患并加以处理。

3.5.3工程维修制度。工程维修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够针对遭到损毁、破坏的农田水利工程加以维修,主要包括应急维修与岁修两部分。应急维修具有动态性和及时性,要求发现问题后立即响应并开展相应的维修、抢修工作,并且需要先建后补与实报实销制度作为配合。应急维修通常以汛期山塘、泵站、拦水堰等水源工程因洪涝灾害等原因严重损坏的故障及问题进行抢修。至于岁修则通常是在年度耕种活动结束后、农田水利工程需求小的阶段,结合年度工程运行情况以及日常巡查情况,对工程进行全面、综合的维修。为了保障工程维修的有序化、规范化落实,需要完善包括应急维修制度、项目立项制度、项目验收制度、台账制度、监督制度、信息接报制度、组织实施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

4结束语

综上可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推动现代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可靠保障。根据农业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完善相应的工程管理体系,全方面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尽可能发挥工程作用,进而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百雄.甘肃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与优化管理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7):47,49.

[2]文丽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应对策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4):96-97,100.

[3]王潘.关于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8):158.

作者:柳莉 单位:柳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道管理

友情链接